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5406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docx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全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发展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指人在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1、心理的本质:

①心理是大脑的机能:

心理是精神的形式,大脑是物质的形式。

心理的标志是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即能够把一个刺激的出现变成另一个刺激出现的信号②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是意识是否存在。

总之,心理是大脑的机能,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两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既要认识到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又要重视心理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2、心理的结构: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感觉是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认知活动的基础。

知觉区别于感觉的特点,是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想象有两种:

一中为再造想象、另一种为创造想象。

情绪过程是指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心理状态:

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

心理过程表现出动态特征;心理状态表现出不稳定特征;个性特征表现出稳定特征。

3、心理发展的概念:

是指在个体从胚胎开始经历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直到死亡的生命全程中心理的发展变化。

4、社会化:

是个体在社会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经验、社会关系和社会标准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

5、心理发展的特点:

年龄阶段性特征、顺序性特征。

6、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㈠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①华生的观点:

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

②班杜拉的观点:

提出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及学习者通过对他人观察,发现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㈡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理论①弗洛伊德的观点:

提出人格及其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将意识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把人格分为:

本我(性的冲动和攻击性的冲动)、超我(道德和伦理原则)和自我(现实定向功能)三个基本结构。

②埃里克森的观点:

提出心理社会性理论㈢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7、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体格发育趋向稳定、性机能日趋成熟、身体机能明显提高。

8、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㈠心理发展的过渡性㈡心理发展的可塑性㈢心理发展的两极性㈣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①准备发展阶段②稳定发展阶段③毕业准备阶段

9、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10、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过程五步:

第一步是针对研究内容提出问题和进行假设;第二步是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三步是依据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收集所需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第四步是对收集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第五步是对处理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做出结论。

11、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

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

12、观察法的含义:

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计划,通过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设备,在一定时间内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观察,从而获得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13、观察法的种类:

结构是观察与非结构是观察、亲身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14、观察法的评价:

优点:

第一,观察法是对自然环境下现场中发生的行为或现象进行的观察、记录。

得到的资料真实可靠。

第二,观察法不需要交谈。

第三,观察法是日常非语言行为研究的理想方法。

局限性:

第一,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也是观察法的缺点,主要是对影响因素难以控制。

尤其在进行析因分析时,不宜使用观察法。

第二,观察法只适用于研究外在行为,而不适用于研究态度或信念等。

第三,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

15、访谈法的含义:

是访谈人员与研究对象以面对面谈话的方式来收集被访者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16、访谈法的种类:

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个人访谈和集体访谈。

17、访谈法的评价:

优点:

第一,能够有针对性的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保证收集资料的可靠性。

适用范围广泛,回答率高,灵活性强。

局限性:

第一,访谈法对访谈者自身素质的要求较高。

第二,某些问题不宜使用访谈法。

费用高,时间长。

18、问卷法的含义:

研究者通过书面形式,使用统一、严格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关于某个主题的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19、问卷法的种类:

结构式问卷、非结构式问卷。

20、问卷法的评价:

优点:

第一,问卷内容客观统一,标准化程度高。

第二,效率高,费用低。

第三,匿名保证较强。

局限性:

第一,灵活性差。

第二,回收率低。

第三,随机回答。

21、测验法的含义:

是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

22、测验法的种类:

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作为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和成就测验。

23、测验法的评价:

优点:

第一,测验法使用十分严谨的标准化量表,效果准确可靠。

第二,测验法结果的量化程度高。

第三,利用常模可以进行比较。

局限性:

第一,测验成绩只表明“结果”,不能反应过程。

第二,测验法不能避免经验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第三,测验法对研究者有较高要求。

24、实验法的含义:

是指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研究中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根据观察、测定、记录与此相伴随的现象和行为,以探求影响心理发展的原因。

25、实验法的类型:

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验、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

26、实验法的评价:

