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4693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66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人教版.docx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酸碱盐人教版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酸碱盐

第一类基础型实验大题

典例剖析

例1(2011广州)雪碧是一种碳酸饮料,将少量的雪碧滴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的颜色变化是()

A.先变蓝后变紫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D.先变红后变紫

【解析】雪碧中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时,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碳酸不再存在,因此溶液又变成了紫色。

答案:

D

【规律方法总结】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以及指示剂的变色情况一般与工农业生产、社会实践、生活实际等联系起来,解答此题主要是掌握好溶液的酸碱性使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例2如图8-1-1所示,在烧瓶里收集满某种气体,烧瓶用带导管(导管一端事先已经绑好一个气球)的胶塞塞紧。

当拔开胶塞迅速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立即塞紧振荡,可以看到气球逐渐膨大.瓶中气体可能是()

A.二氧化硫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D.氧气

解析:

本题考查碱的性质。

由题意可知,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后,气球膨大,说明烧瓶内部压强减小,则可判定瓶内气体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或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瓶内压强减小,A项正确;一氧化碳既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也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瓶内压强不变,B项错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压强减小,C项正确;氧气既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又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瓶内压强不变,D项错误。

答案:

AC

【规律方法总结】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能够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但将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没有明显的现象产生,因此可借用该题中的装置来验证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例3(2011潍坊)某同学在自己家厨房中找到一种白色粉末,到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

 

对此粉末的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A.该粉末一定是碳酸钠B.该粉末一定是碳酸氢钠

对此粉末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A.该粉末一定是碳酸钠B.该粉末一定是碳酸氢钠

C.该粉末一定是氯化钠D.该粉末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解析:

据题意可知,该白色粉末能溶于水,且能与盐酸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据此可确定白色粉末是含有CO32一离子或HCO3一的盐,故该粉末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答案:

D

【规律方法总结】碳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据此可利用盐酸和澄清石灰水检验碳酸盐的存在。

例4(2011天津)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识别化肥的探究活动,他们对氢化铵、碳酸氢铵、硫酸钾、磷矿粉四种化肥的实验探究步骤如下:

(1)步骤一:

取上述四种化肥各少量分别放入试管,观察,从外观上即可与其他化肥区别出来的是。

(2)步骤二:

在装有另外三种化肥的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体产生的是

(3)步骤三:

再分别取少量未区别出的另外两种化肥于研钵中,各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

味气体放出的是。

因此可知,在使用该类化肥时,要避免与(填“酸”或“碱”)性物质混合施用,以防降低肥效。

有同学提出,氯化铵、硫酸钾也可用下列某种物质进行区分,你认为可行的是。

A.硝酸钡溶液B.氯化钠溶液C.酚酞溶液D.稀盐酸

解析:

(1)各类化肥的外观有较大的区别,从外观上看,氮肥和钾肥都是白色晶体,磷肥是灰白色粉末,因此从外观上可鉴别出磷矿粉;

(2)能与盐酸反应且有气体放出的是碳酸氢铵,其余的肥料不与盐酸反应;(3)剩余两种肥料中加入熟石灰,研磨后,有刺激性气味放出的氯化铵,无现象的是硫酸钾。

铵态氮肥与碱类物质会释放出氨气,进而降低肥效,因此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氯化铵和硫酸钾还可以利用阴离子的不同来选择试剂进行鉴别,可根据SO42-能与Ba2+反应生成沉淀的原理,选择硝酸钡来鉴别。

答案:

(1)磷矿粉

(2)碳酸氢铵(3)氯化铵碱A

【规律方法总结】找出某一物质的性质与其他物质的不同之处入手,加入的试剂必须与其他物质反应时现象不一样才能区别。

中考真题分析

1.(2011天津)某同学描述的有关实验现象如下,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潮湿的天气打开浓盐酸瓶塞,瓶口出现白色烟雾

B.棉麻织物点燃时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C.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D.生铁放入过量的稀盐酸中,产生气泡,固体完全溶解

