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5154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7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docx

校本教材小学生一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

一年级

第一课我上学我骄傲

【主题说明】

适应环境和转变角色是新入学小学生生活适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年级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启了全新的学习与生活模式。

虽然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穿衣、吃饭等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全新的环境和未知的小学生活仍然给一年级新生带来很大的挑战。

本节课力图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新的小学生活,接纳自己的新角色,积极认同自己的小学生身份,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激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为自己的新角色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不同。

2.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新学校,喜欢学习,并为自己成为小学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3.行为目标:

积极接受自己的新角色,向往学校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转变角色,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难点:

培养成为小学生的自豪感。

【课前准备】

1.教学PPT。

2.课前小调查:

上学第一天,谁送你上学?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环节

目标

过程

建议

观察岛

(热身暖心)

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讲解教材“观察岛”中的图片(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一个小朋友愉快地告别送自己上学的爸爸,信心满满地走进校园;其他小朋友都面带笑容,高兴地与新老师打招呼。

由观察图片逐步联系到学生自己,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第一天上学的情景。

2.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讲述自己第一天上学的情景。

3.请学生说出自己学校的校名,教师将校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照着写。

4.教师总结:

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每天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到学校,骄傲又自豪。

导入本课课题。

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

活动营

(体验分享)

引导学生认识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不同,培养学生热爱新学校,喜欢学习,并为自己成为小学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活动一:

新教室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活动一的图片(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有两间教室,其中一间是幼儿园的教室,另一间是小学一年级的教室。

提问:

你觉得两间教室有哪些是相同的?

哪些是不同的?

你现在所处的教室与哪一间更相像?

2.请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

现在我们坐在小学的教室里了,我们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有新老师、新同学、新课本、新校园,我们一定也有与上幼儿园不一样的新感受。

导入活动二。

活动二:

新感受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体验,观察、描述自己新教室,说说自己的感受。

5.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对新角色的感受。

6.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及时给予反馈。

7.教师将学生说出的新感受进行整理,写在黑板上,鼓励学生将黑板上与自己的感受比较符合的语句写到活动二的方框中。

心理引导:

培养学生积极的入学情绪,转变角色,主动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新角色产生自豪感。

1.活动一重在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活动二重在激发学生内部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2.学生发言时教师要给予反馈。

学生填写时,教师要巡视。

3.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分享屋

(总结提升)

总结几条让学生产生自豪感的方法,让学生积极接受自己的新角色,向往学校生活。

1.引导学生总结做小学生以后有哪些变化,让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变化是什么。

2.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

3.引导学生朗读儿歌,让学生体会到当一名小学生是多么的快乐、多么的自豪,有教师教自己学知识,有同学陪伴自己成长。

心理引导:

巩固所学知识,加强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体验。

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

2.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拓展园

(拓展延伸)

强化学生对新身份的认同。

1.组织学生思考教材上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骄傲感、自豪感等积极情感。

2.鼓励学生回家之后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感受。

心理引导:

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让学生把自己的身份从幼儿园的小朋友转变为小学生,同时产生骄傲感和自豪感。

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如学生不明白,可以举例说明。

2.本环节用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

【练习题】

第一天背着书包准备上学时,你感到。

A.高兴B.害怕C.骄傲D.自豪

【活动反馈】

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

2.学生是否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3.学生是否对成为一名小学生产生自豪感。

【教学参考素材】

孩子上学了

幼升小是每个孩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由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时期,是对家长和学生的一次考验,如果家长和学生可以换位思考、携手共进,那么孩子就可以减少焦虑和紧张以及由此带来的不适应。

作为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过渡期呢?