优点是通过控制和操纵变量,能够揭示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同时也是缺点,由于人为控制的因素使得实验结果的推广受到限制。

27、实验法与非实验法的区别:

实验法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对变量进行人为操纵和控制,

28、测验法与问卷法的区别:

相似都是通过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来向研究对象收集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但不同的是测验法更加标准化,它是经过编制测验题目、预测、项目分析、合成测验、取得信度与效度资料、建立常模等标准化过程。

在实施、计分以及结果解释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序和严格要求。

同时,测验法还可以使用非文字形式。

第二章

1、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有两层含义:

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二是积极发展的心态。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一,能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二,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第三,意志健全,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第四,人格完整,悦纳自我。

第五,人际关系和谐,适应力强。

第六,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健康的意志品质有如下特点:

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服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3、大学生人格完整具体表现为:

既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又能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合。

4、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主要有生理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教育性原则②主体性原则③全体性和整体性原则④民主、平等的原则⑤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类功能:

初级功能是预防、矫治各种心理行为问题,高级功能则是发展的功能。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的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问题。

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对以下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

①学校生活适应问题②学习问题③人际关系问题④恋爱和性的问题⑤人格与自我意识发展问题⑥挫折与应对问题⑦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⑧职业选择问题。

9、大学生时期个体自我意识逐步成熟,主要表现为:

第一,独立意识增强;第二,自我认识和评价更加全面和准确;第三,自我体验丰富,自我控制水平提高。

1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辅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采用以下形式:

①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③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⑤开展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

①发展性功能: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增强他们全面、主动的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并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预防性功能:

使他们掌握应付心理危机的方法,帮助他们顺利的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③补救性功能:

针对已经产生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提供具体的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

1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警使靠完整、严密的机制为保证而得以实现,工作重点是“及时发现”。

预警机制保障①定期普查②班级监控③院系参与④专业人员介入⑤学校统筹。

13、心理危机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首次提出的,可分为发展性和意外性两类。

14、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关注高危个体②在危机干预理论指导下实施针对性干预。

西方学者贝尔金把危机干预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

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15、如何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易于发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个体?

⑴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较严重心理问题、障碍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⑵遭遇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身体发生严重疾病、遭遇性危机、感情受挫等)并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⑶因学习压力、就业压了特别大以及严重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⑷因严重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学生⑸性格内向、经济严重贫困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⑹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人格障碍、情感性精神病等)的学生⑺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玉干预:

①表露、谈论过自杀念头,讨论过自杀方法的学生;②人格特征、行为方式出现明显改变的学生;③情绪突然明显异常(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出现严重障碍的学生。

16、如何促进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㈠调整认知,正确看待压力与挫折。

建议:

第一,注重修养,提高境界。

第二,以微笑面对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第三,宣泄不良情绪。

第四,为自己确立榜样,并不断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

第五,合理设定目标,根据现实情况调整目标。

㈡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

有效策略:

第一,期望值合理;第二,建立多方面的价值追求,积极寻求多种成功机会。

第三,适当培养开创、冒险精神,增加成功机会。

第四,在心理上既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也能感悟失败的苦涩。

㈢掌握有效的应对技能。

包括:

①紧张消除②认知重组③解决问题④合理使用自我防御机制,使自我免受过度伤害。

㈣营造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

建议①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

②对人不可求,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

③不嫉妒别人,不诋毁他人。

④主动关怀并帮助他人,从中营造互助互利的氛围,体味人生的价值。

⑤当面临自身难于应付的困难时应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

17、要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做到:

①领导重视,也就是领导思想到位,管理到位。

②组织管理系统健全,职责分明。

③参与人员广,积极性高。

④组织管理机构确实发挥作用,不徒有虚名。

1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包括:

管理机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实施途径、危机干预、管理制度、交流与研讨、等方面。

第三章

1、学习的含义:

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三个要素:

第一,主体身上必须发生某种变化。

第二,这种变化是能相对持久保持的。

第三,主题的变化是由他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即后天习得的,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3、学习理论分为两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S—R表示,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的代表学说。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一些本来并不能引起反应的中性刺激物,由于过去曾反复与能够引起反应的无条件刺激物相结合,因此变成了引起反应的信号,导致有机体的反应。

②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

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相应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巩固联系时,学习就产生了。

学习要遵循三条原则: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③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观:

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

反射有两种: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行为也有两种: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即主义、保持、复现和动机。

㈡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整体观,注重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内部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或图式的建构。

①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主要对知觉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兴趣。

②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认为整体行为是指向一定目的的,而有机体对环境的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S---O---R学说,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③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基本观点是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称为表征,有三种:

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

④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知---同化理论):

原有观念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进行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⑤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4、学习的意义:

㈠生物学意义:

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必要条件。

有机体适应环境有两种方式即先天的反应倾向和学习。

㈡社会意义:

要改造环境,学习是教育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教育的目的。

5、如何理解学习策略?

第一,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第二,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

第三,学习策略是学习活动过程或步骤。

第四,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控过程。

第五,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调控的有机统一。

6、学习策略具有主动性、有效性、对策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

自主选择性和个性化。

7、学习策略的分类:

根据学习信息加工流程分为:

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根据学习的具体任务分为:

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做笔记策略、解题策略等等。

迈克卡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从这三方面进行培养。

8、如何培养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能使信息较为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

它可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培养复述策略要求①学生经常复述,培养复述习惯②掌握多种复述方法③对学生的复述给予适当的指导④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或教师的要求对自己的复述过程进行清晰的认知和调控。

培养精加工策略包括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具体技术。

培养组织策略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和画网络图的方式。

9、元认知策略分为三种:

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10、大学生常用的学习策略:

㈠阅读策略①SQ3R法分别代表浏览、提问、阅读、背诵、复习。

②PQ4R法分别代表预习、提问、阅读、反思、背诵、复习。

㈡问题解决的IDEAL策略。

分别代表识别、界定、探索、实施、审查。

11、心理学家将动机定义为激发、引导和维持行为的内部过程。

有三种功能:

唤醒功能、维持功能和指向功能。

12、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

分为两类:

一是内部动机,一是外部动机。

13、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辨证的,学习能产生、增强学习动机,而学生动机又可推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二者相互关联。

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发生和维持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可增强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关于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呈倒u型的关系,学习效率先随学习动机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到达峰值后学习效率又随学习动机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即适中的学习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最高,动机过强或过弱均不利于学习。

14、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有联系又有差别,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使学生将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学习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是促使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不断发展的过程。

学习动机的激发则是运用一定的诱因条件,使学生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成为推动学习动力,培养是激发的前提,而激发也有利于培养。

15、㈠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①明确学习目的,提升学习自主性②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内在学习动机④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⑤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㈡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②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作用③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16、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

(1)学习适应不良

(2)学习动机不当(3)注意力不集中(4)记忆障碍(5)考试焦虑(6)考试作弊

如何调试:

(1)学习适应不良的调适对于大学新生,刚入学的几个月里,熟悉大学生活的同时要尽快熟悉学校中的教学与辅导设施;调整自己独立的面对学业,自己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大学的学习气氛中,还要改变原有的一些观念,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2)学习动机不当的调适①学习动机不足的自我调节:

首先,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心态。

其次,正确认识学习的价值和学习的目标。

再次,改进学习方法使之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②学习动机过强的自我调节:

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二是正确对待学业成绩与荣誉之间的关系。

(3)注意力不集中的调适首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保持旺盛的精力,其次学会转移注意力,将精力转移到学习上,再次选择理想的学习环境,减少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并进行适当的自我监控。

(4)记忆障碍的调适认真选择记忆内容,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和动机,记忆时充分利用理解记忆。

掌握自己的记忆规律,找到自己记忆效果最好的时间段。

进行及时的复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培养学习兴趣,调整好心态,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

