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5269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docx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2页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众所周知,在地理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便是地图,地图也常常被称为是“地理学的语言”,其突出特点是“空间概念”和“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我们获取地理信息的主要来源。

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文盲标准中,将“不会看地图”列入信息时代的“新文盲”之列。

那么对于初中学生,尤其是刚入学且初步接触地理课的七年级学生,学好地图知识、提高地图能力,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关键,对于学生的整个人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关键。

在地图的诸多种类当中,地形图的应用最为广泛,其判读的方法,尤其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是学生们普遍表现出最不易掌握的。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意在以深入浅出、逐层推进的方式,在学生阅读地形图和使用地形图的过程中,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读图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课标要求及其解读】

(一)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寥寥几字,内容其实一点都不少。

海拔和相对高度很好区别,学生也易掌握并应用,可是山体的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辨识就不能仅仅只了解山峰、山脊和山谷。

我们还需多补充陡崖和鞍部来做补充讲解,否则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并且不能很好地绘制地形剖面图和完成教材配套练习册《地理填充图册》。

相比较之下,海拔、相对高度、山峰、陡崖、鞍部,学生很容易理解,山脊和山谷是本节课的难点,必须设计好教学环节,逐层推进突破难点。

三、【教材分析】(内容、结构、地位、作用)

《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四节,既是对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是后续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铺垫。

《地形图的判读》这节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

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1课时。

地形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获取地理信息最主要的一类地图,是学生判别地表高低起伏,了解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人口分布、工业布局和城市规划发展等知识的基础,对后期的地理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1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判读,并能在图中区分山体的不同部位。

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获取知识、归纳规律线索来组织内容的。

该部分的内容,虽然涉及不到如何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判别陆地的五种地形,但却为地形图的准确判读打着坚实的基础,并且为学生的地理学科上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结合教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如下问题:

1、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异同;2、等高线的绘制方法;3、观察等高线既要看形状也要看海拔数值;4、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区分山脊和山谷。

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

凹凸的区别。

解决办法:

用书折叠,进行形象的演示,说明凹凸和动静一样,都是相对而言的,那么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中不能只看等高线的形状,还要关注等高线的数值。

四、【学生情况分析】基础知识、体验;能力基础;个性化的学习策略;认知心理特征等

对于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初步接触地理,此时正是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基本学法的关键时期。

在学习完地理三要素和地图种类之后,紧接着学习地形图的判读,尤其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造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但是七年级的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还尚未成熟,他们对空间的理解还很浅显,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很弱,要将立体的地表事物变成平面的地图,这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难度很大。

但是他们已有大量的生活体会和经验,而且教学活动参与意识很强,如果能加以利用,并运用动手操作演示和演练,增强视觉的直观性,制定适合他们的个性化学习策略,由于年纪小而产生的弊端还是很容易客服的。

五、【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来描述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定义;

(2)掌握等高线和等深线的绘制方法;

(3)掌握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技能,会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山体的不同部位;

(4)培养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认识地理事物的形象特征,建立地理事物空间方位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学会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3)针对地理问题,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合作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关注地理学科素养的养成和地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3)提供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生存能力。

六、【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

重点:

1、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定义、异同;

2、等高线、等深线的绘制原理;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区分坡度的陡缓,以及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

难点:

1、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2、等高线地形图中,区分山脊和山谷。

七、【教学策略】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地理学科的逻辑序列结构,知识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推进课程内容。

为达到教学目标,并为后续地形剖面图的讲解和绘制,《地理填充图册》的知识反馈练习,补充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即:

鞍部。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符合学生实际和现有的知识基础,注重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八、【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在教学进程中始终以启发式原则为指导,循序善诱,逐步推进教学环节的进行。

力图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将学生现有的感性认识在流畅的环节设置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竞赛、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发问等方式方法,上升为理性知识,从而轻松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

九、【学法指导分析】

本节课在如下环节中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学习方法:

1、在讲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实际应用时,强调两者都是很有意义的测量方法,但是为了全球统一,在地形图中通常选用海拔作为高度的测量法,教给学生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的地理学习法。

2、在讲解等高线绘制时,强调等高线的特点,再利用附板书举反例,强调看等高线地形图时,既要观察等高线的形状,还要观察等高线的数值。

3、在讲解等高线的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之间的关系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学习方法,同时向学生表明初中地理的学习宗旨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4、在讲解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山体部位的判读时,着重分析山脊和山谷的差异,教给学生准确判读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十、【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奖品(土豆)。

十一、【教学过程】

[导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图的种类繁多。

那你们知道其中最能清晰、真切地反映出地表高低起伏的是哪一类地图?

