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3769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7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2017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欢迎大家练习!

第I卷(共7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

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

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

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

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

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

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

“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

”唐太宗才猛然醒悟。

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

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

“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止一处而已。

“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

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

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

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1、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所以可称最为奇妙的地名。

B.“江南”是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地域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后方镇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较玄宗时已有所缩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时的两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18分)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

故曰: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终善遇之善:

很好地

B.鲍叔遂进管仲进:

举荐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

了解

D.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修:

修建

5、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⑥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

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7、把前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10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8、诗中主要运用哪些意象,写出了禅智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分)

9、这首诗歌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

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5分)

四、名句默写(8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

(2)以手抚膺坐长叹。

(3)鱼鳖不可胜食也。

(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奋六世之余烈,。

(6)位卑则足羞,。

(7)善假于物也。

(8)吞二周而亡诸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4分)

听雨

季羡林①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

“春雨贵似油。

”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顺便说上一句:

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

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

“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

”是颇有一点诗意的。

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

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

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

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

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

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③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

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

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

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

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

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

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

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

北方春天,十年九旱。

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

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

忧心如焚,徒唤奈何。

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

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

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

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

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

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

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

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

水当然是不缺的。

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

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

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

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选自散文集《二月兰》)

【注释】:

①季羡林:

1911年出征于山东临清县。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

精通多国语言文字。

文中“死文字”指已失传的吐火罗文。

②醍醐(tíhú):

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③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指对生死的通达看法。

10.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请梳理出来。

(7分)

11作者为什么说“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12、“听雨”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件雅事,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怎样的境界?

作者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境界?

(5分)

13、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7分)

第II卷(共80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为刺激消费,各大商场纷纷举行大幅降价促销活动,许多顾客慷慨解囊,大量抢购。

B、互联网上激愤的言论不少,如果没有更多媒体的兴风作浪,一般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

C、尽管易中天接受了余秋雨的教训,处事低调,出言谨慎,但批评的棍棒还是不期而遇。

D、开年大戏《走西口》的故事展开、细节设计、冲突设置丝丝入扣,创央视收视率纪录。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俄罗斯不愿与美国发生新冷战和全面对抗,两国外交达成某种妥协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

B、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把农业放到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C、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迫在眉睫.它不仅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

D、市广电局宣布:

未来三个月将在市区居民小区全面落实和推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会议精神,居民小区电视信号由模拟制转换为数字制。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围棋棋子按颜区别黑白二方,但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

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连成一片;想要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

①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

②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

③“气眼”就是自己的活动空间

④围棋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

⑤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

⑥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

A.⑤②⑥④①③B.③①②⑥⑤④

C.③①⑤④②⑥D.④①③⑤②⑥

1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伫立山亭远眺,但见石峰石柱星罗旗布,千姿百态,有的像老僧漫步,有的如母子偕游,有的若鸣啭于杜诗里的“黄鹂”,有的似普希金笔下的“渔夫与金鱼”……无不栩栩如生。

面对这大自然的杰作,让游客流连忘返,高山仰止。

(1)给文段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2)找出文段中一个错别字并修改:

“”应改为“。

(3)使用错误的成语是“”应改为“”。

(4)段中有句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答:

18、根据例句,按要求再仿写一个句子。

(5分)

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上的古松,也不是屈身于斗室的盆景,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新绿。

要求:

(1)用“我不是……也不是……而是……”的格式。

(2)运用比喻。

(3)句意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或愿望。

答:

七、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林书豪是谁?

如果在上个月初问这个问题,除了篮球迷恐怕没几个人知道。

身高191厘米且体型并不壮硕的林书豪,本来在“高手如林”的美国职业篮球界并不被看好。

不到两个赛季里,他辗转于三个球队,这期间还有屡次被下放发展联盟的经历。

在2月7日同新泽西网队的比赛中,两大当家球员斯塔德迈尔和安东尼同时缺阵,主力后卫人选也捉襟见肘。

因战绩差、面临下课危机的主教练丹东尼叫起了替补席上的林书豪,不料却成为神来之笔,开启了他的神奇之旅。

他凭借出色的表现,带领状态低迷的纽约尼克斯队豪取7连胜,并打破多项联盟记录,成为NBA东区“单周最佳球员”,入选全明星新秀赛,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终于打出NBA的一片天。

人前的风光,源自背后的汗水。

娴熟的运球,精准的投篮,都来自极端刻苦的训练。

即便是在联赛停摆、饭碗无着之时,他的训练也没有中断。

丁俊晖说:

“林书豪的事迹非常励志,实际上,他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过去日复一日、默默无闻的训练和比赛积累,他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了我们厚积薄发的道理,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要求: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月考试题答案

1、C(A项强加因果,B项误在“地理位置”,D项“则简称”不当)

2、D(A项“江左”只是“江东”的雅称,B项是“我们”发现而不是“唐人”,C项对杜诗的理解不当)

3、B(扬州属于“淮南”,尽管富庶繁华,但在唐人的概念中,仍不属于“江南”)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4.D应为修复,修治

5A(④对管仲境遇的一般陈述,⑤是表现管仲政治才能);

6.C(A应为“鲍叔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B文中无“老是赔本”之意;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缺乏依据,另“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不恰当)

7.①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5分)

②知道我不为小节感到羞耻,却为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感到羞耻。

(5分)

【古文翻译】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

"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

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

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

所以他的著作中说:

"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

颁布政令就好象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

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

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

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

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

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诸侯王室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并不因此而认为他奢侈。

管仲死了以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强霸于诸侯之中。

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晏子。

8.(5分)

意象:

蝉、松桂、青苔、白鸟、暮霭、斜阳;

特点:

静寂幽深

情感:

孤寂、凄凉、忧伤。

9.(5分)要点:

借景抒情,善于利用衬托的手法,以动写静,以明写暗,以繁华写萧条冷寂;结合作品,蝉噪衬幽静,歌吹扬州的繁华衬禅智寺的幽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

描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

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

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

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

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

唐制规定:

“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和诗人忧弟病、伤前程的黯然心境不无关系。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就更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

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都十分精细。

“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

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

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从明暗的变化写静。

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

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

“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

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

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

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

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