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286471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开放大学《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国家开放大学《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开放大学《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

形考任务1

一、名词解释(共8道试题,共40分。

1.教育: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教育特别是教师如何更科学的有效的培养人的科学。

教育学是在人类的教育活动进行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过程之后才逐渐出现的,先期仅仅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随后才诞生具有初步体系的教育学。

3.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称。

4.教育思想:

泛指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

5.教育规律:

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

6.义务教育:

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或者:

(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中的定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7.学制:

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8.终身教育:

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看,终身教育包括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按照某些预订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年龄而是向着个人终身方向的发展。

二、简答题(共2道试题,共20分。

9.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

答: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10.现代学制有哪些发展趋势?

答:

(1)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2)重视早期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龄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三、论述题(共2道试题,共40分。

11.试述终身教育思潮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

答:

学校教育必须积极地适应终身教育的挑战。

(1)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理念。

(2)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3)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4)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阶段和教育的组织。

12.试述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

答:

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特征包括:

一是全体发展;二是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发展;四是和谐发展;五是充分的发展;六是可持续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导向思想——指导学校和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规律、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即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与个性,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理想目标具备坚实的基础。

其次,素质教育的实施还要落实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如教学、教育实践或实习、课外活动等,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完成全面素质教育的任务。

形考任务2

一、多项选择题(共17道试题,共34分。

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

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生理前提作用

2.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对教育产生的制约和影响,具体表现在()等各方面。

A.教育目的

B.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教学设备

E.教学组织形式

3.教育内容受如下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A.人口数量

B.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C.社会政治经济性质

D.社会文化本体

E.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4.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等规律。

A.稳定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E.个别差异性

5.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E.人口质量

6.影响教育发展规模的因素主要有()。

A.人口数量

B.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

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D.社会文化

E.法律制度

7.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A.稳定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E.个别差异性

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9.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

A.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B.教育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教育与课程之间的矛盾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

E.教育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

10.心理学理论为我们认识人的发展及其规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是()。

A.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B.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C.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D.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E.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

11.受教育权利是受()制约的。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时代

D.社会历史形态

E.社会文化

1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多元的目标,其内容包括()。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

D.教育管理现代化

E.教师素质现代化

13.人口增长率会影响到以下哪些教育因素()。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育发展规模

D.教育结构

E.教育质量

14.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A.稳定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E.个别差异性

15.教育产业作为其他非育人产业共同需要的上位产业、前提产业,决定了其在社会大系统中具有()的产业地位。

A.基础性

B.全局性

C.先导性

D.迟效性

E.可持续性

16.赞科夫依据其一般发展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原则()。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掌握学科结构原则

D.发现学习原则

E.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原则

17.人类历史上的“狼孩”事例,说明了()。

A.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B.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C.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作用

D.自然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二、简答题(共3道试题,共30分。

18.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

答:

(1)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由内因与外因构成的,共同推动人的身心发展;

(2)顺序性;(3)阶段性;(4)不均衡性;(5)个别差异性。

19.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

(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是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4)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

20.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

(1)传递-保存文化功能;

(2)传播-丰富文化功能;(3)选择-提升文化功能;(4)创造-更新文化功能。

三、论述题(共1道试题,共16分。

21.如何理解教育优先发展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

(答题注意事项:

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论述题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答:

所谓教育优先发展有两个内涵,其一是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于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超前投入;其二是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

因此教育优先发展又可称为教育超前发展或教育先行。

教育优先发展在当今世界成为各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并加以推行,其理论根据就在于从教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即教育的三性——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出发。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要素和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但从根本上是由一代代人主体地位的上升、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

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决定作用,这种决定性和教育本体功能向社会功能的转变,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确认提供了理论基础。

单一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并不能导致社会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教育、科学、文化、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一切先进的科技与文化、现实的生产力与非现实的生产力都是由人所创造的,教育产业是所有其他非育人产业共同需要的上位产业、前提产业,即基础性、全局性产业。

由于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决定作用,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未来人,这就表现了教育对各行各业的先导作用。

(2)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高速度的态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知识总量在激增,知识更新的周期在迅速递减,教育周期却不能因此而缩短。

