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3027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docx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

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六

研修主题如安在高二历史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学研修时间2010、4

主持人袁冬梅地点高二某教室和23102办公室

参与教师胡国清、谢伦寿、俞静霞、袁冬梅、宋金宝、秦燕、杨琳、楼乔娜、陈优芳

研修内容及活动纪要一、进一步落实教研组计划,实施情境教学的示范课

二、研讨专题《如何在高二历史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学》

1、高二某教室进行示范课,本组教师参与听课;

2、在23102办公室本组教师参与评课;

3、最后总结,反思,记录备案。

三、商讨学籍系统管理及录入情况、核对

四、分析本学期第一次月考成绩和得失及改进措施。

主讲教师讲座稿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附页

 

教师的心得、反馈如下:

 

胡国清: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袁老师这堂课能按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进程与方式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

第二.教材处置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

第三,教学进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袁老师这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教师层层点评,学生层层过关。

第四.教师的大体功扎实。

板书设计巧妙、合理、能成为学生取得知识的思路图,袁老师在整节课中的解释和指导均清楚并有系统,语言规范、精练、抑扬抑扬。

谢伦寿:

一、该节课的优点:

1、该节课设计合理,符合新课程理念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2、史料丰富,设问有层次,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上能开展师生互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气氛较活跃。

4、设计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对难点能突破。

条理清楚。

5、能与现实的热点结合起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该节课的不足:

历史史料的量太大,可以适当精简,以更好地突出重点。

俞静霞:

这节课结构严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分析透彻;本节课用了与教材相对应的材料,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注重与现实相结合,以史为鉴。

袁冬梅:

《中学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研究》是一个大的课题,也是本人一年来研究的课题,通过收集、整理相关理论和行动研究以及实验调查等方式,《唐太宗》一课的情境教学设计也是其中的一个步骤,可能情境教学的设计有许多不足之处,但这是我的一个创设。

希望本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宋金宝:

本课教学设计精巧,突出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教学理念,大量的文字、图片材料,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方面阐述了唐太宗的内外政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高度概括的能力。

秦燕:

今天有幸听了袁冬梅老师的《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堂课,值得回味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认知过程,正因为如此,教学中对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袁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合作、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开卷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式,咱们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

新课改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着。

袁老师充分发挥了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踊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此刻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缘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有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再点拨、提升,值得借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袁在讲授新课前对历史大背景作了一个具体介绍,使历史知识有了一个通感。

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式,打破了王朝体系,所以有必要对历史的大背景做一介绍,袁老师此点表现的很好。

杨琳:

本课结构完整,富有诗情画意,运用多媒体课件得当。

在课件中引用了比较多的古文及古诗词,能较好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很好地体现中国特色。

本课思路清晰,情境设计合理。

探讨:

不知是要分几个课时来完成的?

如果是一课时的话感觉内容偏多了,是否可以删减?

内容完整,是否可以选择突出其中几点?

楼乔娜:

该课具有以下优点:

1.教学思路清晰,设问精巧,材料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教学方法灵活,富有时代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流动性和生命性

陈优芳:

教材处理比较科学,教学编排合理;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教学过程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能较多的运用史料来说明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史料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比较能力。

课堂环节紧密联系,几个问题设计具有创新之处,层层设问,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附件: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情境教学教案

    ——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  

                                              奉化高级中学  袁冬梅    2010年4月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思考问题,让问题成为知识面的纽带,积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在分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中,分享学习的快乐,体会历史的智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强调贴近学生生活,把历史教学和学生现实生活经历及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总之,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创设适宜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所学知识得到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和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材料解析、合作、讨论、探究;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唐太宗的民族和外交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和各国家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通过借鉴唐太宗历史经验的学习,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唐太宗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教学难点:

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唐太宗治国方略的对后世的启示。

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媒体:

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情境创设意图

[导入新课]

历史尽头的回眸,是一串奔流不息的轨迹,伴着丝绸古路悠扬驼铃,寻觅长安古城的雄风。

我们看到了历史丰碑镌刻出的辉煌画卷,那是武功赫赫、文采风流的盛世唐王朝及那位安世济民的李世民唐太宗……

情境创设:

[教师出示幻灯片]:

《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

[教师播放视频]:

播放大型历史纪录文献片《唐太宗》之《玄武门之变》的剪辑视频。

(纪录片解说词:

在唐朝的建立特别是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对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斗争中,李建成得到四弟李元吉的支持,处于优势。

626年,他俩借突厥进兵之机,共谋调出秦王府兵将,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

李世民得知后,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

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路过玄武门时,伏兵突然杀出,李建成、李元吉中箭而亡。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教师设问]:

从刚才的录像中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结合教材P9“学思之窗”你怎样看待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要点提示]:

该制不利于选举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但并未影响唐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朝推向更为辉煌的阶段。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能发生“玄武门之变”?

他上台后又为什么会使唐朝“反而将唐朝推向更为辉煌的阶段”?

他究竟为唐朝做了哪些事?

