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5990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6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课标内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课标分解

【教学设计一】

作者:

刘亚男 单位:

济南第十二中学

目标与策略

据上述课标分解,制定教学目标,在课标分解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的案例对教材重组,根据学情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完成学习任务,其设计如图所示: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

2.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类型。

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一:

情境导入,提出课题

创设情境:

课前2分钟大屏幕上播放我国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的景观图片,并配上优美的音乐,音乐结束,图片定格到两幅地形图上。

问题引领:

1.同学们我们外出旅游、军事打仗、测绘、野营用的是不是这两种图?

2.这两幅是什么图?

3.你能读懂吗?

如何读懂它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领

略我国的名山大川,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和问题导出今天要探究的小课题:

地形图如何判读。

教学评价:

通过一组问题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地形图的判读,学生对课题的研究比较感兴趣,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教学环节二:

友情帮助,储备知识

一、介绍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

问题引领:

1.同学们居住在泉城济南,一定知道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有一座山是什么山?

它有多高?

2.被称为五岳之首的泰山有多高?

这两座山的高度是相对哪里而言的?

3.泰山比千佛山高多少?

4.在地图上,通常标注的是哪一种高度呢?

为什么?

二、归纳五种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问题引领: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看到了哪几种地形?

能给他们归归类吗?

2.这五种地形的形态一样吗?

差异表现在哪里?

设计意图:

通过归纳让学生明确五种地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海拔和相对高度上,为下面图解地形奠定基础。

教学评价: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储备,学生易于接受。

三、运用示意图图解五种地形。

问题引领:

1.高原的海拔多少?

表面有什么特征?

边缘怎样?

2.山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怎样?

3

.丘陵的海拔和相对高度大不大?

海拔在多少米?

坡度怎样?

4.平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大不大?

在多少米以下?

地表有什么特征?

5.还有一

种地形,它的海拔没有限制,地表形态很特殊,中间低,四周高,叫什么地形?

它分布在哪里?

设计意图:

通过图解地形,更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五种地形的差异,学会区分。

教学评价:

图解地形不仅对五种地形的差异做了归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四、师生

互动活动。

教师点击一处地形类型的位置,请学生迅速说出地形的名称及判断依据。

问题引领:

1.了解五种地形的差异,你能在图中迅速地辨认出五种地形吗?

2.(任意点击图中地形处)提问:

是什么地形?

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互动活动,使学生能在素描图中辨认各种地形,说出判断依据,培养学生的图图转化和图文转换能力。

教学评价:

这一环节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能力的培养。

通过三个知识的储备,学生进行探究绘图会更有针对性。

教学环节三:

探究画图,立体→平面

以山体为例,探究立体的山地如何转化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

一、介绍山体各个部位的名称以及示意图。

问题引领:

1.同学们爬过山吗?

认识实际中的山体各个部位吗?

2.请同学们判断图中分别是山体的哪个部位?

师生互动活动:

教师点击山体的某一部位,由学生来判断,同时大屏幕上出示相应的山体部位示意图。

问题引领:

1.山峰(山顶):

这是什么部位?

有什么特征?

2.山脊:

从山脚延伸到山顶,中间高,两边低的部位叫什么?

3.山谷:

两边高,中间低的部位叫什么?

在这里容易发育什么?

4.陡崖:

如果有的坡非常陡,呈垂直状态,称为什么?

5.陡坡和缓坡:

这两个坡相比,哪个陡,哪个缓?

从哪个坡登山比较容易?

设计意图:

从认识实际山体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降低难度。

学评价:

学生对实际山体较为感兴趣,从实际山体入手比较贴近生活。

二、学习绘制山体各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

1.播放录像:

利用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

察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步骤和方法,为下一步自己绘制奠定基础。

教学评价:

学生对这一

环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解说:

这是一座山体模型,它的每一层高度相等,即等高距相等,那么,每一层底部的边缘就是一条等高线,把这一条一条的等高线垂直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就得到了等高线地形图。

先将模型最底层放在纸上,沿外缘画一圈,然后将最下

面一层抽掉,上面的山体垂直落下,沿外缘再画一圈,依次进行,最后就得到一幅等高线地形图。

2.展示山体模型,与大屏幕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对比。

问题引领:

(1)请同学们对照一下,实际的山体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2)实物的山顶在哪里?

有什么特征?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

山顶周围的等高线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山体模型与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建立起立体和平面之间的联系,为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做铺垫。

教学评价:

对比是一种很有效的

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

3.学生活动:

利用山体模型动手绘制山脊、山谷、陡崖的等高线地形图。

活动要求:

(1)6人为一小组,先把模型拼好,判断是山体的哪一部分。

(2)合作完成山脊(山谷、陡崖)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小组绘制时注意不要移动模具的位置和方向(垂直落下)。

(3)绘制完成后,标注每一条等高线的海拔(假设山脚为0米,等高距为100米)。

(4)总结山脊、山谷、陡崖等高

线的变化规律。

(5)展示平台:

学生到大屏幕前展示小组绘制的山脊、山谷、陡崖的等高线地形图,并总结。

设计意图:

通过自己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体会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的过程,帮助理解,加深记忆。

教学评价:

学生对此环节积极热情,主动参与,效果较好。

4.学生活动:

招聘小小勘测员——落实山体不

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招聘要求:

1.迅速说出山体各部位的名称。

2.准确说出行进路线经过的地形部位。

设计意图:

通过招聘探测员活动,落实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教学评价:

此环节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增加趣味性,寓乐于学。

教学环节四:

学以致用,拓展提升

一、学会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断五种地形,并说出判断依据。

问题引导:

1.这幅图与刚才那幅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颜色表示什么含义?