由于教育对国家和个人的重大作用,出现了教育时段向两端的延伸,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未来人的超前性。

由此可见,教育优先发展已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

四、案例分析题(共1道试题,共20分。

22.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创始人。

他说:

“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的。

”在谈到人力资源时说:

“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舒尔茨根据其人力资本学说,对美国历年高等教育费的收益率进行了计算。

结果是,美国1929年到1957年教育投资在增加国民收入中作出贡献的比率是33%。

由此出发,请谈谈你对教育所担负的经济功能的看法。

答:

(1)从辩证唯物主义者的立场以及辩证法的观点看,人在生产过程中是到关重要的,因此对人的教育投入就是对将来经济增长的最好投入。

(2)有人说:

“教育是生产力”,这一点都过分,因为决定生产力高低的人的素质,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高低。

(3)教育投入与成效的周期是漫长的持续的。

(4)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水平的高低,即人力资源水平的高低,完全控制着经济水平的高低。

形考任务3

一、多项选择题(共14道试题,共28分。

1.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等。

A.卢梭

B.杜威

C.孔德

D.那托尔普

E.涂尔干

2.人本主义者所持的教育目的观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文化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3.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

A.前言

B.课程目标

C.内容标准

D.实施建议

E.术语解释

4.规定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性质、总方向、总目标的是()。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教育目标

E.教学目标

5.课程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A.培养目标

B.学习年限

C.时间分配

D.课程设置

E.教学内容

6.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从小学至高中设置了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

B.研究性学习

C.社区服务

D.社会实践

E.劳动与技术教育

7.1993年,美国政府在()中,确定了美国国家的八大教育目标。

A.《国家处在危险之中》

B.《普及科学2061计划》

C.《美国2000年:

教育战略》

D.《2000年目标:

美国教育法》

8.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规范形式包括()。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作业

E.考核

9.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它们是()。

A.学会认知

B.学会做事

C.学会共同生活

D.学会生存

E.学会反思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内容包括()。

A.研究性学习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信息技术教育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社团活动

11.规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标准的是()。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教育目标

E.教学目标

12.咨询与指导的主要内容有()。

A.学习指导

B.职业生涯指导

C.心理咨询与指导

D.社会交往指导

E.休闲指导

13.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A.教学

B.综合实践活动

C.咨询与指导

D.家庭教育

E.社区教育

14.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如下多种智力的组合()。

A.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

B.视觉/空间关系、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

C.解决问题的能力

D.人际交往智力

E.自我反省智力、自我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

二、简答题(共2道试题,共20分。

15.现代社会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

现代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开放性;

(2)群众性;(3)多样性;(4)补偿性;(5)融合性。

16.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答: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三、论述题(共2道试题,共30分。

17.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答题注意事项:

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论述题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答:

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和核心是:

每个社会成员在智力和体力上都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

这一思想的本质特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全面发展的人的量的方面规定性—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多方面”是指发展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尽可能”是指在考虑社会条件和个人自身发展的差异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主观努力,尽可能地多方面地发展。

第二、全面发展人的质的方面规定性—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充分”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两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对发展的深度和程度的要求和规定。

第三、全面发展的人的度的方面规定性—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

“统一”的含义包括两个要点:

第一,统一于个体;第二,统一于物质生产的劳动过程中。

18.试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

答: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培养学生综合探究能力为目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感受生活、学以致用的体验性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不同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教育途径,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丰富生活体验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实践为取向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实践意识的养成,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验。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过程。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各种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实现理性认识的巩固和升华。

学生通过走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显示,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方式,能够增长直接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第二,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体验为核心的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条通往现实生活世界的通道。

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加强了学生和社会的联系,使得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寻求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和空间多样化,学习方式情趣化、生活话。

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融入到完整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吩咐副的生活体验。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把获得社会实践知识、获得社会认知、掌握服务社会的本领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

学生通过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勇于担负社会责任的社会观念和服务社会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同时,形成公民应具备的良好素质,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能力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

总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案例分析题(共1道试题,共22分。

19.一位语文老师走进二年级一班的教室,准备给同学们上新教材《小山羊》这一课。

他刚走上讲台,只听教室的窗外传来消防车的警笛声,同学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警笛声吸引,呼啦离开各自的座位,趴在临街的窗户上,好奇地观看消防车,边看还不停地边议论。

