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汇编.docx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汇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汇编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汇编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形成依法有序
及时有效解决问题表达诉求的社会环境
12月18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明确提出,201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推动政法工作全面发展进步。
近年来,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增加,上访、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频发。
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而且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消除各种不安定隐患,是政法机关201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首先要对我们面临的矛盾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应该承认,近年来,多数社会矛盾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不同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了诸多人民内部矛盾。
要解决这些矛盾,在总体思路上,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来调整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从具体手段上,需要运用教育疏导、解决实际困难的方法。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最关键的是要在观念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摒弃不正确的政绩观,真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牢固地树立一切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一切发展都要让人民共享成果,一切发展成果都要更多地落实到改善民生上的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要从源头抓起。
近年来,各地为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开始积极试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定政策、作决策、上项目、搞改革时,不仅进行经济效益评估,还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这是从源头上消除社会稳定隐患的有效手段。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理论研究,量化评估标准,强化公众参与,进而使这一机制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其在社会发展与改革实践中真正发挥安全阀和稳定器的作用。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还要加强对积案的处理。
涉法涉诉案件久拖不决无疑增加了社会稳定的风险。
各地政法机关要把清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执行积案作为明后两年工作的重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完成积案清理工作。
同时,在消化现有积案的基础上还要建立起有效防范机制,杜绝新的积案的发生。
各地要在党委和政府主导下,建立完善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高度重视和发挥调解的作用,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专业的调解机构,在充分发挥工青妇、基层组织、行业组织、社会组织这些传统的调解组织的作用的同时,吸收律师、心理干预专业人士进入调解队伍,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努力形成全覆盖的调解网络,真正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就有调解工作,避免社会矛盾的积累、激化。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还要把力量放在基层。
各种社会矛盾产生在基层,也要把它化解在基层。
因此,必须强化基层的力量,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使基层组织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控制和解决问题。
要整合基层政法、综治、维稳、信访等方面的力量,形成综合治理的大平台。
总之,各级政法机关要把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作为坚持执法为民、坚持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动员组织广大政法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到群众中去,了解需求、解决困难,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升社会管理效率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之相伴,中国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员流动性增强,人与社会组织的依存关系大大减弱,原有的与计划经济相伴生的社会管理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因此,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强化服务理念,是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成为难点,一些城中村、城乡接合部成为社会服务管理的盲区;一些特殊人群得不到有效帮教管理,可能成为打砸抢烧违法犯罪事件的急先锋;对借用非政府组织名义从事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缺少合法有效的制约措施;互联网的兴起、新兴媒体的壮大,为有害信息的传播和不良舆论导向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平台。
对此,我们的社会服务管理亟需及时跟进、有效应对。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
要本着公平对待、服务至上的原则,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从就业、就医、住房、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解决人口的无序流动问题,让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当地生活,变流动为稳定,从而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全覆盖。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
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是预防各种违法犯罪和极端事件的关键。
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对刑释解教人员要加强衔接,解决他们的生活、就业难题,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对社会闲散青少年要以教育为主,帮助他们解决就学、就业问题;对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要有相应的管理和应急措施。
总之,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不能放任失控。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加强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
城中村、城乡接合部之所以会成为管理的难点,与当地环境恶劣、人员流动性大有关,这些地区的治理要和城市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硬件上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在软件上要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
只有环境的改善才能带来人们精神面貌的改观,也才能使丑恶现象无处藏身。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强化对互联网的建设与管理。
首先必须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互联网不仅是新技术、新媒体,更是新的意识形态阵地。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管理互联网。
要注重研究互联网这种独特的社会形态,了解掌握其内在规律和规则,在此基础上加强管理,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并形成合力,从而实现有效管理的目标。
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强化电信运营企业、用户等各方的法律责任,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研究对社会组织的管理。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社会组织在国家的发展与建设中可以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积极力量,但如果缺乏有效监管,也可能会成为消极因素。
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要从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做起,做到依法准入、依法管理。
应当看到,与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社会管理还相对滞后,如果不及时补救,可能会成为“木桶理论”中影响稳定、制约发展的那块“短板”。
为此,政法机关有责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创新,提升社会管理效率水平,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之路。
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
提升开放透明信息化条件下的执法公信力
公正廉洁执法是政法机关的本分,是党和人民对政法机关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法机关履行好首要政治任务的基础。
长期以来,公正廉洁执法一直贯穿于执法工作的始终,而且还将是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的重点。
在互联网引领下的信息时代,从传播规律的角度讲,负面信息更具有传播效率,而在全社会民主法治意识普遍增强的大背景下,政法机关的执法活动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执法不公不廉现象也更容易借助互联网被无限放大,从而直接影响到执法和执法机关的公信力。
因此,在信息时代尤其需要强化执法的公正廉洁。
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要不断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今年以来,各级政法机关都集中轮训了县市区政法单位一把手,轮训效果明显,对基层政法干警在执法观念上是一次更新,在执法能力上是一次提升。
因此,明年要在此基础上,以基层庭科所队长为重点,进一步把执法培训工作推向深入,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以此作为加强政法干警能力建设的平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政法工作的新要求。
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要力争在细化执法标准、强化执法管理上取得突破。
要特别重视在那些影响面广、群众反映强烈、容易发生争议的案件上下功夫,加强研究,发现规律,寻找突破口。
要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
要细化执法、执勤、处突工作规范,确保政法干警熟练掌握遇到什么情况应该说什么、做什么和怎么说、怎么做,真正做到执法规范。
