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3362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docx

《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docx

齐敬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

齐敬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和谐医院

最近,中央召开了十六届六中全会。

六中全会刚结束,胡锦涛同志就组织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学习讨论的议题就是国外的医疗卫生体制和我国的卫生改革。

这就说明卫生工作和建设社会和谐有着内在的联系。

  在这个集体学习的时候,胡锦涛同志对卫生工作的重要性给予了明确的指示,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医疗卫生工作关系着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要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要深化卫生改革,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要在社会上大力提倡尊重医务工作者,尊重医学科学的精神,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这个讲话就说明了卫生工作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联系。

  之后,北京市委召开了九届12次全会,这次市委全会的主题就是落实中央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把北京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出来。

从中央到市委,构建和谐社会写得非常的明确,这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我们当前的工作主题。

从首要任务、工作主题来看待构建和谐社会,从我们的医疗卫生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来看待我们的本质工作,明确我们肩负的社会责任。

所以我说今天的发言就是围绕这个谈一些课题。

学习是初步的,同志们发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给我提出来,咱们共同学习。

   什么是和谐社会,怎么理解和谐社会

  第一问题就是什么是和谐社会,怎么理解和谐社会这个概念。

和谐这个词是中国的一句话,原本出处在《春秋?

左传》,其中有两句话,“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说的是什么呢?

实行正确的政策,全国上下“如乐之和”,像音乐那样的和美,“无所不谐”,整个社会各个地方都非常的协调。

这是和谐第一次见诸文字。

从那个时候起,社会和谐就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目标。

可是真正实现和谐没有?

没有!

看看春秋战国的历史,看看秦朝、汉朝的历史,整个没有和谐,刀光剑影,你死我活,不断斗争,是阶级斗争风气云涌的历史。

正是在这种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大背景下,和谐才成为人们的追求和向往,追求社会的安定和谐。

  这个和谐社会和安定社会不太一样,先有安定,后又和谐。

安定是和谐的前提,是和谐的必要条件。

没有安定就没有和谐,有和谐必须安定,但是光有安定不一定和谐。

因为安定有可能是多种情况造成的,比如高压,比如禁锢,这也可以达成一时的安定、暂时的安定,但是如果没有和谐,这个安定是长久不了。

所以这个和谐社会是社会安定的高级。

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的关系,和谐社会指的是社会的和谐,小康社会指的是经济发展水平。

我们说小康社会,是从三步走来的,80年代解决了温饱,90年代实现小康,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到了本世纪的中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

这三步走小康是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对于温饱和现代化说的,人均800美元以上,就算是到了小康水平。

我国2000年达到了小康水平,从2001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个小康社会指的是经济人均800美元以上这个阶段。

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社会,没有达到小康社会,这个和谐是很清苦的、很紧张的和谐,或者说不是和谐。

达到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所以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一个状态,经济发展了以后,社会还要和睦,比较协调,能够继续发展,是这么一种状态。

  我们现在说的和谐社会,有七条内涵。

第一个人与自然要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个人首先要和大自然相和谐,冬天冷了穿衣服,夏天热了要减衣服,太阳出来要起床,太阳落了要睡觉,一天吃三顿饭。

人与自然和谐的集中表现就是健康,身体健康。

这是和谐社会的第一个内涵。

今天上午,我们卫生局开了一个机关党委的会议,明天我们组织一个身体健康、机关和谐活动。

为什么?

现在机关干部的身体不好,经常得病,我们组织机关干部到公园去走路,目的是唤起大家的健康意识。

构建和谐社会第一条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要健康。

所以说我们人的全面发展是提高三个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这是人的全面发展。

所以不能光是想工作、想学习、想生活,而忘了健康。

  第二个是人与人相和谐。

首先是夫妻和谐不和谐,家长和子女和谐不和谐,和老人和谐不和谐。

一家子经常有碰碰撞撞,家庭怎么和谐?

唐朝有一个姓张的,他们家九代人同堂,皇帝问他,你们家怎么这么和谐啊?

这是怎么回事?