这位老师没有把小学生制止住,让他们回到各自座位上,认真学《小山羊》这一课。

而是把“消防车”作为一种绝好的课程资源来加以利用,因势利导,让小同学们围绕着“消防车”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听说读写训练课。

请分析,该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答:

肯定教师的做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研究性学习这个新的课改方针。

(1)课程标准只是对学生某一学习阶段的行为描述,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的,渴望而不可及的。

(2)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科书”。

(3)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性学习”而言的。

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比起来,研究性学习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的研究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

本案例就是运用“消防车”这一实际场景,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4)教师通过“消防车”这一实际场景,因地制宜的,灵活生动的一改原来准备的教学计划,而是生动的。

活泼的,在很难出现的实地场景中,运用学生的兴趣、好奇来激发学生的获取知识、回忆知识的教学模式,符合新教改的精神。

形考任务4

一、多项选择题(共8道试题,共16分。

1.当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教育形态是:

()。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终身教育

E.高等教育

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

A.无歧视原则

B.保护儿童原则

C.儿童权益最佳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3.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

A.受教育的权利

B.结社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

D.婚姻的权利

E.安全的权利

4.下列答案中哪些属于家庭教育的特点()。

A.全面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

D.终身性

E.针对性

5.英国“新学校”模式推行的教育方式是()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书本中心

D.社会中心

E.活动中心

6.教师专业结构的构成要素有:

()。

A.教师专业能力

B.教师专业知识

C.教师职业道德

D.教师专业精神

E.教师专业态度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是:

()。

A.教师职业职能的转变

B.教会学习是教师职业的新的工作方式

C.教师职业被认定为专业性职业

D.教师的终身教育得以实施

E.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

8.道尔顿学校模式要求教师的工作坚持三项原则,即()。

A.平等

B.自由

C.合作

D.时间预算

E.集体讲授

二、名词解释(共3道试题,共15分。

9.社会教育(狭义):

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10.教师教育与师范教育:

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师范教育是指按照教师的规范、标准培养训练教师的教育,主要是指教师的职前教育;教师教育则是统合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概念的新概念。

11.教师职业专业化:

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说:

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成为专业,需要一个过程。

三、简答题(共3道试题,共30分。

12.三种教育力量整合的重要性有哪些?

答:

(1)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

(2)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整个教育方向上的高度一致;(3)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

13.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策略(或可能性)是什么?

答:

(1)提高教师职业对教育理论的依赖性;

(2)延长教师培养年限,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3)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标准,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4)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规范。

14.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

(1)主体意识增强;

(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四、论述题(共2道试题,共20分。

15.请你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点。

答:

(1)职前教育由低向高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如中等师范教育已被高等师范教育所取代;从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末期是初等师范教育兴起并向中等师范教育发展的阶段,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中等师范教育普遍实施并向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阶段,19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标志着工业生产进入电气时代,师范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等师范教育逐渐向高等师范教育转变,并最终被高等师范教育所取代。

(2)教师培养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即综合大学培养教师已经成为潮流;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向开放型转换的问题才成为现实的课题摆在了人们面前。

取消中等师范学校,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封闭的教师教育体制实际上由于北京大学教育培训学院的成立已被打破,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也成了大趋势。

(3)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化,教师培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已经达成共识。

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都表述和指称教师培养教育活动,而且,在内涵上也有一致之处。

师范教育是指按照教师的规范、标准培养训练教师的教育,主要是指教师的职前教育,用日本的教员养成一语更容易表达师范教育的含义。

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都是历史的概念。

16.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如何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的(如果你是教师,则谈谈你是如何在业内获得发展的)?

答:

(1)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说:

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成为专业,需要一个过程。

但目前教师职业离专业标准还相差很远,还处于“半专业”状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努力。

(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这包括在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为此就必须提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业务进修,同时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资格、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

(3)就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来说,其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客观因素又包括“系统外因素”和“系统内因素”:

前者是指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后者是指学校内的因素。

主观因素包括教职观、情感、教师知能和遭遇等。

五、案例分析题(共1道试题,共19分。

17.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