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5508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docx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格林柯尔事件及其审计

 

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事件进程(自新浪财经):

科龙之变:

2005.03.31:

2005.04.25:

2005.04.28:

2005.04.30:

2005.05.10:

2005.05.13:

2005.05.12:

2005.06.17:

2005.06.29:

2005.07.08:

2005.07.14:

2005.07.19:

2005.07.22:

2005.07.26:

2005.07.30:

格林柯尔系分崩离析:

美菱电器:

华意压缩:

襄阳轴承:

亚星客车:

格林柯尔系:

各方观点:

郎咸平

这人一得意就可能忘形,一忘形就可能惹祸。

2004年的顾雏军可谓风光无限,连续的收购不但让其身价倍增,更让顾雏军和格林柯尔名扬四海,往日的种种质疑也变得遥不可及,似乎只是格林科尔帝国创建中的小插曲。

顾雏军在踌躇满志之际,言必称“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不知顾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世界上还有盖茨和巴菲特的存在。

顾的嚣张终于给他惹来了“灭顶灾星”--香港中文大学金融教授郎咸平。

郎咸平素有“郎监管”的绰号,香港的问题公司是“深受其害”,对他是又恨又怕。

郎咸平曾在2002年撰文单挑号称当时“中国第一强庄”的德隆系,称德隆系的“资金链必将断裂,大家投入德隆系的钱是拿不回来的”,结果两年之后,德隆系全面崩溃。

这次郎监管将枪口对准了格林柯尔系和顾雏军。

如果谈什么热力循环理论、环保节能型制冷剂,郎咸平在顾雏军面前恐怕只能哑口无言,乖乖地听讲;但是,剖析资本市场上的种种鬼魅伎俩,郎咸平可是个中顶尖人物,顾雏军的所谓资本运作就难逃郎监管法眼了。

2004年8月16日,郎咸平在新浪网财经频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的文章,对顾雏军进行了全面讨伐。

郎咸平将顾雏军在资本市场上的巧取豪夺归纳为“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借鸡生蛋”等七种手段,并分别进行了详细分析。

由此也引发了中国经济学界的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

飞草

国家会计学院注册会计师飞草(化名),也于2005年1月27日给新浪财经发来稿件--《》,从专业会计人士剖析了科龙电器2002年的年报,并得出了结论:

“笔者分析了科龙公司2002年报,怀疑事实上ST科龙并没有扭亏,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游戏的结果。

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谁也不相信科龙2001年下半年会出现近16亿元亏损。

导致科龙2001年报出现巨额亏损主要原因之一是科龙新管理层在2001年报净补提减值准备6.35亿元(主要是坏账准备2.04亿元、存货跌价准备1.26亿元、长期投资减值准备0.71亿元);到了2002年,科龙转销坏账准备0.55亿元、存货跌价准备2.21亿元(已扣除保留意见涉及0.25亿元)、长期投资减值准备0.74亿元,上述转回减值对2002年利润影响数是3.5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减值转回,科龙2002年将出现2.5亿元的亏损(扣除账面利润1亿元)。

[]

相关文章:

质疑如影随形

如今的,被称为中国的“并购皇帝”似乎都不为过。

在不到三年时间内连下中国制冷行业六大城池之后,随后将手伸向客车及轴承制造业。

加上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格林柯尔(8056.HK),“格林柯尔系”旗下已拥有1家香港上市公司和4家国内A股上市公司。

另外,科龙电器还持有华意压缩()(000404)22.73%的法人股,为第二大股东。

然而,随着顾雏军连番攻城掠地,顾氏“收购企业的钱从哪里来?

”的疑云也越聚越浓。

遗憾的是,始终没有答案。

有人给顾雏军算了一笔账:

从2001年控股科龙电器开始,格林柯尔依次收购了吉诺尔电器、上菱电器、远东阿里斯顿6条冰箱生产线、杭州西泠冰箱、美菱20.03%的股份,加上ST亚星和襄阳轴承,花去至少35亿元人民币。

从有关资料计算,顾雏军持有格林柯尔(8056.HK)6.26亿股股权,市值4.4亿港元,通过格林柯尔控制的科龙电器和美菱电器的股权市值约19亿元人民币,这样算下来,顾雏军个人财富不过25亿元。