我们又从他身上能学到些什么东西,有何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

[新课教学]

一、玄武门之变626年

简介李世民:

(599—649)唐高祖李渊次子。

隋末,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617年起兵反隋。

618年,李渊即帝位,国号唐。

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被封为秦王。

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军功甚多。

他先后打败薛举、刘武周、窦建德等,同时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出降,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在反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功勋。

其间几次身陷重围,居然毫发无损,为此高祖特加号“天策上将”于他。

他亲身经历主要六大战役,《六骏图》反映的就是这一业绩。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627年是贞观的年号。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背景

情境创设:

文字资料引入——

材料一:

唐太宗刚继位时的国力: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材料二:

几年之后的国情:

唐太宗时,“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

[教师设问]: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唐太宗刚继位时的唐朝的国力怎样?

几年之后的国情又是怎样?

[要点提示]:

唐太宗刚继位时的唐朝的国力弱,人民生活条件差,经济不发展。

几年之后唐朝的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改善,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安定。

[教师设问]:

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得国家面貌迅速发生了变化?

“贞观之治”到底是什么样子?

2、“贞观之治”表现(概念)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9相关内容,寻找并让学生回答“贞观之治”的表现。

[教师出示幻灯片]:

《“贞观之治”的表现》

[教师扩展]

在教材中只提到“贞观之治”的部分表现,如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但教师必须补充其它相关的知识点,如补充“民风淳厚,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繁荣,文化繁荣”等。

提示学生要从“政治、经济、人民、民族、文化、外交”等全方面的理解和掌握,了解知识不要以偏概全。

3、“贞观之治”原因(措施):

[教师设问]:

唐太宗即位后采取了哪些措施走进了“贞观之治”?

他的治国方略有哪些?

他治理国家时的客观因素又有哪些?

要求学生分组阅读与讨论课本P9-11的相关内容,填空并完成下列一张表格。

[教师出示幻灯片]:

《唐太宗的治国方略》的一张表格

A、主观原因:

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措施具体内容

政治

经济

法律

文化

民族

外交

(先让学生分组阅读和讨论相关教材的内容,并适当填空完成,再是以师生共同层层分析解剖,深刻理解探究。

A、主观原因:

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1)政治方面:

①吸取隋亡教训,“存百姓”思想

[教师出示幻灯片]资料引入——

材料一:

李世民亲历了隋朝的兴亡的巨变,庞大的隋帝国在民众的反抗下顷刻间坍塌的教训使他深受震撼。

他认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以不失时为本。

材料二:

唐太宗有一段话论述了国家的根本问题:

“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东西,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则以衣食为根本,而生产衣食又以不丧失农时为根本。

[教师设问]:

结合材料一、二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体现什么思想?

为什么有这种思想?

这种思想为他以后的治国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为了避免重蹈隋灭亡覆辙,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中体现了“存百姓”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促成了在他统治时期的政治清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

②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教师出示幻灯片]资料引入——

材料一:

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材料二:

内举不避亲(长孙无忌),外举不避仇(魏征),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用人不问出身(程咬金)。

材料三: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房玄龄和杜如晦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材料四:

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太宗亲临吊唁,痛哭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一去,我丧失一面镜子啊。

材料五:

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

“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教师提示]:

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③完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贞观年间发展和完善了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加强集体议政和监察机制,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力求政令尽可能符合实际,顺应民情。

(2)经济方面:

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教师出示幻灯片]资料引入——

材料一: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

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

“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将吞之,左右遽谏曰:

“恐成疾,不可。

”太宗曰:

“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遂吞之。

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政要·务农》                                         

材料二: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                           ——《贞观政要·务农》

[教师设问]:

根据材料一、二唐太宗在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具体措施:

休养生息,不夺农时,均田制、轻徭薄赋、赈济百姓,缩减朝廷开支等等。

作用:

复苏了唐初经济

[教师扩展]:

唐太宗在经济政策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这些利民措施的实施,使国家很快出现昌盛景象,贞观之治就是指的这个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出现的太平盛世。

(3)在法律方面:

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教师出示幻灯片]资料引入——

材料一: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材料二:

《唐律》比《秦律》减少160条死刑条款。

材料三:

如规定:

对孕妇处以死刑,要在产后百日执行。

[教师设问]:

结合材料一、二、三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思想?

[要点提示]: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慎用刑法,尊重生命,既体现仁德,又保护了劳动力。

[教师扩展]:

制定律法——唐太宗重视法制建设,于贞观年间修订颁行《唐律》。

在维系《隋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唐律》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对处死刑极为慎重;《唐律》还规定,对“占田过限”、“在官复夺私田”及擅自加重赋敛的贪赃枉法官员,要予以惩治。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

“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

有一次,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制止盗贼的事儿,有人主张制定严酷的法律。

唐太宗说:

“民众之所以偷窃,是因为国家规定的赋税和劳役太重、官吏贪婪,加上自己饥寒交迫,所以就顾不上廉耻了。

我应当节省费用、减少赋税和奢靡,选择廉洁的官员,这样民众衣食有余,就不会当盗贼了,何必用严酷的法律呢?

