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1287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B.水分子跨膜运输的总趋势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

C.无机盐离子可以逆相对含量的梯度进行跨膜运输

D.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通过

解析:

选D 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向是顺相对含量梯度,即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对于所需要的无机盐离子可以逆相对含量梯度运输。

2.右图为一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M1、M2表示两处溶液浓度,请比较两者大小(  )

A.M1>M2      B.M1

C.M1=M2D.上述三者都可能

解析:

选D 题干说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没有信息说明该状态是发生在什么过程中的,所以若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中,则M1>M2;若发生在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则M1

3.下列有关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实验材料及外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实验材料必须是成熟的植物活组织细胞 ②细胞液必须有颜色 ③细胞液最好有颜色 ④外界溶液必须对细胞无毒害作用 ⑤外界溶液浓度适中,不能过高或过低⑥外界溶液的浓度无特殊要求,任何浓度均可

A.①③④⑤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⑥D.①②④⑥

解析:

选A 只有保持细胞生活状态,才能保持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使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再吸水复原。

细胞液无颜色的植物细胞在相同的条件下也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外界溶液如果对细胞有毒害作用,可能会损伤或杀死细胞,使其失去选择透过性,也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要适中,不能过高或过低。

4.右图甲、乙、丙是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将2%的蔗糖溶液置于用半透膜做成的袋子中,绑紧后再分别置于甲、乙、丙三种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其情形如图所示。

试推测甲、乙、丙溶液浓度的高低顺序为(  )

A.甲>乙>丙B.甲>丙>乙

C.乙>甲>丙D.乙>丙>甲

解析:

选D 当袋子中蔗糖溶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袋子将吸水膨胀;当袋子中蔗糖溶液的浓度等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袋子形态将保持不变;当袋子中蔗糖溶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袋子将失水皱缩。

5.将洋葱细胞放入大于细胞液浓度的K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该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其原因可能是该细胞(  )

①是死细胞 ②大量吸水 ③是根尖分生区细胞 ④大量失水 ⑤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②③⑤D.②④⑤

解析:

选B 死细胞不可能发生质壁分离;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所以细胞不可能大量吸水;根尖分生区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可能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6.某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作零液面。

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可表示为(  )

解析:

选A 仔细观察图示,漏斗内为蒸馏水,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将下降,由于实验初始阶段半透膜内外溶液浓度差较大,故液面下降速率较大,之后速率逐渐减少直至为0,达到动态平衡。

7.将同一植物的相同细胞分别浸在蒸馏水、0.3g/mL的蔗糖溶液和0.4g/mL的KNO3溶液中,测得细胞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则曲线a、b、c分别代表细胞所处的溶液是(  )

A.蒸馏水、蔗糖溶液、KNO3溶液

B.KNO3溶液、蒸馏水、蔗糖溶液

C.蒸馏水、KNO3溶液、蔗糖溶液

D.蔗糖溶液、KNO3溶液、蒸馏水

解析:

选C 在题中所述几种溶液中,蒸馏水的浓度最低,远小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吸水有膨胀的趋势,对应曲线a。

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由于蔗糖是大分子,不会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中,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对应曲线c。

在0.4g/mL的KNO3溶液中开始时发生质壁分离,然后由于细胞吸收K+和NO

,使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对应曲线b。

8.下列对生物膜的结构叙述最科学的是(  )

A.所有的生物膜均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是一个静态的统一结构

B.生物膜中的脂质全为磷脂,且呈双层排布

C.生物膜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D.生物膜具有流动性,表现为磷脂双分子层可以运动,但蛋白质不可以运动

解析:

选C 构成生物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动物细胞膜中还含有胆固醇,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分布位置有多种,但大多数是运动的。

分子的运动决定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9.实验表明,正常情况下维生素D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内部,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上含有蛋白质分子

B.细胞内维生素D的浓度过低

C.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D.细胞膜上运输维生素D的载体蛋白较多

解析:

选C 维生素D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根据物质的相似相溶原理,维生素D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内部,这是因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维生素D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

10.下面是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模式图,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

