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生物的变异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3850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生物的变异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二轮生物的变异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二轮生物的变异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二轮生物的变异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二轮生物的变异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届二轮生物的变异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届二轮生物的变异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届二轮生物的变异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届二轮生物的变异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生物的变异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

《届二轮生物的变异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生物的变异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生物的变异 专题卷适用全国.docx

届二轮生物的变异专题卷适用全国

生物的变异

一、选择题

1.(2018·陕西榆林模拟)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单倍体育种的目的是获得茎秆粗壮、营养丰富的植株

B.杂交育种可将优良性状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

C.诱变育种能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获得人们所需的品种

D.秋水仙素在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过程中的作用相同

解析:

单倍体育种的目的是获得正常纯合体植株;杂交育种必须在同种生物之间进行,不能将优良性状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诱变育种不能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秋水仙素在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中的作用都是诱导染色体加倍,作用相同。

2.(2018·安徽蚌埠第三次质检)下列关于变异和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杂交育种和培育转基因植物的变异类型相同

B.变异不一定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也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若基因a1突变为a2,则该等位基因表达的产物可能相同

D.用二倍体植株的花药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可得到稳定遗传的植株

解析:

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原理都是基因重组,故变异类型相同;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突变后可能对应相同蛋白质;二倍体花药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单倍体不可育。

3.(2018·重庆七校联盟三诊)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及染色体组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B.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组不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C.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植株细胞中都含有4个染色体组

D.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解析: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有三条,但染色体组数为两个;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染色单体,两条染色单体由于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可能含有等位基因,即初级精母细胞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获取多倍体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但不是所有细胞均加倍;单倍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不确定,如二倍体的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四倍体的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六倍体的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

4.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不可能的后果是( A )

A.没有蛋白质产物

B.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

C.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D.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解析:

缺失核苷酸的位置在基因的中部,所以缺失位置之前的基因仍能正常表达形成相应的蛋白质;基因的中部缺失了一个核苷酸对,有可能使其转录的信使RNA上的密码子在这个位置上开始发生变化,变成终止密码子;这样翻译过程就可能在缺失位置终止,从而使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还有可能使其转录的信使RNA上的密码子在这个位置上开始发生变化,致使翻译所形成的蛋白质在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5.(2018·山西太原模拟)从某种性状全为野生型的自然果蝇中,选用一对野生型雌雄果蝇交配,后代中出现了一只突变型雄果蝇。

研究发现,突变型雄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其中一个亲本的一个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A.由于基因表达的异常导致突变型雄果蝇产生

B.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能判断显隐性

C.若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能判断显隐性

D.突变型雄果蝇的突变基因不一定来源于母本

解析:

突变型雄果蝇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由于其中一个亲本的一个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如果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后代突变果蝇必须为杂合子,因此突变型为显性性状;如果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有可能母本发生基因突变,而突变基因不管为显性或隐性,后代雄果蝇都有可能获得该突变基因而表现出突变性状;如果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突变基因有可能来自父本或母本。

6.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

B.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上属于基因突变

C.由环境诱发的变异是不能够遗传的

D.三倍体植物产生的配子有50%可育

解析:

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上属于基因重组;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则是能够遗传的,如果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则是不能够遗传的;三倍体植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7.(2018·宁夏银川二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发现,是现代医学史上重要的事件。

假设正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制,突变后的异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制。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A )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该病的症状可利用显微镜观察到

B.造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

C.h基因与H基因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不同

D.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基因H的长度较基因h长

解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呈镰刀型,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基因是DNA片段,h和H基因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都为1∶1;基因突变显微镜下不可观察到。

8.(2018·北京海淀区模拟)我国科学家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获得四倍体植株,发现四倍体植株上所结的西瓜少籽。

再将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上,诱导子房发育得到完全无籽西瓜。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西瓜少籽可能是四倍体联会出现紊乱造成

B.完全无籽西瓜果肉细胞中只有2个染色体组

C.涂抹萘乙酸前后应设法避免雌蕊接受花粉

D.涂抹的萘乙酸促进了四倍体西瓜果实的发育

解析:

四倍体西瓜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部分细胞内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因此也无法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种子,导致西瓜少籽;由于完全无籽西瓜是用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形成的,而用萘乙酸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上只会促进果实的发育而不能改变其染色体及染色体组数目,因此完全无籽西瓜果肉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四倍体西瓜果实的发育,但将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获得完全无籽西瓜时,需要对四倍体植株花做去雄套袋处理,否则如果接受了其他四倍体西瓜的花粉,会产生有籽西瓜。

9.(2018·四川自贡一诊)通常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高于野生型青蒿(2N=18)。

现有一株四倍体青蒿的基因型为Aaaa(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该植株花药离体培养并加倍后的个体均为纯合子

B.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型青蒿即可获得四倍体青蒿

C.该植株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可获得染色体数为27的单倍体

D.在该植株正在分裂的细胞中含a基因的染色体最多可达6条

解析:

Aaaa的花药具有Aa和aa两种,其中Aa花药离体培养并加倍得到的AAaa,不是纯合子;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型青蒿的芽尖等分裂旺盛的部位才有可能获得四倍体青蒿;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7,该个体属于三倍体;四倍体青蒿的基因型为Aaaa,在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a基因的染色体可达6条。

10.某二倍体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Dd,3对基因分别控制三对相对性状且独立遗传。

以下是培育该植物新个体的两种途径:

途径①:

植物→花粉粒→单倍体幼苗→个体Ⅰ;

途径②:

植物→花粉粒+卵细胞→受精卵→个体Ⅱ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D )

A.该植物能产生8种基因型的花粉粒

B.可用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个体Ⅰ

C.个体Ⅱ中能稳定遗传的类型占1/8

D.途径①可快速、简便地获得aabbdd个体

解析:

该植物AaBbDd产生的花粉粒有2×2×2=8种类型,且比例相等;可用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个体Ⅰ;个体Ⅱ中能稳定遗传的类型,即纯合子占1/2×1/2×1/2=1/8;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自交,F1中即可获得基因型是aabbdd的个体,是最快速、简便的方法。

11.现有抗病、黄果肉(ssrr)和易感病、红果肉(SSRR)两个番茄品种,研究人员欲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一个既抗病又是红果肉的新品种(ssRR)。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亲本杂交产生F1的过程中s和R发生了基因重组

B.可以直接在F2中选出目标新品种进行推广

C.此育种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基因型

D.也可利用F1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后直接得到目标新品种

解析:

亲本ssrr和SSRR杂交,F1基因型为SsRr,s和R集中在同一个体是因为配子随机结合,而不是基因重组;F2中抗病红果肉(ssR )基因型有2种,无法直接选出纯合的ssRR;杂交育种的原理为基因重组,没有产生新基因,但产生了新基因型;F1基因型为SsRr,产生SR、Sr、sR、sr四种配子,利用F1花药离体培养产生的是单倍体,而不是目标新品种。

 

12.(2018·湖南长沙一模)如图为自然界形成普通小麦的过程示意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甲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由于甲的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所以甲高度不育

B.甲成为丙过程中,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数目都发生了加倍

C.若从播种到收获种子需1年时间,且所有的有性杂交都从播种开始。

理论上从一粒小麦和山羊草开始,第2年即可产生普通小麦的植株

D.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最多可含有12套遗传信息

解析:

图中甲是二倍体一粒小麦与二倍体山羊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而成,含2个染色体组,但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因而高度不育;由图中信息可知,甲成为丙过程中,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染色体数目都发生了加倍,染色体组数目也随染色体数目的加倍而加倍;第一年,一粒小麦和山羊草杂交,产生种子;第二年这粒种子萌发,同时遇低温等条件变化使染色体加倍,成为二粒小麦,二粒小麦又和另一种山羊草杂交又结了种子;第三年,这粒种子萌发,由于条件的变化,染色体又加倍,成为普通小麦,当年这粒小麦就结了种子,这就是普通小麦的种子;第四年,普通小麦的种子萌发成为幼苗;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在有丝分裂后期可以含有12个染色体组,含有12套遗传信息。

二、非选择题

13.(2018·四川广安二诊)豚鼠毛色的黄色(R)对白色(r)为显性,粗毛(A)对细毛(a)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9号和4号常染色体上。

