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4178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1

常用于检查积液的性质、给药、抽脓,或为了减轻积液所致的压迫症

2

(一)

(二)

1)

2)

3)

(三)

3

(一)对精神紧张的病员,在胸穿前半小时给小量镇静剂或可待因003g,嘱患者术中避免咳嗽和转动。

(二)嘱病员反坐在靠背椅上,面朝椅背,双手平放在椅背上缘,头伏

(三)可选择胸部叩诊最实的部位为穿刺点。

如有大量积液,可任选肩胛骨下第七至第九肋之间隙、腋中线第六或第七肋间隙、腋前线第五肋间隙。

包裹性积液可结合X

(四)以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术者须戴口罩及无菌手套,盖上消毒洞巾,然后在穿刺点肋间的下肋骨上缘注入适量的

1%

(五)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住穿刺点皮肤,将针尾套上有橡皮管和附有钳子的穿刺针沿肋骨上缘慢慢刺入,待觉得胸膜壁层被穿过,针头抵抗感消失后,取注射器接于像皮管,除去钳子,抽吸胸腔内积液,盛

(六)

4

(一)放液不要过多、过速,一般第一次不要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要超过1000ml,诊断性抽液50—100ml

(二)

(三)术中不断观察病员,如发现头晕、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和剧烈疼痛、昏倒等胸膜过敏现象,或连续咳嗽、吐泡沫状痰等抽液过多现象时,应立即停止放液,并注射1∶1000肾上腺素0.3—0.5ml

1

人工呼吸术是在病人呼吸受到抑制或停止,心脏仍在跳动或停止时的急救措施。

此时以借助外力来推动隔肌或胸廓的呼吸运动,使肺中的气体得以有节律的进入和排出,以便给予足够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

(一)

(二)

(三)

(四)呼吸肌麻痹,如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灰质炎,严重的周

(五)颅内压增高,发生小脑扁桃体疝或晚期颞叶钩回疝有呼吸停止

(六)麻醉期中麻醉过深,抑制呼吸中枢,或手术刺激强烈,发生反射

3人工呼吸的方法甚多,但以口对口呼吸及人工加压呼吸效果最好。

术前措施:

施术前应迅速检查,消除患者口腔内之异物、粘液及呕吐

(一)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此法简单、易行、有效。

它不仅能迅速提高肺泡内气压,提供较多的潮气量(每次约500—1000ml),而且还可以根据术者的感觉,识别通气情况及呼吸道有无阻塞。

同时,该法还便

1)

(1)

(2)

(3)于病人嘴上盖一纱布或手绢(或不用),另一手捏紧病人的鼻孔以

(4)术者深吸一口气后,将口紧贴病人的口吹气,直至其上胸部升起

(5)吹气停止后,术者头稍向侧转,并松开捏病人鼻孔的手。

由于胸廓及肺弹性回缩作用,自然出现呼吸动作,病人肺内的气体则自行排

(6)按以上步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14—20

2)

(1)

(2)

(3)吹气的压力应均匀,吹气量不可过多,以500—1000ml为妥。

用力不可过猛过大,否则气体在气道内形成涡流,增加气道的阻力,影响有效通气量;或者因压力过大,有使肺泡破裂的危险,以及将气吹

(4)

(5)如遇牙关紧闭者,可行口对鼻吹气,方法同上,但不可捏鼻而且宜将其口唇紧闭。

(二)举臂压胸法:

此法也是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

病人潮气量可达

875ml

(1)

(2)术者立(或跪)在病人头前,双手捏住病人的两前臂近肘关节处,将上臂拉直过头,病人胸廓被动扩大形成吸气,待2—3秒钟后,再

屈其两臂将其放回于胸廓下半部,并压迫其前侧方向肋弓部约2秒

2)

(1)

(2)

(3)如病人口中有呕吐、血液、痰液等,应迅速予以清除;有义齿者,应当取出。

必要时,将其舌以纱布包住拉出,以免后缩阻塞呼吸道。

(4)呼吸速度,以14—16次/

(5)

(三)

1)

2)术者跪于患者大腿两则,以手掌贴于患者两侧肋弓部,拇指向内,

余四指向外,向胸部上方压迫,将气压出肺脏,然后松手,胸廓自行

3)如此有节奏地进行,每分钟按压18—24

(四)

