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6829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ocx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019-2020年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识记:

(1)三大产业的划分。

(2)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3)乡镇企业的发展概况

理解:

(1)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措施。

(2)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

运用:

用我国经济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

2.能力方面

要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的能力,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觉悟方面

让学生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农民在国民经济发展与国家稳定富强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学案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搜集

(1)近年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2)近年党和政府在“三农问题”上的有关论述。

(3)有关乡镇企业现状的材料。

(4)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的材料。

2.思考

(1)统计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意义何在?

(2)有人说,有钱能有粮,无粮也不慌。

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3)“八五”期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量中,一半以上来自乡镇企业。

这一统计说明了什么?

(二)问题导学

1.教材是怎样证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

这种证明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答案: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②农业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③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快,反之,则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方法特点:

①理论证明和事实证明相结合。

②在每个要点证明上,先给出观点,再从农业的作用加以证明,从农业存在的问题加以证明,从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加以证明。

③这里既有演绎也有归纳,这种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是经常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

2.怎样加强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答案:

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①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③需要建立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基础上。

④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方法:

①先宏观后微观。

②在对每个观点证明上,先给出观点,再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加以证明。

③既有演绎也有归纳。

(三)自学导引

1.三大产业的划分及比重

(1)划分的依据:

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

(2)三大产业的比重,可以用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表示。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用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3)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由此可见,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巩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4)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道路,是发展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3.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四)自学路径

阅读课文、填表:

 

项目

表明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和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项目

表明

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

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课堂练习】

(一)重点难点

1.为什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二)教学方法

1.讨论式、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2.联系热点时事增强说服力和时代感。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片1]第三、四课间的知识联系示意图

一个企业,就其人员构成而言,除了有经营者外,还有众多的劳动者。

同时,无数企业也分属于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业又构成了国民经济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主体内容教学

1.三大产业的划分、比重、相互关系

(1)三大产业的划分

三大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提问:

人类社会有哪三次社会大分工?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结论:

三大产业是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划分的。

(2)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以教师讲解为主

①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可让学生阅读教材,以表格的形式,采用投影手段,从时间、内容、表现形式比较GNP与GDP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

从计算范围上区别二者的差异。

②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可用投影仪投出:

我国人均GDP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资料以及我国GDP的数字和所在世界的位次,由此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

投影:

我国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

反映出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可看出我国的产业结构。

投影:

1997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

 投影反映出:

低收入国家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较大;中等收入国家第一产业比重较小,二、三产业比重较大;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由此得出,GNP与GDP便于将我国经济同国际经济进行横向比较。

(3)三大产业的相互关系

设问:

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出结论。

①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然后举例分析第三产业对一、二产业的作用总结出结论。

②第三产业的发展能促进和带动第一、二产业的进步。

结合江泽民的谈话,分析我国三大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的基本含义

①农业的概念

要深刻体会农业的基础地位,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农业。

可让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农业的劳动对象、农民采取的方法、获得的产品分别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总结出农业的含义。

在总结农业含义过程中,我们发现,农业不仅指种植业,还包括养殖业。

因此,农业有广狭义之分。

②农业有广狭之分

可让学生阅读教材98页第2段,总结出广义农业、狭义农业的含义及内容。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①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看农业的基础地位。

可投影两组材料:

一是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材料,

二是关于党和政府历年来对农业的政策。

然后设问:

这两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十分重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接着设问:

农业的基础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讨论、总结,教师将其系统化,并适当讲解。

第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第二,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利用农业是制糖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的原料来源的事实,得出结论:

其一,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

可利用农村消费的情况作为材料,总结出:

其二,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可利用农业税和农产品出口创汇作为材料,总结出以下两个结论:

其三,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其四,农业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第三,农业是支撑整个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②从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看农业的基础地位。

让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出我国农业发展滞后的表现:

第一,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第二,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第三,面临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③从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看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

利用教材事例,说明:

农业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就发展,反之亦然。

因此,我们应始终抓住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放松,始终把农业生产抓得很紧很紧。

(让学生思考教材101页“议一议”)

可从粮食的地位、我国国情及世界粮食市场情况三个方面驳斥“有钱就有粮,无粮也不慌”的观点。

要充分发挥本国潜力,自力更生,将粮食生产搞上去。

(3)发展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提供有关典型材料,然后,教师结合材料讲解。

①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含义

②如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结合教材,让学生自学总结出措施,教师适当讲解分析。

第一,要依靠党的政策。

第二,关键要靠农业科技。

第三,要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第四,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学生阅读教材104页第3段辅文)思考: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教师归纳:

是把千家万户和市场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即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4)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本框小结

本节课重点讲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三大产业的划分、比重及关系,主要讲了三大产业的分类、标准和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及异同。