下图表示甲、乙、丙三种豚鼠的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情况。

已知没有正常9号染色体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但卵细胞不受任何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将甲豚鼠与正常白色豚鼠杂交的F1随机交配,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F2白色豚鼠中染色体异常个体的比例是    。

 

(2)若将乙豚鼠与正常的白色豚鼠杂交,在所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只黄色豚鼠,经检测其染色体组成无异常,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两种原因:

一是  , 

二是  。

 

(3)若将丙所示基因型的雌雄豚鼠杂交,子代中黄色粗毛豚鼠所占的比例是    。

 

解析:

(1)甲产生卵细胞为R和r两种,比例为1∶1,正常白色豚鼠基因型为rr,精子为r,所以F1为Rr(r在正常染色体)和rr(一个r在正常染色体,一个在异常染色体),F1随机交配,卵细胞为1/4R和3/4r,精子为1/3R和2/3r,所以子代rr的概率为3/4×2/3=1/2,所以子代黄色∶白色=1∶1。

异常染色体上的r占r卵细胞的1/3,所以白色个体中异常染色体的比例为1/3。

(2)乙正常情况下只能产生r的雄配子,与白色个体杂交,只能形成白色,若出现了黄色个体,说明有R基因,可能是父本基因突变或减Ⅰ前期R与r所在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而来。

(3)丙基因型个体交配,子代中粗毛占3/4,由于只能产生R的精子,所以均为黄色,所以黄色粗毛占3/4×1=3/4。

答案:

(1)黄色∶白色=1∶1 1/3

(2)父本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发生了r→R的基因突变 产生精子时同源染色体中R与r所在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发生了交叉互换 (3)3/4

14.(2018·四川成都一诊)某植物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A和a控制),抗除草剂和不抗除草剂为另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B和b控制),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且该品系中AB的卵细胞致死。

将植株甲(抗病不抗除草剂)和植株乙(感病抗除草剂)杂交,F1全部表现为抗病抗除草剂。

回答下列问题:

(1)植株甲和乙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是    。

F1植株自由交配得到F2,F2中抗病抗除草剂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这些双抗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植株所占的比例是    。

 

(2)利用F2中基因型为 的植株, 

通过单倍体育种均可得到抗病抗除草剂的纯合子,该育种过程中的变异类型包括 。

 

解析:

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 bb,植株乙的基因型为aaB ,甲和乙杂交,F1全为抗病抗除草剂,所以甲基因型为AAbb,乙基因型为aaBB,所以F1基因型为AaBb,F1自由交配,雄配子AB∶Ab∶aB∶ab=1∶1∶1∶1,雌配子为Ab∶aB∶ab=1∶1∶1,所以子代抗病抗除草剂占1/4+1/4×1/3×2=5/12,其中不存在纯合子。

AaBb或AABb或AaBB单倍体育种可得到抗病抗除草剂纯合子,该育种过程中包括的变异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

(1)AaBb 5/12 0

(2)AaBb、AABb、AaBB 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

15.(2018·山东烟台模拟)淀粉酶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

为了提高酶的产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利用诱变育种方法,获得产生淀粉酶较多的菌株。

(1)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

(2)根据诱发突变率低和诱发突变不定向性的特点预期实验结果。

(提示:

生产菌株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随着生长可释放淀粉酶分解培养基中的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

解析:

(1)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实验应设计两组,一组用一定剂量的射线处理,一组不作处理作为对照;一段时间后将处理后的多个菌种接种在含淀粉的培养基上,同时借助不处理的菌种,比较菌落周围的透明圈,选出透明圈变大的菌种,即为产生淀粉酶较多的菌种。

(2)诱发突变频率低,说明大多数菌株未发生突变,则大多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与对照组相同;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说明突变后有的菌种产生的淀粉酶变多,有的菌株产生淀粉酶变少,故诱变组菌落周围的透明圈与对照组相比变大或变小。

答案:

(1)将培养好的生产菌株分为两组,一组用一定剂量的诱变剂处理,另一组不处理做对照;把诱变组的大量菌株接种于多个含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同时接种对照组,相同条件下培养;比较两组菌株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选出透明圈变大的菌株。

(2)预期实验结果:

因为诱发突变率低,诱变组中绝大多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大小与对照组相同;

因为诱发突变不定向性,诱变组中极少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与对照组相比变大或变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