这仅仅是市值,还不是现金。

就算可以用市值收购,25亿元的资本,收购35亿元的资产,这意味着顾雏军还差上10亿资金,不可能随意收购。

“钱不是问题”,“我的钱有国际背景”,顾雏军总强调的这些话并不能打消人们的疑虑。

还记得2001年12月的“格林柯尔事件”,媒体对格林柯尔在关键技术和资本运作等方面提出质疑。

当年12月6日,格林柯尔股价一时急挫26%,其市值缩水10亿元。

此后由于格林柯尔将科龙电器拉出了亏损的泥潭,其信任危机暂时得到缓解。

2004年8月,郎咸平以《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题发表的演讲在中国金融界引起巨大轰动,而在沸沸扬扬的“郎顾之争”中,科龙电器在2002年的扭亏为盈曾被朗咸平称为“洗个大澡、相貌迎人”。

之后格林柯尔和顾雏军面对的“麻烦”却有增无减。

2004年12月,美菱电器在安徽省证监局巡查后披露的《限期整改通知书》暴露出公司在资金管理和信息披露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2005年1月,香港联交所对格林柯尔(8056.HK)及有关董事对关联交易隐瞒不报予以公开谴责。

3月,联交所再次因多起未及时披露的重点关联交易,对科龙电器前7位执行董事予以公开谴责。

更让格林柯尔和顾雏军难堪的莫过于科龙电器2004年的亏损。

值得关注的是,自格林柯尔2001年入主科龙电器以来,这是公司出现的第二次亏损。

2001年入主之初,科龙电器曝出逾15亿元的巨额亏损。

但一年之后的2002年,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亿多元,2003年净利润实现2亿余元,即使是在2004年前三季度,公司的净利润也达到2亿余元。

业绩翻来覆去

缘何科龙电器的业绩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呢?

这一点从公司公开财务报表便有迹可循。

虽然科龙电器在2002年和2003年在净利润上为全体股东贡献了区区1至2亿元,但是公司的总资产负债率却逐年快速上升,2002至2004年依次为全体股东带来总债务负担48.6亿、63.9亿和82.2亿,而同期的股东权益分别仅为25.8亿、28.1亿和28.0亿,114亿的资产中有82亿是债务,这表明公司的财务风险大得惊人。

更值得疑虑的是,公司2004年应收帐款11.78亿元虽然相对于主营收入84.4亿来说是正常的,但公司为什么一直持有巨额现金迟迟不归还银行贷款呢?

2002年是14亿现金,2003年是21亿现金,2004年是23亿现金,甚至2005年一季度还拿着24.8亿现金不放,这些现金这些年多付给银行多少利息,股东的损失大家可以算算。

为什么不还巨款?

我们有理由大胆推测:

那11.78亿应收帐款和2亿的其他应收帐款实质上没有参加主营业务的周转,被人挪用了,真正参加周转的就是这些始终握着不放的现金!

被挪用的款子以似乎合理的应收帐款数额报出,不会被常人抓辫子,也不易被监管者察觉。

另外,作为家电企业,公司的存货周转率过低,近两年不到3,而青岛()(600690)高达18以上,公司的经营管理质量与它上市时的最佳宣传相差甚远,看来,公司目前还存在不良资产要逐年摊销。

由此可见,科龙电器前两年虽说业绩扭亏为盈并持续增长,但这并非公司真实情况的体现,而是通过帐务魔术粉饰后的结果。

而在科龙扭亏的神话破灭之后,“格林柯尔系”的崩溃也就为时不远。

从会计和审计看格林柯尔事件

一、科龙财务舞弊手法分析

事实证明,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的是做假账。

(一)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

科龙舞弊手法之一:

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元(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2004年虚增利润1.4875亿元)。

仔细分析,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则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

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6.35亿元。

2001年的科龙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

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

可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其巨额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都是“公允”的7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和广告费用,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在2003年也不会盈利。

按照现有的退市规则,如果科龙电器业绩没有经过上述财务处理,早就被“披星戴帽”甚至退市处理了。

可见,科龙电器2002年和2003年根本没有盈利,ST科龙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数字游戏的结果。

(二)虚增收入和收益

科龙舞弊手法之二:

使用不正当的收入确认方法,虚构收入,虚增利润,粉饰财务报表。

经查,2002年科龙年报中共虚增收入4.033亿元,虚增利润近1.2亿元。

其具体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未出库销售的存货开具发票或销售出库单并确认为收入,  以虚增年报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