(5)考试焦虑的调适考试前做到充分的复习,做到心里有数。

对于学业期望太高的学生来说,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恰当的目标,正确对待考试成绩。

学会放松自己,放松的方法可以是逐步放松法和想象放松法。

(6)考试作弊的防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学校要加强学风建设,严格监考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第四章大学生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与教育

智力是人认识活动的必要基础,是提高学习、工作和人生活效率的重要保障。

智力的定义

(一)中国心理学家对智力的看法1智力就是能力2、智力是一种先天素质,特别是脑神经活动的结果3、智力是一种偏重于认识方面的能力。

4、智力是一种顺应或适应能力。

(二)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对智力的界定

最初智力测验的鼻祖——比奈把智力界定为“选择并维持某一确定方向的倾向;为了达到理想的目标而表现出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反省的能力。

斯皮尔曼(1923)将智力界定为引发出相关或关联的能力。

弗里曼(1955)智力是“个体对其整个环境的调整或适应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和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斯达(1973)将智力界定为’在有限的视野内用一种计划并组织自己行为的能力”.加德纳(1983)从“解决个体遇到的真正问题或困难”方面界定智力的概念。

斯腾伯格(1986,1988)则把智力界定为有目的的适应、再造和选择自己生活相关的真实环境的心理活动。

目前智力尚未有明确的定义,白学军认为原因如下:

1、对智力本质认识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加以概括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治理含义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智力概念被大多数人接受。

3、衡量不同年龄的人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准明显不同,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所有年龄的人4、生活和工作的领域不同,个体智力表现的方式也不同。

智力的测量

广义的智力测验是指对智力作量化描述的手段,它包括测验量表,单一测验和成套测验。

狭义的智力测验是指提出问题或任务,要求被试当面以口头、文字、或表面做出问题,作为量化治理的手段。

目前常用的智力测验:

一、比奈智力表

1905年世界第一个智力测验----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简称比西量表。

其构建的两个基本概念是年龄差异和一般心理能力。

年龄差异指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能力也在提高。

因此年龄较大的儿童比年龄较小的儿童有较高的能力。

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等人对比西量表进行修订,产生了著名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简称斯比智力量表。

其首次采用了智商分数(IQ)作为测量单位。

斯比量表由15个分测验组成,涉及语言推理,数量推理,抽象——视觉推理和短时记忆四大领域认知技能。

其用途为:

1、帮助我们区分智力落后儿童及学习障碍儿童2、帮助学校教师、学校心理学家及从事心理辅导的人员了解学生在学校中为何有特殊的学习困难3、帮助我们鉴别智力超长学生4、运用它研究2岁至成人的认识发展

二、韦氏智力量表

1939年韦克斯勒——贝勒维智力量表。

主要用来评量成人的智力。

1955年该量表修订并改名为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适用于16-74岁的成人。

三、考夫曼智力表

个别施策的智力测量工具,是一个快速的智力测量工具,适用于4——94岁的被试。

包括45个词汇表达项目和37个定义项目组成的言语分测验及由48个矩阵项目组成的非语言分测验。

考夫曼青少年及成人智力量表适用于11——85岁甚至年龄更大的被试、

四、武德库克——约翰逊认知能力测验

武德库克和约翰逊于1977年发表了武德库克——约翰逊认知能力测验。

适用于儿童早期到老年期,含21个分测验,分标准测验(覆盖的年龄跨度从2岁到90岁)及补充测验(从幼儿到90岁)

智力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

智力的适应有这样几层含义:

1、智力的适应是一种不间断的创造过程2、智力的适应是不断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的过程3、智力的适应随着个体的发展具有更大的广泛性4、智力的适应使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断的超越5、智力的开发的适应是内部协调与外部经验获得相互作用的过程。

皮亚杰提出的智商发展四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之后)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发展理论

加德纳提出智力是个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