他拿笔对皇帝说,我把这个经验给你写下来。

这个老头子一口气写了一百张字,都是“忍”,100个忍。

皇帝一看就明白了,在家中,要想构建和谐,就要忍让。

忍让是一种美德,有的时候首要的前提是忍让,不要轻易破坏和谐的关系。

首先是维护大局,家越大,越要顾全大局,是这个意思,所以姓张的在门口那儿有一个门闱就写着:

百忍之家。

人和人的和谐除了家庭之外,还表现在单位。

单位同事之间怎么样形成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上班以后,觉得大家伙心情愉快。

在家里头虽然都是和谐,但是感觉不一样,家里是一种和谐,单位是另一种和谐。

到了科室,有点困难以后,大家帮一帮,有点心里话就和同事说一说。

有什么困难大家伙想想办法,有了难题一块想,这么一个单位、这么一个集体,就像家庭一样愉快。

咱们工会创建职工之家,医院是个大家,科室是个小家。

创家、建家,这实际上是创建和谐,这是人和人的关系,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是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家庭是人,在单位是单位人,到社会上是公民。

不管你在家里是什么角色,不管你在单位是什么职务,到了社会上,你都是一个公民,所以说要强调社会公德。

  第四个是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这个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区别,是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我理解,像污染问题、资源浪费问题、人口的结构问题、计划生育,这是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第五个是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

政治和谐讲的什么意思,政治和谐很不同,政治和谐以人为本,制度建设、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原理,这是第五个内涵。

  第六个是以人为本经济和谐。

经济和谐指的是产业结构合理,多少农业,多少工业,多少第三产业,多少高科技,这个比例要合适。

就业结构也要合理,发展效益要高。

今天早晨广播新闻,又在讨论经济粗放型的发展,就是增长方式总是改变不过来。

李鹏同志当总理的时候就提出来,我们有两个不能改变,一个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第二个由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增长方式到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所谓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就是投入多、消耗多、浪费大、效益低这种方式,费力不讨好。

所谓节约式的增长方式就是科技投入,物质和货币的投入好,但是效果好。

知识型、技能型这种增长方式是集约型的。

我们的增长方式亟待根本转变。

今天上午,新闻广播胡锦涛同志主持政治局会议,座谈增长方式的问题。

这是经济和谐的问题,集约式的增长方式就是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

  第七个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

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指的是文化上的和谐,我们历史上的文化不和谐,从春秋战国到新中国成立,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是战火不断,主要是文化不和谐。

在文化相对和谐的时候,就出现盛世。

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清朝乾隆雍正康熙“康雍乾盛世”,这三个比较大盛世都是文化比较和谐的时候出现的。

而大部分文化不和谐,为什么文化不和谐?

就是因为僵化、禁锢、专制,不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互共存、相互发展。

所以,文化和谐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和谐,我们平时会觉得文化比较虚,对物质方面、政治方面比较注重,而对文化这方面比较忽视。

实际上文化层次比较深,重要性、地位也非常高,非常有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这七条再说一遍,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

这七条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广义的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还有一个狭义的说法,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的社会。

比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还有一个社会建设,这是狭义的社会。

这七个内涵,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

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的概念,一个是从内涵上把握,另一个从要点或者基本要求来说。

  和谐社会有四个要点,构建和谐社会第一个要达到的要求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

什么叫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指的是阶级、政党、民族、宗教。

社会资源不是森林矿产、湖泊河流。

我们说的社会资源是狭义的和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的社会建设的资源。

森林矿山是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就是阶层,也可以说阶级、政党、民族、宗教。

和谐社会要求什么呢?

