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6153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docx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

厉以宁2005年4月30日,郑州大学演讲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 

厉以宁

   【厉以宁简介】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一、用最大受益的角度看问题

     1996年7月《读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孔子两个学生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春秋时代鲁国政府有一个规定,凡鲁国人到国外旅行,看到本国人在国外沦为奴役的,垫钱把他赎买出来,回国后可以到政府去报帐。

孔子有个学生到国外看有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了,就垫钱把他赎买出来,可是回国以后没有去报帐,于是有人夸他自己垫钱赎买奴隶而不报帐,人品高尚,人格伟大。

孔子知道了就责备这个学生,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被解救出来。

你赎买奴隶垫钱没有去报帐,别人夸你人格伟大。

假定另外一个人到了国外,看见鲁国人沦为奴隶的,他会想,某某人赎买奴隶不报帐人格高尚,要是我赎买奴隶还去报帐,人品就不如他。

于是他就会假装没看见,绕道而行。

因此这种行为就妨碍了更多的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被人解救出来。

 第二个故事,孔子有一个学生在河边走路,路上的行人不小心“扑通”掉到河里去了,在激流中就要被淹死,家属急得喊救命,孔子的学生奋不顾身跳下去,把快要淹死的人救了出来,家属十分感激,郑重地酬谢了他,送了他一条头牛,春秋时代牛是很贵的,这个人就兴高采烈地把牛牵回家了。

路上的行人就议论,说这个人下水救人固然不错,但是人家给他这么高的奖赏他居然心安理得地拿回家,可见心比较贪,人品不怎么样。

孔子知道了,就表扬这个学生。

别人就奇怪了,这怎么回事呢?

孔子说,他的行为是在向社会宣告,只要冒险去救人,家属给多高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拿回家,于是就会有更多的人会去下水救人,有更多的快被淹死的人有人去救。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

我们一定要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个角度看问题。

第一个故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沦为奴隶的鲁国人有人去救,更多的奴隶会被解救出来;第二个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将来掉到水里快被淹死的人有人去救,我们一定要从这个角度看问题。

  比如说,现在有很多的公司引进国外的人才,给高层管理者、科学发明者股权奖励和重奖,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的国家,归国人员安心创业,高新科技产业发展了,经济也上去了。

郑州市如果采取这个措施,最大的受益者是郑州的经济发展起来了。

  国有企业改革一定要从谁是最大受益者这个角度来看。

国有企业像一个冰棍,冰棍放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化。

假定有人说,这个冰棍快化了,咱们花钱把它买下吧,就会有人反对,说宁可让它化了也不能便宜卖掉,因为那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实际上那些口口声声说保卫国有资产,不能转让的思想害了国有资产,耽误了改革,不从最大受益者角度出发,肯定很多问题就看不清楚。

  再比如说民办教育。

有人说民办教育投资者就是想赚钱。

这个问题也要从谁是最大受益者角度来看,我们要这么想,投资办学允许赚钱,民办教育投资者当然要取得一定的回报,但是投资办学最大的受益者有三方面,第一是学生本人,学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第二是学生家长,孩子能有学上,学生家长安心;第三是国家,培养出的人才能弥补人才不足,满足更多的人才需要。

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要弄清楚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二、要有双赢的原则

  先谈一个例子,福建有一个海岛叫东山岛。

改革开放以后,岛上仍然非常穷。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时,有一个台商有一项人工养殖鲍鱼的技术,想到这里投资,但是他提出条件,要求县里批给他土地,减免税收,给他贷款支持,还要负责给他定期输送劳动力,县里就答应了。

后来当地人告诉我告状到了福建省政府,说这个县长比清朝政府还卖国,给别人这么优惠的条件。

但是过了几年情况全变了,台商鲍鱼养殖场起来了,农民也都富了。

因为人工鲍鱼养殖场需要县政府给提供劳动力,一批批农民都把人工养殖鲍鱼的技术学会了,这个鱼场在发展,农民小型的人工养殖鲍鱼也在发展。

现代市场营销管理中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双赢的原则。

  在双赢原则中应该懂得一个道理,商场不是战场,在商场上今天是竞争对手,说不定明天就是合作伙伴。

我昨天在讲了一个故事,就是龟兔赛跑的故事。

很多人会说这个故事我在幼儿园就知道了,由于兔子骄傲在半路上睡觉了,结果乌龟跑了第一,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骄傲。

难道龟兔赛跑就这么简单?

