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23713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docx

人教版七下历史学案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学习目标】

1.知道金的建立、金灭辽与北宋以及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

2.了解岳飞抗金的英勇事迹,知道宋金议和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岳飞抗金的正义性,正确看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学习难点】如何评价岳飞

【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

1.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________,他就是。

3.金太祖改革女真部落,颁行,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4.女真崛起之时,和北宋的统治危机重重。

5.年,辽被灭亡。

6.年,金军攻破,北宋灭亡。

7.北宋灭亡后,登上皇位,他就是,定都,史称南宋。

8.南宋初年,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9.统率的“岳家军”在________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10.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________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11.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并给金岁币,双方以___________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局面形成。

二、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宋金议和?

 

三、练习巩固

1.下列人物中,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的是(   ) 

 A.完颜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铁木真 

2.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发生于(   )

A.北宋与南宋之间     B.辽与南宋之间   

C.辽与北宋之间   D.北宋与金之间 

3.岳飞的抗金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B.他坚持的是正义的抗金斗争 

 C.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       D.他的抗金斗争使南北获得了长久的和平 

4.明朝人在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

“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了澶渊之盟     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的统治受到威胁 

③秦桧以谋反罪害死了岳飞        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同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是(   ) 

 A.澶渊之盟     B.南宋的建立 C.宋金议和    D.金迁都到中都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人自宋后少名桧,我至坟前愧姓秦。

——秦观

材料二: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满江红》

(1)材料一中“忠骨”是指谁的遗骨?

“佞臣”指谁?

 

(2)材料二“靖康耻,犹未雪”中“靖康耻”指哪一历史事件?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阿骨打2.1115大金金太祖3.军政体制女真文字4.辽5.1125金6.1127开封7.赵构宋高宗临安8.金军9.岳飞郾城10.秦桧11.称臣淮水至大散关宋金对峙

2、

(1)宋金议和是南宋以屈辱的条件换来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使社会较为安定,南北方交流密切。

(3)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

三、1.A2.C3.D4.C5.C

6.

(1)岳飞。

秦桧。

(2)北宋灭亡。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安史之乱对唐朝的重大影响

A.从根本上动摇唐朝统治

B.唐朝由盛转衰

C.推翻唐朝统治

D.北方经济遭到破坏

2.907年,灭亡唐朝的是

A.安禄山

B.黄巢

C.朱温

D.宦官

3.与唐末农民起义原因无关

A.宦官专权

B.藩镇割据

C.统治腐朽

D.安史之乱

4.有关五代十国,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B.开国皇帝都掌兵武将

C.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

D.黄河流域先后出现梁汉晋唐周

5.北宋的都城是

A.长安

B.开封

C.大都

D.临安

6.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置,用来制衡“知州”

A.节度使

B.转运使

C.通判

D.藩镇

7.关于北宋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陈桥兵变建立

B.解除大将兵权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完成统一

8.宋朝谚语: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反映

A.军人渴望建功立业

B.重文轻武

C.杯酒释兵权

D.加强对地方控制

9.和辽保持友好关系的宋朝皇帝是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徽宗

10.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反映澶渊之盟后

A.宋辽之间维持长久和平

B.北方经济出现繁荣

C.宋辽友好平等

D.北宋强盛

11.过着游牧和渔猎,居住在黑龙江和长白山的少数民族是

A.契丹

B.女真

C.党项

D.蒙古

12.跟莫须有有关的人物是

A.寇准

B.岳飞

C.文天祥

D.石守信

13.没有与两宋对峙

A.辽

B.夏

C.金

D.蒙古

14.蒙古统一是

A.铁木真

B.忽必烈

C.阿骨打

D.阿保机

15.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将领是

A.寇准

B.岳飞

C.陆秀夫

D.文天祥

16.有关重文轻武叙述不正确是

A.宋太祖时文臣统兵的格局形成

B.造就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的文治局面

C.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

D.莫须有

17.与模仿中原制度无关的少数民族人物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成吉思汗

18.被蒙古先后消灭的政权是

A.辽、金、夏

B.金、夏

C.南宋、夏、金

D.夏、金

19.下列哪一幅是错误的

A.

B.

C.

D.

