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概况docx.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6129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州概况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潮州概况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潮州概况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潮州概况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潮州概况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潮州概况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潮州概况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潮州概况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潮州概况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潮州概况docx.docx

《潮州概况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州概况docx.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潮州概况docx.docx

潮州概况docx

潮州概况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潮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潮文化”的发祥地。

历代以来,潮州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领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以潮州话、潮剧、潮州工夫茶、潮州音乐、潮州菜、潮绣等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响深远、誉播海外。

潮州是国内最大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也是国内外最大的婚纱、晚礼服生产和集聚基地。

民营经济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民营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

潮州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是广东省知名的“吨粮市”。

形成了粮食、水果、茶叶、水产、畜牧、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

海洋水产养殖业发达,网箱养殖面积达1250亩,被誉为“海上牧场”。

凤凰单丛茶、岭头白叶茶、潮州蕉柑等名优特农产品享誉海内外。

经济外向度高。

潮州是著名侨乡,现有旅居海外华人华侨华裔230万人,遍布世界五大洲,有李嘉诚、饶宗颐、陈复礼等一批爱国爱乡的知名人士。

主要出口产品有陶瓷、服装、机电、食品、鞋类、纺织、玩具等,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合作关系。

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全市现有文物景点720多处,其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主要景区、景点有开元寺、广济桥、韩文公祠、宋(明)代古城墙、滨江长廊等。

城市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近2000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多级公路网络,汕汾高速公路、国道324线穿境而过;广梅汕铁路在潮州境内有2个站场;国家对外独立开放一类口岸潮州港位于柘林湾,

是粤东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距台湾高雄仅186海里。

潮州市规划控制区面积17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1.38平方公里。

*潮州建制沿革*

潮州,是一个古老的名字。

当半坡村河姆渡在萌发他们的古代文明的时候,潮州的先民也开始聚居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陈桥村贝丘遗址,池湖村贝丘遗址,梅林湖贝丘遗址,石尾山贝丘遗址,海角山贝丘遗址,梨树下神山山岗遗址”,这一处处古文化遗址,就像一幅幅斑斑驳驳的历史画卷。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潮州的历史也见诸文字记载。

据《三阳志》载:

“潮州于禹贡为扬州之域”。

饶宗颐《潮州志》说:

“潮事最古可证者,当肇于嬴秦之戍揭岭。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在南方辟建桂林、南海、象、闽中四郡,当时的潮州属南海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南海郡六县,潮州属南海郡揭阳县地。

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设立的义安郡,便是潮州的前身。

其郡治所在的海阳县,就是今天的潮安县,始建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

潮州一名的出现在隋朝初年。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义安郡,设义安县。

翌年,改郡为州制,并以“潮水往复”之故,命州名为“潮”。

其后,随着朝代的更迭,潮州一名又几经变化: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

年)改称义安郡,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恢复州制,潮州的名字第二次出现。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废州置郡,潮州改称潮阳郡。

这一名称沿用了十六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所说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陈尧佐《送人登第归潮阳》诗中所说的:

“海滨邹鲁是潮阳”,就是沿用这个称呼。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郡为州,潮州一名再次起用并从此固定下来。

此后,终唐一代,历宋、元、明、清,潮州相沿为郡、州、路、府的治所,成为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潮州的历史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古揭阳县算起,至今已有二千一百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潮州从一个边陲小镇逐步发展成为“岭海名邦”。

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中国成立后至1988年底,潮州先后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地区及汕头市。

1989年1月潮州市改由广东省直辖,1990年1月定为副地级市。

1991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管辖新设置的湘桥区、枫溪区和潮安县、饶平县。

升格后的潮州市总面积为3613.9平方公里,总人口250万,西与揭阳市接壤,南与汕头经济特区相连,东北与福建省交界,东南濒临大海,构成了广东省经济建设的地缘格局“东大门”。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潮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潮文化”的发祥地。

历代以来,潮州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领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

潮州风光潮州处于东经116°22'—117°11'、北纬23°26'—24°14'

之间,地势北高南低,为韩江三角洲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带,北部凤凰山山体庞大,峰峦陡立,主峰凤鸟髻为粤东第一高峰,海拔1497.8米。