社会资源兼容共生、兼收并蓄。

社会资源丰富也好,阶层多一点也好,民族不能减少,56个民族就是56个民族,不能发展到一段时间,有的民族没有了,那不行。

政党也是一样,宗教也是一样。

  这是和谐社会社会资源的一个特点,兼容共生。

因为宗教只有多教并存,才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社会。

中国不是西方那样的体制,西方是政教合一,有教皇。

直到现在,梵蒂冈由教皇统治国家。

西方中世纪的时候都是那样的,政教合一。

我们中国不是政教合一,我们把宗教一直放在一个比较适当的地方,不管是佛教、道教、儒教,我们都敬而远之,后来传进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也可以在民间传播,但是不允许出现邪教。

后来的法轮功,这个不允许,它危害人民、危害社会,不能让它存在。

只要是正派的宗教,我们历来允许多教并存。

  而政党也是一种社会资源,我们是八个民主党派,民革、民建、民盟、九三学社、工农民主党等等。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是我们基本的政治制度。

这几个党既不是执政党,也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而是参政党。

多党合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创举,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多党合作的局面。

封建社会不必提,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想搞多党合作,搞了很短的一段国共合作,1924年到1927年,四五年的时间就破裂了,蒋介石背叛了革命。

从那以后就清党,除了共产党以外,其他的政党也都禁了,只有国民党一党独裁。

所以国民党的党旗就是国旗,没区别,旧政协不允许其他的党参加。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彻底撕毁,内战开始了。

等把国民党打得差不多的时候,1948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提出口号,要联合一切革命的政党,建立新的政治协商制度。

那时候,沈阳战役刚结束,淮海战役还没有打,这时候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着手进行政治协商了。

淮海大战、平津大战打着的时候,这边就开始组建民革、民进、民盟、九三学社、致公党等等。

1949年9月30号,政治协商会议开始开会。

10月1日开国大典,那时候的政协比现在的政协职能多,代替了人民代表大会,它是我国最高的政治权力机关。

现在我们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是50年代,在1954年。

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都是由政治协商会议代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确定了国旗、国歌,选举了国家主席、副主席,任命了政务院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

  新中国是在政治协商会议上产生的,政治协商会议就是多党合作的一个基本形式。

所以选举出来的代表里头,非党人士特别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刘少奇、朱德、宋庆龄、张澜、高岗、李济深。

其中,宋庆龄、张澜、李济深这三个人是非党。

副总理里头也有非党的,比如郭沫若。

部长里的非党就更多了,像卫生部长李德全,水利部长傅作义,这些都不是共产党员。

多党合作不但体现在政协里,而且体现在政府里头,政府里的非党人士也特别多。

那个时候,虽然斯大林对这个表示怀疑,说中国的政权不够苏维埃化,不够布尔什维克化,你看我们苏联的苏维埃都是清一色的共产党,怎么中国这么多非党,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权呢?

事实证明,我们的政权性质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的,因为对发展中国的民主政治非常有好处,对发展中国的生产力非常有好处,对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参政议政的热情、团结各个方面共同建设新中国有好处。

事实证明,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

第二条要求就是,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

这个社会也是一个狭义的社会,它是和政治、经济、文化相平等的社会。

社会结构和谐是个什么要求?

所谓社会结构的和谐,就是社会结构的子系统是一个比较匀称、比较均衡、比较稳定的关系。

子系统指的什么呢?

社会结构的子系统就是人口结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地区结构、家庭结构、人口结构。

老年人多少,中年人多少,青年人多少,儿童多少,这是人口结构。

男公民多少,女公民多少?

结构要合理,男的多,女的少,人口结构要出了问题,就是社会结构出了问题。

社会结构要是出了问题,这个社会别说和谐了,连安定都要出问题,连稳定都达不到。

  阶级结构,有多少是中产阶级,有多少是弱势群体,也多少是富裕的。

经济地位决定人们在社会所处的位置,就是阶级结构。

职业结构。

现在有实际能力的技术工人特别少,特别缺,有些地方高薪雇请有实际能力的技术工人,这是一个职业结构。

地区结构、家庭结构等等,这都属于社会结构的子系统。

这几个结构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这些子系统结构合理,社会就会达到和谐。

  第三个要求就是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

规范行为有两种规范,一种是成文的规范,一种是不成文的规范。

成文的规范包括法律规章制度公约,这是成文的能够写在书上、贴到墙上、印到大家手里的,能看到的、能遵照执行的。

还有一种是不成文的规范。

风俗、习惯、道德、良心,这都属于不成文的规范。

这两类社会规范都是一个目标,规范是约束人的,约束作用、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强制的、有不强制的。