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科龙电器2004年第四季度有高达4.27亿元的销售收入没有得到验证,其中向一个不知名的新客户销售就达2.97亿元,而且到2005年4月28日审计时仍然没有收回。

此后的2003年和2004年,同样是在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的操纵下,科龙年报又分别虚增收/%3.048亿元和5.127亿元,虚增利润8935万元和1.2亿元。

这意味着在顾雏军入主科龙之后所出具过的3份公司年报都存在财务造假,将不曾实现的销售确认为当期收入。

(三)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

科龙舞弊手法之三:

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

经查,科龙电器2002年至2004年未披露与格林柯尔公司共同投资、关联采购等关联交易事项,2000年至2001年未按规定披露重大关联交易,2003年、2004年科龙公司年报也均未披露使用关联方巨额资产的事项。

顾雏军入主科龙不久便开始在各地疯狂收购或新设控股子公司,通过收购打造的”科龙系”主要由数家上市公司和各地子公司构成。

到案发时,科龙已有37家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28家分公司。

由顾雏军等在境内外设立的私人公司所组成的“格林柯尔系”在国内亦拥有12家公司或分支机构。

此间”科龙”与”格林柯尔”公司之间发生资金的频繁转换,共同投资和关联交易也相当多。

科龙公司在银行设有500多个账户都被用来转移资金。

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格林柯尔系有关公司涉嫌侵占和挪用科龙电器财产的累计发生额为34.85亿元。

如此看来,对于格林柯尔而言.科龙只是一个跳板,它要做的是借科龙横向并购,利用科龙的营销网络赚取利润。

顾雏军把国内上市公司科龙当作“提款机”.一方面以科龙系列公司和格林柯尔系列公司打造融资和拓展平台为由.通过众多银行账户,频繁转移资金,满足不断扩张的资本需求,采用资本运作通过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对科龙进行盘剥,掏空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又通过财务造假维持科龙的利润增长。

二、科龙审计报告透视

2002年之前,科龙的审计机构是安达信,2001年,ST科龙全年净亏15亿元多,当时的安达信”由于无法执行满意的审计程序以获得合理的保证来确定所有重大交易均已被正确记录并充分披露”给出了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2082年,安达信因安然事件颠覆后,其在我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并入普华永道,普华永道对格林柯尔和科龙这两个”烫手山芋”采取了请辞之,举。

之后,德勤走马上任,为科龙审计了2002年至2004年的年报。

在对ST科龙2002年年报进行审计时,德勤认为”未能从公司管理层获得合理的声明及可信赖的证据作为其审计的基础,报表的上年数与本年数也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此前安达信曾给出过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在2001年年末科龙整体资产价值不确定的情况下,德勤2002年给出“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显得有些牵强。

在此基础上,2003年德勤对科龙2003年的年报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2004年德勤对科龙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尽管在2004年年报披露之后德勤也宣布辞去科龙的审计业务,但它此前为科龙2003年年报出具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为2002年,2004年年报出具的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并没有撤回,也没有要求公司进行财报重述。

既然科龙被证实有重大错报事实,德勤显然难以免责。

据媒体透露.证监会基本完成了对德勤的调查,德勤对科龙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审计程序不充分、不适当,未发现科龙现金流量表重大差错等。

第一,在执行审计程序等方面,德勤的确出现了严重纰漏,对科龙电器的审计并没有尽职。

例如,证监会委托毕马威所作的调查显示:

2001年10月1日至2005年7月31日期间,科龙电器及其29家主要附属公司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或疑似格林柯尔系公司之间进行的不正常重大现金流出总额约为40.71亿元,不正常的重大现金流入总额约为34.79亿元,共计75.5亿元。

而这些在德勤3年的审计报告中均未反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必须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

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条件之一,即须认为会计报表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现金流量。

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一一审计报告》第18条规定,意味着德勤认为科龙2002。

2003。

2004年度的现金流量表是公允的。

第二、德勤对科龙电器各期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审计时,直接按照科龙电器期末存货盘点数量和各期平均单位成本确定存货期末余额,并推算出科龙电器各期主营业务成本。

在未对产成品进行有效测试和充分抽样盘点的情况下,德勤通过上述审计程序对存货和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审计并予以确认,其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均不合理。