1)患者俯卧头向下略低

2)施术者跪于患者大腿两则,以手掌贴于患者背部两侧肋弓部,拇指向内,余四指向外,压迫背部下后方两侧。

每分钟18—24注:

压胸或压背呼吸法过去常用,但因潮气量很小,其效果远较口对

(5)膈神经刺激法,应用毫针及电子仪器刺激膈神经,使膈肌产生节方法:

以一寸半毫针刺入膈神经刺激点。

该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前沿的中点,颈总动脉搏动处,亦即人迎穴部位,向下方刺达横突再退出少许,接上68型治疗仪,以两侧人迎穴作为一对电极。

也可在人迎穴旁再插一毫针,与人迎穴作为一对电极,两侧共两对电极。

一般治疗仪的Ⅱ、Ⅲ频率,通电后即出现膈式呼吸。

呼吸频率及深浅,可通过

(六)

1)简易呼吸器法:

简易呼吸器是由呼吸囊、呼吸活瓣、面罩及衔接管等部分组成。

呼吸囊由内外两层构成,内层是泡沫塑料,外层是由特制的乳胶制造的。

呼吸囊有弹性,挤压后能自动恢复原形。

呼吸囊入口处装有单向进气活瓣相接,挤压时空气由此而出。

在进气活瓣处装有另一活瓣,放松囊时进入空气;其前出口处与另一气活瓣相接。

挤压时空气由此而出。

在进气活瓣处装有另一侧管,可接氧气;呼吸活瓣处亦装有一侧管,可与面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相连,挤压呼吸囊时,使病人吸入空气(或氧气);放松呼吸囊时则呼气,并通过呼吸活瓣而排至大气中。

本法一次挤压可有500—1000ml的空气进入肺。

简易呼吸器轻巧便于携带,特别适用于现场抢救及基层医疗单位。

2)空气麻醉机法:

空气麻醉机的构造有面罩、螺纹管、呼吸囊、单向的吸入及呼出活瓣。

应用时用面罩罩住病人的口鼻,托起下颌,有节律地(14—16次/分)挤压折叠风箱即可达到加压人工呼吸的目的,每次挤压可进入气体500—1500ml。

亦可将衔接管接压气管插管或气管

1采取腹水标本常规化验、培养、脱落细胞检查、染色体检查等以助诊

2

(一)

(二)

(三)

3

(一)

(二)穿刺点一般在脐、髂前上棘连线外1/3和中1/3交点,或脐与耻骨之间腹白线中点旁4—5cm处(通常选用左侧)

(三)

(四)以腹腔穿刺针逐步刺入腹壁,待穿透腹壁、针锋阻力消失时,可用针筒抽取或引出少许腹水于消毒试管中备验。

然后于穿刺末尾接以橡皮管,引腹水于地上的器皿中。

如试验穿刺,用50ml注射器连于

1号针头上,自麻醉点刺入,抽50—100ml

(五)放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盖上消毒纱布,以胶布固定。

大量放液

(一)放腹水速度要慢。

消毒前,以宽布带缚于上腹部。

当腹水流出时,将布带渐拉紧,以免腹内压突然下降,引起内脏血管扩张发生休克。

(二)放腹水前后测血压、腹围,复查腹部体征,以便观察病情变化。

(三)放腹水过程中,注意患者脉搏、血压,若有面色苍白、出冷汗、

(四)大量放腹水可引起休克或昏迷、水与电解质紊乱、血浆蛋白质丢失等严重并发症,故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予放液。

初步放液一般不宜超过3000ml,以后每次不可超过5000ml。

(五)腹腔注射药物要慎重,很多药物不宜作腹腔注射,抗菌素中以卡

(六)放腹水

(七)

(八)

1

(一)诊断方面:

各种白血病、原发性贫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多发性骨髓瘤、黑热病、疟疾、伤寒、败血症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治疗方面:

作为药物或多量液体的输入途径。

如葡萄糖、生理盐

(一)

(二)急性传染病、败血症或某些寄生虫病如黑热病、疟疾病等,当诊

(三)

3

4

(一)髂前上棘穿刺:

其优点为此处骨面较宽平,易固定且安全,唯骨

1)病员仰卧,有明显腹水或肝脾极度肿大致腹部非常膨隆者,可取半

2)在髂前上棘后约1cm处为穿刺点,用2%的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

3)用1%

4)将骨穿针的固定器固定于离针尖1.5cm

5)操作者左手食、拇指固定于髂前上棘面侧,捏紧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与骨面垂直,边旋边推进约1.5cm,一般可达骨髓腔。

