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6064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三.docx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三.docx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十三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十三

承接上一篇

3.结构关系不同。

"我知道他考研究生"可以改换词序,说成:

"我知道的是他考研究生"或者逆向倒读成:

"他考研究生,我知道";"我叫他考研究生"更不能改换词序,说成:

"我叫的是他考研究生",更不能逆向倒读成:

"他考研究生,我叫"。

86年高考语文试题三之2、在括号加上标点符号:

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是这些。

从表层看,可以说这道题考的是标点符号,从深层看,也可以这道题考的是这个复句的第一分句的宾语是什么。

由标点符号可以看出,这个复句是由两个分句组成。

复句中,"冒号(:

)"或者说"大家"之前是第一分句;"冒号"之后是第二分句。

第一分句是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句式,第一分句的主语是"这",谓语是"知道","知道"后面是宾语,从宾语内部标点符号的分号来看,这个宾语又是个并列复句,复句内容的逻辑顺序是:

先写家里有"严厉"的婆婆,次写年幼的小叔子,再写死去的丈夫。

(读来令人觉得,寡妇祥林嫂忍受着穷苦生活之重压:

既要照顾年纪尚幼的小叔子,更要小心侍奉"严厉"的婆婆,这仿佛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命运)可见这个充当第一分句宾语的复句非同一般。

不过,尽管是复句,但已经充分了句子成分(宾语),就不能再称为复句,而应该称为"主谓词组",也正因此,我们才说第一分句是主谓作宾式。

第二分句"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些"应是改换了第一分句语序以后的紧缩的说法。

这正如上面所举之例一样:

"我知道他考研究生"可以改换词序说成:

"我知道的是他考研究生"。

顺便说说,作为试题的这个复句中的冒号(:

)是起总结上文的作用,总括前面并列的几项内容,故几项并列的内容之间要用分号。

用冒号总结了上文之后,很自然便带出第二分句:

大家所知道的就是这些。

这第二分句句末的"这些"复指前面并列的几项内容,自然又起着强调、突出的作用。

着微显著,小小的一个分号以至冒号,小小的一个主谓作宾式的句子乃至其换序句式,都体现了名家(鲁迅)名作(《祝福》)的创作意图。

正是:

非大家如在之笔,谁能为之。

未知高考语文试题者是否着意于此!

90年高考语文试卷又有这样的试题:

被铁道部评为先进单位的×次特快列车乘务组,除主动、热情服务外,[甲],及时反映各类旅客的不同意见,[乙],开展多样化的服务活动。

(1)甲处正确的选项是:

(C)

A、还从每节车厢内推选一至两位乘客代表

B、还由每节车厢民主推选一至两位乘客代表

C、还让每节车厢推选一至二人当乘客代表

D、还在每节车厢中推选一至二名乘客作代表

(2)乙处最恰当的选项是:

(A)

A、随后遵照这些意见

B、于是听取这些反映

C、接着考虑这些反映

D、然后根据这些意见

表面看来,此题甲处要考查的是兼语句式(兼语词组套叠兼语词组),进一步来看,这里要考查的却是句序。

甲处如果选用A项,把它承前省略了的主语"承务组"被充出来后,A项的词序是:

乘务组还从每节车厢内推选一至两位乘客代表。

这样的词序令人不禁要问:

乘务组究意怎样"从每节车厢内推选一至两位乘客代表"?

("从…内"欠妥)须知"推选"就意味着"公推",乘务组毕业竟不是来自乘客之群体,如何能"公推"!

而且"推选一至两位乘代表"这样的词序也欠妥,令人误以为乘坐列车的都是"乘客代表"。

A项与其这样说,倒不如说成:

"还从每节车厢挑选一至二个乘客的代表",但这一来,乘务组包办了这些事情,就显得"主动"过头,没有了"民主",还会被评为先进单位吗?

