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3057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docx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docx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十二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十二

承接上一篇--

补语和状语在句法上都是谓语的连带成分,在表达上都有使语言明确、生动的作用。

有些语言单位既可以作补语,又可以作状语。

例如:

①很干净

②干净得很

例①的"很"是状语,"干净"是中心语,其排列顺序是:

状语+中心语,构成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例②的"干净"是中心语,"很"是补语,"得(助词)"是补语的标志。

其词序是:

补语+中心语,构成前正后偏的偏正结构。

换言:

顺读的"很干净"是"状+中心",将"很干净"逆向倒读成"干净得很",是"中心+补",其语意都是表示"干净"的程度。

③很仔细地看

④看得很仔细

例③的"很仔细"是状语,"地"是状语的标志,"看"是中心语。

例④的"看"是中心语,"得"是补语的标志,"很仔细"是补语。

例③的"很仔细地看"是"状语+中心"的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将例③逆向倒读成例④的"看得很仔细",是"中心+补语"的前正后偏的偏正结构。

简言之,例③是"状+中心",例④是"中心+补",其语方针

义都是表示"看"的情状。

⑤于1921年成立

⑥成立于1921年

例⑤中的"于1921年"是介词结构状语,"成立"是"中心语",顺读的"于1921年成立"是状语+中心语的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将例⑤逆向倒读成例⑥的"成立于1921年"则是中心语+补语的前正后偏的偏正结构。

简方之:

⑤是"状+中心",⑥是"补+中心",其意思都是表示"成立"的时点。

⑦自哈尔滨来

⑧来自哈尔滨

例⑦的"自哈尔滨"是介词结构作状语,"来"是中心语,其结构形式是"状+中心";

例⑧是例⑦的逆向倒读,其结构形式是"中心+补",其中"来"是中心语"自哈尔滨"是介词结构作补语。

简言之:

⑦是"状+中心",⑧是"中心+补",其意思都是表示"来"的处所。

⑨早来了

⑩来早了

例⑨中,"早"是状语,"来"是中心语,其结构形式是"状+中心"。

例⑩是例⑨的逆向倒读,其中,"来"是中心语,"早"是补语,其结构形式是"中心+补"。

简言之:

⑨是"状+中心",⑩是"中心+补"。

"早来了"只是一般陈述。

"来早了",着重表达主观意图同客观效果不一致。

11多说了

12说多了

11的"多"是状语,"说"是中心语,"多说"是"状+中心"。

逆向倒读11成了12,12中的"说"是中心语,"多"是补语,"说多"是"中心+补"。

"多说了"只是一般陈述;"说多了",着重表达主观意图同客观效果不一致。

13到晚上走

14走到晚上

13中的"到晚上"是介词结构作状语,"走"是中心语;"到晚上走"是"状+中心"。

逆向倒读13成了14,14中的"走"是中心语,"到晚上"是介词结构作补语,"走到晚上"是"中心+补"。

"到晚上走"是白天不走,到晚上才走;"走到晚上"是白天走,到晚上可能不走了。

在此可见,同一个语言单位,顺读是"状+中心",倒读是"中心+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需要选用其中的哪种形式来表意,不能不仔细考虑。

15他在马路上飞快地跑。

16他在马路上跑得飞快。

15中的"飞快地跑"是用状语"飞快地"修饰中心语"跑";16却把"飞快"放在动词(中心语)"跑"的后面作补语,与15相比,更突出了"飞快"这一意思。

17他修好了电视机。

18他把电视机修好了。

17中的"修"是动词(谓语),"好"是补语,"电视机"是宾语。

18用介词"把"将原来的宾语提到动词"修"之前,也就是用"介词+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使补语"好"后移处在句末,突出了交际内容的重点。

19他修了半天电视机。

20他修电视机修了半天。

20用重复动词的办法,把19中的补语"半天"后移至句末,放在更显著的位置上,与19相比,更强调了"化了半天"的意思。

因此,要强调"时间化了很多,效果却不大"时,一般就说成:

21他修电视修了半天,还没有修好。

2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这是课文(古文)《六国论》中的一句,课后作业要求分析这句的语法结构,看它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什么不同。

现在先把这句及其译文的句子成分划分出来,然后再作分析: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赵国[曾经][和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二次,胜了三次。

原句中,"于秦"是介词结构,用在动词(谓语)"战"的后面作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介词结构"和秦国"前移至动词谓语"战"的前面作状语。

这是翻译古文的方法之一。

原句中的"五"是数词,用于动词"战"之前作状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在数词"五"之后补充出量词"次",同时把"五次"一起移到动词"战"的后边作补语。