否则,可谨慎再钻入少许,拔出针芯,以10ml注射器吸取骨髓液约0.2—0.3ml,制髓片5—10张。

如穿刺针已进入骨髓腔而抽不出骨髓液时,可能因针腔被骨屑或骨膜片堵塞,此时可重新插上针芯,再深钻一些或旋90°或270

6)取得标本后,将穿刺针连同针芯一并拔出,以手指按压2—3分钟,

(二)髂后上棘穿刺:

其优点为术者在病人背后操作,可使病人减少恐病人俯卧或仰卧,髂后上棘一般均突出于臀部之上骶骨两侧;或以髂骨上缘下6—8cm、脊柱旁开2—4cm之交点为穿刺点。

穿刺方向应与

(三)脊椎棘突穿刺:

其优点为安全且可减少病人恐惧,缺点为穿刺点病人取俯卧或前伏姿势或反坐于椅上(同坐位胸穿),穿刺点在第十一、第十二胸椎、第一、第二、第三腰椎棘突之顶点或旁侧。

注意穿刺方向因部位而异;如穿刺点为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顶点,穿刺针应与脊柱成45°—60°角(因该二棘突在病人站立时向下后方);如穿刺点为第一腰椎,则可与脊椎垂直刺入;如穿刺棘突旁,当与棘突成45

(四)胸骨穿刺:

优点为骨面平薄,骨髓液较丰富,能比较正确地反映骨髓增生情况,当其它部位穿刺失败时,可尽量采用此法。

缺点为其

病人取仰卧位,用枕头将胸部稍垫高。

穿刺部位在第一或第二肋间的胸骨中线上。

针尖长度应固定在1cm左右(小儿02—06cm),左手食、拇指按定胸骨两侧,右手将针垂直刺入穿刺点皮肤达骨膜,然后使针与胸骨成30°—45°角慢慢旋入骨内,用力勿过猛以免穿透骨内板,待针尖阻力减低,即达髓腔,再旋穿刺针尖斜面向下,进

行抽吸。

注意穿刺深度最多不可超过15cm

5

(一)

(二)

(三)

(四)涂片时抽吸髓液量勿过多,以免被周围血所稀释,若同时得作细胞计数或培养者,应在涂片抽液后,再次抽1—16ml,不可两次做一

(五)

1

2

3

1

2

1

2(棉签、碘酒、酒精、胶

布、局部麻醉药)

1

2

(1)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心浊音界内1—2cm处,沿第6肋骨上缘向背部并稍向正中线刺入。

如膈肌较低,可以从第6肋间刺入。

此法

(2)在剑突和肋弓缘所形成的夹角内,穿刺针与胸壁成30°角度,向

(3)如心浊音或心影向右扩大较显著,可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刺入。

3

检查穿刺包内器械(注意穿刺针是否通畅)

4在穿刺点用2%

5右手持无菌纱布包裹的穿刺针,由麻醉部位刺入。

在心尖部进针时,应使针自下向上,向脊柱并稍向心脏方向缓慢刺入;在剑突下进针时,应使针与腹壁成30—40度角,向上、向后并稍向左进入心包腔后下部。

待感到针头阻力消失时,则表示已穿过心包外层,并可见针头有与心脏搏动同步的震动,此时应固定穿刺针,将30ml注射器套于针座的橡皮管上,助手松开橡皮管上的止血钳,缓慢抽吸液体,当针管吸满后,先用钳子将橡皮管夹住,

1

1)病程持久的病毒性肝炎、疑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或早期肝硬变,其他

2)肝癌、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的可能性不大的肝肿大,用其他方法不能

3)

4)其他如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直接I型:

Dubinjohn-son综合征)、

2

1)

2)

3)

4)

3

1)

2)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和出、凝血时间。

有脾功能亢进

时,要求血小板数每立方毫米不少于50,000

3)有肝功能损害的黄疸者应检查凝血酶元时间(Quick-期法),如凝血酶元时间延长,应注射维生素K

4)作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检查前应给予镇静药,但不能使患者

4

以下

1)患者取仰卧位,去枕头,最好卧于硬板床上,躯干右侧靠床边,右

2)