北京大学深圳班MBA讨论的时候就提出一个问题,龟兔赛跑难道只赛这一次吗?

不对,兔子输了不服气,要求赛第二次。

第二次比赛开始了,兔子吸取了经验,一口气跑到终点,所以第二次龟兔赛跑是兔子赢了,乌龟输了。

乌龟就不服气,要求赛第三次。

乌龟说前两次都是兔子指定路线跑,第三次由它来指定路线,兔子跑的比乌龟快,又跑到前面,结果被一条河挡住了,兔子过不去,乌龟慢慢爬过来并且游过了河,所以第三次龟兔赛跑乌龟赢了。

两个人商量赛第四次,决定合作,优势互补,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过河的时候,乌龟驮着兔子游,结果两个同时到达了终点,结果双赢。

在经济中、在管理中一定要懂得双赢的问题,四次龟兔赛跑给了我们四个重要的启示:

  第一次赛跑的启示,当处在劣势的时候不要气馁,不要松懈,要坚持到底,等待对手犯错误。

一开始假定兔子跑到前面了,乌龟想没有希望了,放弃了,即使兔子睡觉,醒来了还是跑第一。

所以在劣势的情况下,坚持到底,等待对手犯错误。

  第二次赛跑的启示,要善于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

什么叫潜在的优势,兔子它会跑、它能跑,这是潜在的优势,但它没有将其转化,但第二次赛跑兔子它跑了、跑到终点了,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这是第二次赛跑的启示。

这告诉我们,我们任何单位、任何企业、任何个人不要把思想老是停留在我的潜在优势在哪里哪里,关键在于要转化成现实的优势,只有转化成现实的优势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第三次赛跑的启示,当发现原来的策略不管用了,要及时调整策略、改变策略,第二次赛跑完以后乌龟懂了,假定沿着原来的路线跑,只要兔子不睡觉,跑一万次也是它赢,那怎么办?

及时调整思路,遇到有河的地方,路被挡住了,兔子过不去,优势就发挥不出来。

  第四次赛跑的启示,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合作、优势互补,必须相互信任才能优势互补,假如另外一种情况,兔子耍滑头,驮着乌龟跑时一扭身把乌龟摔成重伤,或者过河的时候,乌龟往下一沉把兔子淹死了怎么办,所以合作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我的孙女在深圳上小学,她有一些漫画书,我抽出来一本看,题目挺新鲜,但这种书不行,不能让小孩看。

它这样讲龟免赛跑,在赛跑之初,乌龟让他的弟弟埋伏在终点,等兔子快跑到了,就出来了,因为乌龟长相差不多,兔子分辨不出来就认输了。

这是不以诚信为本,而是以偷奸耍滑的方式、欺骗的方式取胜。

  总之,管理学应该懂得双赢这个道理。

三、要有制衡概念

  制衡,这是一个现代管理的基本问题。

1994年前后我到南方的一个中等城市去考察,当地正在开国有企业管理经验交流会,后来市领导建议一起去听听,我听了两个发言就觉得没意思。

有一个企业家说,他的企业去年效益好,是 因为党委书记是他、董事长是他,总经理还是他,大权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拍板快、决策效率高。

这不叫经营,因为这个企业家不懂现代管理学。

制衡非常必要,即使制衡降低了效益,也是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人没有制衡可能犯更大的错误。

现在很多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垮掉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或没有制衡机制。

 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领导人功过的不对称性。

当事业走向成功的时候,功劳归于领导者集体,因为事业走向成功,一定是领导的集体班子很团结,分工负责,有事大家商量的结果;当事业走向衰败的时候,第一把手应负主要责任。

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出现独断专行,听不得不同意见,一言堂、家长制,刚愎自用,甚至排斥异己的现象,所以领导者的功过应该是不对称的。

  现在我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从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的时候,封了 六个最高领导人,天王洪秀全、东南西北四个王,再加上翼王石达开,共六个王,当初分工负责,有事商量,协同一致,打下了桂林,攻下了长沙,收复了武汉,打下了南京,半壁江山到手了。

