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4999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新人教版必修1

单元质量检测(三)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共60分)

1.(20XX届西城期末)右图为番茄吸收K+的速率和氧分压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图中A、B两处用于根代谢活动的酶有所不同

B.A→B段,ATP是限制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

C.在B点以后,通过中耕松土可进一步促进根细胞对K+的吸收而表现为M1曲线

D.氧分压为8时,AB曲线将演变为M2曲线

解析:

本题以番茄吸收矿质元素为核心命题点,考查了矿质代谢及影响因素,综合考查了学生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A点进行无氧呼吸,B点只进行有氧呼吸,所以酶有很大不同;A→B段,随氧分压增大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也增大;由于受载体数量的限制,氧分压增大到6以后,AB曲线只能演变为M2曲线,所以中耕松土也无济于事,因此C选项错误。

答案:

C

2.有关膜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均与物质转运有关

B.能与某些糖结合,形成细胞与细胞间联络的文字

C.与神经递质结合,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或抑制

D.膜蛋白的结构具有特异性

解析: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有的专门转运物质,这些蛋白质作为载体;有些蛋白质作为受体在细胞通讯中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在神经调节过程中,突触后膜上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

无论是载体还是受体在功能上表现都具有专一性。

答案:

A

3.如右图所示是某同学用洋葱紫色鳞片叶的外表皮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1、2、6组成了细胞的原生质层

B.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此时6处的浓度一定大于7处的浓度

C.图中1是细胞壁,6中充满了蔗糖溶液

D.图中7是细胞液,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其颜色逐渐变浅

解析:

图中2、4、5组成了细胞的原生质层;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此时6处的浓度可能等于7处的浓度;图中7是细胞液,在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其颜色逐渐变深。

答案:

C

4.浸入1mol/LKNO3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会产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在此过程中,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先后有

(  )

A.主动运输和自由扩散

B.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C.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D.自由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

解析:

洋葱表皮细胞刚放入KNO3溶液时,会因细胞液浓度小于KNO3溶液浓度经自由扩散失水,同时,细胞经主动运输吸收K+、NO

,使细胞液浓度增大。

随细胞液浓度增大至一定程度时,细胞又会从外界吸水,使质壁分离复原。

答案:

D

5.浸泡在一定浓度KNO3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与质壁分离复原相关的细胞器有

(  )

A.液泡         B.线粒体、液泡

C.线粒体D.细胞膜、液泡膜

解析:

把洋葱表皮细胞放在一定浓度KNO3溶液中先发生质壁分离是由于细胞外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

接着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原因是K+、NO

逐渐被细胞主动吸收,从而使细胞外液浓度降低,细胞吸水,发生复原。

K+和NO

的吸收是主动运输,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故这个过程与线粒体和液泡这两个细胞器有关。

答案:

B

6.将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浸入清水中,细胞吸水能力的变化是

(  )

A.由小到大B.由大到小

C.不变D.等于零

解析:

质壁分离程度越大,吸水能力越强。

随着水分的吸收,吸水能力逐渐变小。

答案:

B

7.将等量的微量的NH

、PO

、K+、Ca2+共同置于100mL蒸馏水中,再放入一些新鲜的水稻根尖,一段时间后,测定溶液中上述四种离子和水的含量变化(见下表)。

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  )

项目

H2O

NH

K+

Ca2+

PO

减少量

0%

23%

12%

37%

14%

①根对水的吸收和对矿质离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②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不是等比例进行的

③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④根吸收矿质离子的过程不受温度的影响

A.只有①②B.只有①③

C.只有①②③D.都正确

解析:

本题考查植物细胞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关系,以及理解应用能力,数据分析与判断能力等。

从表中可以看出:

水没有减少,而矿质离子不同程度的减少,所以吸收水分和吸收矿质离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且不同矿质离子的吸收不成比例。

表中不能看出根尖对矿质离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方式,以及受温度的影响。

答案:

A

8.在干旱地区正常生长的一棵植物,从理论上推测,其体内哪一部位的细胞渗透压最高

(  )

A.根毛区细胞B.叶肉细胞

C.导管细胞D.根分生区细胞

解析:

在植物体内不同细胞间水分转移的方向是由渗透压低的细胞→渗透压高的细胞,植物吸水部位是根。

吸收的水分由根→茎→叶柄→叶肉细胞渗透,说明叶肉细胞的渗透压最高。

答案:

B

9.(20XX年盐城模拟)用一定剂量的α射线处理棉花,一段时间后,发现棉花不能再吸收K+了,其他离子却能正常吸收,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α射线杀死了K+载体