[生答]地形图。

[点题]其实,我们在地形图上不光能看到陆地的高低和海洋的深浅,甚至还能找到高山、深谷、平原、盆地、海沟、海岭。

这些大自然中美丽的地理事物,我们怎样才能从地形图中找到它们呢?

咱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面对一张地形图,我们怎么判断高低?

[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中哪里有相关内容的标注?

课本中的高度表,更专业的名称叫陆高海深表,表中不同的高度着以不同的颜色。

[提问]高度如何测量?

【情境导入】

[思考]什么是海拔?

我的身高1.62米,这是不是海拔?

[指导]身高在地理术语上应该叫相对高度。

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

【基础自学】

[自学]请大家看课本24页,快速找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定义。

[定义]海拔——

相对高度——

[强调]异:

测量基准面;同:

垂直距离

[总结]这两种都是测量高度的办法。

[过渡]他们在使用上怎样相互协作呢?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测验第一关“抢答加加加”。

(介绍游戏规则:

本人、横纬纵经都加分。

[活动]游戏1:

①小布丁山的海拔是?

②大布丁山的海拔是?

③老布丁山相对于小布丁山的相对高度是?

[总结]相信大家通过这个环节都已经会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了。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测量都很有意义,但是为了全球有个统一的标准,在地形图的绘制中应选哪一种高度进行记录呢?

[生答]海拔。

[强调]海拔的单位是米。

[拓展]为了方便起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海拔测量基准点,我国的测量基准点在中国的临海——黄海。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世界地形图中找到黄海。

[转折]现在高度测量出来了,如何把不同高度的立体地表绘制在平面上呢?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讲述]之前有很多人试过很多种办法,可是都没有成功,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德国洪堡先生,1804年创造了等值线绘制法,1817年绘制出世界上第一幅等温线图。

于是很多欧洲人就开始绘制等高线。

[讲解]等值线,即为地理数值相等的点绘制成的线。

[引导]陆地上绘制的成为等高线,那海洋里的测量的就应该称为等深线。

方法相同,我们这里以等高线为例进行说明。

[演示]等高线该怎样画呢?

等高线画好了然后该怎么办?

如何把它变成平面的?

[生答]压扁。

[讲述]绘制成的地形图也因此就被称为等高线地形图。

[演示]还原山体的轮廓形状。

(举反例,[附板书1]盆地。

强调并记书上:

看形状、看数字。

[强调]等高线的特点:

A.每个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

B.每根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同。

C.相邻两根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在同一幅地图中应该都相等,我们称之为等高距。

D.等高线有密集有稀疏,代表坡度陡与缓。

(记书上)

【回归生活】

[附板书2]据说,为了弘扬中国传统美德——敬老爱幼,本周末翠华山景区团购活动,团购活动1敬老季和活动2学生季,爬A/B哪个坡?

[生答]老人A坡,学生B坡。

[转折]等高线密集到极致,呈现重叠,出现像直尺刻度一样的标志,就是陡崖。

A点纵有无限风光,万不可迈前一步。

此时,进一步,世间无你,退一步,海阔天空。

学习地理是为了让大家珍惜生命,更好地生活。

[承接]山体不光会出现陡崖,呈现出山体的不同部位。

山峰、山脊和山谷。

[分析]山脊和山谷都是因为造山运动的挤压而形成的,因此等高线一定会出现巨大的弯曲,区别的方法:

凸低为脊,凸高为谷。

(记书上)

[过渡]区分了山脊和山谷,那山峰怎么表示呢?

图中①处的黑三角。

[活动]了解了山体的四种部位,下面进入今天的测验第二关“辨识加加加”。

游戏2:

①图中④表示的是山体的哪个部位?

②图中②和③哪个是山谷?

③图中还能找到2个典型山脊,在哪?

(有难度,敢不敢尝试?

[补充]再给同学们多介绍一个山体部位——鞍部(相邻两个山峰之间相对平坦的地方)。

【探究提高】

[激励]敢不敢再上升一个难度?

[活动]下面进入今天的测验第三关“寻迹加加加”。

[达标练习]5个问题。

问学生,还能根据此图提出什么问题?

[过渡]了解了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如何绘制,可是大家要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山体大多都是连绵出现的。

它的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出来什么样呢?

[引导]你有什么感受?

[讲授]真正的地表除了山地之外,还有盆地、丘陵、高原和平原呢,我们称其为陆地的五种地形。

可想而知要是把这五种地形都放一起的话,这等高线地形图该有多复杂。

[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这地形图看起来一目了然?

[生答]加点颜色。

[讲解]对,加了颜色之后的等高线地形图明显看起来清爽多了,不光能区分出来哪里高,哪里低,甚至还能清晰地看出五种地形的分布。

这种地图我们就称之为——分层设色地形图。

我们常见的地形图大多都为这种图。

[结课]那么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颜色怎么标注,五种地形到底各具什么特色,有没有比分层设色地形图更能直观表现地表沿某一方向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的图呢?

