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4770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

1、   上海国立音乐院:

[笔记上:

建立于1927年,蔡元培任校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

1929年夏,该院改制为国立音乐专科学院,萧友梅任校长。

该院主要教师:

萧友梅(理论组曲)、朱英(琵琶)、王瑞娴(钢琴)、李恩科(视唱练耳)、吴伯超(二胡),外教查哈洛夫,阿克萨柯夫等,出版学术性刊物《乐艺》、《音乐杂志》。

]       1927年10月,萧友梅向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院长的蔡元培,提出在上海创设音乐院的计划,得到蔡元培的支持,聘萧友梅为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和音乐院筹备员,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

初由蔡元培兼任校长,萧友梅为教务主任主持一切,后由其代理院长,翌年12月27日正式聘为国立音乐院院长;1929年7月国立音乐院更名为国立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

从国立音乐院到“国立音专”,设预科、本科、研究班,并附设师范科与选课,成立了相当于系的理论作曲、有键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和国乐等组,形成了两科一班五组的较为完备的专业设置。

老师:

萧友梅、黄自、朱英、青主、吴伯超、周淑安、应尚能、李惟宁和原在广州后到音专的陈洪,以及以歌词作家参与创作的易韦斋、龙榆生、韦瀚章、廖辅叔等;学生:

黄自“四大弟子”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为代表。

2、   国乐改进社(大同乐会):

[笔记上:

1920年郑觐文成立于上海,以中乐为主①仿制和改革民族乐器;②组织当时最大规模的民族乐队;③改编演奏国乐曲,柳尧章改编了大型民乐合奏套曲《春江花月夜》。

]            大同乐会子成立以来的活动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建树,成为当时国乐改进潮流的重要成果。

大同乐会通过招收学员,聘名家施教,并辅之以相关的中西音乐课程,并以与音乐演奏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育了一批国乐人才,一些当时和以后知名于中国乐坛的民族器乐演奏家,都曾是该会成员和曾在该会受教。

从“五四”前后开始的国乐改进活动,对于民族器乐的新创作有积极的影响。

3、   《牧童短笛》:

1934年在首次中国钢琴曲创作比赛中,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赢得头奖,以质朴优美的民歌风旋律,流畅自如的对位化写法,与中国风味曲调相谐的和声,以及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如同笔法简练的写意水墨画般地营造了中国式的诗情意境,被公认为是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奠基之作。

4、   刘雪庵:

①早期抒情乐曲《踏雪寻梅》、《红豆词》、《枫桥夜泊》;②为郭沫若的话剧《屈原》谱写全部配乐和插曲;③抗战歌曲《出发》、中国空军军歌》、《中国海军军歌》、《我是军人》,最为激动人心的《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以及《长城谣》,《满江红》、《募寒衣》、《保卫大上海》等抗战歌曲近100首,还创作了一些钢琴曲和不少的电影主题曲和插曲。

④抗战后至社会主义时期:

《新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幸福长》、《雷锋组歌》。

5、   马思聪:

曾留学法国,回国后与陈洪创办广州音乐院,任院长,并教授小提琴、钢琴、视唱练耳等课程。

马思聪很早便开始了音乐创作,分为①小提琴作品:

a.1937-1938年创作《内蒙组曲》,全曲三个乐章:

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

b.1941年创作小提琴组曲《西藏音诗》,作品以“粗狂的风格和原始的力度”独树一帜,全曲以西藏音乐为素材,共三乐章:

述异;喇嘛寺院;剑舞。

这部作品,延续和深化了马思聪以民族音乐素材为创作基础的一贯作风。

C.《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4年创作,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以广东民间音乐为素材,“鸟惊喧”、“昭吾怨”、“贺新凉”,用西方协奏曲的结构形式,宏观地描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

d.《牧歌》1944年创作。

②马思聪的合唱作品《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民主大合唱》。

③声乐作品:

《永生》等20首爱国歌曲。

马思聪作品大多用民歌曲调或带有民歌风格的曲调,旋律性强;曲式多用复合曲式创作上的小提琴化,重视发挥它的特点、技法。

6、   谭小麟:

1932年考入国立音专国乐组,随朱英学习琵琶,并从黄自兼学作曲。

后又留学美国。

作品①室内乐作品:

《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二重奏》、《弦乐三重奏》、为中提琴与竖琴而作的《浪漫曲》、《木管三重奏》。

②声乐作品:

艺术歌曲《鼓浪屿》、《正气歌》、《小路》。

③民乐合奏曲《湖上春光》、《子夜》。

谭小麟在留美回国之后,担任国立音专作曲教授兼理论作曲系主任,他以广博精深的学识和认真细致、循循善诱的教学,以及对困难学生的悉心忙着,赢得了同学们的衷心爱戴。

谭小麟与当时同在音专任教的德籍教授弗兰克尔,分别将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两大新的作曲理论体系引进为音专理论作曲的教学内容。

7、   民众歌咏会:

成立于1935年2月,由一部分爱国的学生、职工和市民自发组成的,组织者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刘良模,后来麦新、孟波等进步音乐工作者也成为该组织的骨干。

这个组织在1936年上海的救亡抗日歌咏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8、   群众歌曲:

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谱写出一系列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坚强意志和工农群众在阶级压迫下的苦难与反抗的歌曲,体现革命的时代精神,具有人民大众战斗气派的歌曲。

二、   论述题

1、   广东音乐在近代的发展与衍变。

广东音乐起始于清末明初,是由粤剧等戏曲中的曲牌与过场音乐,又融合于当地俚歌小曲,而作润饰改变合奏,约在20世纪处形成。

开始注意流传在珠江三角洲,称“过场音乐”或“小曲”,流传到外地后才被称为“广东音乐”而成乐种专称。

早期广东音乐乐队与粤剧等戏曲乐队相同,以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所谓“五架头”组成,称“硬弓组合”。

随着其兴盛和传播至各地,各种自娱性的广东音乐组织纷纷成立。

在在上海,于1919年创办了由粤侨工界协进会音乐部改组的“中华音乐会”,在其中乐、西乐两部中,有“粤乐组”,成员有江南造船厂首任华人总工程师、小提琴演奏家和制造家司徒梦岩,在该会和精武体育会等开设小提琴班,从其学者有当时在上海的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和尹自重等,他们共同进行了将小提琴用于演奏广东音乐的实验。

吕文成并以钢丝琴弦与移高定弦的二胡置于两腿间夹奏而成清脆流利的“粤胡”,成为广东音乐独具特色的乐器,而又辅以扬琴、秦琴,称“三架头”,也称“软弓组合”。

后来广东音乐又加入了洞箫、笛、椰胡和小提琴、萨克管、吉他、木琴、架子鼓等西洋乐器。

以吕文成为代表的诸多广东音乐名家,自1920年以来,改编创作了大量广东音乐曲,如《平湖秋月》、《雨打芭蕉》、《倒垂帘》、《连环扣》、《双声恨》、《娱乐升平》、《鸟投林》、《步步高》等名曲层出不穷。

它所录制的唱片占据了最多的数量,在上海和各地粤商经营的公司、酒楼、戏院等,几乎都有粤乐组作现场演奏,或播放唱片;甚至当时放映无声电影和加配乐的越剧演出时,也往往雇广东乐队现场演奏。

这样一种与都市娱乐生活和商业活动相结合的运作方式,使广东音乐从编创乐曲到演奏与才、制作、出版、传播等,都越来越多地融合取自于西方和新音乐的因素,成为近代形成和盛行的最具活力的传统器乐乐种。

2、   综述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①   产生:

康有为1898年上书光绪帝《请开学校折》,提出“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一定学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正式提出学校应设音乐课程的开端。

②   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人中的这些活动,为国内学堂乐歌的发展做了准备。

在国内,沈心工1903年编写第一首乐歌《体操》,在其母校南洋公学所设附属小学创设“唱歌课”,成为学堂乐歌真正的开端。

由于沈心工的首创和其后在长达24年里的不断开拓,更多的新学堂设置乐歌课程,学堂乐歌活动由此开始形成潮流。

③   艺术特点:

主要采用日本的西式曲调,或直接以欧美的曲调填配;以本国传统曲调填配,或按词字谱曲调的乐歌为数不多。

④   代表人物:

a.沈心工:

中国第一位自己国家的新音乐教师,译辑《小学唱歌教授法》,编写创作180余首学堂乐歌,如《体操》、《赛船》、《竹马》、《铁匠》、《女子体操》等,出版《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

B.曾志忞:

1901年留学日本,1902年将“音乐讲习会”改办“亚雅音乐会”,1908年在上海创办“上海贫儿院”。

对学堂乐歌的词曲编写与填配作了分析,率先提出应当建立“作歌学”和“作曲学”的主张。

编写音乐专注《乐典教科书》1904、《音乐全书》、《音乐教育论》。

C.李叔同:

1905年去日本留学,1918年暑假入佛,法号“弘一”;1906年,与同学曾孝谷组织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代表作《送别》、《春游》、《早秋》等。

⑤   历史意义:

a.学堂乐歌是近代音乐文化的突出成果,它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使一种新的,集体唱歌的形式得到确立,为后面的革命歌曲发展开了先河。

b.乐歌是西洋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五线谱和简谱的介绍,对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乐歌的发展为中国造就了一批传播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

3、   萧友梅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贡献。

1901年曾留学日本、德国,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哲学系博士学位。

音乐教育贡献:

①1902年向北洋政府教育部提出办音乐学校,后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升格改组为“北京大学音乐学院”,后被定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

②1927年10月,萧友梅向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院长的蔡元培,提出在上海创设音乐院的计划,得到蔡元培的支持,聘萧友梅为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和音乐院筹备员,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

为我国当时培养了一大批音乐家。

③在新音乐理论研究方面,萧友梅编写了《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音乐概说》,为了音乐教学的需要,编写了《普通乐理》和《和声学纲要》,还有《近世西洋音乐史纲》与《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一系列教本;还有他为“新学制”所编撰的包括乐理、唱歌、风琴、钢琴、小提琴等教科书,在当时都属这些方面首创的或较早的编著,被广泛采用为教材。

音乐创作:

①爱国题材的歌曲,根据古诗词作曲的《卿云歌》,为纪念“五四”周年而创作的《五四纪念爱国歌》。

②艺术歌曲:

《问》、《南飞之雁语》。

③合唱作品创作:

合唱套曲《春江花月夜》,女声合唱《别校辞》齐唱歌曲《踏歌》,三部合唱曲《晚歌》和《柏树林回旋歌》等。

④器乐作品创作:

《D大调弦乐四重奏》,钢琴独奏《哀悼进行曲》《夜曲》,管弦乐《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秋思》,管乐合奏《卿云歌》。

4、   王光祈的音乐理论贡献。

王光祈于1920年赴德国留学,1927年考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①王光祈的音乐论著以介绍和论评西洋音乐为内容,有《西洋音乐史纲要》、《德国人之音乐生活》、《德国音乐教育》、《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西洋音乐与戏剧》、《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西洋乐器提要》等,几乎涉及了西洋音乐从历史到当时状况和构成理论体系的一切方面;在他的一些不以音乐为主题的文章著作中,也常对西洋音乐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有所涉及。

以这样的广度向国人介绍西洋音乐,是王光祈作为一位音乐学家的一大贡献。

②王光祈将当时欧洲尚属初起的比较音乐学引进我国,是他对中国近代音乐学建设的一大贡献。

编著有《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研究》③王光祈的音乐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以中国自身音乐的研究为中心和依托,在这方面的论著有:

《中国音乐史》、《论中国古典歌剧》、《论中国的音律体系》、《音乐在中国的意义》、《论中国音乐》、《中国乐制发微》、《论中国记谱法》、《译谱之研究》、《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翻译琴谱之研究》等。