首先,家长和孩子一起了解小学和幼儿园的不一样。

1.幼儿园和小学的硬件设施不一样。

家长可以选择闲暇时间,带着孩子一起来到小学,先熟悉一下校园,然后,采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寻找幼儿园和小学的不一样,比如:

小学有大操场、学生活动中心、教学楼、办公楼,音乐教室、计算机教室等,同时,在寻找硬件设施的同时,可以适时地告诉孩子这些硬件设施的作用。

2.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不一样。

幼儿园和小学的硬件设施不一样,源于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小学一节课有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小学生的课程安排很丰富,有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心理健康等,每天会有语文、数学作业;小学生每天要做广播操、眼保健操;小学生需要独立地面对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如,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书写自己的姓名、收拾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课间玩耍的安全、和同学交往等。

其次,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这些转变。

1.帮助孩子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

比如,闲暇时间带孩子到小学校园运动、玩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模仿上课的游戏,角色扮演,家长和孩子分别扮演老师和学生(角色也可以互换),介绍自己、学会写自己的名字,让孩子不知不觉地熟悉小学的课堂;让孩子一起参与购买学习用品,如书包、文具盒等,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在购买的过程中和孩子相互交流彼此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喜悦,这些活动可以让即将入学的小学生对小学充满期待和向往。

2.帮助孩子营造家庭的学习氛围。

比如,可以给孩子准备独立的学习空间,孩子在学校有独立的座位,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空间,这样,孩子就可以形成一种学习地点定向,进入到学习空间,就会想到学习,孩子既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够在学习中训练专注力;可以给孩子买个书柜,如果家里还没有孩子的书柜,那么要抓紧添置了,这个书柜可以让孩子把不用的书籍摆放整齐,便于下次查找,上学时,孩子就会养成收拾学习用品的习惯;身教重于言传,营造家庭的学习氛围,家长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至少在孩子学习时,家长尽量不干扰孩子,或者家长也在这个时间坐下来看看书,静一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

3.帮助孩子树立安全意识。

小学的年级跨度比较大,学生的年龄和个头差别比较大,因此,安全问题是一年级学生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家长在入学前就帮助孩子树立安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课间活动时,遵守活动秩序、不疯狂打闹、不翻越护栏、不玩剪刀、木棍等危险物品等;接送孩子前,家长要和孩子做好约定,告诉孩子,如未能及时到校,孩子应该返回校园或站在离校门最近的地方,不能随意和别人走,同时,提前训练孩子记好爸爸妈妈的电话。

4.生活习惯的养成训练。

幼儿园毕业之后的暑假,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比如让孩子早睡早起,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少吃或不吃零食;培养孩子的时间概念,让孩子学会认时钟,并且可以在吃饭、看书、看电视的时候,告知孩子所用时间,让孩子学会感受时间的长短。

小学生活,是孩子生活中新的阶段,愿家长和教师一起为孩子的适应期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孩子在新的校园、新的环境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心理学背景知识】

1.角色

自1934年社会学家米德(G.H.Mead)首先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之后,角色的概念就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

社会学对角色的定义是“与社会地位相一致的社会限度的特征和期望的集合体”。

在社会中,社会对不同的社会成员有不同的期望和要求,就是社会中的成员角色。

这种角色不是固定的,会随着社会成员成长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而不断变化和调整,比如某人在学校里,可能是学生,但在家庭里有可能是儿子或女儿。

角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具体的个人,它本质上反映一种社会关系,具体的个人是一定角色的扮演者。

2.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是指一个人会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比如说放学回家,就要从学生角色变换为家庭成员角色。

这种经常性的由上级到下级、由学生到子女、由主人到客人等杂乱无章的变换即为角色转换。

职业(或中心任务)的变化,职务的升迁,家庭成员的增减等.都会产生新旧角色的转换。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谢弗等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晋凤鸣.当孩子刚刚入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明出版社,2004.

[4]郭永玉.王伟.心理学导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肖云忠.许传新.陈运.社会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一年级

第二课我要学本领

【主题说明】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本领,不断成长。

本节课力图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作用,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感知并初步理解学习的作用。

2.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行为目标:

让学生喜欢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喜欢学习。

难点:

理解学习的作用。

【课前准备】

1.了解学生的特长,准备相应的道具。

2.教室作适当变动,留出学生表演的空间。

3.教学PPT。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环节

目标

过程

建议

观察岛

(热身暖心)

引出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观察岛”中的图片(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2.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说一说“哥哥”有哪些本领。

3.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人的本领。

4.教师总结:

“哥哥”的本领真多,只要我们好好学习,也能像“哥哥”那样,掌握许多本领。

导入本课主题。

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

活动营

(体验分享)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知并初步理解学习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一:

寻找本领小明星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活动一的图片,图片中的小朋友分别在弹钢琴、唱歌、跳舞、打拳。

这些都是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而掌握的本领,我们班上也有同学学到了一些本领,请他们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吧。

2.鼓励学生勇做小明星,主动展示自己的本领,并给展示本领的同学热烈的掌声。

3.教师总结:

我们班的小明星真多,他们掌握的本领不仅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也给他人带来了欢乐,你想不想学习一些新本领呢?