选A 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排列时具有亲水性的头部排列在外侧,具有疏水性的尾部排列在内侧。

蛋白质分子可镶在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1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够反映该特点的实例有(  )

①白细胞吞噬病菌 ②蛋白质不能被吸收 ③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④水分子能自由进出细胞 ⑤细胞融合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⑤D.③④⑤

解析:

选B 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是可以运动的,白细胞吞噬病菌、变形虫的变形运动以及细胞融合都能够反映这一特点。

12.人体肝细胞内CO2分压和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O2分压和Na+浓度低于细胞外,上述四种物质中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该细胞的是(  )

A.CO2   B.O2   C.K+   D.Na+

解析:

选C O2和CO2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Na+顺浓度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K+逆浓度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13.下图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运输方式(运输的方向由箭头表明,黑点的数量代表每种物质的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物质可能是氧气,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B.a物质可能是水,b物质可能是甘油

C.a物质可能是胆固醇,b物质可能是氧气

D.a物质可能是葡萄糖,b物质可能是氨基酸

解析:

选A a物质由高浓度一侧运输至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消耗能量,属于自由扩散,故a物质可能是氧气、水、甘油或胆固醇;b物质由低浓度一侧运输至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故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或氨基酸。

14.下图表示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关于这两种运输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和图乙表示的运输方式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B.限制图甲表示的运输方式的因素是载体数量和能量

C.氧气浓度能影响图乙表示的运输方式而不影响图甲表示的运输方式

D.图甲表示的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解析:

选B 根据图甲和图乙的运输条件可以推出图甲表示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图乙表示的运输方式不仅需要载体蛋白,还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然后再根据已知的运输方式逆向推出两种运输方式的限制条件。

二、非选择题

15.下图表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及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主要与构成细胞膜的________有关(填图甲中号码)。

(2)白细胞能改变形状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炎症部位吞噬病菌,这说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的小肠上皮细胞可以吸收葡萄糖,而不吸收比葡萄糖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木糖,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这种特性与图甲中的________(填图甲中号码)有关。

(4)假如该细胞膜表示胃上皮细胞膜,酒精通过时可用图甲中________表示;假如该细胞膜表示小肠上皮细胞膜,吸收K+可用图甲中________表示。

(5)图乙所示方式可表示图甲中的__________。

解析:

图甲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a、e为主动运输,其中e为排出,a为吸收;①为蛋白质分子,③为磷脂双分子层。

图乙中物质可逆浓度梯度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可见是主动运输过程。

答案:

(1)③ 

(2)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① (4)b a (5)a

16.成熟的植物细胞在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下图a是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图b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一时刻的图像。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细胞的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和__________的分离,后者的结构包括[  ]和[  ]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

(2)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所需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细胞自身应具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b是某同学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拍下的显微照片,此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形状、大小相同的红心萝卜A和红心萝卜B幼根各5段,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甲~戊)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红心萝卜的幼根称重,结果如图c所示,据图分析:

①红心萝卜A比红心萝卜B的细胞液浓度________。

②在甲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一段时间后红心萝卜A的细胞液浓度会________。

解析:

(2)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而植物自身具备的结构特点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并具有大液泡。

(3)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当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时,此时细胞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也可能质壁分离完成,细胞原生质层大小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还可能处于质壁分离的复原过程中,因此,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是细胞液浓度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4)由图中两种红心萝卜的质量变化结果可知,甲~戊五种蔗糖溶液的浓度大小为丙<戊<甲<丁<乙,甲为红心萝卜A的等渗溶液,戊为红心萝卜B的等渗溶液,因此红心萝卜A比红心萝卜B的细胞液浓度高。

在甲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溶液浓度降低,红心萝卜A吸水一段时间后,细胞液浓度降低。

答案:

(1)原生质层 ② ④ 

(2)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具有大液泡 (3)细胞液的浓度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4)①高 ②降低

一、选择题

1.下图中甲是渗透装置示意图,乙、丙两曲线图的横坐标代表时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半透膜内溶液a的浓度变化可用曲线丙表示

B.水分子由半透膜外进入半透膜内的速率变化可用曲线乙表示

C.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可用曲线丙表示

D.半透膜内外浓度差的变化可用曲线乙表示

解析:

选A 由于半透膜内为质量分数为30%的淀粉溶液,膜外为蒸馏水,膜内浓度高于膜外浓度,水分子由膜外进入膜内,淀粉溶液浓度降低,可用曲线乙表示。

水分子进入半透膜内的速率由膜内外两侧的浓度差决定。

由于水分子不断进入半透膜内,两侧的浓度差越来越小,水分子进入半透膜内的速率也逐渐下降,可用曲线乙表示。

随着水分子的进入,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逐渐上升,可用曲线丙表示。

2.为探究植物A能否移植到甲地生长,某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实验测定了植物A细胞液的浓度,实验结果如下表。

为保证植物A移植后能正常生存,则甲地土壤溶液的浓度应(  )

浓度(mol/L)

0.15

0.2

0.25

0.3

质壁分离状态

不分离

刚分离

显著分离

显著分离

A.≤0.15mol/L      B.≤0.2mol/L

C.≥0.2mol/LD.≥0.3mol/L

解析:

选A 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会失水发生质壁分离,植物将不能正常生存。

由表中信息可知,该植物细胞液的浓度介于0.15mol/L和0.2mol/L之间。

因此,为保证植物移植后能正常生存,甲地土壤溶液的浓度应≤0.15mol/L。

 

3.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植物甲和植物乙的幼苗,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培养液中各种成分的百分含量,并与原培养液(各成分相对含量为100%)中相应成分作比较,结果如右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种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

B.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

C.植物甲对水分子和Mg2+的吸收量不成比例,吸收水的量大于吸收Mg2+的量

D.植物乙根细胞吸收SiO

的能力比植物甲根细胞吸收Mg2+的能力强

解析:

选D 由题图分析可知,植物甲和植物乙分别对Mg2+和SiO

的吸收量不同。

由于此题比较的是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各种成分的百分含量与原培养液中相应成分百分含量之比,因此,若比值大于100%,说明培养液中此成分的百分含量较之前含量增大,植物对水的吸收量大于对该成分的吸收量。

分析图可知,植物甲对水分子的吸收大于对Mg2+的吸收量。

此题比较的是相对含量百分比,不是数量,因此无法判断对SiO

的吸收能力与对Mg2+的吸收能力哪个更强。

4.某同学在做“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实验处理和现象如下表:

实验组

5min

的现象

再过

5min

滴加清

水5min

0.3g·mL-1

蔗糖溶液

x

质壁分离

质壁分

离复原

0.5g·mL-1

蔗糖溶液

质壁分离

y

无变化

1mol·L-1

KNO3溶液

质壁分离

复原

z

1mol·L-1

醋酸溶液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对上表的推断或解释不合理的是(  )

A.x为质壁分离,因为细胞壁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B.y为质壁分离,滴加清水后无变化的原因是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C.z为细胞稍增大,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浅

D.④组无变化,因为细胞吸水量等于失水量

解析:

选D 在1mol·L-1醋酸溶液中,细胞被杀死,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细胞已不能吸水和失水。

5.将某植物细胞分为两组,分别浸于浓度为0.3g/mL的(Ⅰ)蔗糖溶液与(Ⅱ)尿素溶液中,然后每5min用显微镜观察一次,并测量原生质体(即仅由细胞膜包住原生质的细胞部

分,不含细胞壁)的相对表面积,其结果如下图所示。

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开始后20min,(Ⅰ)和(Ⅱ)两组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

B.实验开始后30min,(Ⅰ)的细胞中必含蔗糖

C.实验开始后30min,(Ⅱ)的细胞中必含尿素

D.此图显示尿素可通过细胞膜,而蔗糖不能通过细胞膜

解析:

选B 蔗糖溶液和尿素溶液均可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使细胞原生质体的相对表面积缩小;20min后放入蔗糖溶液的细胞相对表面积不再变化,说明失水达到了最大程

度,此时细胞不一定死亡,蔗糖溶液不一定能进入细胞;20min后放入尿素溶液中的细胞开始吸水,处于复原过程是由于细胞吸收尿素,使细胞液浓度上升所致。

6.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了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  )