同理,原句中的"二"和"三"都是数词,它们分别用在动词谓语"败"和"胜"的前边作状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在"二"和"三"都是数词,它们分别用在动词谓语"败"和"胜"的前边作状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在"二"和"三"之后都要补充出量词"次"并把"二次"和"三次"分别后移到谓语"败"和"胜"的后边作补语。

这也是翻译古文的方法之一。

因为古文在运用数量词时,常常省去量词,直接把数词置于动词之前,译成现代汉语时就要把原文省去了的量词被充出来,并把数量词一起移到动词的后边,这一来,原来的数量词便成了动量词,也就充当了补语。

顺便提及:

句中"和秦国"的"和平共处"是介词。

"和""同""跟""与"四个词同义。

在什么情况下,"和""同""跟""与"是连词;在什么情况下是介词,要注意才能区别:

我和你都是中学生。

"我"之前后两项对调,说成:

你和我都是中学生。

句意不变,句中的"和"是连词。

而以上所举《六国论》中这句的译文是:

赵国和秦国曾经交战五次,败了二次,胜了三次。

其中的"和"却是介词。

因为这个"和"的前后两项对调就成了:

秦国和赵国曾经交战五次…。

这样,句意就变了。

原句的含义是,既然赵国和秦国曾经交战五次,胜了三次,那么,赵国自始致终坚持用武力抵抗秦国,加上其他五国一起,六国全力抗秦,其结果就不一定都被秦国灭掉。

可见,如果将原句"和"的前后两项对调,不但改变了句意,而且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大相径庭。

因此,原句中的"和"是介词,"和秦国"是介词结构。

分析《六国论》中这句的语法结构,最用得上"谓前为状谓后补"这一经验之谈:

其一是古文句中的介词结构在动词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同一介词结构要移至动词前作状语;其二,原句中的数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补充出量词,并把数量词移至动词后作补语。

由此也可看出古文与现代文词序方面之异同。

补语是句子的连带成分,宾语是句子的基本成分,两者理应不会混淆,但补语与宾语有时却不易区分。

如:

①大家都记得老王的好处。

②大家都记得清清楚。

①②的前半部分的词序完全相同,只是后半部分有所不同。

然而①中的"老王的好处"是宾语;②中的"清清楚楚"是补语。

区别的标志是:

①中的"记得"是动词,"得"是语素(即构成动词"记得"的语素之一),其后是宾语;②中的"记"是动词,"得"是助词,其后果补语。

①②两句中的"记得"词序相同,但结构不同,①中的"记得"是由语素"记"和"得"构成的一个动词;②中的"记得"是两个词,"记"是动词,"得"是结构助词,人称补语的标志。

③你认得李老师吗?

④你认得很准吗?

③与④的词序基本相同,而③中的"认得"是动词,"得"是语素,其后的"李老师"是宾语;④中的"认"是动词,"得"是助词,其后的"准"是补语。

⑤我觉得有些难受。

⑥我说得很明白。

⑤中的"得"是语素,与语素"觉"构成一个动词作谓语,其后的形容词性词语"难受"是宾语;⑥中的"说"是动词,"得"是助词,"说得"是两个词,其后的形容词性词语"明白"是补语。

区别助词"得"后的补语和动词语素"得"后的宾语有一个十分简便而又易于掌握的方法,那就是变换词序:

⑦同学们觉得孔乙己太可笑了。

⑧孔乙己太可笑了,同学们觉得。

⑦逆向倒读成⑧,其中的"得"是构成动词"觉得"的语素,⑦中"觉得"后的"孔乙己太可笑了"是宾语。

⑨这个问题很重要,值得我们多花点时间研究。

⑩我们多花点时间研究值得。

⑨中后面的"值得我们多花点时间研究"可以逆向倒读成⑩,其中的"得"是动词"值得"的语素,其后的"我们多花点时间研究"是宾语。

11他还记得当年离别时的情形。

12当年离别时的情形,他还刻。

11逆向倒读成为12,其中的"得"是语素,与语素"记"构成动词"记得",

11中"记得"后的"当年离别时的情形"是宾语。

13你认得王校长吗?

14王校长,你认得吗?

13的词序与14的相比,13是顺读,14是逆向倒读,其中的"得"是语素,与语素"认"构成动词"认得",13中"认得"后的"王校长"是宾语。

15你懂得英语吗?

16英语,你懂得吗?

15与16的词序相比,15是顺读,16是逆向倒读,其中的"得"是语素,与语素"懂"构成动词"懂得",15中"懂得"后的"英语"是英语。

17我记得清清楚楚。

17不能说成"清清楚楚,我记得",其中的"记"是动词,"得"是结构助词,其后的"清清楚楚"是补语。

18你看得完吗?

18也不能说成"完吗?