第三、德勤在存货抽样盘点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职业谨慎,确定的抽样盘点范围不适当,审计程序不充分。

德勤在年报审计过程中实施抽样盘点程序时,未能确定充分有效的抽样盘点范围,导致其未能发现科龙电器通过压库方式确认虚假销售收入的问题。

存货监盘也是一项重要的审计程序,如果进行账实相符核查,科龙虚增的主营业务利润其实并不难发现。

第四、科龙销售收入确认问题,体现出德勤未能恰当地解释和应用会计准则,同时这也说明德勤未能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收入的确认应该以货物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为标准,一般来说仅以”出库开票”确认收入明显不符合会计准则。

如果一项销售行为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就不应确认为收入。

未曾实现的销售确认为当期收入必然导致利润虚增。

对较敏感的“销售退回”这一块,德勤也没有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致使科龙通过关联交易利用销售退回大做文章,转移资产,虚增利润,这也是德勤所不能回避的错误。

第五、德勤审计科龙电器分公司时,没有对各年未进行现场审计的分公司执行其他必要审计程序,无法有效确认其主营业务收入实现的真实性及应收账款等资产的真实性。

科龙有很多分公司,子公司,组织结构相当复杂。

按照审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审计风险,即审计重要性水平来确认每年对哪些分公司进行现场审计。

三、思考与启示

对于科龙财务造假,中国证监会已做出处罚决定,但其引发的相关问题令人深思,主要有:

(一)科龙财务造假根源何在

科龙财务造假的根源仍然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二)强化市场监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保证

(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问题

如果说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道防线,那么独立审计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和舞弊行为的另一道重要关卡。

拥有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金字招牌的德勤没有把好这道关,反而深陷”科龙门”,由此可以发现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大陆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

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操守

鉴于德勤在科龙审计中的表现,难怪有人怀疑德勤在中国大陆是否存在“双重执业标准”。

否则,审计师完全可以发现科龙的问题和顾雏军的犯罪事实。

所以.审计师在出现错误时.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些固有局限”所致,或是被审计公司管理层的造假责任等,会使社会公众对审计行业产生不信任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反观目前审计行业的现状,审计师职业道德缺失已导致大量的审计失败,审计师知情而不据实发表意见和预警信息,不仅是失职,还有渎职嫌疑,不但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损害了事务所和国家的长远利益。

当然,审计师身陷问题公司,制度环境也是制约因素之一。

人们习惯称审计师为“经济警察”,实际上夸大了外部独立审计的作用。

审计师没有司法或行政权力,因此可能无法获得能与行政或司法机构比肩的信息。

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现在许多审计师身陷问题公司,主要因为上市公司能够左右会计师事务所的饭碗。

而且,道德审判意识不强且违规成本又低,因而在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对于造假企业,审计师仍有可能铤而走险。

问题二: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超国民待遇”

近年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内地的业务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陷入财务丑闻的事件也开始出现。

一向以质量精湛、执业独立而占据国内大部分审计市场的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成为被告。

“科龙一德勤”事件中受指责的问题是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目前在我国享受”超国民待遇”,主要问题是对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建立和执行统一的监管标准。

诚信制度面前应当“人人平等”,有关监管部门应当给予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平等竞争的平台,使公平公正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四)审计风险防范

德勤对科龙审计失败,再次说明了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目前审计师面临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企业组织形式纷繁复杂和经营活动多元化,要求审计师们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事务所要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在证券民事赔偿方面的法律责任进一步明确。

无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失败是否受到行政处罚,只要虚假陈述行为存在,就可以作为被告,适用于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由其向法庭自我证明清白.或承责或免责,这样一来审计师的责任更为重大。

面对目前独立审计行业的系统性高风险,无论国际所还是国内所均难幸免。

财务丑闻中不能排除有审计人员参与或协助造假,或有审计质量问题,但也不能否认审计人员也会成为造假公司的受害者。

导致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原因很复杂,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曾总结过其中最重要的十大因素。

但审计失败最主要的原因:

一是审计结果是错误或者不恰当的;二是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没有遵循独立审计的原则,或者审计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过错甚至欺诈行为。

因此.增强风险意识,通过完善制度.提高质量来推动独立审计的良性发展,是化解审计风险之根本。

完全从审计角度来看待(从论文中摘抄)

