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5046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玉溪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

语文学科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应将姓名、考号等信息准确填写、填涂在规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客观题填涂使用2B铅笔,主观题作答使用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

4、保持答题卡整洁,不可折叠、污损、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贴)、胶带纸等,不得在答题卡上乱涂乱画或做标记。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

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

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

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

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

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

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

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很,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

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

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

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

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

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

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

如果孤立地看,一个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

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固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歌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词汇学中用词时通常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

B.恩普逊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不等于对诗歌艺术的研究,因此它不能作为研究诗歌艺术的一个角度。

C.“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歌因其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则是完全正确的。

D.李白《将进酒》“奔流到海不复回”中“不复回”除有“不再回流”之意,还会令读者有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联想,这就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

B.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并以论述后一方面为主。

C.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从诗人创作和读者阅读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

D.作者以恩普逊的书为例,一方面说明诗歌多义性研究与语义学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

3.下列关于“诗歌的多义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抒情状物,并艺术地运用词语构成意象和意境,会使诗歌最终产生多义性的效果。

B.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变得丰富和含蓄,这说明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有相通之处。

C.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

D.无论是诗人写诗时部分地强调或改变词义,还是读者读诗时因人因时体会不同,都会让诗歌中词语的意义带上一定的主观色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材料一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

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

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

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

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

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

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

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

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图1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图2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

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

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

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

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

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

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

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自《减负:

“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2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将近一半。

其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D.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

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C.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6.假期各种培训活动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说明。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

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

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

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

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

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

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

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

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

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

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

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

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

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

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

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

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

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

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

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

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

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7.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

“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C.“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D.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8.文中说: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

请简述。

(6分)

9.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也。

祖朗,东阳太守。

父重,会稽王道子骠骑长史。

兄绚,高祖镇军长史,蚤卒。

晦初为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

昶死,高祖问刘穆之:

“孟昶参佐,谁堪入我府?

”穆之举晦,即命为太尉参军。

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义熙八年,土断侨流郡县,使晦分判扬、豫民户,以平允见称。

入为太尉主簿,从征司马休之。

时徐逵之战败见杀,高祖怒,将自被甲登岸,诸将谏,不从,怒愈甚。

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

“我斩卿!

”晦曰:

“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

”会胡藩已得登岸,贼退走,乃止。

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

涉猎文义,朗赡多通。

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

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永初二年,寻转领军将军,依晋中军羊祜故事,入直殿省,总统宿卫。

三月,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与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并侍医药。

少帝即位,加领中书令,与羡之、亮共辅朝政。

少帝既废,司空徐羡之录诏命,以晦行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欲令居外为援。

太祖即位,加使持节,依本位除授。

寻进号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进封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固让进封。

又给鼓吹一部。

太祖惮其功高,欲诛羡之等,并讨晦。

及将行诛,于是诏道济入朝,委之西讨。

道济既至,晦大军一时溃散。

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

晦死时,年三十七。

(节选自《宋书·谢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B.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C.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D.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为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太祖也是庙号。

B.行,代理官职的意思,它可以是代理、兼任、暂任,也可以是低位兼高职。

C.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隋以后大多是虚衔。

D.食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食邑原为世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晦出身名门,熟悉刑狱诉讼。

谢晦出身阳夏谢家,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曾身居要职,他在代理刑狱参军的时候一看审讯的记录,便能作出判决。

B.谢晦善于治理,办事秉持公平。

义熙八年,朝廷按地域划定郡县安置侨流,派谢晦管理扬州和豫州的户口,谢晦因办事公平而被人们称道,于是升为太尉主簿。

C.谢晦忠于皇帝,敢于以死明鉴。

将领们阻止高祖为徐逵之报仇,但高祖更加气愤,谢晦上前抱住高祖,高祖扬言要杀死他,但他并不惧怕,可见其忠心。

D.谢晦在宋历职三朝,受皇帝重视。

谢晦深受高祖重视,其他官员难以达到,并且辅佐少帝即位。

太祖又封他为建平郡公,他接受了晋封,还被赐予鼓吹一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

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5分)

(2)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送张舍人之江东》一诗,诗人善用婉曲,表面写日暮,实际写心寒;表面写江水,实际写相思。

两者皆为双关意义。

B.《送严士元》一诗中,前两句是写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船停泊在苏州城外,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阴忽晴。

C.《送严士元》中诗人调动了各种感官,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

既从视觉,又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

D.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江水”“沧波”“明月”“细雨”“闲花”“斜日”“绿草”等构成送别友人时所见的自然景色,其间融入诗人的深情厚谊。

15.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试以两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2)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五丁开山”为其文增添浪漫主义气息的诗句是“,”。

(3)杜甫《登高》中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写出了宇宙的无穷与人生的短促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

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

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司空见惯责无旁贷迫不及待一目了然

B.不可或缺义不容辞迫在眉睫一览无余

C.司空见惯义不容辞迫不及待一览无余

D.不可或缺责无旁贷迫在眉睫一目了然

19.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你们家现在几口人?

你的内人现在哪里工作?

经济收入情况怎么样?

有需要帮助的吗?

C.您老不在府上不要紧,只要您的舍亲在就行,我们此行,就是一瞻您的府第的风貌。

D.施老先生台鉴:

值此先生荣获2017年生命科学大奖之际,谨致此函,以示诚挚祝贺。

2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李白,字太白,他是继屈原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诗中常综合运用想象、夸张、比喻等手法,营造出瑰丽动人的意境,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B.唐代产生的近体诗,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

律诗中的对仗是指颔联和尾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对仗。

C.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D.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是指形成于唐朝,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有四句,律诗有八句。

22.下面是某医院门诊“一卡通”挂号流程图,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1917年1月,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发表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向当时的北大学子提出了三点希望:

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时至今日,这篇演讲稿读来依然让人感奋。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两年之后,你也将跨入大学之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你准备以怎样的姿态去迎接你的大学生活呢?

请结合蔡元培先生的任意两点希望,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③自拟标题;②文体明确;④内容充实;⑤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