第二个问题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明确了农业的含义、地位的具体体现、发展农业的途径。

从而加深了我们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这段话告诉我们()

A.任何时候都要把粮食生产抓得很紧

B.粮食问题解决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就巩固了

C.搞粮食生产就能实现社会稳定

D.粮食丰收,国民经济就能迅速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对粮食重要性的理解。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故选A。

农业的基础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粮食问题只是其主要的方面,故B不科学。

抓好粮食生产,有利于社会稳定,但社会的稳定是诸多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故C不科学。

粮食丰收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

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否合理等,故D项不科学。

答案:

A

2.墨西哥原是一个粮食进口国,但从1969年以来,在既没有大幅度扩大谷物播种面积,又没有减少人口的情况下,培育成一种优质高产小麦,并在全国推广,因而大大提高了小麦的亩产量,一跃成为粮食出口国。

这一事例告诉我们,我国农业的发展()

A.要依靠增加物资和资金的投入B.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C.必须依靠科学技术D.必须长期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墨西哥由一个粮食进口国一跃成为粮食出口国,就是因为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了小麦的亩产量。

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3.据报道,我国每亩耕地占有农机总动力只有0.31千瓦,装备水平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现有的水利设施,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已经严重老化失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减弱。

以上材料表明()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B.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薄弱

C.必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

题目强调的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薄弱。

故选B。

A、D不符合题意。

C项不如B项更接近题意。

答案:

B

4.xx年,在西部大开发日益升温之际,我国首条薯类万吨方便粉丝生产线在四川绵阳由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建成投产。

该公司把红薯淀粉经过加工,使红薯增值23倍,让过去种薯只为果腹的农民看到了种薯致富的希望。

光友公司一方面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与专业户签订合同保证回收。

目前,光友公司已联系带动着全国60多万家薯区农户。

这启迪我们,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应当()

A.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使农业由粗放型经营方式为主转到集约型经营方式为主的轨道上来

C.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D.走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的产业化经营方式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途径的准确理解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该题的依据是题干材料。

从题干可以看出,材料所反映的主要是光友公司依托农户,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这明显属于农业产业化,故应选D。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5.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解析:

解答此题需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把科技对农业的作用具体展开,二是要考虑科技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现状,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

答案:

(1)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①科技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还偏低,因此,要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②提高产品产量要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要靠科技进步,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也要靠科技进步。

 【思维创新】

农业产业化前景无限

我们常说,农业是弱质产业。

旱了不行,涝了不行,虫灾病灾也不行,这是自然风险。

好不容易遇上个好年景,却不一定能赶上好行情,这是市场风险。

自然风险是老天爷的事,我们暂且按下不议。

要说市场风险,各种产品都免不了,但农产品风险尤其大,因为它的需求较稳定,受价格的影响小。

比如小麦1块钱1斤,你能吃2个馒头,等降到5毛钱1斤,你也不会撑破肚皮去吃3个。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叫需求弹性小。

一旦供给增加,需求保持相对稳定,价格自然会下跌不止。

可延长了产业链,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比如用粮食做饲料,用饲料养螃蟹,需求弹性就大多了。

螃蟹丰产,价格当然还会下跌,可价格一跌会刺激需求,反过来又会稳住价格。

这样一来,市场风险无疑会小一些。

社会越发展,人均粮食消费量越大,但直接消费的粮食会减少。

60年代,守着一碗青菜汤,你可能要吃下三碗白米饭。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的日子,餐桌上都有蛋有肉,高兴了再喝上两瓶啤酒,米饭吃的就少多了。

但是,肉、蛋、啤酒都得用粮食去转化,而且得用更多的粮食去转化。

所以,农产品的链条必须向这里延伸,否则,就越来越没有市场。

这可不是件可为可不为的事情,而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何况这还有利于克服农业的“弱质”呢?

这里提供了一则有关产业化经营的材料,通过报刊杂志等途径再收集有关材料。

组织一次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辩论会。

并要求学生自己选定一个角度写一篇小论文。

 【问题探讨】

xx年5月份,韩国就曾借口来自中国的进口大蒜增加,导致韩国大蒜市场价格大跌,单方面决定对中国进口大蒜征收高额关税。

中韩就这场耗时近1年的“大蒜贸易战”目前刚刚握手言和,日本又对中国发动“大葱贸易战”。

2001年4月23日,日本对大葱、鲜香菇、蔺草席等3种主要来自中国的农产品启动临时保障措施限制进口。

日方称,采取保障措施是由于这三种产品的激增对其国内农业造成了严重损害。

据此日方决定,从即日起至11月8日的200天内,大葱、鲜香菇、蔺草席这3种农产品对日出口量若超出日方限定配额数,其关税就得分别由现行的3%、4.3%和6%升至256%、266%和106%。