2.这幅叫什么图?

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

1.指图查找地形,并说出判断依据。

2.在中国地形图中,辨认有关地形类型。

中国地形

设计意图:

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地形图上判读地形。

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地形图的判读,拓展思路。

教学评价:

该环节可提高学生们的读图能力。

二、认识地形剖面图。

课件演示: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问题引领:

1.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还可用什么图?

2.地形剖面图如何绘制?

设计意图:

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更直观地了解地形的起伏状况。

教学评价:

绘制地形剖面图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需老师做一定的指导。

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选择合适的地图。

学生活动:

选择合适的地图。

问题引领:

1.去公园游览,需要寻找景点,应该选择什么地图?

2.外出旅行,确定行程应该参考什么地图?

设计意图:

教会学生合理地选择地图,学以致用。

教学评价:

学生在生活中往往不知如何选择地图,通过这一环节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选择地图,实用性强。

教学环节五:

结题报告

问题引领:

1.本节课同学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

2.如何完成一个小课题?

设计意图:

前后呼应,完成课题。

教学评价:

既是对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又是对研究课题的一个总结,教会学生如何做课题报告。

课后反思

本节课利用课题研究、动手操作等形式,使枯燥的地形图的判读生动化,并时刻与生活中的地图、地理知识相联系,将概念性、知识性的地理问题生活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并理解地形图,学以致用。

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成功。

【教学设计二】

作者:

燕静 单位:

济南实验初中

目标与策略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

2.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类型。

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千佛山公园是济南的名胜旅游景点。

你能从千佛山公园等高线地形图上,看出千佛山大约有多高吗?

从哪个方向爬山比较容易呢?

地球上有峰峦叠嶂、延绵起伏、挺拔俊美的群山;有气势坦荡的高原;有沃野千里、一望无际的平原;有微微隆起、俊俏秀美的丘陵;更有一个个资源丰富的聚宝盆。

将千姿百态的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就是地形图,本节课就让我们师生共同探讨,去揭开地形图的神秘面纱。

二、图释导学,明确原理

1.录像揭示:

等高线的绘制原理,课件展示立体变平面的过程。

动感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关系。

教师讲授:

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用等高线表示地貌,能精确地反映地面的高低、斜坡形状和山脉走向,基本地形图主要是用这种方法表示地貌的。

这种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立体感。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图的要求提高了,希望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广大区域的地势全貌,迅速得到高程分布和高差对比。

于是,在等高线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分层设色表示地貌的方法。

分层设色法,就是将地貌按一定的高度分出层次,每层涂染上不同的颜色。

用图时就可以根据颜色迅速判别高度。

地形剖面图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

2.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的内容,然后教师评价。

   

小贴士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甲点的海拔为________米;乙点的海拔

为________米;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等高线密集表示坡________,等高线稀疏表示坡________(填“陡”或“缓”)。

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优势,动画演示,总结归纳:

山顶、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

  

多媒体配乐展示五种地形的图片,学生读图总结下表。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高度

地面起伏程度

三、动手操作,实战演练

活动要求: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拳头,制作等高线模型和等高线地图。

①观察自己

的拳头上这座“五指山”并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②在自己的拳头上画出等高线,标注高度。

③张开拳头,总结山顶、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

允许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完成。

如下图:

2.在拳头上滴水,观察水流情况,“哪里容易形成河流?

在山区下大雨时能不能往山谷部位跑?

”教室又掀起高潮,“我看到小河了,在山谷里流。

”“小河流变成地下暗河(由于拳头握不紧)”等等。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很快就理解:

山脊是分水线,山谷是集水线,山谷往往能发育成河谷。

四、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读“千佛山公园等高线地形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在千佛山公园里,海拔最高的景点是文昌阁。

(  )

(2)兴国禅寺海拔在280米以上,在文昌阁的西南方向。

(  )

(3)慈云坊与观音寺的相对高度约是120米。

(  )

(4)千佛山游园的正门是北门,游人也多从东北方向开始爬山,其原因是北部比南部坡缓,且景点集中。

(  )

(5)雨季来临时,文昌阁和观音寺的南部最易积水成小溪流。

(  )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课堂教学评价

作者:

济南市地理课堂教学评价课题组

一、慧眼识图

1.读图填图

(1)在图上填出海平面、甲地海拔、乙地的海拔(甲地1500米、乙地500米)。

(2)在图上填出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

2.读图填空

二、图说地理

3.读图判断

读“等高线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甲处等高线越向里越高,为山顶。

(  )

(2)乙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脊。

(  )

(3)丙处等高线重合,为陡崖,该陡崖高度小于300米。

(  )

(4)丁处等高线向低处凸,为山谷,此处易发育成河流。

(  )

4.读图归纳

(1)读“沿直线MN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归纳结论。

(2)仔细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归纳五种地形类型的等高线的特点。

5.图释导学,野外考察

暑假期间,某中学组织登山活动,起点:

B、C、D;目的地:

A地区;要求:

分三个小组,一组要体验攀岩的刺激,还要在该地区第二高峰插上红旗,二组要沿河流行进,三组要翻越该地区的最高峰。

请根据要求帮他们完成任务。

(1)请帮三个小组分别选择合适的起点,并说明理由。

(2)三个小组从起点到目的地分别沿什么方向前进?

(3)经测量计算,两山峰之间的实地距离是多少?

(4)请推测,哪一组能最先到达目的地?

目的地的地形名称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