3)术者戴上无菌手套后,准确地叩出肝浊音区,选择其中央部位为进针点,通常在第九肋间腋后线上,或第八肋间腋中线或第七肋间腋前

4)以1%普鲁卡因于穿刺点作局部麻醉,并浸润胸膜、膈肌和肝包膜,一般须5

5)进针至肝包膜外,嘱患者深吸气后充分呼尽(注意避免反复深呼吸而使针上下摆动),最后暂停呼吸,在暂停呼吸片刻中,把针推入肝脏,并按抽吸法或夹取法迅速取出肝组织,应于10—15秒钟内完成。

抽吸法:

用抽吸式肝穿刺针,针至肝包膜外,拔出针芯,接上10毫米注射器(防止漏气)患者开始暂停呼吸时,即刺入肝内1—15厘米,并抽负压(1—5毫升)夹取法:

用Vin-Silveman针,针至肝包膜外,拔出针芯,换上内叉,叉放于平头刻度。

患者开始暂停呼吸时,即刺入肝内1厘米,紧接推入内叉至尽,并将针套旋转推进至平头刻度,随即将针套连同内叉旋

6)消毒伤口,盖消毒敷料,以砂袋压于伤口上和肝区,并以腹带紧包5

1)卧床24小时,并观察脉搏、血压和全身状况的变化。

脉搏、血压的检查头3小时内每15分钟一次,其后的6小时内每30分钟一次,如无变化,于以后的12小时内可逐渐减少为1—4

2)

3)注意并发症,如腹腔内出血,胆汁性腹膜炎,皮下气肿,胸膜摩擦

6

取出的肝组织应设法放入固定液,避免以器械钳取组织块,以免引起碎断。

取好将条状组织块平贴于滤纸上再放入固定液,如组织过碎,应将其包于抹镜纸内再放入固定液。

组织取出后应尽快放入中性福尔

1

1)疑肝癌(原发性或转移性)

2)

3)

2

按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操作进行。

用小号腰椎穿刺针头,选用常规穿

刺部位,即腋后线第九肋间,腋中线第八肋间或腋前线第七肋间,但亦可根据可疑的病变部位或于肋间触及的块质或结节等选择进针点。

针刺至肝包膜外,接10毫升干燥注射器,并把注射器抽成负压,在患者吸气呼气后的屏气时迅速将针推入肝内1—2厘米,随即把针拔出,此时即可见少量肝组织液被吸入注射器内。

操作可在数秒钟至十多秒内完成,吸出的组织液即注入洁净的载玻片上,经涂片作Wright

3

1

用25—30厘米长度的直肠——乙状结肠镜由肛门插入至直肠及乙状结肠下部,对肠粘膜进行肉眼观察;试取病理性分泌物作显微镜检查或细菌培养;拭擦涂片作细胞学检查以及采取活体组织标本。

此外,

2

适用于经一般检查原因未明的腹泻,便秘及便血的病例,以协助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激惹综合征、

3

先天或后天性直肠或乙状结肠狭窄,肠道严重急性炎症、门静脉高压

并发痔静脉曲张,有大量腹水及腹内肿瘤的患者,孕妇、有心、肺功能衰竭及年老体弱者。

有出血倾向者作粘膜活体组织检查须特别慎

4

1)

(1)检查前一晚给患者少渣饮食,亦可于睡前服泻药一剂(腹泻者例外)

(2)乙状结肠镜检查前一小时,用1500—2000毫升温水(40℃)低压清洁灌肠一次,其后嘱患者排便2—3

(3)

2)

(1)患者取膝胸卧位,注意保持大腿分开与检查台成90°角,重力落

(2)先作肛门指检,松弛肛门括约肌,同时探查直肠有无狭窄、肿块、

(3)将乙状结肠镜按上闭孔器,涂润滑剂。

右手握乙状结肠镜把柄,以拇指顶住闭孔器;左手拇指、食指牵引肛门周围皮肤,嘱患者张口呼吸,松弛肛门徐徐插入。

镜前进过程大致分三步:

①刚插入后,镜与躯干纵轴平行滑过肛门,约进入5厘米,此时只须用于连同闭孔器抵住乙状结肠镜,任其自然滑入避免使用暴力;②镜过肛门后,抽出闭孔器,接上光源,此时将镜稍转向后方,指向尾骨面,直视下可见肠腔,镜顺直肠腔前进,以后进镜过程,原则上要求看到肠腔后方可前进;③镜达直肠上段(距肛门15厘米左右)即进入肠腔狭窄段,此为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此时较难找到肠腔,前进常有困难,不应盲目粗暴推进。