事业在走向成功的时候,功劳归领导者集体,到南京以后情况就变了,洪秀全就开始排斥异己,南王、西王在半路上死去了,洪秀全利用北王把东王干掉,东王干掉后又收拾北王。

翼王石达开被逼带兵出逃,到了四川大渡河一带全军覆没。

太平天国的历史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一定要懂得制衡机制的重要,领导者的功过应该是不对称的。

现在管理中的大问题不在于谁来监督第一把手,上市公司有监事会,监事会监督董事会的工作。

难就难在谁来监督那个负责监督第一把手的机构,这一系列问题摆在管理层面前。

  再比如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登基时,清朝的军队逼近山海关,形势非常紧张,需要用兵,用兵就要筹军费,皇帝整天想怎么来筹军费。

这时有两个七品小京官,他们想皇帝之所想,急皇帝之所急,写奏章说军费有办法可以筹到,建议里写道:

现在全国有很多驿站,每个驿站都养了一批驿卒,而实际需要没那么多,这样实在是浪费,把裁员的钱用到山海关,不就行了吗?

这两个人主意很好 正中皇帝下怀,马上采纳。

没有制衡这种事情能轻易作出决策吗?

所以说重大的问题一定要商量。

  我从1985年做北大经济管理系主任,1994年改为光华管理学院作院长,最近刚辞掉,做名誉院长。

从当系主任一直到院长,前后有20年,我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大事研办,凡事重大的决策必须商量,跟其他的副院长、党委书记必须商量,这样的话才能多听不同意见。

第二句话,急事缓办。

研究研究该怎么办,不能来了就给签字,这样容易出事。

第三句话,小事不办。

哪个教员缺课了找系主任去,办公室被盗了找办公室去。

我不是不管事,我主要是管人,系主任不负责任,我就管系主任;办公室主任不负责任,我就管办公室主任。

大事研办、急事缓办、小事不办,有制衡机制才是现代管理。

四、要有人力资本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相对应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这构成了物质资本;而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技术、技能、经验、才干,这样一些东西,从人类历史来看,古代希腊罗马是奴隶制社会,奴隶是一无所有,因为奴隶本人就属于奴隶主,但很多奴隶后来成为大商人、大作家了,甚至成为官员,他靠他唯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发挥赎买了自己,以后创业获得了成功。

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后来成为企业家的是什么人,不是企业内的人,也不是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而纯粹是体制外的人, 是下乡插队的回来的寻找工作的青年,是农村从兵团回来的找工作的一批能人,还有劳改释放、劳教释放的,冤假错案平反后没工作的。

他们不是旧社会资本家的延续,他们是赤手空拳,靠身上的人力资本奋斗出来的。

  财富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创造的,但物质资本没有人力资本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被炸得一塌糊涂,日本也受到巨大的战争创伤,物质资本毁坏了很大,但德国和日本经济很快就恢复了,因为人力资本还在,经济就发展起来了,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的理论议题:

既然物质财富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创造的,为什么利润为物质资本投入者所有,而人力资本的投入者只能够从工资成本中取得报酬?

在八十年代出现一个新理论:

共享经济理论,利润应该由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者共享。

所以要给高层管理人员、给科技发明家,股权,还从利润中提取高薪、奖金等等,这才符合人力资本的真正含义。

  现在企业发展,怎么把人力资本更多的吸引到企业中来,让每个人能有更多的人力资本的增量,获取知识、技能、经验的多少就是人力资本的存量,人力资本的存量是就业的条件,是就业以后职务提升的资本,人力资本增量越大,短时间内能够增加的知识就更多,经验更丰富了,提升的可能就更大。

所以说,人力资本增量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宁夏自治区主席对我说,现在不仅是孔雀东南飞了,连“麻雀”都往南飞了,问我有什么办法没有,我说没办法。

假如把工资提的和深圳一样高,企业就会垮了,即使是把工资提的和它一样高,这些人可能也要走。

办法是有,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人才东流,造成好条件可以拖延他走的时间;第二个阶段,企业家西进,引进企业家,美国开发西部的时候不是技术人员先到西部的,而是企业家先去的,企业家去了技术跟着就来了。