请听下回分解。

[活动反馈]1、颁奖;2、提问。

[小结]考考大家,请问今天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我们还知道了陆地上有五种地形,下节课我们会接着给大家介绍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那么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如何读懂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期盼大家能自此在美丽的地形图中感知世界的高低起伏,感知地形的雄伟和壮丽。

十二、【教学评价设计】(包括形成性评价和课堂达标评价)

1、课前学习进度调查的评价,以赞许和激励的方式为主。

2、课中在学习过程中,含有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以诊断性评价的方式为主,评价重点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上。

3、课中在反馈练习环节中,以激励的方式为主,评价重点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提问的能力上。

4、结课时,评价的方式则落脚点在哪位同学获得的分数最高,颁发奖品,评价重点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促使学生通过锻炼,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理论依据:

(一)目标理论 

包括泰勒(R.W.Tyler)的行为目标模式和其后布卢姆(B.S.Bloom)的目标分类模式。

 

行为目标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泰勒提出的,故也称为“泰勒模式”。

这种理论强调把学生的行为目标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把教育方案、计划所达到的目标用可以进行观察、测验的学生的行为来表示,认为评价就是判断教育活动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

同时,也就是找出教育活动偏离目标的程度,通过信息、反馈使教育活动尽可能逼近目标。

 

目标分类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

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目标是教育教学评价的基础,而教育目标从整体上可以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每个领域在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都有相应的目标系列。

其中最为成熟的是认知领域的目标,该目标理论的提出,实际上解决了在教育和教学评价中测什么的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二)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Gardner)于1983年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七种智力要素组成,即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识的智力。

多元智力本身具有多元性、文化性、差异性、实践性、开发性等特征。

多元智力理论给教育教学评价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

从评价观来说,它认为个体具有不同的智力及其组合,如果给予适当的教育,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同时带动其他智力的同步发展,因而不存在智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力类型和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由关注“学生的智商有多高”转为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是什么”;就评价的目的而言,多元智力理论关注的是学生的智力特点及其发展状况,而传统评价则以预定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选拔和鉴别;就评价的特征而言,评价是多元化的,这不仅体现为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还体现为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的多元化。

 

(三)替代性评价 

替代性评价(alternativeassessment)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种评价是传统纸笔标准化测验的一种替代方式,由于多数评价任务比较接近真实的生活,故又称为真实性评价(authenticassessment)、表现性评价等。

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

传统学生评价中采用的纸笔测验或标准化测验更多地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而非应用能力,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替代性评价就成为评价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

替代性评价被认为是对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进行测量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等。

十三、【教学反思】

1、运用我校地理教研组的五环教学模式,灵活设计教学环节。

2、教学环节流畅,问题设置有梯度,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3、从身边的例子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4、充分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明确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5、课堂时间的不同,学情的不了解,使得很多细节之处还做得不到位。

 

B.对上述教学设计结构中的几点解释

○设计理念

主要阐述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思想的渗透。

是教学设计的宏观化的总体指导,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设计的最终归宿。

  

○教材分析

﹡阐述教材的内容及其逻辑结构。

﹡分析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分析本节教材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作用、对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的作用、对实施三维目标的作用。

﹡结合教材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主要分析学生学习的困难,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起点能力的分析主要从以下二项进行:

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有关学习内容的生活背景经验。

﹡技能起点能力的分析主要从以下二项进行:

实践(实验)操作的能力、对媒体使用的技能、语言表达技能。

﹡情感起点能力的分析主要从以下二项进行:

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一般态度、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和学习习惯。

﹡思维能力水平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项进行: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学生的思维结构。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确立可观察、可评价的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课程标准》中应落实的内容标准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中的:

“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课程基本理念中的“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

难点:

基于学生的起点状态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因人而异。

○教学策略

主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加工的分析:

﹡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符合地理学科的逻辑序列结构;

﹡为达到教学目标,是否需补充或删减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选择和结构,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及其认知基础,是否利于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方式的改变和处理要给于具体阐明,同时要指出重新设计和改动的理论依据。

○教学方法:

阐述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及其理由。

以启发式原则为指导,依据内容特点选择,如讲授、练习、合作讨论、实验探究等。

○学法指导:

阐述本节课在哪些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掌握哪些地理学习方法,并阐释理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的安排等。

﹡学生准备:

课前资料的搜集、学习内容的预习、准备相关学习材料等。

○教学过程

逻辑清晰;文字或图示准确、精炼;叙述流畅;承转自然;说理恰切。

○形成性教学评价设计

﹡指教学过程中师生对学生个体及群体参与教学活动状况的评价设计;

﹡应说明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和评价重点;

﹡同时要阐述评价方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