法律是强制,你要是触犯了法律,就要受到惩罚,这是强制性的。

有非强制性的,不是受法律的惩罚,但是有行政的、有经济的。

行政有降级、直至开除。

经济的有扣奖金、减工资,表现好的给予物质奖励,发奖金。

行政的和经济的都属于非强制性的,还有教育也属于非强制性。

  另外还有自己控制的、主观约束自己的,不为外界影响,最高形式就是慎独。

一个人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约束自己。

慎独是自己约束的最高境界。

这是第三点要求。

 

  为什么党中央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党中央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为什么把这个问题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来。

十七大这一次把和谐社会地位提得非常高,作为我们工作目标的重中之重。

十六大就提出要让社会更和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现在提出来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一下子就点到了根子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现在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把邓小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都给包含在里头了。

社会和谐就四个字就含在内了,是在那个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更明确、更精辟说到社会主义的本质。

  那么为什么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来?

中央决定就提出来,要认真研究、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呢?

“两个新”、“两个前所未有”。

“两个新”就是新世纪、新阶段。

所谓新世纪就是21世纪,从2001年开始的新世纪。

新阶段指的是什么呢?

我国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阶段。

这个阶段是什么时候定的?

十五大的时候定的,把现代化建设推向新世纪。

2001年以后,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新阶段。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的机遇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两个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就说机遇太难得了,前所未有!

毛主席说要抓机遇,如果发展不好,要开除我们的球籍。

邓小平说抓机遇,机遇这个东西,稍微一放,就跑了。

所以不要再争论什么姓社姓资的问题了,我们赶紧抓紧机遇、搞改革、办实事,切切实实提高我们的生产力,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大家感觉到我们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能实现现代化。

江泽民说,能不能正确地把握机遇,历来关系着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能不能正确地把握机遇,历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

现在胡锦涛同志说,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

这话非常深刻,这个环境、这个机会太难得了。

从整个世界的环境来说,和平谈判,谁都不愿打仗,很多地方都有了核武器。

今天广播,日本宣布我们也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但没制造。

朝鲜有了核武器,伊朗正在研制核武器,很多地方都有核武器,谁都不愿意打核大战。

谁都愿意发展,谁都愿意实现双赢,谁都愿意走富国安民的道路。

和平发展是当前的主题,这是国际形势。

  从国内来说,事实证明,我们找到了一条能够振兴中华的切实可行的道路,这条道路是我们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在以往新中国建设和革命的基础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实践,终于找到了这条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已经深入人心了,已经形成一个共同的理想了。

这个共同理想已经成为凝结中国人心灵的纽带了。

各级干部对于这条道路也非常熟悉了,广大党员、广大职工对这条道路也非常熟悉了,有经验了,有信心了,有目标了,我们再也不提摸着石头过河了。

而且现在我们还有条件了,我们的国力空前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综合国力按照实际购买力来说排第二位。

第一位是美国,第二位是我们。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就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阶段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为什么现在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因为我们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了四个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是我们现在提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根本原因。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个问题就是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央六中全会决定,对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提了六条要求。

第一条要求就是要协调发展,尤其要加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协调发展讲的是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转变增长方式。

有了科学发展观,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特别要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还要发展社会事业,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光发展经济不发展社会不行,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讲制度建设。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公平正义,怎么样才能体现公平?

怎么样才能体现正义?

这得靠制度,靠制度管理。

广义的制度包括法律法规,也包括规章制度。

通过这些写在书面上的规范来落实我们的公平和正义。

也就是说,国家有宪法,党内有党章,医院有规章制度,把我们的程序用制度固定下来,这就是法治。

与法治对应的是人治,人今天这么说,明天那么说,这个人这么说,那个人那么说。

法治不以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一时一世的思想变化而改变。

稳定下来靠法治,所以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依法治国,从微观上来说,就是制度建设。