”几年之后,天下出现“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

在民间选拔官员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假冒的人,唐太宗打算按照已经发布的命令处死他们。

兵部郎中戴胄劝阻说:

“按照法律应该处以流放”。

唐太宗生气地说:

“你想遵守法律从而使我失去信誉吗?

”戴胄说:

“皇帝的命令是出于一时的喜怒而下达的,而法律是国家公布的用来取信于天下的。

陛下对欺诈之事很愤恨,因此要杀掉他们,当然也知道按照法律不可以这么做。

如果用法律来衡量就可以忍己之小恨而取得整个天下的信任”。

唐太宗说:

“你能这样执法,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4)文化方面: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教师扩展]:

发展科举——唐太宗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扩大贡士人选,重视与国计民生策论有关的进士科,使庶族地主获得晋升的机会,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

“车轨同八荒,书文混四方”李世民马上得天下后,不失时机地发展经济,加强制度建设的“文治”转化,他本人写诗作文也颇有文采,被誉为“初唐文坛第一花”。

[教师出示幻灯片]资料引入——

材料一:

常设考试科目:

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考什么?

材料二:

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等

帖经:

考官任择经书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几个字或几句话,令考生默写出来。

各科考试,均须帖经。

类似今天填空。

墨义:

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

类似今天简答。

策论:

考生按策问临场撰文答题。

类似今天论述。

诗赋:

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

类似今天作文。

材料三: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教师出示幻灯片]

[教师扩展]:

唐太宗在文化上采取了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这种措施促进了唐朝文化不断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唐朝的巩固。

(5)民族方面:

开明的民族政策。

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统治措施。

[教师出示幻灯片]

材料一:

材料二:

唐皇室有“胡人血统”。

唐高祖的祖母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妹,唐太宗的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唐睿宗的皇后窦氏,都是鲜卑人后裔。

唐皇室的“胡人”血统,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教材P10“历史纵横”

[教师设问]:

结合上面图片和材料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唐时的民族关系。

并结合教材,请用史实进行论证。

[要点提示]:

唐时的民族关系:

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融合,交流频繁。

史实:

武力征服,战而后和——突厥、薛延陀、土蕃等;册封——西北各民族;设置机构——羁糜府州(东突厥)、安西都护府(西突厥);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唐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教师打出幻灯片]

材料:

唐诗《陇西行》: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如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

[教师设问]:

结合秦到唐朝的有关史实和上面的两张图片,谈谈你对唐太宗这番言论的看法。

[要点提示]:

(1)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确是较开明的。

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与吐蕃和亲等,使汉族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共同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贡献。

(2)但唐太宗为美化自己,而完全否定了历代的民族政策。

事实上,秦朝作为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没有把少数民族排斥在外。

如越族。

两汉同西域的关系也很密切,先后派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

三国时,蜀国的诸葛亮帮助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出现等。

说明并非“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3)皇帝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说到底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

[教师设问]:

结合唐太宗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再结合今天中国的民族政策,比较两者有哪些共同点,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探究来回答。

[要点提示]:

民族政策都采取了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中央政府都采取了符合当地民族风俗的多种政策,都促进了地方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6)外交方面:

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方针。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1相关内容,讨论和概括唐太宗在外交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教师打出课件]

1.政策(积极友好、开放)

①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通婚

③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2.中外交往概况

①来访人员频繁

②外来宗教传入(佛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

③玄奘取经

④朝鲜、日本踊跃学习唐朝文化

3.影响

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多数会

②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

③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庞大影响

(朝鲜:

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日本:

大化改新)

[教师扩展]:

大唐积极友好、开放的外交政策,与各国友好交往,无通有无。

不仅提高了唐朝在国际的地位,而且也形成了以大唐为中心的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圈,因此和平外交是我国优良传统,今天也实行着和平外交,历史是今天的智慧,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要为今天中国在和平中崛起而自豪。

[教师出示幻灯片]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民族、外交上的表格总结。

(师生再次讨论总结共同完成表格的内容。

A、主观原因:

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措施具体内容

政治①吸取隋亡教训,“存百姓”思想

②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③完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经济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法律以民为本,慎用刑法。

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

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统治措施。

外交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方针。

B、客观原因:

1、隋朝的经济繁荣,为唐的发展创造条件。

2、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农业劳动工具的改进。

三、晚年的“糊涂”

[教师出示幻灯片]文字材料引入——

材料一: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

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材料二:

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

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材料三:

还有奢侈现象增多了。

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

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教师设问]:

唐太宗晚年有什么过失?

他是如何反省的?

[要点提示]:

过失:

纳谏渐少,滥用民力大兴土木营建宫殿。

反省:

撰写《帝范》

[教师出示幻灯片]

专家点评:

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唐帝国,其在位期间出现“贞观之治”,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反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更为古代封建君王的表率和典范。

唐太宗自我评价: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教师设问]:

让学生带着P12本课测评: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学生探讨答案汇总]: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