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要加快信息化建设。
执法活动违反程序、乱收费、乱罚款、刑讯逼供、司法不公开、审判不公正等,是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既影响政法机关的整体形象,又容易诱发上访、群体性事件等不安定因素。
解决这些问题,要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信息化办案、讯问全程录音录像,以信息化手段实现执法工作的科学化、正规化。
深入推进执法公正廉洁,还要进一步落实执法公开的要求。
要树立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明的思想,大力推进“阳光司法”、“阳光执法”,尽可能多地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各项司法和执法活动,主动接受人民的监督。
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政法机关党的建设。
由制度建设形成的严格规范是外部的约束力,它可以保证公正廉洁成为执法者必然的选择;而由思想建设形成的对法律的信仰是内部的约束力,它可以使公正廉洁成为执法者的自觉。
在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过程中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总之,和谐稳定的社会有赖于公众对法治的信仰,有赖于公众对政法机关的信任,而要提升政法机关的公信力,只有从公正廉洁执法入手,从政法队伍的自身建设入手,在开放、透明、信息化的条件下实现政法机关整体执法水平的提高。
进一步加强党委和政府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特别强调指出: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新变化,以及给政法工作带来的新挑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着力解决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这既是政法工作面临的问题,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需要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解决好的问题。
”
今年的政法工作会议经中央批准,请各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加。
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央对政法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说明做好政法工作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
政法工作维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但要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却不是政法机关一家的工作,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特别是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从思想认识上解决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与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个大问题。
今年的政法工作会议把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作为政法工作的三项重点内容,而要完成这三项重点工作,首先就要解决好执政理念的问题。
新形势下,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劳资纠纷、食品安全、医患矛盾、移民补偿等等,这些问题之间的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越来越强,触点增多、燃点降低。
但究其根本,这些都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引发各种利益冲突而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
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政法机关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各地各级党政领导必须从执政理念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从根本上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其次,要加强领导,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很多,产生社会矛盾的原因也很复杂。
所以,要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就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各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来完成。
事实上,无论是清理各种久拖不决的信访积案,建立“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机制,还是社会管理创新,解决社会治安重点难点地区问题,形成综合治理大平台,或是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想收到事半功倍、从源头上根治的良好效果,都不能单靠政法机关一家。
要尽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的大维稳格局,聚集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社会稳定综合治理机制。
同时,各级党政领导还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政法机关只有依法办案才能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核心力量,党政领导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依法行政,爱护政法队伍,依法合理使用政法队伍,维护政法机关的社会公信力,为政法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后,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政法机关强有力的扶持。
政法机关维稳责任重大,要解决的难题多,面临的各种问题复杂,尤其需要党政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特别的扶助。
一方面要选择素质高、能力强、清正廉洁的人员充实政法工作队伍,强化政法队伍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政法机关强化自身能力建设的关键,各级各地党政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在资金和设备以及各种条件上要给予全力支持。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需要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对政法队伍的监督,从而保障政法机关公正廉洁执法,不断推进政法工作科学发展,确保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在大维稳视野下构筑社会管理新格局
周永康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
“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积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之路。
”符合国情、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管理实际的社会管理机制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
领会周永康同志的讲话精神,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既是政法机关重中之重的工作,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
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地政法机关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会议所作出的政法工作重要部署的认识,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拓大维稳视野、构筑社会管理的新格局。
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在观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当先的原则。
要寓社会管理于服务群众之中,要把保障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形成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和需要的社会管理模式。
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格局要与地方管理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的完善,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相结合。
社会管理离不开就业、安居、教育、医疗等事关民生的基础性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在制度与政策的大框架下来解决,而非简单的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小修小补。
我国社会管理落后,从根本上来讲,还是涉及社会管理的各项制度的落后。
所以,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在于制度的改革创新。
以流动人口的管理为例,解决流动人口的管理难题,源头性、基础性的问题在户籍制度的改革,而要想使这些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安定下来,更有赖于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以及涉及就业、住房、教育等政策的不断调整和跟进。
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要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
城市拆迁、农村土地征用、医患纠纷、劳动争议等容易引发争端的问题,以及作为社会治安难点的城中村和流动人口的管理难题,从本质上来讲,都受制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
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方式,决定了其社会管理的模式调整变化,而一个城市规划的改变也决定了其社会管理的变化与延伸。
政法机关要能够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现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还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
社会管理创新、政法机关责任重大,但单靠政法机关的努力还不够,更需要各部门、各有关机构的配合。
解决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解决特殊人群的帮教问题,解决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以及构筑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机制等,都需要广泛调动起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力量积极参与。
有鉴于此,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其根本还是要坚持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
事实上,决定社会管理的还是事关地区社会发展全局性、制度性的大问题,而社会管理本身又涉及面广,问题复杂、交叉点多。
所以,要解决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必须要各级党委政府从地区整体发展的角度上,进行通盘考虑、全局谋划,并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
因此,党委政府要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以政法机关为主导,组织各方力量,搭建起社会管理的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