导入活动二。

活动二:

请做我的小老师

4.在活动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哪几位同学的本领,并向这些同学请教,拜他们为小老师,为自己签名。

5.鼓励明星学生热情接纳拜师的同学,将自己的本领一点一点耐心地传授给同学。

6.鼓励明星学生与拜师的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学习本领的感受,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引导:

通过展示自己的本领,一方面建立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通过其他同学的自我展示,了解身边同学的本领。

通过拜小老师活动,在学生中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1.在活动一中,学生展示本领环节,老师一定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同时为照顾比较胆小或是弱势学生,可采取集中展示的方式。

2.学生展示本领后,也可以让学生直接投票,选择自己喜欢的本领,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

3.本环节用时约25分钟。

分享屋

(总结提升)

通过儿歌进一步强调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喜欢学习。

1.引导学生总结,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要学会的基本本领。

2.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

3.引导学生朗读儿歌,让学生初步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心理引导:

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引导学生喜欢学习。

1.此环节也可以请同学谈一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到快乐的事情。

2.本环节用时约7分钟。

拓展园

(拓展延伸)

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强化学习的作用。

1.强调学习需要坚持。

2.如果自己做到了,在“五星”里为自己画上笑脸。

心理引导:

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让学生理解学习不仅重要,而且要坚持不懈。

1.教师可与学生约定一段时间后,检测“笑脸”数量。

2.本环节用时约3分钟。

【练习题】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学到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校外,我们还能学到哪些知识与技能呢?

【活动反馈】

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

2.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学生是否喜欢学习。

【心理学背景知识】

1.学习动机的培养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实际教学中,为保持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感,教师应注意:

首先,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其次,任务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

再次,任务应由易到难呈现,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

但成功体验的获得最终必须依赖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获得真正成功感的先决条件。

  

2.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适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作业较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较高;作业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作业越困难,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低。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作业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反馈信息对学习动机存在影响,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适度的奖惩能激发学习动机,表扬与奖励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4)正确指导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表现进行归因。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一年级

第三课你我他,像一家

【主题说明】

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独生子女由于家庭过多保护,不会或者不愿意与人交往。

同伴关系对儿童的认知和情绪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鼓励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同学,和同学成为朋友,这对于学习和生活而言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本课的主旨在于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互助合作所带来的愉快感,使学生明白友爱和关心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凝聚成一个班集体,一起快乐的学习、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2.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有朋友真好,朋友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行为目标:

学会主动与他人交往,能向别人介绍自己,能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并能大胆地说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能够发现同学和自己的闪光点,学会理解、尊重、帮助别人。

2.难点:

学会主动地与他人交往。

【课前准备】

教学PPT。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环节

目标

过程

建议

观察岛

(热身暖心)

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讲解教材“观察岛”中的图片(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我们都生活在地球屋上,地球屋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才像一个家。

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地球屋中只有你一个人,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2.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

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屋上,我们彼此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交朋友。

1.此处教师可酌情调整活动方式。

2.本环节用时不超过5分钟。

活动营

(体验分享)

鼓励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与他人相处。

活动一:

我们一起来作画

1.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分组。

2.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花涂色,看看哪一组画的最漂亮。

3.教师总结:

现在每个小组都已经为花涂好了色,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画的很漂亮,以后这是我们每个小组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活动二:

说说心里话

4.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当你们得到同学的关心和帮助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你关心和帮助同学时,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5.鼓励同学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6.教师将学生说出的两个感受分别进行整理,写在黑板上,鼓励学生将黑板上与自己的感受比较符合的语句写到活动二的横线处。

心理引导: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关心别人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与同学交往,学会与同学相处。

1.每个小组的同学画画时,教师要巡视。

2.本环节用时控制在20分钟以内。

分享屋

(总结提升)

1.能够发现同学的优点。

2.使学生认识到交朋友是一件快乐的事。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与同学相处?