20.宋金对峙形成的标志是

A.南宋建立

B.岳飞抗金

C.岳飞被害

D.宋金和议

21.两宋与下列少数民族并立过程,没有送岁币的是

A.辽

B.西夏

C.金

D.蒙古

22.以下属于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政权

A.辽

B.金

C.蒙古

D.元

23.元朝建立者是

A.阿骨打

B.元昊

C.铁木真

D.忽必烈

24.宋辽保持友好关系是在

A.宋太祖晚期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徽宗

25.宋辽、宋夏、宋金议和的不同点

A.宋王朝都交岁币

B.结束双方战争状态

C.时战时和

D.南北对峙形成

26.辽、宋、夏、金与历史上以下时期很相似

A.春秋战国

B.三国两晋南北朝

C.夏商周

D.五代十国

二、综合题

27.材料一(宋太祖)召赵普问曰:

自天下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太祖太宗一平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太祖是通过建立宋朝,又采用方针结束五代十国的局面。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北宋是如何夺藩镇之权。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期统治者集中军权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采用什么治国方略?

并指出其利弊?

28.材料一宋辽关系紧张原因是由于辽太宗从北宋占领了幽云十六州,导致与中原冲突加剧。

材料二宋辽和议:

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银、绢等岁币给辽。

(1)材料一、二各有史实错误,请分别给予改正,宋军战斗力虚弱根源在宋朝采取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建立辽的民族是什么民族,开始有了农耕和冶铁,什么时候谁开始建国?

(3)根据材料二,宋朝的主战大臣是谁?

这一战役后议和盟约是什么?

(4)对于宋朝给出岁币,请你给予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从根本上动摇唐朝统治的是黄巢起义;选项C推翻唐朝统治的是朱温;选项D不准确,因为安史之乱使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因此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所以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标志唐朝灭亡,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安禄山是发动“安史之乱”的人物;选项B黄巢领导唐末农民起义;选项D宦官不符合史实,因此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所以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3.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唐末农民起义原因无关的是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选项D符合题意;由于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选项ABC是导致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因此与唐末农民起义原因无关的是选项D,故选D。

4.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汉、后晋、后唐、后周五个政权,而不是梁汉晋唐周,所以有关五代十国,叙述不正确的是选项D;五代十国是唐末有俩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因此选项ABC与五代十国叙述是正确的。

所以叙述不正确的是只有选项D,故选D。

5.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长安是唐朝都城;选项C大都是元朝的首都;选项D临安是南宋都城,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6.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在各州设置通判,用来制衡“知州”,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节度使是地方军政长官;选项B转运使是为集中财权而设置的;选项D藩镇是指设立的军镇,因此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所以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7.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没有完成统一,选项D关于北宋叙述是错误的;而选项A通过陈桥兵变建立,选项B解除大将兵权,选项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都符合北宋史实。

因此关于北宋叙述错误的只有选项D,故选D。

8.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出人们不以从军为荣,其原因是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与谚语内容不符。

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9.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宋太宗、选项C宋真宗、选项D宋徽宗与辽都发生过战争,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0.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生育蕃息,牛羊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几句的意思是人们休养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发老迈的人,都不认识打仗的武器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长久和平,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与材料内容不符。

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契丹,是半农半牧生活;选项C党项族,生活在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选项D蒙古族生活在今天蒙古一带,因此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所以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2.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与“莫须有”无关。

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3.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与南宋并立的是西夏和金,因此与两宋对峙的是选项ABC;所以没有与两宋对峙只有选项D蒙古,故选D。

14.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忽必烈建立元朝;选项C阿骨打建立金;选项D阿保机建立辽,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5.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南宋灭亡后,南宋的文天祥继续抗元,写下《正气歌》《过零丁洋》等诗作,选项D符合题意;而诗句与选项ABC的人物无关。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6.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因此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形成是在宋太宗时期,而不是宋太祖时期,而选项BCD与重文轻武叙述相符合。

所以有关重文轻武叙述不正确是选项A,故选A。

17.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蒙古政权,没有模仿中原制度,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阿保机建立辽,选项B阿骨打建立金,选项C元昊建立西夏;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都对中原制度进行过模仿。

因此与模仿中原制度无关的少数民族人物是成吉思汗,故选D。

18.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因为辽是被金灭亡的,南宋是被元朝灭亡的,蒙古是先灭夏,后灭金的。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9.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南宋不可能同时存在,因为1115年金建立,1125年灭辽;1127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辽还在北宋时期就被金灭亡了,辽与南宋不会并立,选项C是错误的;而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选项AB正确;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与南宋并立的是西夏和金,选项D是正确的;因此错误的一幅是选项C,故选C。