至于镜下判断肠腔的去向面多在实践中体验,有时通过冒出气泡的裂缝去找腔,有时须注入少量流体才有利于气泡观察。

必要时亦可以接上气囊,注入空气,使该段肠腔张开,但对于某些肠壁病变,应充分估计不适当的注气有引起肠穿孔危险性,镜继续上插并稍偏左侧(少数偏右)多可进入乙状结肠,一般插至25—30厘

(4)在插镜过程中,随时检视肠壁粘膜状况,但细致的观察则在退镜过程中进行,应注意肠粘膜有无水肿、充血、萎缩、肥厚、溃疡、结节、息肉、肿块等。

若有病变,应记明距肛门的深度、部位、大小、性质。

有溃疡者可用棉拭子(以无菌生理盐水浸湿)拭溃疡处采取标本

(5)如行活体组织钳取时,必须避开血管,钳取米粒大小的肠粘膜一块,切忌猛力撕拉,不可钳取大块组织,以操作粘膜下层血管造成出血穿孔。

取材创面处,立即用长棉拭沾次碳酸铋粉或其他止血粉涂布创口止血,或用10%硝酸银烧灼(应复涂生理盐水)观察局部确无出血

5

1)术后不适者,可服复方樟脑酊4

2)如行活体组织钳取术,嘱患者大便时勿过分用力,注意当天及次日大便颜色及次数,如有大量出血及持久的剧烈腹痛,应紧急处理及请

腰椎穿刺术

1

2

1)疑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的惊厥或昏迷),需要抽取脑脊液作诊断者,脑膜炎治疗过程中,需动态观察脑脊液改变以判断疗

2)鞘内注射药物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或浸润(如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等)

3)对某些病除抽取脑脊液作常规化验培养,测定颅内压力,同时可了

3

1)对于颅内压力明显增高,尤以疑有颅内占位性病变者,不宜穿刺,以免穿刺时突然放出脑脊液导致脑疝的危险。

若因诊断或治疗,必须进行穿刺时,应先用脱水剂,以减轻颅内压。

放液时,宜先用针芯阻慢脑脊液滴速,放出少量(一般约放1—15ml)供化验用的脑脊液

2)

3)

4

1)体位:

患者侧卧,背部与床边呈垂直平面,助手立于操作者对面,

贴近,双手抱膝,使锥间隙扩张到最大限度,以便2)定位:

一般选择第3—4或第4—5腰椎间隙(成人可选第2腰椎间隙)。

婴幼儿因脊髓末端位置较低。

穿刺点可在第4—5

3)步骤:

局部皮肤消毒,铺以消毒孔巾,在穿刺部位皮内、皮下和棘间韧带注射1%普鲁卡因作局部麻醉,切勿将普鲁卡因注入椎管内(新生儿及小婴儿可不必局部麻醉)。

操作后以左手拇指固定穿刺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新生儿及婴幼儿可用短斜面的静脉穿刺针),针尖斜面向上,垂直刺入,经过皮下组织后,可将针头略指向病儿头端方向继续进针,经韧带到硬脊膜腔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

刺入深度,儿童约2—4cm,然后将针芯慢慢抽出,即可见脑脊液自动流出,测定滴速及压力,并留标本送验,然后将针芯插上,拔针后盖以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术后应去枕平卧4—6

4)动力试验:

如疑诊椎管阻塞时,可做动力试验:

当穿刺成功有脑脊液流出时,测定初压后,由助手压迫患者一侧颈静脉约10分钟,正常压迫后,脑脊液压力应立即上升为原来的一倍左右,压力解除后,脑脊液压力在10—20秒内迅速降至原来的水平,称动力试验阳性。

表示蛛网膜下腔通畅,若压迫颈静脉后,脑脊液压力不升高,则为动力试验阴性,表示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

若压力缓慢上升,放松压力后又缓慢下降或不下降,则该动力试验也为阴性,表示有不完全阻塞。

如放出脑脊液含有血色,应鉴别是穿刺损伤出血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前者在脑脊液流出过程中血色逐渐变淡,脑脊液离心后清亮不黄,

1后囟门穿刺抽血作血培养、生化检查、交叉配血、肝功免疫抗体测定

2

本法适合于新生儿及后囟未闭的患儿,在其他部位抽血有困难并且需

3

1)