到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去引进企业家。

第三个阶段,技术人员到西部去。

所以对这个问题都应该有新的看法。

一定要懂得现代企业中用人的道理,用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但用人是用人之所长。

五个手指头伸出来,都要争谁该排第一位。

大拇指说我最粗,二拇指说我最灵活,中指说我最长,都有优点。

第四个指头说我最珍贵,结婚戒指戴在我上面。

第五个小指头,当我们去朝圣拜佛的时候,每次都是我领队。

人都是各有所长的,懂得这个道理,就能够对人力资本的理论有深刻的理解。

五、要懂得市场是可以创造的

   假如说静态地看市场,市场就那么大。

但问题不是这样的,市场本身是可变的,是可以创造的,是可以扩大的,所以要动态地看市场。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班讨论过一个问题,一个生产木质梳子的工厂,找了四个营业员各带一批样品和订单,指定要到寺庙去推销梳子,晚上,第一个营业员回来了,一把梳子没销掉,因为和尚说自己光头不需要梳子;第二个人销了十来把梳子,他对和尚说,木梳除了有梳头的第一功能以外,还有第二功能,经常用木梳梳头,可以明目、止痒,可以舒筋活血、美容养颜;第三个营业员销了好几百把梳子,他说了庙里香火挺旺,香客很多,我就去找方丈,建议他每天早上在佛堂前放一些木梳,香客头发乱了可以梳一下,头发脏了稍微掸一掸,庙里的香客见庙里关心他们,来的就会更勤了,庙里的香火自然就更旺了。

方丈觉得有道理,就订了好几百把;第四个营业员销了好几千把,他说我直接问方丈,经常有人向庙里捐钱、送东西,庙里应该有礼品回赠,木头梳子是最好的礼品。

因为木头梳子两边可以刻字,把庙里最好的对联刻在上面,如:

日行一善、积善为本、佛在心中等等,送给人家做为纪念,这样办事就更方便了,损赠也就更多了,方丈觉得有道理,就订了几千把。

   连木头梳子都能在寺庙里销掉,就说明市场是可以创造出来的。

过去很少有人知道九寨沟、张家界,八十年代发现以后,当地政府就编书、制作画册,拍电视、拍电影,这一来九赛沟的旅游市场就创造出来了。

六、要懂得困难是可以分解的

  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

举个例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持续时间很长,怎么使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摆脱出来转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和风险怎么走?

要从最薄弱的环节——农村突破,为什么农村是最薄弱的环节?

因为计划体制下,城市居民跟农村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

城市的生产是国家管制,生活保证最低生活水平。

农村就不一样,生产是管制的,生活不包管,这种情况下,农村是最困难的。

所以在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在油灯底搞家庭承包制,当时叫大包干。

1979年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了,所以凤阳县的承包搞,马上组织参观并在全国推广。

这是中国第一个改革战役——农村承包制。

接着第二个战役开始,农村承包以后,粮食也多了,劳动力也富余了出来,于是乡镇企业开始兴起。

接着第三个战役开始,按市场规律,中央决定在深圳等地建立经济特区。

家庭承包制、乡镇企业建立、经济特区的建立,这是改革初期三个重大战役,就像平静的水面上丢了三个石头一样,中国的经济从此就再也不象过去那样平静,困难是逐步分解的,是通过改革路走过来的。

  我们再来看,现在一些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或是乡镇企业也好,困难总有办法解决。

中国有句老话: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按照现代管理学观念,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了,吃不完。

假定有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第一个庙,小和尚挑水,由于路远挑一担回来太累了,三个小和尚就商量了,咱们分成三段来接力挑,我挑第一段,坐下来休息,接下来,第三个挑到那里空桶回来就不累了,于是三个人接力,缸里的水灌满了,这叫通过协作来完成。

第二个庙,老和尚把三个徒弟找来,说徒弟们,咱们庙里立下一个新规定,从今天起,你们三个人去挑水,谁挑水最多,晚上吃饭我多给他一个菜,谁挑的最少,就只有一半菜或没菜。

于是三个小和尚你追我赶,一下子把缸里水挑满了,这叫体制改革,引进了新的机制。

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打通它,连成一个输水的管道,河边安个辘轱,第一个和尚舀水,第二个和尚把水灌入水槽,第三个和尚把庙里的缸装满,这叫技术创新。

这三个办法:

协作,体制改革、引进新机制,技术创新,有了这三个办法,如果三管齐下,还有什么困难不能解决?