可见甲处选择A项,不但令上下文之间的句序失当,就连A项内部的词序似未失当(其实"在…内"不妥),但也不合乎情理,理由如上所述,同样是包办代替,主动过头,丢了民主。

B项和C项的主语也都是承前省略了的"乘务组",但乘务组"还由"或"还让"每节车厢"怎么样",都是以兼语式开头,这就既显得"主动、热情服务",又显得作风民主,才会被评为先进单位。

但是B项内部的词序明显有误:

既然"由每节车厢推选"已是"民主"的表现,在"推选"前再用"民主"就显得多余。

此外,"推选一至两位乘代表"这样的词序也欠妥,理由也正如上所述。

而C项的词序是:

"还让每节车厢推选一至二人当乘客代表",因此,只有C项才是答案。

选用C项既使得上下文的句序得当,又显出乘务组的举措顺乎群情,具有先进性。

至于乙处选择A项之所以是"最恰当的",是因为这里的A项是紧接甲处C项的。

且看在甲处填入C项、在乙处填入A项以后,其上下文之间的词序:

被铁道部评为先进单位的×次特快列车乘务组,除主动、热情服务外,还让多节车厢推选一至二人当乘客代表,及时反映各类旅客的不同意见,随后遵照这些意见,开展多样化的服务活动。

可见于乙处选用A项便突显了乘务组"以乘客为上",尊重乘客、关心乘客的民主作风,更突显乘务组的"主动、热情、"服务。

如果选择B项和C项,那么,B项的"于是听取这些反映"和C项的"接着考虑这些反映"这两种词序的表意都大大减弱了"民主"的色彩;即使选D项"然后根据这些意见"这样的词序来表意,也还是削弱了"民主"的程序。

所以,答案的确是A。

92年高考语文试卷有一道试题的选项是:

A、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在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

有人撰文指出:

这是1992年语文高考卷辨析病句题的A项,为正确答案。

但词序有点问题,应将"你"提到"由于"前,使后半部分构成主谓结构,作"知道"的宾语,恰当否,姑且存疑。

在这里,我们补充说:

"知道"后的宾语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相当于:

"你由于忙着搞科研,(因此)(你)不回来了。

""回来"的主语是承前省略了的"你"。

不过,充当了句子成分(宾语)的复句,就应称为主谓词组(作实语)。

作为考题的A项是由两个分句构成的复句,第二分句亦即由主谓词组(复句)作宾语的这个分句的主语是承前(第一分句)省略了的"我"。

于是整个A项的词序(连同能补充出来的被省略了的词语)应是:

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我)回家后才知道你由于正忙搞科研,(因此)(你)不回来了。

也许正因此,有人才撰文指出,试题原文"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这样的词序有问题,应将"你"提到"由于"前。

我们也认为,如果词序不作这样的调整,原文中,"不回来了"的主语,令人捉摸不定。

人说,干扰考生考试情绪,就等于犯罪。

作为试题正确答案的A项却因词序欠妥使考生以为是病句,从而否定这是正确答案,考生爱干扰的程序可想而知。

有人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给下面这道试题"指弊":

选出在语法结构上与"李江国要周大勇躺下"相同的一项:

A、老栓看灯笼已经熄了。

B、三仙姑坐在香案后唱。

C、我们能不为表现者的表现喝彩么。

D、我们要节省子弹打腊子口哟。

答案是A,这不正确。

"李江国要周大勇躺下"句是兼语式,第一个动词"要"的对象是人(周大勇),两个动词(要、躺)之间有因果关系。

"要"又是使令性动词。

而"老栓看灯笼已经熄了"是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句子。

第一个动词"看"的对象是事(灯笼已经熄灭了),两个动词(看、熄)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此题无解。

需要补述的是,有人要问:

D项的第一个动词是"要",D项为何不是答案?

我们认为:

虽然D句的第一个动词是"要"(能愿动词),但其实语"(节省)子弹"却不兼作"打腊子口"的主语,所以"要节省子弹打腊子口"不是兼语词组作谓语,而是连动词组作谓语。

连动词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它们之间不发生联合、偏正、动宾、主谓的结构关系,没有明显的语音停顿,没有"一…就"、"再…也"等关联词语。

连动词组的几个组成部分不一定都是单个动词,也可以是动宾词组或者以动词为中心语的偏正词组,几个组成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意义关系。

连动式中的几个谓语部分,同戴一个语(或者说共用一个主语)。

据此,我们说上述试题D句是连动式。

其中的"要节省子弹"是动宜词组,"打腊子口"也是动宾词组,这两个动宾词组彼此之间不是联合、偏正、动宾、主谓部分的"要""节省""打"几个动作("打")又是前一个动作("要节省")的目的。

而且谓语部分的两个动宾词组的主语都是"我们"(亦即同戴一个主语),而试题中"李江国要周大勇躺下"这个例句的两个谓语"要"

和"躺下"不戴同一个主语,"要"的主语是"李江国","躺下"的主语是周大勇,所以例句是兼语式。

既然例句是兼语式,D句是连动式,D项也就不是答案。

作为97年高考语文试卷阅读材料的科技文中,写有这样的句子:

当情绪压抑时,食管神经受到高度刺激会感到吞咽困难。

此句的主干是"食管神经感到吞咽困难"。

"感到"是人的感觉,那么"吞咽"就不是用于"食管神经"的术语。

看来,这句话因结构残缺而让人费解。

倘若把这句话的词序重新排列成:

当情绪压抑时,食管神经受到高度刺激会使人感到吞咽困难。

那末,这句就是兼语句了。

因为其中的动词"使"含有"使令"义,"人"是"使"的宾语,又是"感到吞咽困难"的主语,所以"人"是兼语。

97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0题的第三个选项是: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句中"给人感觉"不合乎现在的语言习惯。

这里"感觉"如是名词,"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的词序就应改换成"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湖水的颜色";"感觉"如是动词,整个分句的词序就应改换为"所以使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于是这一分句便应是兼语式了。

这里的动词"使"有"使令"义,

"人"是"使"的宾语,又是"感觉…"的主语,因此,"人"是兼语。

试题选项,尤其是正确的选项,应当是语言规范的典范,何以往往是事与愿违!

主谓词组作谓语是汉语结构中的一个特点,其中很能体现语序变化的特色。

请看:

①这人胆子小。

②这人的胆子小。

这两个句子的词语几乎完全一样。

只因为句②的词序比句①多了个"的",所以句①是主谓谓语句,句②是形容词性谓语句。

句①中的"胆子小"是谓词组("胆子"是主语;"小"是谓语),这个主谓词组在句①中充当谓语(即主谓谓语),句①全句的主语是"人"。

全句的主语"人"同主谓词组中的小主语"胆子"在意思上有领属关系("胆子"是属于"人"的),主谓谓语中的谓语中的谓语(小谓语)"小"是形容词,整个主谓词组结合比较紧,对主语有描写作用,描写"这个"怎么样(胆子小)。

句②却不是主谓谓语句,而是形容词谓语句。

原来主语"人"成为"胆子"的定语,原来的谓谓语中小主语"胆子"成为全句的主语。

于是,句①和句②安排句子成分的次序是不同的:

①(这)人胆子小。

②(这人的)胆子小。

这类主谓谓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这样停顿:

比如"这人书多"可以说"这人/书多","这人的书多"一般不说"这人的书/多";主语和主谓谓语之间可以插入状语。

比如"他书多"可以说成"他确实书多"(在"书"前添加"确实"作状语);"他的书多"就不能这样插入状语(即不能在"书"前添加"确实"作状语),只能说"他的书确实多"(在"书"后添加"确实"作状语)。

像①这样的例句(主谓谓语中的谓语是形容词性的)及其句子成分排列变了序因而成为形容词谓语句的句例还有:

③(不经霜打的)柿子味道不甜。

④(不经霜打的柿子的)味道不甜。

例③是主谓谓语句,其中的"柿子"是主语,"不经霜打的"是定语。

大主语"柿子"与主谓谓语中的小主语"味道"有领属关系。

例④是形容词性谓语句,原来的大主语"柿子"成为定语,原来的主谓谓语中的小主语"味道"成为全句的主语。

"甜"是形容词性谓语。

⑤他干劲大。

⑥(他的)干劲大。

例⑤是主谓谓语句;例⑥是形容词性谓语句。

理由如上所述。

⑦这件事大家知道。

⑧大家知道这件事。

例⑦是与例⑧的词语完全相同,而例⑧的词序是例⑦的逆向倒读。

例⑦是主谓谓语句,但谓谓语中的谓语"知道"是动词,能够支配句首的主语部分(这件事)。

这样的主谓谓语对主语有说明或判断作用。

这种主谓谓语可以把全句的主语部分移到句末作宾语部分,成为例⑧这样的动词性谓语句。

试看⑦和⑧两句句子成分次序的安排:

⑦这件事大家知道。

⑧大家知道这件事。

像⑦这样的例句(主谓谓语的谓语是动词性的)及其句子成分排列充了序因而成为动词谓语句的句例还有:

⑨(你的)文章我读过了。

⑩我读过(你的)文章了。

例⑨是动词性主谓谓语句,其中的"我读过"是主谓谓语,"读过"动词性谓语,能够支配句首的主语部分"你的文章",可以把这个主语部分移到句末去作宾语部分,以至成为动词性谓语句例⑩。