B.α射线改变了控制K+载体合成的基因

C.α射线破坏了催化K+载体合成的酶

D.棉花细胞已被杀死,不能再进行主动运输

解析:

α射线引起了基因突变,改变了控制K+载体合成的基因,不能正常合成K+的载体,但是其它离子吸收的载体是正常的。

载体是一种蛋白质,不会是α射线杀死了K+载体,因为其它的载体是正常的;也不可能是α射线破坏了K+载体合成的酶,因为其它物质的载体能正常合成,棉花细胞也没有被杀死,细胞的生命活动能正常进行。

答案:

B

10.实验室中鉴别细胞死活,常用“染色排除法”。

例如:

用台盼蓝染色,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死活。

该实验所利用的细胞膜特性或功能是

(  )

A.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保护细胞内部结构

C.流动性D.选择透过性

解析:

用台盼蓝染色,台盼蓝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活细胞不吸收,死细胞膜失去了活性,台盼蓝进入细胞,会被染成蓝色,所以该实验所利用的是细胞膜选择透过性。

答案:

D

11.下列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的是

(  )

A.神经递质的分泌过程

B.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C.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

D.细胞膜上糖蛋白的识别过程

解析:

神经递质的分泌过程是通过胞吐作用来实现的,B项所述过程中有细胞膜的融合,C项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

D

12.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右图。

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蔗糖溶液浓度为a时,萝卜条质量不变,说明萝卜条细胞液的浓度接近于a点的浓度

B.蔗糖溶液浓度为b时,萝卜条质量减小是因为萝卜条失水,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变小

C.在萝卜条质量变化的过程中,细胞液浓度也有变化,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变化,细胞液浓度先增加后减小

D.随着蔗糖溶液浓度逐渐增大,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复原

解析:

在蔗糖溶液浓度为0~a时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萝卜条的质量增大的幅度逐渐减小。

a点时萝卜条的质量基本不变,可以看作是萝卜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细胞内外浓度基本相等。

答案:

A

13.(20XX年潍坊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细胞膜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蛋白质

B.各种膜中糖蛋白含量最高的是细胞膜

C.各种膜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线粒体外膜

D.细胞内生化反应都是在生物膜内或膜表面进行

解析:

细胞膜含量最多的物质是脂质,各种膜中糖蛋白含量最高的是细胞膜。

答案:

B

14.(20XX届金华五校联考)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将带“皮”的细嫩的茎纵切后插入两烧杯中,如下图所示。

已知b侧的细胞壁比a侧的细胞壁薄,易伸展,判断30min后可能出现的形状是

(  )

解析:

在30%蔗糖溶液中,b侧失水多于a侧,体积变小,弯向b侧;置于清水中,b侧吸水多于a侧,体积变大,更易弯向a侧。

答案:

D

15.(20XX届宜昌调研)有一位科学家分离到一种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他将膜放在特制的仪器中,分隔两边装蒸馏水的槽。

当他将稀释的乙酸放入一侧时,发现另一侧槽中的pH没有变化。

于是他将动物细胞匀浆磨碎,过滤出细胞器和膜的碎片,然后再将滤液加到加过乙酸的一侧,这时发现另外一侧的pH下降了。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  )

A.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跨膜

B.离子通过自由扩散跨膜

C.离子通过协助扩散跨膜

D.细胞滤液能溶解膜中的脂

解析:

pH下降说明吸收了H+,离子的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细胞匀浆含有ATP,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

A

16.(20XX年天津质检)下图表示植物细胞正常生活过程中的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

物质转运的方向如箭头所示,黑点的数量表示物质的浓度,则该物质可能是

(  )

A.甘油B.叶绿素

C.花青素D.生长素

解析:

从图中看该物质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且运输方向为从细胞内到细胞外,甘油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叶绿素和花青素为胞内物质,不向细胞外运输,只有生长素向外运输且为主动运输。

答案:

D

17.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联系。

下图表示溶酶体(一类含多种水解酶,具有单层膜的囊状细胞器)的产生和“消化”衰老线粒体的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a、b、c分别是高尔基体、溶酶体和内质网

B.b与e结合成f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结构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C.a、b、c、d的膜结构主要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和糖类

D.从图解中可以看出,生物膜之间结构与功能具有一定的联系

解析:

根据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判断出a、b、c分别是高尔基体、溶酶体和内质网;b能产生于a,以及衰老细胞器被消化等过程说明,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具有密切的联系;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只有细胞膜有少量的糖,所以C错误。

答案:

C

18.(20XX年揭阳模拟)下图表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器,a、b、c表示某些过程。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①、②、③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B.该过程可以说明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C.a表示脱水缩合过程,b、c表示蛋白质的加工及运输过程

