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3901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

《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docx

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

2015年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复习资料之一

新课改理论考试重点试题和参考答案

目录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是什么?

三、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它有什么特点?

包括哪些内容?

五、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

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七、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八、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九、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十、怎样赞赏每一位学生?

十一、怎样有效地帮助每一位学生?

十二、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十三、什么是合作学习?

十四、什么是探究学习?

十五、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十六、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十七、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十八、新课程提出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十九、新课程提出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二十、新课程提出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二十一、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二十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二十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是什么?

二十四、什么是三级课程?

二十五、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

二十六、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记忆重点是“六个具有……”。

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需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5、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6、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是什么?

记忆重点是“六个改变……”

1、课程功能的改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的改变。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的改变。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课程实施的改变。

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课程评价的改变。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课程管理的改变。

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记忆要点:

义务教育九年一贯——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四、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它有什么特点?

包括哪些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常常出材料分析题,答题要抓住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特点和四大领域回答。

1、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须课程,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五、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

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不家务事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再者,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

1、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2、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3、加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七、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

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其特点是: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弗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八、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九、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不家务事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

十、怎样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十一、怎样有效地帮助每一位学生?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十二、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十三、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十四、什么是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十五、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

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

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

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十六、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重视发展,淡化化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十七、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4、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十八、新课程提出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十九、新课程提出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二十、新课程提出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推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五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十一、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

4、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

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二十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变化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首行,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二十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是什么?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把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

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和尚未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及素质并据此确定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二十四、什么是三级课程?

三级课程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

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因而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3、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十五、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

1、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

2、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士资源等。

二十六、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

1、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

这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

2、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不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特别是像综合实践活动,它虽然是国家规定课程名称和课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但具体实施的内容和形式则完全要由学校来决定,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就需要对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

否则,课程改革的许多目标就会落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