解析:

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要注意在该条件下是否能发生反应,还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烟”与“雾”,“光”与“火焰”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A

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能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的小液滴,故在瓶口有白雾出现,不是烟雾

B

棉麻含有的成分是纤维素不是蛋白质,与纸中的成分相似,其燃烧时有烧纸的气味

C

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

D

生铁中还含有其他成分,不溶于稀盐酸,故不会完全溶解

答案:

C

2.(2010宽甸)小勇在化学晚会上观看了“瓶吞鸡蛋”的魔术(如下图8-1-2),看到鸡蛋被吞进瓶内。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小勇思考:

瓶能吞蛋,能不能吐蛋呢?

他进行了如上图8-1-3的实验,结果鸡蛋吐了出来。

他加入的试剂P是 (写溶液名称),吐蛋的原理是

解析:

本题设计新颖,以往的考题主要是考查“瓶吞鸡蛋”的原理,很少设计鸡蛋吐出的题目。

解题时只要把握住“瓶吞鸡蛋”是因为瓶内压强减小、“瓶吐鸡蛋”是因为瓶内压强增大的原理即可。

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使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鸡蛋进入瓶内;依据碳酸钠与酸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因此可加入的试剂是稀盐酸等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使瓶内的压强增大,蛋被吐出。

答案:

2NaOH+CO2=Na2CO3+H2O稀盐酸(或稀硫酸、稀硝酸等)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

1.(2012•铜仁)简述在实验室如何稀释浓硫酸。

解析:

实验室中稀释浓硫酸时,禁止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应该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地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答案:

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动.

4.(2011烟台)无土栽培是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的一种方法。

(1)下列化学肥料中属于复合肥的是(填序号)。

①硝酸铵②磷酸二氢铵③硝酸钾④硫酸钾

(2)某同学要在实验室配制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硝酸钾溶液,需要硝酸钾的质量为g。

(3)现有一种无色的营养液,可能由KNO3、Ca(NO3)2、K2CO3、KCl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其成分,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图8-1-4所示的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请你进行有关推断。

①由实验1可确定原营养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

②根据实验1、实验2推测原营养液的组成可能有种情况;

③若测得原营养液中K+和Cl一的数目之比为1:

1,则原营养液的组成中的溶质是

解析:

只含有N、P、K中一种元素的化肥是氮、磷、钾肥,含二种或两种以上是复合肥。

解答本题要根据实验现象推测,营养液中的物质能否共存是关键;由实验1的实验现象可知,营养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钙;然后再根据营养液中碳酸钾不能共存可知,营养液中一定不含碳酸钾;再根据实验2的实验现象可知,营养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钾;而硝酸钾是可能存在的物质,故营养液的组成可能存在两种情况。

若原营养液中K+和Cl一的数目之比为1:

1,说明营养液中一定不含有硝酸钾,故营养液中的溶质只含有硝酸钙和氯化钾。

答案:

(1)②③

(2)3(3)①K2CO3②2③KCl、Ca(NO3)2

【规律方法总结】在解题时不要只注重实验1、实验2的分析,而忽视了营养液中的成分能否共存而导致推断出错误答案。

对于可能含有的物质,常常就是对整个现象不会造成影响的物质,可以是没有现象,也可以与现象相符,这一点需要注意。

过关检测

1.(2012烟台)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

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A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1.BC解析:

该实验的pH由大变小,是将盐酸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A点的pH大于7,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B点的pH等于7,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除了氯化钠外,还含有氯化氢。

2.(2010柳州)向一定的盐酸和氯化钙溶液的混合物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且参加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8-1-6所示。

则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没有气泡

B.a点所处状态的溶液中溶质只有一种

C.b点比c点所处状态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小

D.ab线段上任意一点对应溶液的pH=7

2.D解析:

滴入的碳酸钠溶液先与混合溶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能与氯化钙发生反应,因此反应过程中有气泡冒出,A项不正确;图中a点为碳酸钠与溶液中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除含有未反应的氯化钙外,还含有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故B项不正确;图中b点为溶液中盐酸、氯化钙恰好与所滴入的碳酸钠完全反应,此后再滴加碳酸钠溶液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增加,因此随碳酸钠的继续加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即b点比c点所处状态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故C项不正确;ab线段上任意一点对应溶液均是氯化钙与氯化钠的混合溶液,此两种溶质的溶液均呈中性,即溶液的pH等于7,故D项正确。

3.(2011济宁)小林的妈妈把家庭久置不用的食盐、纯碱、漂白粉(主要成分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和生石灰干燥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打包准备扔掉。

小林为研究白色粉末的组成,将其带到实验室,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1)将部分粉末放人烧杯中,加适量水充分搅拌后,得到白色浊液,杯壁温度无明显变化,他推断:

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一定没有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

(2)向实验

(1)的浊液中滴加酚酞试剂,浊液变红。

查阅资料知食盐、氯化钙溶液呈中性他又得出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

经反思,小林感觉实验设计还不完善,不能确定粉末中是否含有食盐。

3.

(1)漂白粉生石灰纯碱、食盐

(2)纯碱

解析:

根据题目〔1)的描述的“白色浊液”,可以得出该粉末中一适含有漂户决分,因为漂白粉中的碳酸钙难溶于水;根据‘杯壁温度无明显变化”,可以推断出该粉末甲一定没有王石灰,因为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会产生热量;可能含有纯碱和食盐。

纯碱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4.(2011南充市)向下表中的甲物质中逐滴加入乙物质溶液至过量,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关系符合如下曲线描述的是()

序号

A

铜锌的混合物粉末

稀盐酸

B

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

氯化钡溶液

C

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

碳酸钠溶液

D

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4.D解析:

A、铜锌的混合物粉末中加入稀盐酸,锌与盐酸反应马上会生成氢气;B、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钡离子与硫酸根

离子马上会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C、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马上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D、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把盐酸中和完后,氢氧化钠溶液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5.(2011泸州)请根据下面图一、图二的有关信息,按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1)图一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时溶液温度与盐酸溶液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图。

图中M点的意义是,此时反应中氢氧化钠和氯化氢的质量比是,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是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图二是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时有关反应图像,该图像说明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时反应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当加入盐酸的体积在0~v1ml时无气泡产生,此时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HCO3+NaCl;第二步,当加入盐酸的体积大于v1ml后,NaHCO3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所加盐酸的体积等于v2ml时,溶液中存在的溶质是,所加盐酸体积大于v2ml时,溶液的PH7。

5.

(1)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80:

73放热(3)NaHCO3+HCl=NaCl+CO2↑+H2ONaC1<

解析:

(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溶液时,温度是一个转折点,所以反应的进行也是一个转折点;当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从方程式中HC1+NaOH=NaC1+H2O,可以看出氢氧化钠和盐酸的质量比是40:

36.5;从图象可以看出,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温度在逐渐的升高,由此可见该反应属于放热反反应;

(2)从题中可以看出,第一步的反应生成了氢化钠和碳酸氢钠,而第二步是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据此写出第二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从图象中可以看出,随着盐酸量的增加,气体的体积也在不断地增加,当加入的盐酸体积等于v2mL时,图象曲线开始转成水平,说明了气体体积不再发生变化,反应物中也就没有了碳酸氢钠,而是全部转化成了氢化钠;再继续滴加盐酸,由于没有了碳酸氢钠,盐酸就不会被反应溶液儿pH会还渐的减小,故pH小于7。

6.(2011北京)实验小组研究盐酸、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图所示8个实验。

已知条件

(1)实验后某试管中为黄色溶液,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后某试管中为红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________,溶液变为无色。

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

(3)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白色固体,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

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为______________。

(4) 实验某试管中只得到无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

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原无色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写出所有可能)。

解析:

此题看似实验题,实则推断题,根据第

(1)小题中的黄色溶液,即可推知该反应是三氧化二铁与盐酸发生的;第

(2)小题实验后溶液颜色为红色,可初步判断是第一支和五支试管,再根据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某种物质后溶液又变成无色可确认是第五支试管中的无色酚酞试液;第(3)小题实验后试管底部有白色物质,可初步判断是第7支和第8丈试管,再根据过滤后向滤液中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即可确认为第7支试管中的反应,第(4)小题所得无色溶液为无色可将第1,2,5,7,8支试管排除,再根据向其中与人足量的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可推知试管中最初是稀盐酸和碳酸钠的反应,则原无色溶液则可能是稀盐酸和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所得的氢化钠溶液,也可能是碳酸内过理所得的氯化纳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

7.(2012普陀模拟)已知M、N分别是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一定量的M中不断滴加N,并测定所得溶液的pH值,如图所示。

(1)M是一种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反应过程中,老师取a、b、c三处反应后的溶液,打乱顺序后,请同学们不测定溶液的pH值,用其它方法对三种溶液进行探究。

小明和小红分别取其中一种溶液进行实验:

小明向所取溶液中加入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

结论:

是a处溶液。

小红向少量另一种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

结论:

是b处或c处溶液。

为进一步确定该溶液成分,小红又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向其中滴加石蕊溶液(合理即可)

溶液变红

为c处溶液,并推知溶液中的离子有(填写离子符号)

剩余一种为b处溶液。

通过实验,同学们知道了酸碱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和用不同方法确定溶液成分。

7.

(1)氢氧化钠溶液NaOH十HC1=NaC1十H2O

(2)CuSO4溶液呈无色Na十、H十、Cl-

解析:

(1)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pH大于7,盐酸溶液呈酸性,其哪小于7,由图象可以看出,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可以确定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

(2)氢氧气钠溶液和盐酸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其pH等于7,氢氧化钠过量时显碱性,盐酸溶液过量时显酸性;由题意可知,反应后的溶液加入一种溶液生成了蓝色沉淀,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加入的溶液是可溶性的铜盐,例如:

CuSO4或CuC12或Cu(NO3)2等,可推出原溶液有剩余的氢氧化钠,溶液应是a处溶液;根据结论:

b处或C处的溶液pH等于7和小于7.溶液呈中性和酸性,当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时,溶液不变色;向该溶液其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可知,溶液呈酸性,可知加入的酸是过量的,能把氢氧化钠全部反应掉,而且还有剩余,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盐酸,电离的离子有Na十、H十、Cl-

8.(2012丹东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欲除去固体氯化钠中混有的氯化钙。

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请参与实验并回答问题。

(1)写出A物质的化学式:

,写出A物质的俗称: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3)反应①中加入过量A物质的目的是;反应②中如果加入盐酸也过量,则对所得到的氯化钠纯度(填“有”或“没有”)影响。

(4)分离后所得氯化钠的质量与分离前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相比较,结果(填“增大”、“不变”或“减少”)。

8.

(1)Na2CO3纯碱

(2)Na2CO3+2HCI=2NaCI+H2O+CO2↑。

(3)使氯化钙完全反应(合理即可)没有(4)增大

解析:

解答本题主要是利用所学知识,对题中的试验流程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归纳,除去氯化钠中的氯化钙,第一步应该是选择能与氯化钙反应的物质,来除去氯化钙,并且不能氯化钠;而第二步则是除去第一步中加入的物质.根据氯化钙的性质,可确定加入的A物质是碳酸钠;加入过量的碳酸钠的目的是为了将氯化钙完全除去.由于碳酸钠过量,需要加入稀盐酸将过量的碳酸钠除去,而稀盐酸则会在加热、蒸发过程中而挥发掉,因此也不会影响氯化钠的纯度.由于除杂过程有氯化钠生成,因此氯化钠的质量会增大.本题的易错点主要是对A物质的选择上,有些同学只考虑到了氯化钙中含有氯离子忽视了钙离子的存在,因此选择的试剂是硝酸银,从而在除去氢化钙的同时也除去了氢化钠。