2)有严

4剃去后囟部位之头发,病儿侧卧,背向取血者,助手固定头部,局部严密消毒(先用碘酒,后用酒精脱碘),取短斜面、短针身的针头,由后囟中央点刺入,针尖向矢状面,指向额部最顶点,一般进针不到0

5cm

5

1)

1

2

(一)有内出血可疑者,如异位妊娠,卵泡

(二)子宫直肠凹内的肿块性质不明时,可穿刺吸取组织作细胞涂片检

(三)

(四)

3

4

(一)取膀胱截石位,外阴阴道常规消毒,作妇科三合诊检查,以明确

(二)用窥器暴露宫颈,用宫颈钳夹住宫颈后唇,并向上提以充分暴露后穹隆。

也可将窥器两叶均放于宫颈之下,然后扩张暴露后穹隆再消

(三)用长针(腰穿针6—8号针头)于后穹隆膨出正中处穿刺(即在宫颈与阴道壁交界以下1厘米处,快速穿入子宫直肠陷窝)深度约2—3

(四)穿刺以后即抽吸,边抽吸边退针头,若吸出为暗红色或鲜红色不

凝血液,其中有细小凝血块,则说明腹腔内有出血,如为脓液或黄色

渗出液,可能是盆腔炎症,应作细菌培养。

如作细胞涂片检查,将吸

出之物射于玻片上并固定。

如作药物注射,经抽吸无血液,方可注入

5

(一)穿刺不宜太深,以防损伤盆腔器官。

如刺入腹膜后血管,不仅损

(二)子宫后位时,注意勿使

(三)每次抽吸后,均应注意是否因误刺入直肠而有粪便,必要时用抗

(一)

(二)

2

(一)引产(芫花、雷夫诺尔、前列腺等引产)

(二)优生检查:

(羊水培养、染色体检查)

(三)

3

(一)

(二)

(三)

(四)

4

(一)排尿,平卧位,穿刺部位定好,腹部皮肤常规消毒,铺有孔无菌

(二)穿刺点一般应选在胎儿肢体侧或颈旁,如胎位不清,可选择较空

(三)左手固定穿刺部位斜刺入皮肤后,再垂直刺入皮下。

经腹腔、子宫壁达羊膜腔内(以7—9号腰穿针为宜),根据情况选择针头粗细。

如引产及抽羊水用7号针头,如羊膜囊胎儿造影时须注射造影剂碘化油应用9号针头,穿刺深度5—7厘米,应根据病人腹壁厚薄而定穿

(四)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以空芯针管抽吸羊水,如羊水为澄清液,可根据穿刺目的进行注药或抽取足够羊水。

抽羊水后或注药后插上针芯,快速拔出针头,压迫穿刺部位5分钟,以消毒纱布盖之,胶布固

5

(一)

(二)穿刺针通过皮肤,皮下组织进入腹腔有一个落空感,再进入羊膜

(三)如穿刺遇到阻力,可能是胎体组织,即可退出针头,变换方向。

(四)如抽出为血液,可能穿刺到胎盘组织或子宫肌壁之血管,即应拔

出针头,另选一个穿刺点

1

(一)

(二)

2

(一)根据体征或胸部X线、超声检查,确定胸腔积液积气部位,并在胸壁上予以标记,以利于术中定位。

(二)术前应向病友介绍手术概要,争取配合,危重病人应向家属说明

(三)

3

(一)

(二)在原胸壁标记处作胸腔穿刺,确定位置后,一般取6—8肋间或合适的最低位引流,单纯气胸应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放引流管,置引

(三)引流管放入胸腔之长度一般不超过45cm

(四)术中应取胸腔积液作常规检查、细

4

(一)

(二)首次排液排气量应适量,如发现病人有心慌、咳嗽、大汗、呼吸

困难等纵膈摆动征时立即停止,并予以适当处理,待情况稳定后再分

(三)逐日记录引流的数量和性质,鼓励病人深呼吸及咳嗽,促进肺扩

(四)

1

(一)

(二)

2

(一)急救时可末端有瓣膜装置(橡皮手指套),一端用线扎于针头,盲端剪一小孔,或连接置于水封瓶中之排气管的针头,于锁骨中线第二

(二)

1

凡呼吸道有大量分泌物不能咳出的患者,均可行气管导管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肺部并发症。

2

使患者头部稍向后仰,用适当的消毒导尿管由鼻孔插入,经咽喉进入

气管,并上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