  发展经济学有三个基本的方法、基本的原理。

第一个基本原理,就业是靠就业扩大。

在经济学原理是就业的乘数效应;第二个基本原理,富裕是靠富裕带动的,一批人富裕起了示范作用,再加上先富帮后富,就会带动更多的人富裕;第三个基本原理,繁荣是靠繁荣支撑的。

经济的繁荣主要靠人均购买力的增加,人均购买力的增加一部分购买力是用来消费的,一部分就用来投资的,投资带动消费,消费也带动投资,这样的话,因为现在的繁荣,下一次的繁荣就有了支撑。

而下一次繁荣为更下一次的繁荣做好了准备。

记住这三个原理,那我们什么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七、要学会次优决策

  在管理学里面,最优决策是古典的决策理论,比如说,成本要最低的,利润要最大的,消费要最满足的等等。

但通过实践证明最优决策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行不通的。

它受到一些限制,首先,要做到最优决策,必须要掌握全部信息,而掌握全部信息的决策成本太高,耗费的决策时间过长,也不容易满足多目标的标准。

所以在现代管理学中退而求其次,追求次优决策。

美国管理学家西蒙,诺贝奖获得者,他在天津大学作报告的时候,就从日常生活中举了两个例子。

他说,要去买最尖的针,就必须带上精密仪器,把所有商店里所有的针拿出来检验一遍,挑一个最尖的针成本得多大呀?

实际上去买针不是要求买最优的,只要尖的可以缝衣服就行。

女同志要买一件漂亮的衣服或纱巾,把全城有多少家商场,每家商场有多少种纱巾,每种纱巾的质量如何、价格如何,一一记下来,逛完后再选择,没有那样做的。

一般都是到商店去试,这件不行,就再换一件,还行就买了,还行就是次优选择。

再举个例子,到食堂去买菜,假定有三个目标:

要价钱最便宜的、要营养最丰富的、要最合我口味的,挑了半天,没法做出决策,因为它不能满足三个目标,所以每一个人去食堂买菜,都是次优原则。

我们有很多事情,最优决策要求你掌握全部信息,而次优决策要求掌握充分信息而不是全部信息。

不要以为信息越多越好,信息太多可能是种干扰。

  举这几个例子,对现代的管理中很多问题就可以理解了,懂得次优决策,可以从大量的、繁琐的事务去解脱出来,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八、要学会宽容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是一个洪水经常泛滥的国家,洪水经常泛滥,所以治水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任务。

中国积累了几千年的治水经验,大禹治水的经验是重在疏导。

疏导是中国从古以来由治水得出的一个重要的民族精神。

矛盾宜解不宜结,重在疏导,疏导的意义就是宽容,急流都是窄的,缓流都是宽的,缓流总比急流宽。

汉民族是一个宽容的民族。

罗马帝国把犹太国灭掉后,犹太人流落到世界各个国家,主要是欧亚。

在欧洲形成一个封闭式的社会,因为欧洲各国都是基督教国家,他们把信犹太教的犹太人看成是异教徒,不准通婚,不许做官,不许买地,只能经商、放债,有钱了,就关起来了、驱逐出境,把财产没收了。

这样,犹太人每到一个地方,就紧紧抱成团,犹太社会由此沿续下来。

有一批犹太人通过中亚、西亚、新疆来到了中国,进入到中原地区,大部分犹太人就住在河南。

北宋的首都是开封就是当时犹太人的集居地,犹太人可以和汉人通婚,可以考科举、可以做官,可以买地,也可以经商,汉民族跟犹太民族之间是融洽的,可见,汉民族是个宽容的民族。