第二类  开放型实验大题

典例剖析

例1(2012杭州)实验室发现一瓶标签脱落的固体试剂,小王分别取少量的该固体进行了下列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该固体最可能是()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检测水中加入固体前后液体的PH

固体不溶解,液体PH几乎没变化

检测盐酸中加入固体前后溶液的PH

固体溶解,无气体放出,溶液PH增大

固体灼烧状态下,通入纯净CO

固体质量减轻,尾气中只检测到CO与CO2

 

A.金属单质B.碱C.盐D.金属氧化物

解析:

由实验步骤可知,固体不溶解于水,溶于酸,但是不产生气体,固体灼烧状态下,可与C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知,该固体最有可能是金属氧化物。

答案:

D

【规律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只要举出一种不符合题目要求的例子就可以将此选项排除。

例2(2010宜昌)在高效复习课堂中,同学们利用“硫酸、硝酸钡、氢氧化钠、碳酸钾”四种物质的溶液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再探究。

【知识回放】

通过判断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能否发生反应,我能写出其中符合下列条件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1)一个中和反应;

(2)一个有沉淀生成的反应。

【挖掘实质】

(1)图1是HCl和NaOH在水中解离出离子的示意图,小丽发现HCl在水中会解离出H+和Cl-,NaOH在水中会解离出Na+和OH-,以此类推硝酸钡在水中会解离出的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2)图2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该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表示为H++OH-=H2O

我也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发生反应时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实质。

【实践运用】

(1)通过上述探究发现,在溶液中H+和OH-不能大量共存,我还发现在溶液中和

(填离子符号,下同)也不能大量共存。

(2)利用上述四种物质的溶液完成实验后,将所得物质混合并过滤,得到一种无色溶液。

经测定,该溶液显酸性。

则在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为了验证该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否存在,我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

设计实验验证(实验步骤、现象及对应的结论)

 

【知识升华】

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再探究,我发现在分析多种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中离子的成分时,应考虑的因素是。

解析:

硫酸、硝酸钡、氢氧化钠、碳酸钾四种溶液两两之间能发生的反应有:

H2SO4+2NaOH=Na2SO4+2H2O,H2SO4+Ba(NO3)2=BaSO4↓+2HNO3,K2CO3+Ba(NO3)2=BaCO3↓+2KNO3,H2SO4+K2CO3=K2SO4+H2O+CO2↑;硝酸钡在水中会电离出钡离子和硝酸根离子;H2SO4和K2CO3之所以能反应,是因为H+和CO32-结合成了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的缘故;两种离子如果能结合成水、沉淀或气体则这两种离子不能共存,因此Ba2+和SO42-、Ba2+和CO32-、H+和CO32-不能共存;通过观察四个方程式可知,把反应后的溶液混合并过滤,所得滤液中肯定含有H+、Na+、K+和NO3-,可能含有的离子是Ba2+或SO42-,但Ba2+和SO42-不会同时存在,如果同时存在会生成BaSO4沉淀;利用硫酸钠等含硫酸根的可溶性盐可验证Ba2+的存在,用硝酸钡等含钡离子的可溶性盐可检验SO42-的存在。

【规律方法总结】本题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条件、解决途径以及实验结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思维的开放性,但要注意在解答时,语言要精炼、准确。

例3某化学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碱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小王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钙溶液。

请你按小王同学的猜想,进行下列实验探究,并按要求填写下表:

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与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不反应可不写化学方程式)

可能

是氢氧化钙溶

方案Ⅰ:

用试管取约2mL该溶液,向其中滴加几滴

____________溶液

_____________

该溶液是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Ⅱ:

(选用与方案Ⅰ

不同类别的其他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该溶液是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现象不明显,而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可以用二氧化碳鉴别氢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