三、德勤-科龙案例

(一)科龙公司简介

“科龙”是中国驰名商标,涵盖、冰箱、冷柜、小家电等多个产品系列。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2年12月16日注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4月,顺德市容奇镇经济发展总公司将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全部转让给科龙(容声)集团,从而公司成为科龙(容声)集团控股的子公司。

1996年7月23日,公司公开发行了459,589,808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交易;于1998年度,公司获准发行110,000,000股A股,总股本达88200.6563万股,并于1999年7月1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经过02年的一系列股权转让,公司原单一大股东容声集团已不再持有公司的任何股份。

广东格林柯尔成为公司的主要股东。

2004年10月14日,广东格林柯尔受让顺德信宏所持有的公司57,436,439股法人股(占股权比例5.79%);此次股权转让后,广东格林柯尔持有本公司的股份数目增加至262,212,194股(占股权比例26.43%)。

证券简称:

科龙电器公司名称: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刘从梦总经理:

汤业国注册资本:

99200.6563万元经营范围:

开发、制造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产品内、外销售和提供售后服务,运输自营产品。

(二)德勤-科龙案情回顾

2002年之前,科龙的审计机构是安达信。

2001年底,顾雏军掌控下的格林柯尔入主科龙。

当年“ST科龙”的财务报表显示,其共计提坏帐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6.35亿元,导致巨亏15亿多元。

时任审计师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无法执行满意的审计程序以获得合理的保证来确定所有重大交易均已被正确记录并充分披露”而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2002年,安达信因安然事件颠覆后,其在我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并入普华永道,然而,普华永道对格林柯尔和科龙这两个“烫手山芋”采取了请辞之举。

随即,德勤走马上任,为科龙审计了2002年至2004年的年报。

2003年3月28日,德勤为ST科龙2002年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在科龙当年的年报中,通过高达3.5亿元的资产减值和预计负债转回,实现净利润2亿多元。

德勤对该份年报出具保留意见主要理由是不能确定年初科龙公司及合并的净资产是否真实,未取得科龙公司联营公司华意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以及认为应当调减科龙1亿元的净利润(其中包括转回的250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

即使是调减后科龙仍然盈利,时任科龙公司董事长的顾雏军同意调帐,调减后科龙2002年的净利润是1亿元。

由于科龙在2000年和2001年都是巨亏,2002年经审计过的财务报表公布盈利,按照当时证监会的规定就可以免于退市,并脱掉ST的帽子。

此前安达信曾给出过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在2001年年末科龙整体资产价值不确定的情况下,德勤2002年给出“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显得有些牵强。

2004年4月19日,德勤对科龙2003年年报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科龙当年的财务报表称实现净利润2.02亿元。

2005年4月28日,德勤对科龙2004年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主要是因为未能确认两家客户达5.76亿元的应收账款,未能确定是否应对销售退回计提准备。

科龙当年的财务报表称亏损6400万元。

2005年5月科龙危机爆发,随后德勤宣布不再担任科龙的审计机构。

但它此前为科龙2003年年报出具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以及2002年和2004年年报出具的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并没有撤回,也没有要求公司进行财报重述。

既然科龙被证实有重大错报事实,德勤显然难以免责。

2005年8月2日,证监会经过对科龙公司5个月的调查,公布了《关于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涉嫌证券违法违规案件调查终结报告》。

报告指出,通过虚构销售收入、少提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手段,科龙从2002年至2004年分别虚增利润1.1996亿,1.1847亿和1.4875亿元。

根据证监会调查事实,2002年科龙通过虚增利润,掩盖了其亏损的事实,尽管德勤因不能确定2002年初的净资产而对2002年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但其是认同科龙2002年扭亏为盈的;德勤对科龙2003年年报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未能发现科龙2003年年报中现金流量表披露存在重大虚假,少计借款收到现金30.255亿元,少计“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21.36亿元,多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897亿元,科龙未披露多起会计政策变更等重大事项,也未披露与格林柯尔系公司连体投资、关联采购等关联交易事项。

2004年度德勤尽管对科龙的收入确认出具了保留意见,但没有揭示科龙巨额资金被挪用或侵占事实,也未对以前年度财务报表要求调整。

2005年8月,中国证监会认定科龙电器披露的财务报告与事实严重不符。

2005年底,证监会对德勤的调查基本完成,基本认定德勤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