境内有蜿

蜒曲折的海(岛)岸线136公里。

柘林湾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

浩瀚的韩江建瓴而下,自西北向东南斜穿而过,哺育两岸广袤而富庶的潮汕平原。

潮州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长冬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4C。

年平均降雨量1685.8毫米。

冬季多吹偏北风,春、夏、秋季盛行东南风。

潮州的山虽不高,但气势不凡;潮州的水虽不深,但风光旖旎。

金山,形如覆釜,屹立于古城北阙。

唐宰相常衮贬任潮州刺史时,曾登临金山,在山上题写了“初阳顶”三个字。

接着,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

-1012)知军州事王汉在金山上辟建荔枝亭、凤凰亭、初阳亭、西晖亭,并为奇峰异石命名,如独秀峰、谒贤石、隐石,西晖岩等。

明代又在山之东麓临韩江处,辟建北阁佛灯景区,使金山成为潮州的游览胜地之一。

历代的文人学士被金山胜景所深深吸引,于是题下一幅幅珍贵的墨宝,如大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理学家朱熹的“拙窝”以及“郑伸筑城记”、“王汉金城

山记”等重要记事石刻三十余处,使金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葫芦山,象个大葫芦横卧于古城西隅,山上古树凝烟,怪石嶙峋,洞穴幽雅,曲径迂回,楼台亭阁参差错落。

山下西湖湖平如镜,一碧万顷,小桥水榭,烟柳渔筏。

古往今来,湖山的灵山秀水吸引了一批批寻幽探胜的骚人墨客,这里的石壁山崖,无不成为他们留题的好去处。

琳琅满目的摩崖石

刻,有赞美湖山的,有抒发情怀的,有记述游踪的,有科举题名的,有重要记事的,,,自唐宋以来,历朝累积,蔚为大观,虽历经劫难,至今仍保存了一百三十余处之多。

它既是葫芦山的“石史”,也是书法艺术的宝库。

笔架山如天然的屏障蜿蜒起伏于韩水之东,唐宪宗元和年间,刑部侍郎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游览于此,并在山之西麓种下一棵橡树,这棵橡树的形状十分奇特:

“鳞文虬干,叶长而有棱”,“旧株老而更蕃,遇春则华,或红或白,簇簇附枝,如桃状而小”。

潮州人崇敬韩文公,遂将其祠宇从城南七里处迁至笔架山麓他手植橡木的地方。

这棵鲜为近现代潮人所知而呼之为“韩木”的橡树,也被视为神物,每值士试春官,邦人都要争先恐后地来观看橡花开得多不多,以花之多寡来预卜科名的盛衰。

甚至有诗赞道:

“游人若问科名事,为指芳林旧姓韩”。

故此,笔架山也有韩山之称。

与金山、葫芦山、笔架山相映成趣的是奔腾不息的韩江。

韩江源于汀江和梅江,二江与大靖河在三河坝汇合,建瓴北下,直泻潮汕平原,奔流注入南中国海。

千百年来,韩江为潮州古城和两岸人民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而潮州古城的发展又把韩江装点得更加多姿多彩。

金山、葫芦山、笔架山,三山如屏,韩江一水似带,构成了一幅水色山

光护古城的壮丽图画。

而蜚声中外的“潮州八景”,就如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散落在这风光秀丽的画卷之中。

“湘桥春涨”,描写的是“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湘子桥,在暮春三月那烟波浩渺的云雾中,一如长龙卧波的壮丽景象;“凤台时雨”,描写的是盛夏时在凤凰台上观赏奇妙的天象,其缥缈虚幻宛如海市蜃楼;“龙湫宝塔”,有“船如梭横织江中锦绣,塔作笔仰写天上文章”之妙;“北阁佛灯”的灯,光照十里,神秘莫测;“鳄渡秋风”的风,可四面驶帆,蔚为奇观;“韩祠橡木”,祠吊先哲,花卜科名,是为历史美谈;“金山古松”,山高松翠,以喻马发阖门殉国之功;“西湖渔筏”,湖光山色,潋滟空濛,美不胜收。

这些既宜入诗、又可作画的美景将潮州的灵山秀水打扮得更加婀娜多姿。

潮州古城不但景色迷人,而且文物众多,星罗棋布。

根据1982年文物

普查登记,全市境内的文物点多达六百余处,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5处:

有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规模宏大的开元镇国禅寺;有创建于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以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的广济桥;有绵延四华里、号称“百窑村”的笔架山宋窑遗址;有潮州木雕艺术堪称一绝的己略黄公祠;有被专家誉称为国内罕见的许驸马府;此外还有40多处省、市文物保护单位:

有纪念唐代大文豪韩愈的韩文公祠;有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巍峨壮丽的广济门城楼;有古代文化教育的神圣殿堂海阳县儒学宫;有坚稳高峙、拔地凌空的凤凰塔;有被誉为“三达尊”的明南京礼部尚书黄锦的府第;有建于清代的外江梨园公所;有石刻艺术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的从熙公祠等等。

由于潮州接受、传播中原文化较早,特别是自唐韩愈刺潮以来,其兴学重文的影响,催生出历朝科举人才辈出,开拓出潮州文明发达的风采,潮州被誉为“海滨邹鲁”、“嶺海名邦”的边峤重镇。

潮州民居布局形式精巧多样,有“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大厝”、“府第”等,为明清以来形成的传统布局。

这些建筑体充分考虑到地理位置、气象条件等诸多因素,具有通风、聚气、遮阳,以及防风、防火、防震等诸多难能可贵的特点

“潮州厝,皇宫起”(潮州民谚)。

潮州民居立面格调高雅、内外装饰考究美观,既充满艺术文化氛围,又富于生活情趣。

潮州民居充分反映了潮州文化的艺术特色,它们与历代大量文物互相映衬,构成一个布局完整、内涵丰富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潮州民居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大作旅游开发文章,如市区甲第巷、以及正在筹划修复的太平路牌坊一条街。

潮州沿海海岸曲折多岛屿,海岸线长136公里,素有“粤东黄金海岸”之称。

闽粤交界的饶平柘林湾,海阔水深,烟波浩渺,湾内岛屿星罗棋布,古

来有“百洲之地”美称。

柘林湾水域68平方公里,这里很早以前就是对外通商的著名口岸,昔时的“红头船”直通南洋,是潮州古老的天然港口,现在的柘林湾有渔民海洋网箱养殖基地300多亩,盛产名贵的龙虾、石斑、鲍鱼等海产品,“海上牧场”成了国内重要水产品出口的集散地。

位于汛洲岛和西澳岛之间的柘林湾双岛旅游区,海底坡度平缓,沙滩沙质洁净柔软,海水质量和大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类和一级标准。

区内环境幽美,林木苍翠,覆盖率达90%以上,现有2万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集结栖息,成为该岛“白鹭天堂”奇观。

*潮人的文化心态一一务实、精明*

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首先在于把握人生•其主旨是“安身立命’,

包括建立理想的社会和理想的人格,以理想的人格促成理想社会的实现。

按照儒家的思想,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潮州文化属中华文化的一个小分支,其文化心态,尤其是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受中华文化传统的支配、制约和影响;但在潮州的具体环境条件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自己的特色。

潮人的文化心态,从共性来说,可以概括为:

“务实、精明’四个字。

务实是核心,精明是表现形式,目的在于求得生存和发展。

务实,是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把握人生。

这是潮人文化心态的核心,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潮人价值取向的基本导向、思维的基本模式。

从个人来说,潮人一向面对现实,不尚空谈,而是正确估量自己在现实中的位置,面临环境条件的利弊,考虑适应环境的对策,寻求发展的机会,强调办实事,学真本领,做个有道德、能办事、对社会有用的人。

处于逆境,随遇而安,不气馁,不寄望于不切实际的空谈和幻想。

潮州人提倡团结互助,但不强求于人,勉为其难,关键

靠“自己骨头生肉”。

一抓住机遇,就拼命发展自己,并设法帮助人,共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潮人的务实观念,充满经世务实的理性精神,虽然其主旨在于实用和应用,但决不能与实用主义等同起来。

潮州人,上至当朝廷的尚书、状元爷的大人物,下至耕田农民、绣花姑

娘,一样是充满务实精神的实干家。

务实是潮人文化心态的核心,而精明则是潮人在潮州这个具体环境中长期锻炼造就出来的素质。

从思维方法到办事作风,以至种田和日常生活的饮食、工艺品,处处表现出精明的特点。

因而有些人认为,潮州人的特点,可以

概括为一个“精”字。

务实理性通过精明能干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潮人文化心态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

比较突出的有四条:

1•家乡观念强,有凝聚力潮州人的主干是来自河南中州、山西河套一带的中原汉人,辗转入闽之后而入潮,面对的是当地的土著及后来入潮的俚、僚、畲、疍等少数民族,杂木丛生的瘴疬之地,濒临南海,台风海潮等自然灾害较多的自然环境。

因此,聚族而居。

始则靠血缘宗亲关系的纽带团结起来,继而从血缘扩大到地缘,靠血缘地缘的纽带团结起来以利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处,克服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共同发展生产,求得生存和发展。

以后,随着移民海外,到了异地他乡,更需要靠血缘地缘的纽带团结起来。

长期以来,潮人的家乡观念特别浓,宗亲感情特别深,团结互助精神特别好,在海外的潮人更是团结互助,合作进行投资,开拓事业。

潮州人特别关心和支持家乡建设。

在本土的,建设家乡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在外地的,对家乡建设关怀备至、热心帮助。

在海外的,更是慷慨解囊,捐资帮助家乡建设,尤其对建学校办医院等公共福利事业和救灾特别热心。

2•精明能干、善于经商这一条,几乎是海内外一致的看法。

历史上,在唐宋以前,潮州地旷人稀自然环境相当艰难;明清以后,虽然土地得到开发,生产发展了,但又日益面临人多地少的威胁。

在这样一个地方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寻求和实行“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之道。

因此,自唐代以来就重视办学,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潮州历来被认为是“崇尚文教”的地方,所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在发展文化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禾U用天时地利,趋利避害。

比如,在农业生产上,利用处于南亚热带,宜于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和一年能够多熟的有利条件,精耕细作,提高土地产出率,形成一套精耕细作的传统一一“种田如绣花”。

在商业贸易方面,利用潮汕滨海港口多水运方便之利,从发展海上贸易到海外贸易。

早在唐宋,潮州就已生产陶瓷出口南洋和波斯等地。

到了近代,把海外贸易与国内商业贸易结合起来,从事南北转口贸易,更加兴旺发达,并带动陶瓷、服装、食品以及商品农业的生产和出口。

这同样需要精工细作,以精巧取胜。

所有这一切物质文化活动,造就了潮人精明能干、善于经营的素质。

3•刻苦耐劳,勇于开拓潮人的主干从中原入闽后入潮,把潮汕这个

荒僻的地方开发成国内先进文明的地区,并有大批潮人移居海外,形成海内外两个各1000多万人的潮人社会。

这是一个艰难曲折、千辛万苦的历程。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既改造了自然,改造了社会,也改造了潮人自身,造就了潮人刻苦耐劳、勇于开拓的精神。

但是,从潮人总体文化心态来考察,

潮人尤其是近代潮人,富有务实理性的精神,最强调实际,没有把握成功的事不会贸然付诸行动,起码不会付诸大规模行动。

潮人无论是平时持家过日子,还是办工商企业,都特别注重“勤俭”

二字。

勤,肯学、肯干,使人变得聪明能干;俭,才能有所积蓄。

又勤又俭,有了本事,又有资本,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

潮州妇女勤俭持家尤为突出。

潮州姑娘一是漂亮文静;二是聪明能干,心灵手巧;三是勤俭耐劳。

4、注重人际关系,热诚待人

潮人喜欢凑在一起就讲潮州话。

外人什么也听不懂,给外人造成一种反感,认为潮人喜欢搞小圈子,对外人不礼貌,其实,这完全是误会。

潮人喜

欢讲潮州话,同乡一起讲起家乡话来,既亲切又容易表达感情。

这可能也是传统

文化的惰性力的表现。

潮人热爱家乡,重乡亲情谊,但决不排外。

而且,恰恰相反,对外地来的人特别尊重,热情待客,真诚待人。

这是潮人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

尤其是对外地远道来的客人,必将家里最好的食物拿出来招待客人。

俗话说“典掉破裤尘也要把客人招待好。

”(裤尘,即短裤)。

在潮人内部,由于重视宗缘地缘关系,也就特别注重人际关系。

每逢岁时节日、游神赛会、家里红白事,华侨回国出国,亲友之间祝贺、送礼、宴请之事特别多,这类事固然有利有弊,然而,从人际关系来说,加深感情联系倒也是人生一大乐趣,也是潮州深层文化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