你看得",其中的"看"是动词,"得"是结构助词,其后的"完"是补语。

19我觉得身上冷。

20我不觉得身上冷。

1920两例的词序相比,20多了个"不",变成否定形式,否定副词"不"是放在谓语前,"觉得"是谓语动词,其后的"身上冷"是宾语。

21衣服淋得很湿。

22衣服淋得不很湿。

21的词序与22的词序相比,22比21多了个"不",变为否定形式,但这个否定副词"不"是放在"很湿"之前,而不是放在动词"淋"之前,其中的"得"是结构助词,故"很湿"是补语。

23她懂得怎样生活。

24她懂得不懂得怎样生活?

23、24两例的词序相比较,23比24多了"不懂得"三个字,这是用肯定否定相叠表示疑问,是动词重叠,"懂得"是动词谓语,"得"是动词中的语素,其后的"怎样生活"是宾语。

25老师讲得清楚。

26老师讲得清楚不清楚?

25与26两者的词序相比,26比25多了"不清楚"三字,用肯定与否定相叠表示疑问,其中的"讲"是动词谓语,"得"是结构助词,其后的"清楚"是补语,"清楚不清楚"是补语重叠。

27衣服淋得很湿。

27不能用肯定与否定相叠表示疑问,说成:

"衣服淋得很湿不很湿?

"因为"很湿"是短语("状+中心")作补语,不能知此重叠。

28他觉得很高兴。

29他觉得不觉得很高兴?

29的词序比28的多了"不觉得"三个字,用肯定与否定相叠表示疑问,是动词重叠,"得"是语素,与语素"觉"构成一个动词作谓语,其后的形容词"高兴"是宾语。

30他显得很紧张。

31他显得不显得很紧张?

31的本与30的相比,多了"不显得"三个字,也是用肯定与否定相叠表示疑问,是动词重叠,"得"是语素,与语素"显"构成一个动词"显得"作谓语,其后的形容词"紧张"是宾语。

以上7-16例词序变换的情况表明:

"觉得值得、记得、认得、懂得"等动词中的"得"是动词语素,而不是结构助词,其后面的词语是宾语,这些宾语往往可以前置句首。

比之于现代汉语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大多是有标志的。

如:

①大王何来操(大王拿什么来)?

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①②分别有疑问代词"何(什么)"和"安(哪里)作宾语、前置于动词"操(拿)"和"在"之前。

③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

④未之尝闻(未曾听说过这样的事)。

③④的"之"都是代词作宾语,分别前置于动词"有"和"闻"之前。

⑤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

⑥何错之有(有什么错)?

⑦何难之有(有什么难)?

⑧何功之有(有什么功劳)?

⑨保美之有(有什么美)?

⑤-⑨中的"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均无解),依次标志何罪、何错、何难、何功、何美等宾语前置于动词"有"之前。

⑩今吴是惧(现在我们害怕吴国)。

⑩中的"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解),标志着宾语"吴(国)"前置于动词"惧(害怕)之前。

11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离我三十里,便听你的命令)。

例11"唯命是听"中的"是"是宾语有置的标志(无解),标志着宾语"命(令)"前置于动词"听"之前。

"唯"是语助词,无解。

12唯利是图(谋求利益)

13惟命是从(听从命令)。

14唯马首是瞻(看头颔的指挥行事)。

12-14中的"是"均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依次标志"利""命""马首"等宾语前置于"图""从""瞻"等动词之前。

各例中的"唯"都是语助词。

15莫我肯顾(不肯顾惜我)。

16莫我肯德(不肯恩惠我)。

17莫我肯劳(不肯慰劳我)

151617三例出自课文《诗经·硕鼠》。

这三例均属于古文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宾语前置否定句要有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否定副词;二是要有代词作宾语。

以上三例都有否定副词"莫",都有人称代词"我"作宾语,因此,三例中的"人"便依次前置于动词"顾""德""劳"之前,分别构成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而课文《硕鼠》中还有这样三句:

18无食我黍(不准再吃我的小米)。

19无食我麦(不准再吃我的麦子)。

20无食我苗(不准再吃我的禾苗)。

181920三例也都有否定副词"无",而且也都有代词"我",这三例是不是宾语前置否定句呢?

答曰:

不是。

因为其中虽然都有否定副词"无",虽然都有代词"我",但代词"我"都是用在动词"食"的后面,而不是用在动词"食"之前,所以这三例都不是宾语前置的否定句,而是一般的常规句式。

其中的"食"都是动词谓语,"我黍""我麦""我苗"分别充当动词谓语"食"的宾语,其中的"我"分别是"黍""麦""苗"的定语。

87年全国高考语试卷有一道题是:

从句子A-E中,分别找出同甲、乙两句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

甲:

人们才发现自己马群里的马在一夜之是忽然变多了。

乙:

他的报告能使听讲的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新知识。

A、人家看见你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

B、天才的布鲁诺要叫所有的人看见类似太阳的别的星星。

C、他曾经看见两位虎脑的青年从这个桃园茶社里慢慢地走出来。

D、交通局派来的一辆最好的司机驾驶的最好的汽车,早已等连县委会的门口。

E、他曾密切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新情况。

答案是:

B、C。

也就是说:

B句与乙句的语法结构相同;C句与甲句的语法结构相同。

为什么?