从xx年5月起,在进口香蕉以低于成本价销售的打击下,海南香蕉价格暴跌,地头收购价从每斤一元左右跌至一毛钱,酿成一场“香蕉风波”,当地许多蕉农遭受了较大的损失。

目前,在价格上,国际农产品的价格往往低于国内产品。

如玉米、大豆、大麦、棉花等国内市场批发价比进口到岸价高出10%到30%。

在质量上,国内大豆的出油率比国外低2~3个百分点。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大豆严重冲击了国内大豆市场,如东北大豆已经遭受重创,价格一路下跌,市场份额失守,“金豆子”变成了“愁豆子”。

将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问题:

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应如何面对。

提示:

①适应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必须采取符合WTO规则的有效手段积极应对,保护自己的利益。

②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绿色农业。

③推进市场多元化,增加产品销售渠道。

④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⑤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⑥树立市场意识,开放意识。

⑦增强信用竞争力。

在国际竞争中,没有良好信誉,将没有立足点。

 【备课资料】

1.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

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

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摘自十六大报告)

2.最大商品粮生产基地加紧改革抵御进口冲击

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已着手经营管理和机械化等方面的改革,以抵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农产品受到的强烈冲击。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吕维峰说,黑龙江省所有的农场都在扩大土地集中经营规模,大力发展机械化,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

海林农场场长田宏启说,农场6700公顷耕地中四分之三已交给了100余名精通耕作的职工经营。

他说,在剩余的500名农场职工中,大部分人现在转养奶牛或种植一些经济作物。

农场提供了1千万元作为这些农场工人的“转岗补贴”。

这个农场的种田明星朱广银种了近20年地,从1996年开始赢利,目前已有数十万元的存款。

今年他获得133公顷耕地的租种权,比去年增加了33公顷。

为了提高效率他年初花了20余万元购置了新型拖拉机和播种机。

他说:

“尽管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农场组织了由科技人员组成的服务队,免费为我们培训,我很快就能操作这些机械了。

农场还有几位种田能手就土地承包数量与农场每年签一次约,他们也盘算着今年也自己购买播种机。

该农场还将投入数千万元资金,用于水利、科技和环境建设,并为农户提供购买机械的贷款。

田宏启说,今年,无论小麦、玉米还是大豆,我们的生产成本都有把握低于进口粮食。

中国去年底加入世贸组织并承诺,农产品平均进口关税将从22%降到17.5%,并取消农产品关税壁垒。

目前,中国内地生产的小麦、玉米、大豆价格要比国际市场高出二到五成。

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黄季焜说,要想在不高于世界市场的价格水平上生产足够的粮食满足国内需求,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规模化是十分必要的。

黑龙江省拥有包括海林农场在内的103家农场。

它们是在20世纪50年代号召开垦和兴建的。

这些农场共拥有职工30余万人,耕地面积200万公顷,粮食年产量90亿公斤。

吕维峰说,目前,黑龙江其他102家农场正在做与海林农场类似的改革。

农垦总局近30万名一线职工中的一半以上种田人将离开土地,转去喂养奶牛,加工粮食,生产奶粉或去他地从事餐饮、家政等行业。

 

2019-2020年高一政治劳动合同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九人教版

教学目标1、理解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和应该自觉履行的各项义务;懂得劳动合同的基本含义和基本内容、订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定程序及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重要意义;懂得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含义和基本内容,以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我国及其其它国家的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和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状况,并能够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辨证思维的能力。

3、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者的辛勤工作,遵守职业道德也是每个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培养学生的权利、竞争、科技意识,使之成为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教学重点:

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教学难点: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重要意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劳动合同制度

1、劳动合同的基本含义

(1)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2)劳动合同制度:

专门规定劳动合同的制度,称为劳动合同制度。

2、劳动合同的内容

指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权利、义务的那些条件。

包括双方当事人自己规定的条件和按法律、法规必须执行的条件。

3、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

(1)平等自愿原则

(2)协商一致原则(3)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

4、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

首先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其次由劳动行政部门对合同进行签证

合同生效后,具有法律约束力

如出现毁约现象,要到劳动仲裁机构处理。

5、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

(1)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

(2)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3)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4)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保障。

二、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1、劳动者的权利

(1)含义:

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2)内容:

劳动者的权利主要包括:

①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2、劳动者的义务

(1)含义:

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

(2)内容:

劳动者的义务主要包括:

①劳动者应完成的劳动任务;②提高职业技能;③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④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3、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一个劳动者都是国家的主人

(2)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的,是通过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出来的。

(3)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

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

劳动者在享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4)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

4、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1)为什么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①伴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21世纪的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作为劳动者要认识到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作为劳动者的技术素质,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中的主要构成部分。

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高低,直接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