在这些著作中,王光祈以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和进化的观点,以对中国乐律学的梳理为中心,论及中国音乐的宫调、乐谱、乐种、舞乐、歌剧(戏剧)、器乐,以及与音乐密切相关的诗词曲的声律音韵等问题。

王光祈是以当时尚属先进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音乐作出比较完备和系统阐述的第一人。

王光祈对于中国音乐学的贡献,还在于他倡导了严格求实的科学精神,提出了“研究古代历史,当以实物为重,典籍次之,推类又次之”。

由于坚持了这样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王光祈才在他的一些音乐论著,尤其是阐述中国乐律问题的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经得起“实物”、“典籍”、和“推类”检验的创见。

他作为一位“五四时期著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社会活动家”,和“一位胸怀四海,纵贯古今,横通中西、脚踏实地为我国现代音乐学作出重大贡献的”音乐学家,是被载入史册的。

5、   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及音乐创作。

美学思想:

1903年出版音乐美学专著《乐话》与《音乐通论》。

青主认为一切形体艺术“总是带着多少物质的成分,不能够引起我的灵魂完全超出物质之上,到虚无缥缈的上界去”,而唯有“音乐的艺术是能够把那条直达上界的光明的路告诉我,他是能够满足我的灵魂的要求”,所以音乐是“最自由的”和“最高、最美”的艺术。

“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全盘西方”的音乐思想。

音乐创作:

①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清歌集》、《我住长江头》。

②歌曲合集《音境》

6、   赵元任的音乐创作成就。

①   歌曲创作:

1928年出版《新诗歌集》,其中代表作品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她》、《也是微云》,大型合唱《海韵》。

②   器乐创作:

钢琴小品《和平进行曲》、《偶成》、《小朋友进行曲》。

  创作特点:

①曲调与歌词的完美结合。

②对西洋多生创作技法的民族化追求。

③最早吸取民间音乐的音调进行创作。

7、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成就。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是他在歌舞表演曲基础上的提高发展,同意采用了诗歌、音乐、舞蹈、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而又配合于舞台艺术的多种手段,对具有一定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展示。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表现内容是有寓有科学、民主、平等、博爱、团结、善良等教育意义的童话式表现题材,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神仙妹妹》和《小羊救母》等,到渐渐倾向于直接表现现实生活的题材,如《最后的胜利》,讽刺读经教育的《小小画家》和讴歌人性慈爱的《小利达之死》等。

关于12部儿童歌舞剧的音乐构成,也就是歌、舞、剧和表演的配合结构方式,黎锦晖把它们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一种以“剧为主,歌舞为宾,实际上近似轻歌剧”,如《麻雀与小孩》。

另一种以“歌舞为主,剧为宾,是纯粹的歌舞剧”,如《葡萄仙子》和《三蝴蝶》、。

再一种是“回旋式”的歌舞剧,如《七姐妹游花园》。

还有一种是“用合唱来阐明乐舞,用舞剧来发挥乐歌”的歌舞剧,如《长恨歌》。

从以上的列举,可见黎锦晖在儿童歌舞剧的表现形式和音乐体现等方面,一直在进行着不拘一格的探索;而不论是哪一种构成形式,他的儿童歌舞剧都是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舞剧,而又从这两个方面都吸收和融化了可用的材料和表现手法,从而成为了中国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的音乐戏剧形式。

8、   黄自的音乐创作及其历史意义。

音乐创作:

①器乐作品:

a.音乐会序曲《怀旧曲》;b.管弦乐《都市风光幻想曲》。

②艺术歌曲:

a.以我国古诗词创作的独唱曲《点绛唇》、《南乡好》、《花非花》等。

B.1933年出版独唱歌曲集《春思曲》,其中收集了三首黄自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歌曲《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

C.为故事片《天伦》所写的主题歌《天伦歌》也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一首抒情性歌曲。

D.少儿题材艺术歌曲:

《西风的话》、《本事》、《燕语》等。

②合唱作品创作:

a.爱国题材的歌曲创作:

合唱《抗敌歌》、《旗正飘飘》、《山在虚无缥缈间》。

b.合唱《日莲救母》是黄自以民间佛曲为素材,对西方多声创作技法进行“民族化”实验的创作。

C.大型声乐套曲---清唱剧《长恨歌》。

历史意义:

黄自在音乐教育、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等方面的辛勤劳作,把“五四”以来的新音乐又提高了一步。

他的艺术思想和创作风格,影响着当时和以后的新音乐界,尤其是曾受教于他的学生们,从而使他被公认为是在中国音乐教育园地上耕耘的音乐家群体的又一主要代表。

9、   刘天华的民乐创作及其历史意义。

刘天华一生创作二胡曲10首、琵琶曲3首、整理琵琶古曲2首和编配丝竹合奏曲2首;数量虽然不多,却凝集着他在人生旅途中的各种感受和为改进国乐付出的心血。

民乐创作:

二胡曲《病中吟》、《悲歌》、《苦闷之讴》、《独弦操》、《月夜》、《良宵》、《闲居吟》、《空山鸟语》、《烛影摇红》。

琵琶曲《虚籁》、《改进操》、《歌舞引》。

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历史意义:

李天华的贡献,最先把二胡、琵琶等民族民间乐器,引入到我国新兴的专业教育,把一些传统琵琶曲、二胡曲整理编为曲谱教材,而且参照西洋乐器教学规程,编成《南胡(今称二胡)练习曲》47首和《琵琶练习曲》15首,改变了以往仅凭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建立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范,通过他长年累月循循善诱的教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二胡、琵琶演奏人才,并从此传人不绝,而成为被称作“刘天华学派”的一支影响深广的民族音乐力量。

10、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根据地歌曲的音乐特征。

  ①用群众最为熟悉的民族民间的传统曲调,包括民歌。

小调和说唱、戏曲的曲调,以及一些古典歌曲的歌调等。

如《五色国旗当中飘》、《纪念列宁》、《纪念五一节》。

②后一时期产生于根据地的歌曲,以城镇小调填配的,如《苏区好风光》、《八月桂花遍地开》。

③用各根据地土生土长的山歌、小调和说唱、戏曲的曲调来填词编唱的,如《风吹竹叶》、《韭菜开花》、《送郎当红军》等。

④另一类,采用了当时流传到根据地来的新创作作品的曲调,尤以用黎锦晖的儿童音乐作品中的歌调为多,如《可怜的白军》、《远征曲》、《抗日反帝歌》、等。

⑤还有一类,是采用学堂乐歌流传下来的曲调,如《国民革命歌》、《工农兵联合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歌》等。

⑥   再有一类是采用“五四”以后传入的外国歌调,尤其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歌曲和苏联歌曲的曲调,如《国际歌》、《少年先锋歌》、《光明赞》、《二七纪念歌》、《红军歌》等。

11、聂耳的音乐创作成就及左翼音乐运动中其他音乐家的创作。

      聂耳的音乐创作成就:

聂耳一生共创作有37首歌曲,都是他在去世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从事多方面活动的同时所写的,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

①   齐唱群众歌曲:

聂耳创作的歌曲中,一个重要部分,是有着进行曲风格的爱国歌曲,这是他的歌曲中影响最广的一部分,包括《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以及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塑造劳动人民形象的作品是他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如《开矿歌》、《开路先锋》、《大路歌》、《码头工人歌》、《新女性》、《打长江》等一些优秀的工人歌曲。

聂耳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成功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这些歌曲以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号召性音调,斩钉截铁般果敢的节奏,勇往直前无所阻挡的气势,有力地表现了处在深重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从而在群众中迅速而广泛流传。

②   独唱抒情歌曲:

聂耳还创作了一些抒情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飞花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告别南洋》、《梅娘曲》,这些歌曲倾诉了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的苦难与不平,在感情的深处蕴藏着坚韧的毅力,在抒情中饱含着刚健的美感,这使他的抒情歌曲在同时代的抒情歌曲中显现出新的特色。

③   儿童歌曲:

反应儿童生活的歌曲,最杰出的的是《卖报歌》,《雪花飞》、《小野猫》、《牧羊曲》。

④   聂耳还改编了四首民乐合奏:

《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山国情侣》等。

聂耳音乐创作特征:

出色的使用自由体新诗,使用短小动机一贯发展的原则;对艺术形式的创新:

善用休止符,强弱拍有时倒置、交叉,擅用插白,语言平易。

左翼音乐运动中其他音乐家的音乐创作:

任光的《抗敌歌》和《打回老家曲》、《渔光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义勇军进行曲》。

左翼音乐运动所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为进步的电影、戏剧和群众救亡歌咏活动创作歌曲,如《母性之光》、《渔光曲》、《大路》、《桃李劫》、《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夜半歌声》等影片和《扬子江暴风雨》、《放下你的鞭子》等戏剧中的歌曲,多数脍炙人口并流传不衰。

唤起民众觉醒、鼓舞民众抗日救亡的歌曲如《码头工人歌》、《大路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打回老家去》、《大刀进行曲》、《保卫国土》、《游击队歌》等,是“五四”运动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国专业音乐创作队伍创作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第一批作品。

这些歌曲的音乐语言通俗生动,风格明快有力,结构短小精悍,开创了我国音乐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大众化、民族化的崭新局面。

1934年春正式组成的“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参加者有田汉、任光、张曙、安娥、吕骥等。

当时还有一些音乐家如贺绿汀、冼星海、麦新等,虽未参加上述组织,但在创作的指导思想上,已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左联”的方针相一致。

12、贺绿汀的音乐创作成就。

器乐作品:

《牧童短笛》、《摇篮曲》、《往日思》、《闹新年》。

声乐作品:

①齐唱、对唱作品:

《抗战进行曲》、《自卫军歌》、《义卖歌》、《上海工人之歌》等。

 ②独唱作品:

《嘉陵江上》、《忆秦娥•箫声咽》、《乡愁》、《天涯歌女》、《秋水伊人》等。

③合唱、重唱、轮唱作品:

《游击队歌》、《垦春泥》、《还我河山》、《东方红》等。

④儿童歌曲:

《我们是抗战的孩子》、《民族小英雄》、《我是小铁匠》、《大家夸我小英雄》等。

评价:

贺绿汀的作品艺术结构严谨、音乐发展富于逻辑性。

贺绿汀在近代电影音乐创作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他的电影歌曲体裁多样、旋律优美、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

他对电影歌曲的创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促进了以电影歌曲为主的电影音乐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歌曲创作。

在贺绿汀的音乐生涯中,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为当时的进步电影创作歌曲是其音乐创作中最突出、最有影响力的方面之一。

解放后,贺绿汀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教学上。

他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新闻)院长的职务,并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

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并且写下《我对戏曲音乐改革的意见》、《论音乐的创作》、《民族音乐问题》等文章,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江文也的音乐创作成就。

①管弦乐创作:

《台湾舞曲》、《北京点描》、《孔庙大晟乐章》、《汨罗沉流》;

②钢琴作品:

早期《素描无首》、《三舞曲》、《断章十六首》、《北京万华集》等。

中期《小奏鸣曲》、《钢琴叙事诗“浔阳夜月”》、《第四歌曲奏鸣曲“狂欢日”》等。

③声乐创作:

a《台湾山地同胞歌》;b.中国民歌多声合唱的创作;c.天主教圣咏音乐;d.建国以后创作《林庚歌曲集》。

e.中国民歌改编的合唱曲《渔翁乐》、《凤阳花鼓》等。

江文也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少有的多产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还经历了此后更长一段坎坷曲折的路:

对于他的音乐道路与音乐创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之中。

14、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及其历史意义。

   音乐创作:

①留法期间(1930-1935)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

②回国之后(1935-1938),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茫茫的西伯利亚》、《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③延安时期(1938-1940)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

④苏联时期(1940-1945)创作了交响曲《第一民族解放》、《第二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等。

 成就: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表现中国人民的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