20.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三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正式形成,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1.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34年蒙古灭金,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没有送岁币现象,选项D符合题意;而在北宋时期,辽与宋议和,宋朝给辽岁币;宋与西夏和谈,宋给西夏岁币;在南宋时期,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岁币;因此两宋与下列少数民族并立过程,没有送岁币的是蒙古。

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2.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建立;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政权,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是区域性的少数民族政权,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3.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建立,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阿骨打建立金;选项B元昊建立西夏;选项C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4.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不符合题意,因为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后来的宋真宗,宋徽宗与辽都发生过战争;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25.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辽与宋议和,宋朝给辽岁币,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宋与西夏和谈,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界贸易兴旺;在南宋时期,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三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南北对峙局面正式形成;因此宋辽、宋夏、宋金议和的不同点是宋金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6.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政权的并立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也是民族政权的并立和民族融合,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选项C夏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选项D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因此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所以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7.

(1)陈桥兵变先南后北

(2)派文臣担任兵洲各州设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政

(3)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军队调动经常更换将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4)强干弱校(外轻内重)(加强中央集权)弊:

积贫积弱

利: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解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又采用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结束五代十国的局面。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派文臣担任兵洲各州设通判以分知州权力,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政等措施,夺藩镇之权。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期统治者集中军权措施是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军队调动,经常更换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期采用加强中央集权的治国方略,皇权大大加强。

这些措施的利:

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弊:

使得机构重叠,财政拮据,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连连失利。

点睛:

抓住题眼“北宋初期采用的治国方略及其利弊”,是解题的关键;由于前代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过大,拥兵自重,割据混战;北宋初期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强化中央集权,防止内患。

宋初的采用强干弱枝之术,其措施主要有,第一,削夺其权;第二,制其钱谷;第三,收其精兵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有利于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由于这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朝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28.

(1)➀938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➁辽与宋议和后,辽军撤回;➂重文轻武。

(2)契丹10世纪初阿保机

(3)寇准澶渊之盟

(4)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➀938年,石敬瑭按照辽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而北宋是960年由赵匡胤建立的;因此材料一“辽太宗从北宋占领了幽云十六州”是错误的。

➁辽与宋议和后,辽军撤回,北宋每年送银、绢等岁币给辽;因此材料二“宋辽和议:

双方撤军”是错误的。

➂宋军战斗力虚弱根源在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辽的民族是契丹族,开始有了农耕和冶铁,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开始建国。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主战,力劝皇帝亲征,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定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宋朝给出岁币,使百姓的生活得到的一定时间的安宁,但是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点睛:

抓住题眼“对于宋朝给出岁币,给予简要评价”,是解题的关键;对任何历史事件的评价都应该一分为二,辩证的看问题。

对于宋朝给出岁币,战争得以平息,使百姓的生活得到的一定时间的安宁,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大量的岁币,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宋朝的积贫积弱。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1.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

把五星红旗定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拿破仑曾说:

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

雄狮醒来,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D.改革开放

3.(题文)某班表演历史短剧《上甘岭战役》,小刚在剧中扮演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他扮演的是:

A.董存瑞

B.邱少云

C.黄继光

D.罗盛教

4.彭德怀在《彭德怀自述》中写道:

“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说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

”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西藏的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5.关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有深切体会,其中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A.农民甲说:

"我们总算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民乙说:

"今年多收三五斗,还要向地主交租!

"

C.农民丙说:

"加入农业合作社就是好,集体力量办大事。

"

D.农民丁说:

"实行土地承包,收成比往年高很多!

"

6.在土地改革中,党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给农民,其根本原因是(  )

A.农民无地或少地,生活困苦

B.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

C.农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功于革命,分土地事实上是“按功行赏”

D.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7.毛泽东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8.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三大”

9.毛主席的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一桥”指()

A.南京长江大桥B.钱塘江大桥

C.武汉长江大桥D.上海浦东大桥

10.刘爷爷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他参与和表决了会议通过的所有文件和决定,下列各项属于这些文件和决定的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1.张艺谋的电影中具有历史震撼力的是《活着》。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

小孩找出他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

这个场景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期间B.“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D.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期间

1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A.三大改造完成B.土地改革完成C.人民公社成立

13.(题文)通过公么合营,我国基本上解决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时间是在()

A.1949年B.1951年

C.1953年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