  1994年我来河南开封,开封的市领导告诉我,以色列三个大学教授根据文献资料知道开封有犹太人,想到中国来发现第57个民族,临走了对河南的、对开封的领导人说,当初的犹太人已经没有了,已经和汉人融合到一起了。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已故社会学家潘光《中国近代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这本书,讲的很清楚,这说明汉民族是个宽容的民族,对我们来说,作为管理者懂得宽容很重要,宽容实际上包含着互助、互信,懂得宽容、互助互爱的道理,才能够友好相处,把一个单位搞好。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地狱和天堂。

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碰到一个神仙,于是他就抓住这个神仙爷爷的手问什么叫天堂、什么叫地狱,神仙说,你跟着我走就懂了。

领着小孩走了不远,看到一栋大房子,左右各一间。

神仙说咱们先到这一间看看去,里面桌子上面放的是一碗一碗的鸡鸭鱼肉、馒头等等,门口放着三尺长的筷子。

这时进来一批饿汉,看见好吃的就想吃,可三尺长的筷子,能夹到菜但没法送到自己嘴里来,还是吃不成,就蹲在地上哭,神仙告诉小孩:

“看到了吧,这就叫地狱”。

咱们到另一间看去,一样的高台、桌子,放着鸡鸭鱼肉、馒头,进来一群饿汉,我夹菜给你吃,你夹菜给我吃,在里面吃的挺好,这就叫天堂。

一个社会人如果只顾自己,那这个社会就是地狱般的社会;一个社会如果是人们互助、互爱,那这个社会就是天堂一样的社会。

人应该是宽容,这样的话就站的高看得远,一个单位事业的兴旺也靠这个。

  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的,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发扬校园的品牌、精神,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培育职工和师生的认同感。

同样,企业的凝聚力产生了企业的竞争力,这样的话,大家都凝聚在一起,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

九、要了解新经济的特点

  现在有很多谈新经济的文章,什么叫新经济?

新经济是指技术创新加资本市场。

一方面只有技术创新构成不了新经济,离不开新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实际上是一个自主创新的问题,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资本市场,也就没有新产品的推出。

所以对我们来说新经济就是技术创新+资本市场。

  对我们来说,现在的新经济就是网络经济,我们要充分注意网络,它可能给我们经济带来许多变化,一个变化,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大股东用手投票,小股东用脚投票,大股东票多起决定作用;小股东票数少,在股市上看哪家公司行情看涨,就买哪家的股票。

网络出现以后将可能发生变化,小股东也开始用手投票。

因为以前小股民串连成本太高,而通过网络,小股民就可以以较小成本串连到一起开股东大会了,选出一个代表人参加股民大会,这就是巨大的变化。

  还有,信息的不对称性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经济学原理里面信息是不对称的。

比如说,你要买旧车,卖家知道它的毛病在哪里,可是买家是不知道的,所以两边的交易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的。

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经济学里面是很难避免的。

谁掌握的信息多,谁就在竞争中可以取胜。

网络出现以后,发生了变化,谁充分利用网络,谁掌握信息就多,谁就会在经济中占优势。

  还有,网络出现以后,政策、措施的透明度增加了,所以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应该对新经济的特点充分掌握。

  要懂得新经济的特点,就要懂得八个字:

挣钱、生钱、赚钱、来钱。

这个“来”是繁体字的来,一个十字架,两个人、三个人。

这是2001年北京大学光华学院青年论坛上,我送给北大的MBA学生的八个字。

这八个字什么意思呢?

先看前面两个字:

挣钱, “挣”——提手旁加一个竞争的“争”,就说在创业阶段,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用自己的双手通过市场拼搏、竞争、创业;第二个阶段是生钱。

“生”字下面一横表示企业的平台已经建立了,创业了,就是自己的企业平台了,上面站了一条牛,叫乘牛势而上;第三个阶段叫赚钱, “赚”字一个贝一个兼,贝就是货币,兼,就是通过企业的兼并、并购,因为企业要靠自己慢慢积累、做大是很难的,时间太长。

现代企业都是通过善于融资、进行企业兼并渐渐做大的;第四个阶段叫来钱,繁体字的“来”,十字架搭起来了,就要引进人才,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三人为众,要引进众多的人才,因为将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挣钱、生钱、赚钱、来钱,这四个阶段的道理很清楚。

以上就是新经济的特点。

十、第三种调节

  我们都知道,市场调节是第一种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