有了制度建设就有了公平正义,就有了和谐社会的灵魂。

  第三条是和谐文化的建设。

和谐文化的建设,首先一条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新提法,过去没有说过,这次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给明确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五个内容,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二个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三个是爱国主义为精神的民族精神,再一个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再有是“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五条组成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我们怎么判断是非,这是灵魂。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咱们平常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我们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条道路不断探索改革发展稳定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理想,具体说,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建国100年的时候,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是共同理想。

简单地说,就是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

上个世纪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和小康问题,这个世纪我们要实现现代化,这就是共同理想。

这个共同理想连台湾都能接受,只要是炎黄子孙就能接受共同理想。

别看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它的包容性就这么大,它的凝聚力就这么大。

看看连战、宋楚瑜他们来了,都对这个理想求之不得,非常赞同,谁不愿意让中国振兴啊,这是几辈子的梦想啊。

谁愿意老让中国屈辱、挨打、落后、战乱、民不聊生、任人宰割?

谁都愿意让中国振兴啊,振兴中华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第三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现在这个时代是什么,就是改革创新。

第五个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按照这个五方面去建设。

有了这个核心价值体系,其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文化都一块发展,兼收并蓄,互相监督,长期并存。

第四条就是社会管理安定有序,整合社会资源。

  第五个是激发活力,团结合作。

什么活力啊?

发展的活力,发展中的问题只有经过发展才能解决,所以要激发发展的活力。

在发展当中、在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发展成果的过程中实现全社会的和睦相处。

  第六条中国的事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

怎么坚持党的领导,中央决定讲了四条,第一条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第二条党的领导基础在基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心在基层,基层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实践者。

咱们安定医院党委和下面的支部,都属于基层党委。

北京市委、朝阳区委属于地方党组织。

咱们是三级党组织,第一级是中央,第二级地方,第三级是基层。

像我们就属于基层党组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心在基层,指的就是单位、企业、事业、学校,还有就是单位里的科室、支部也算基层。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加强。

过去我们一提人才,首先讲的是技术人才,是自然技术、科学技术这方面的人才,教授、院士、博士、研究员这是人才。

后来把哲学和社会工作人才也作为人才。

再后面也把管理人才作为人才,人才的视野不断扩展。

现在把有能力的技术工人、有学识的农民都作为人才。

现在提的是社会工作人才。

我想社会工作的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骨干。

我们构建社会和谐,靠的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社会工作人才实际上面很广,尤其是我们安定医院,就属于社会人才。

安定医院的医生护士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说,就是社会工作人才。

但是我们过去不认识,在你们尽职尽责为人民服务的时候,在你们看病人、护理病人、把社会的精神病人接到医院里来,再把健康的人输送到社会家庭里去,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能不能成功,关键在哪?

党的基层组织要发挥政治上的监督作用,战斗堡垒作用,每个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是第三个问题,就是怎么构建和谐社会,按照中央的决定提了这么几条建议。

卫生工作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第四个问题,讲讲我们的卫生工作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卫生工作,和健康是有直接相关的。

又回到开头的话题,我们说和谐社会第一条就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标志就是健康。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自有了人类就有健康问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经济社会为什么发展,就是为了人的健康,就是为了人活得更健康幸福。

健康作为基本人权,已经写入了世界卫生组织宪章。

健康是基本人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第一项指标就是期望寿命。

国民健康状况的改善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做支撑,但是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还需要国家制定保障国民健康的基本制度。

这个基本制度就是医疗卫生体制。

  医疗卫生制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医疗卫生技术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了。

从中国春秋战国就有了扁鹊,三国就有华佗,明朝有李时珍,医药历史很久远。

卫生医疗作为一种学问、一种技术,早就有了,但是作为一种制度,用国家的制度把它固定下来,才有100多年的历史。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在社会主义历史当中有很大的贡献,现在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革。

前些日子,网上说中国卫生改革基本上不成功,这个结论是一个学者网上发表个人的看法。

这个学者是国务院研究中心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虽然是一个事业单位,但是国务院发展计划研究中心的这么一个事业单位,所以他的判断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怎么评价中国的卫生改革?

我们的卫生事业究竟发展到什么样的状况?

怎么看待这个状况?

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实事求是进行分析,比如说在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