A.糖类和脂质      B.糖类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脂质D.蛋白质和核酸

解析:

选C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以及酶具有专一性的特性,可以得知细胞膜中含有脂质和蛋白质。

7.将大量磷脂分子放入清水中,搅拌后,下列图示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解析:

选A 依据“相似相溶”原理,磷脂分子不可能散乱地分布在水中。

3.下面为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概念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A.①所示运输方式依赖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B.人体中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依赖②

C.①②需要消耗细胞中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D.②③的相同点是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解析:

选B ①表示胞吞或胞吐,该过程依赖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③)而不是主动运输(②);①②都需要消耗能量;主动运输(②)和协助扩散(③)都需要载体蛋白。

8.如果使用药物限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活性,则物质X的运输速率迅速下降,如果抑制呼吸作用,却对运输速率没有影响。

对该物质运输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方式是被动运输

B.与甘油进入细胞的方式相同

C.该方式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

D.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通常为该种方式

解析:

选B 根据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不需要消耗能量的特点,确定该物质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为被动运输;甘油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所以方式不同;由于物质X出入细胞时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但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

9.将洋葱表皮细胞放置在不同浓度的物质M溶液中,并测定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

对结果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B.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细胞吸收M需载体蛋白的参与

D.细胞吸收M所需能量供应不足

解析:

选C 从柱形图分析,物质M溶液的浓度不影响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速率,说明细胞对M的吸收方式不是被动运输;通入空气前后也不影响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速率,说明与能量无关;综上所述,能够影响细胞吸收M的因素是载体蛋白。

10.下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有关a和b为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细胞中①②③的种类均不相同

B.a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b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若图示为红细胞的细胞膜,则a可代表O2,b可代表葡萄糖

D.该图可以表示细胞内的其他生物膜结构

解析:

选B ①②和③分别指糖蛋白、磷脂双分子层、载体蛋白;不同物种的细胞中磷脂双分子层是相同的;a物质的运输不需载体蛋白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b物质的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属于主动运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细胞器膜上没有糖蛋白,只有细胞膜上有糖蛋白。

11.由受体介导的胞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胞吞作用,主要用于摄取特殊的生物大分子。

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

B.由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存在细胞识别并需要内部供能

C.Na+、K+等无机盐离子也可通过此方式运输

D.该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解析:

选C 由图示知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是生物大分子的运输过程,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存在细胞识别并需内部供能,但不能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

Na+、K+为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此种方式运输。

二、非选择题

12.下图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

请仔细观察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很多研究结果都能够有力地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理论。

这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 ]____________(方框里填标号)。

(2)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当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

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

(3)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其对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对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运输Ca2+的[ ]____________的活性。

(4)柽柳是一种泌盐植物,其叶子和嫩枝可以将吸收于植物体内的盐分排出。

现欲判断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①实验步骤:

a.取甲、乙两组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柽柳植株,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Ca+、K+的溶

液中。

b.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一段时间后,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论:

a.若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若乙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明显________甲组,说明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题意可知,细胞膜组成成分中有脂质分子,结合图示分析,该物质应为[甲]磷脂分子。

(2)②途径是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进行的,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可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细胞膜内侧运输到低浓度的细胞膜外侧,因此其跨膜运输的方式应为协助扩散。

(3)蟾蜍的心肌细胞对Ca2+、K+、C6H12O6的吸收都是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的,运输这些物质的载体蛋白的种类各不相同,“施加某种毒素后,其对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对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说明该毒素只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运输Ca2+的[乙]载体蛋白的活性。

(4)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相比,前者需要消耗能量,后者不需消耗能量。

本实验可通过控制供能的多少来确定柽柳吸收无机盐的方式。

若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柽柳对无机盐的吸收不需消耗能量,应为被动运输;若乙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则说明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需要消耗能量,应为主动运输。

答案:

(1)甲 磷脂分子 

(2)协助扩散 (3)乙 载体蛋白 (4)①b.完全抑制有氧呼吸 c.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 ②a.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被动运输 b.小于 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