请同学积极发言。

2.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

3.引导学生朗读儿歌,让学生学习应该怎样与同学相处,

心理引导:

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与他人相处,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

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

2.本环节用时10分钟以内。

拓展园

(拓展延伸)

让学生为有一个好朋友而自豪,能够感受有朋友真好。

1.引导同学思考一下他认识的同学的优点。

2.真诚的对自己的同学说出他的优点。

3.请几个同学分享一下自己同学的优点。

心理引导:

夸夸别人的优点,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

1.这里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2.本环节用时控制在10分钟以内。

【练习题】

被同学夸奖的感受是怎样的?

A.开心B.难过C.不喜欢

【活动反馈】

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有兴趣。

2.学生是否了解了怎样与同学相处。

3.学生是否了解自己的好朋友优点。

【教学参考素材】

陶罐和铁罐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

再说……”

“住嘴!

”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

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

”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

”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

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

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

许多年代过去了。

有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那个陶罐。

“哟,这里有一个罐子!

”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个陶罐!

”其他的人都高兴得叫起来。

 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多美的陶罐!

”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谢谢你们!

”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

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托尔斯泰和乞丐

一天,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走路时碰到了一名衣衫褴褛的乞丐。

“先生,请可怜可怜我,给点钱吧!

托尔斯泰看着乞丐朝自己伸出的手,赶忙掏出外衣口袋找钱给他,可是那天口袋里恰好一分钱都没有。

托尔斯泰为难地对乞丐说:

“兄弟,真是对不起,今天我恰好没有带钱,下次再看到您的时候一定会给您。

乞丐脸上带着微笑,郑重地对托尔斯泰说道:

“先生,您今天给了我比钱更加珍贵的东西,真是太感谢了。

“珍贵的东西?

可是我什么都没有给您啊。

“不是的,您用‘兄弟’来称呼像我这样低贱的人,没有比这再珍贵的东西了。

托尔斯泰并不是为了讨乞丐欢心而故意用“兄弟”称呼他的。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平时习惯用尊重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是自然而然这样说出来的。

当自己受到老师或父母的尊重时,心情也会变好。

无论谁受到了尊重,心情都会变得舒畅,因为这样感觉到了对方的重视。

如果想传递这种好心情的话,就学着尊重他人吧。

【心理学背景知识】

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

1.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要受到他们的主观行为规则的影响。

凡事有亲社会观念的幼儿,其亲社会行为就果断,比如在食物分享中,主动分享的幼儿都是在“小朋友要互相谦让”、“小朋友要互相帮助”等观念下进行的。

具体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故事教育、生活教育等多种策略,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合作精神。

2.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当幼儿由于分享而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鼓励之后,他们会逐渐发展起一种相应的内在自我奖励倾向,如“给他玩我的小熊,我是个乖孩子”。

在具体运用强化策略时,成人要通过多种方式去了解适合孩子的强化物和强化手段,尽力避免手段单一、对象不具体、过于频繁和过于急切。

否则,幼儿只会去追求具体的强化物,而不去关注学习过程本身,其分享行为就不会有进步和发展。

3.加强榜样示范。

幼儿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当看到他人的分享行为时,幼儿会去模仿,去学习。

家长、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其次,帮助幼儿选择学习的榜样。

最后,要求幼儿学榜样见行动。

4.训练幼儿的分享技能。

知道怎样与人分享,对于提高幼儿的实际分享行为,是很有帮助的。

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时,要注意让幼儿了解和掌握一些分享的技能。

如果幼儿知道了分享的具体方法,那么他们的实际分享行为应该会得到增加和提高的。

参考文献

[1]周宗奎主编,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曾英,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249-250.

 

一年级

第四课可爱的我

【主题说明】

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模糊,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片面。

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决定了对待自己的态度,只认识到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