因为甲句是在主谓作宾式,C句也是主谓作宾式,乙句是兼语式。

所以答案是B和C。

不过,A句甚至E句不也是主谓作宾式吗?

况且,D句不是也有兼语式的特点吗?

为何这三句却不是答案呢?

从语序角度看,甲句宾语前面的词序是"人们才发现",C句宾语前的词序是"他曾经看见",两者安排句子成分的次序都相同:

甲、人们[才]发现

C、他[曾经]看见

而A句与E句宾语前的句子成分次序分别是:

A、人家看见

E他[曾经][密切]注意

就宾语前面的句子成分相比较,A句与甲句和C句相比,A句少了一个状语;E句与甲句和C句相比,却又多了一个状语("密切")。

若说这还不足以说明A和E不是答案,就再来看看甲句和C句宾语内部的词序(安排句子成分的次序):

甲、(自已马群里的)马[在一夜之间][忽然]变多了。

C、(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从这个桃园茶社里][慢慢地]走出来。

据此可以明显看出,甲句与C句宾语的语法结构是相同的:

主语前边都是定语,谓语前面都有由介词结构和副词或形容词充当的两个状语,谓语后面都有补语,C句无疑是答案了。

顺便说说,尽管是一个句子(单句),但它既然充当了句子成分(宾语),就不能再称为句子,而应该称为主谓词组(作宾语)。

再说,A句宾语的语法结构(安排句子成分的次序)是:

你[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

E句宾语的语法结构是:

(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新)情况。

据此足以说明A、E两句宾语的语法结构不但彼此不相同,而且与甲句和C句更不相同,当然也就不是答案了。

此外,乙句和B句安排句子成分的次序分别是:

乙、(他的)报告能使(听讲的)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新)知识。

(兼语下面用)

B(天才的)布鲁诺要叫(所有的)人看见(类似太阳的)(别的)星星。

不言自明,乙与B安排句子成分的次序是完全相同的,两句都是兼语式,所以B是答案。

而E句安排句子成分的次序则是:

交通局派来的一辆最好的司机驾驶的最好的汽车[早][已]等在县委的门口。

很显然,E句的语法结构大大不同于乙句的语法结构,充其量只能说是兼语词组(短语)作主语的形式,当然就不是答案。

兼语式的谓语是兼语词组。

兼语词组是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套叠在一起构成的。

例如"我劝他锻炼",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我","劝他锻炼"是兼语词组作谓语,"劝他锻炼"是动宾词组,其中的"他煅炼"是主谓词组,所以说兼语词组是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套叠在一起构成的。

而"他"既是"劝"的宾语,又是"锻炼"的主语,故"他"在这个句子中就是"兼语",对兼语式的句子来说,兼语词组所作的谓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

兼语式动词含有"使令"、"促成"、"劝告"、"教育"、"选举"的意思。

常用的有"使、让、派、请、命令、劝、推(推选、推派)、禁止、强迫、逼、吩咐、鼓励"等等。

兼语式句子同主谓作宾式的句子形式上十分相似,需要仔细分辨。

试比较:

A、我叫他考研究生。

B、我知道他考研究生。

从词序看,AB两句词语排列的顺序基本相同,两个句子谓语部分的词性排列完全一样,都是:

"动词+代词+动词+名词"。

但是,A是兼语式,B是主谓作宾式。

其不同之处在于:

1.动词性质不同。

A中的"叫"含使令、促成意义,可带兼语,B中的"知道"不含使令、促成意义,是心理活动的动词,而心理活动的动词可带主谓词组作实语。

2.语音停顿不同。

"我叫他考研究生"可以这样停顿:

"我叫他/考研究生",但不能这样停顿:

"我叫/他考研究生"。

"我知道他考研究生"两种停顿都可以:

"我知道他/考研究生","我知道/他考研究生"。

兼语式在前面一个动词和兼语之间不能停顿,主谓作宾式可以在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停顿。

不仅如此,只要意思允许,插入状语的处所也不同。

例如兼语式的句子只能说:

"我叫他明年考研究生"(在"考前增加"明年"作状语"),不能说:

"我叫明年他考研究生"(状语"明年"不能加连"他"之前)。

主谓作宾式可以说:

"我知道他明年考研究生"(在"考"之前可以增加"明年"作状语),也可以说:

"我知道明年他考研究生"(状语"明年"也可以加在"他"之前)。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特别声明:

1: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

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