11(这个)情况我们不了解。

12我们不了解(这个)情况。

例11是主谓谓语句;例12是动词性谓语句,理由同上。

动词性主谓谓语句对主语有说明判断作用,而动词性谓语句对主语却是叙述作用。

13这项倡议拥护的人不少。

14对于这项倡议,拥护的人不少。

例13是形容词性主谓谓语句,主语"这项倡议"表示对象,主谓谓语"拥护的人不少",对主语部分含有判断的意味。

在原句的前边加上介词"对于"就成为例14,例14前面的"对于这项倡议"是介词结构作状语,后面谓语部分"不少"就成为形容词性的了。

从而也说明例13这样的主谓谓语句是由句首的状语删去介词"对于"形成的。

15节约用煤问题他的办法很多。

16关于节约用煤的问题,他的办法很多。

例15也是主谓谓语句,主语"节约用煤问题"表示范围或关涉的事物。

句子前边可以加上介词"关于",使之成为句16。

这样,其前面的"关于节约用煤问题"便是介词结构作状语,后面谓语部分"很多"就成为形容词性的了。

这说明15这样的主谓谓语句是由句首的状语删去介词"关于"形成的。

17兴修水利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态度。

18关于兴修水利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态度。

例17同样是主谓谓语句,主语"兴修水利问题"表示范围或关涉的事物。

句子前边加上介词"关于",便成为句18,其前面的"关于兴修水利问题"便是介词结构作状语,后面谓语部分"应该采取"就成为动词性的了。

这也说明17这样的主谓谓语句是由句首的状语删去介词"关于"形成的。

19刚来的时候,我谁都不认识。

20刚来的时候,谁我都不认识。

1920两句,词语完全一样,只是词序稍有不同:

19是中的"我谁"于20中却变成"谁我"。

19是主谓谓语句,"我"是大主语,"谁都不认识"是主谓谓语,"谁"是小主语,"(不)认识"是小谓语。

20也是主谓谓语句,"谁"是大主语,"我都不认识"是主谓谓语,"我"是小主语,"(不)认识"是小谓语。

能不能说19中的小主语"谁"和20中的小主语"我"都是宾语前置呢?

有"理论"认为:

无论是表达上有所强调或有所遍指(一切),还是形式上使特定的词语("疑问代词"和"都")或借助一事实上的格式("一…没"),都不是宾语前置的特殊条件,而是正常语序里存在的现象。

基于此,我们认为19和20中,虽然都用了特定的词语疑问代词"谁"和"都",但这些既然都不是宾语前置的特殊条件,因之,19和20自然就不是宾语前置句,而是为了"有所强调"而变动"大""小"主语的语序。

类似这样的句例还有:

21他一口水都没喝就走了。

22一口水他都没喝就走了。

21和22两句的词语也完全相同,又只是词序稍有不同:

21中的"他一口水"在22中却变换成"一口水他"。

21是主谓谓语句,"他"是大主语,"一口水都没喝就走了"是主谓谓语,"一口水"是小主语,"没喝就走了"是小谓语(连谓)。

22也是主谓谓语句,"一口水"是大主语,"他"是小主语,"没喝就走了"是小谓语。

然而21和22中的"一口水"和"他"都不是前置的宾语,尽管其中都用了特殊词语"都",又同时都用了"一…没"的格式。

但这些都不是宾语前置的特殊的条件,因此两句都不是宾语前置句式,只是为了强调"一口水"和"他"而互换大小主语的语序。

23我报纸看完了。

24报纸我看完了。

句23和句24的词语完全相同,但词序颇不一样。

不言自明,这两句都是主谓谓语句。

23中的"我"是动作"看"的发出者,是施事,是大主语;"报纸"是动作接受者,是受事,是小主语。

24中的大主语"报纸"是动作"看"的受事,小主语"我"是施事。

而"报纸"是小谓语的一部分,可以回到小谓语中去,成为动词谓语句25我看完了报纸。

且看这三例句子成分安排的次序:

23我报纸看完了。

24报纸我看完了。

25我看完了报纸。

26什么事我都知道。

27无论什么事我都知道。

26和27都是主谓谓语句。

有理论认为,像句26这样的主谓谓语句,大主语前边隐含"无论"的意思。

我们在句26的大主语"什么事"前边补出"无论",写成句27,乍看,句27似是用关联词语"无论…都"表示的条件复句,其实还是主谓谓语句,因为它只有一个谓语亦即主谓语"我都知道",所以它不是复句(有两价目或两个以上谓语的句子才是复句)。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特别声明:

1: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

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