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2555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答案】

(1)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

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

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2)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

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解析】【分析】⑴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如:

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

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

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

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也最令人心碎的落日。

至塞上,方知天地宽广,至塞上,方知生命无际。

⑵比喻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故答案为:

⑴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

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

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⑵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

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2.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用文中原话回答。

①“黎明”的任务是:

________。

②诗人的任务是:

________。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答案】

(1)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解析】【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概括出诗歌的中心,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

如“黎明”的任务可直接提取“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作为答案。

而诗人的任务可直接提取“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作为答案。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

如“黎明”到来的时间,从“露水”“最后一颗星”可分析出来。

“黎明”到来的地点可分析“东方”“海上”两个词语。

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

所以可答:

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

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

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故答案为:

⑴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⑵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⑶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诗句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容的理解,要求仔细文段,注意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结合背景来确定阐述的内容。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1)联系原著中整首诗歌,说说在这首诗歌中,“黎明”和“灯光”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2)请结合选文,分析艾青诗歌语言的特点。

(3)结合“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

”“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等诗句,分析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答案】

(1)“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2)①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

如:

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

”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

(又如:

两个“看”字:

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

)②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

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

(3)诗人通过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

(1)结合诗歌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黎明”和“灯光”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写于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这也是黎明时的景色,但已不仅是景色,而有了更深刻的哲理性的含意。

灯光,在夜里是辉煌的,为田野照明,为行人指路。

但当黎明到来的时候,灯光已经黯然失色了。

黎明,以它辽阔的、无所不至的、清新的光,照向田野,使田野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

灯光,与黎明之光无法比拟,也无法抵挡。

灯光显得窘迫,无论灯光怎样"挣扎",怎样不愿"让位",但已无济于事。

据此可知“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艾青诗歌的语言特点,①如:

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

”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

(又如:

两个“看”字:

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

)说明艾青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

②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

说明艾青诗歌的语言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

(3)结合诗歌所描写的景色及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写于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故答案为:

⑴“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⑵①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

如:

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

”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

(又如:

两个“看”字:

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

)②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

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

⑶诗人通过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分析艾青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①清新。

特点: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②平淡。

特点: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③绚丽。

特点: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④明快。

特点:

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

⑤含蓄(委婉)。

特点: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⑥简洁。

特点:

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⑦沉郁顿挫。

特点: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还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

⑶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4.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雪(节选)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惜”字统领下文,请说说“惜”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的准确性。

【答案】

(1)“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2)“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

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解析】【分析】

(1)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惜”字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2)“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

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

⑴“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⑵“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

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读懂诗歌,注意诗歌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炼字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在内容和情感上进行分析理解。

5.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1)C

(2)(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分析】

(1)C.错误,化用此典,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

故选C。

(2)首联表现了苏轼豁朗旷达洒脱、持重隐忍大度的性格特点。

首句“云海相望寄此身”追索原因,写出兄弟二人宦游他乡,四海为家,天各一方,相思相望,已是常事的境况;次句“那因远适更沾巾”述说结果,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表明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的心态。

弟弟这次出使北辽,诗人其实十分牵挂,但偏偏要说不悲伤落泪,还要追索并说明因由。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故答案为:

⑴C;

⑵(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的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呢,注意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同时要结合注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等进行理解。

6.品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请具体分析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案】“花落去”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燕子似乎给作者带来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作者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解析】【分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都是描写春天的,妙在对仗工整。

为天然奇偶句,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

“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

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故答案为:

“花落去”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燕子似乎给作者带来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作者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点评】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约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

为什么?

【答案】

(1)示例一:

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

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

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示例一:

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解析】【分析】

(1)、对诗句的赏析关键在于要选准赏析的角度,本句可从句式、修辞、词语结构等角度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赏析。

示例一:

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

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

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示例一:

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故答案为:

⑴示例一:

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

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

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⑵示例一:

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对诗句要选好角度结合情感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名句的理解,考生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其常常蕴含的道理,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阐述。

8.补写出空缺部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

(2)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

(3)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4)不应有恨,________

(5)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

(6)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答案】

(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拔剑四顾心茫然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何事长向别时圆

(5)寒林空见日斜时

(6)云横秦岭家何在

【解析】【分析】“忧”“拔”“斜”“秦”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故答案为:

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⑵拔剑四顾心茫然

⑶沉舟侧畔千帆过

⑷何事长向别时圆

⑸寒林空见日斜时

⑹云横秦岭家何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

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

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9.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一)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艾青

(二)

辋川六言(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

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

五柳先生对门。

(1)第一首诗中的“它”可能指________(意象),第二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字让人感受到了一份寂寥与落寞。

(2)两首诗都关于“向往”,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艾青与王维在诗歌中分别表达了何种情感?

【答案】

(1)太阳;孤;独

(2)艾青的诗歌表达了对光明和未来的向往。

王维的诗歌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清贫、悠然自适的宁静生活。

【解析】【分析】

(1)①结合“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可知“它”具有光芒,能够给予生命延续的力量,并且结合艾青的诗歌风格,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可判断“它”是太阳。

②“孤烟”指孤独的烟,“独树”指孤独的树,因此“孤”和“独”流露出一种寂寥、孤独。

(2)①结合“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可知,这里面突出了太阳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赞美太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