D.图解中的过程在原核细胞中也可以进行

解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加工过程可以反映细胞器之间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密切的联系。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合成出的多肽经内质网进行加工,然后运输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再以运输小泡的形式运输到细胞膜,最后分泌到细胞外,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图解中的过程只能发生在真核细胞中,因为原核细胞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

答案:

D

19.下列物质中,与物质出入细胞、物质在细胞内的合成与分解、细胞分裂都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糖类B.脂质

C.蛋白质D.核苷酸

解析:

酶与细胞内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直接相关,蛋白质也与物质出入细胞和细胞分裂直接有关。

答案:

C

20.(20XX年广东高考)某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运输,该过程

(  )

A.没有载体参与B.为自由扩散

C.为协助扩散D.为主动运输

解析:

主动运输的特点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

答案:

D

21.下列过程中,不发生膜融合的是

(  )

A.植物体细胞杂交B.受精过程

C.氧进入细胞中的线粒体D.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

解析:

膜的融合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现象,指两个不同的膜相互接触和融合的过程。

膜融合导致两膜的脂质相互混合,以及两膜包围的内含物混合。

膜融合在细胞融合(如高等生物的受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此外,膜融合还与细胞的内吞和外排、细胞内的物质运输等过程密切相关。

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原生质体的融合包括细胞膜的融合和细胞质的融合。

氧进入细胞中的线粒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故选C。

答案:

C

22.如下图实验装置,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透过。

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

最可能的实验现象是

(  )

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再上升后又下降

B.在玻璃槽中会测到蔗糖和蔗糖酶

C.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下降,加酶后一直上升

D.在玻璃槽中会测到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解析:

实验开始时,蔗糖不能透过半透膜,所以单位时间内通过半透膜渗透进长颈漏斗中的水分子数比渗透出来的多,漏斗内液面上升。

而加入酶后,将蔗糖分解为单糖,单糖分子能透过半透膜进入玻璃槽中,使玻璃槽内液体浓度升高,一段时间后,水分子从长颈漏斗内渗出的较多,漏斗内液面下降。

答案:

A

23.将马铃薯块切成两半,各在其上挖个凹穴,穴内外分别放两种溶液,一种是清水,另一种是0.3g/mL的蔗糖溶液,液面一样高。

一段时间后液面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是蔗糖溶液,b是清水B.a是清水,b是蔗糖溶液

C.甲中c处细胞吸水D.乙中c处细胞失水

答案:

A

24.将阴生植物移至强光下,植物迅速发生萎蔫,此时比较下图所示中①、②、③三个部位的细胞液浓度,正确的是

(  )

A.③>②>①B.①>②>③

C.①>③>②D.②>③>①

解析:

阴生植物移至强光下,由于蒸腾失水,发生萎蔫,此时水分由③→②→①,因此细胞液浓度的大小为①>②>③。

答案:

B

25.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Ca2+的吸收量明显减少,而不影响对K+、C6H12O6的吸收。

这种毒素的作用是

(  )

A.抑制呼吸酶的活性

B.改变了细胞膜的结构

C.抑制Ca2+载体的活动

D.改变了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

解析:

由于对Ca2+、K+、C6H12O6吸收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都消耗能量,对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说明毒素并没有抑制呼吸酶的活性,细胞膜的结构也没有改变;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说明不是改变的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

答案:

C

二、简答题(共40分)

26.(20XX年深圳调研)如右下图为真核细胞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细胞A缺少的细胞器为__________。

(2)将细胞A浸泡在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出现质壁分离,其原因是__________(填代号)的浓度较小。

K+以__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所需能量主要由__________(填代号)提供,若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可用__________染色。

(3)人饮酒后,酒精通过__________方式吸收进入消化道上皮细胞。

若细胞B即为此上皮细胞,则细胞B还应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

交警查违章时让司机呼出的气体与含有重铬酸钾的酸性液体反应,若液体变成__________色,说明司机酒后驾驶。

解析:

细胞A也是成熟植物细胞,只是缺乏叶绿体。

当将A细胞放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时,由于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因而小分子外渗而出现质壁分离。

K+进入细胞为主动运输,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酒精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

酒精遇酸性重铬酸钾呈灰绿色,可用于酒后驾驶的检测。

答案:

(1)叶绿体 

(2)⑩ 主动运输 ③ 健那绿染液 (3)(简单)自由扩散 中心体 灰绿

27.生物体细胞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即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请根据下列提供的条件探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实验材料和用具:

新鲜的大红花花瓣、烧杯、玻璃笔、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清水、量筒。

(1)简要说明膜的成分与选择透过性的关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红花花瓣中的红色部分可以指示细胞的哪一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完成下列实验设计,验证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第一步:

选择两只大小相同的烧杯,用玻璃笔标记上A和B;

第二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是由膜蛋白决定的。

本题实验的原理是活细胞的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当细胞死亡后,选择性即丧失而成为全透性的。

根据水溶液颜色变化即可判断细胞死活,进而说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

(1)膜的选择透过性主要取决于膜组成成分中的载体蛋白

(2)可以指示细胞的液泡

(3)第二步:

在A、B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清水

第三步:

选等量的大红花花瓣,分别放入A、B两只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结果预测:

水中的花瓣仍为红色,水无色;盐酸中的花瓣颜色变浅,盐酸溶液变红

原因分析:

盐酸对活细胞具有很强的伤害作用,将细胞杀死而使其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而清水对细胞活性没有伤害作用

28.(20XX年广东高考)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下图)。

请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________,尿素含量________。

由于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推测其是________的产物。

(2)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被吸收的葡萄糖主要通过________作用,为细胞提供________。

(3)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4)由

(1)和(3)可初步判断,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________的特性。

解析:

(1)由题干和图示知:

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而尿素含量则增加,因原培养液中无尿素,根据葡萄糖、氨基酸和尿素的化学元素组成特点可知:

尿素为氨基酸的代谢产物。

(2)氨基酸在细胞内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葡萄糖则主要作为能源物质,通过氧化分解为细胞提供能量。

(3)正常情况下,因肝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正常,所以转氨酶不会排出胞外,若肝细胞发生病变,其细胞膜通透功能异常时,转氨酶就会排出胞外。

答案:

(1)降低 增加 细胞代谢(代谢)

(2)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 呼吸(分解) 能量(ATP)

(3)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裂解)

(4)选择透过(选择通透)

29.(20XX年潍坊抽检)在适宜温度下,采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黄瓜幼苗,研究营养液中氧含量变化对K+吸收速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黄瓜幼苗根系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__________,图中ab段为此提供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该过程需要__________。

曲线bc段限制K+吸收速率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的生长都有一个最适温度。

在氧含量等条件稳定、适宜的情况下,研究在10~40℃范围内的温度变化对黄瓜幼苗K+吸收速率的影响,预期K+吸收速率变化的趋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矿质元素的吸收,影响吸收的因素的知识以及理解能力、迁移分析能力、识图能力、推理能力等。

(1)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二者都是限制因素。

(2)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10℃开始到最适温度,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逐渐变快,高于最适温度其吸收速率会下降。

答案:

(1)主动运输 K+的吸收速率随氧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能量 根部细胞膜上运输K+的载体数量 

(2)10℃到最适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超过最适温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30.将一植物细胞依次浸入蒸馏水、0.3g/mL蔗糖溶液和0.5g/mL尿素溶液中,观察原生质体(植物细胞除去细胞壁后的部分称原生质体)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如右图所示:

(1)在A、B、C中,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是__________;在0.3g/mL蔗糖溶液中的是

__________;在0.5g/mL尿素溶液中的是__________。

(3)ab段的下降速度较ae段的快,这是因为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f段的细胞体积变化为__________;cd段的细胞液浓度__________0.5g/mL。

(3)试简要分析B、C曲线差异的原因。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壁分离和复原原理的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

成熟植物细胞放入蒸馏水中会因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而吸水,体积膨胀;放入0.3g/mL蔗糖溶液中会因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而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体体积变小;放入0.5g/mL的尿素溶液中,会先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体体积变小,后因尿素被细胞吸收进入细胞内部使细胞液浓度升高而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原生质体的体积会恢复原状。

细胞吸收了一部分尿素,体积增大,细胞液浓度与外界尿素溶液浓度达到平衡,外界尿素溶液浓度原为0.5g/mL,被细胞吸收一部分后浓度应小于0.5g/mL,即细胞液浓度应小于0.5g/mL。

答案:

(1)A C B

(2)尿素溶液浓度高于蔗糖溶液浓度,原生质层两侧浓度差大,渗透失水速度快 基本不变 小于

(3)开始由于0.5g/mL的尿素溶液浓度大于0.3g/mL蔗糖溶液浓度,所以B曲线开始下降的速度较快。

后来由于尿素分子被细胞吸收,细胞液浓度升高后开始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原生质体体积恢复,所以B曲线又回升。

而蔗糖分子不能进入细胞,所以继续下降,但由于蔗糖溶液浓度降低,因此下降速度减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