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6853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docx

《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docx

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

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

行书概述: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

苏东坡说:

“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张怀也说:

“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行书较楷书简约、流畅,较草书易识、易学,实用。

王羲之行书是行书的极至,他被称为书圣,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历代行书名家百出,行书风格多样、个性丰富。

行书分类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系:

1、二王行书,由王羲之、王献之所创,后世文人书家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王派行书体系的影响,后继者如米芾、赵孟頫等皆是大家;2、颜行,由颜真卿所创,在传统笔法中掺入篆籀笔意,结体变背势为向势,易方为圆,代表作有《祭侄稿》、《争座位帖》等。

它的出现改变了王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世的行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模式,从而推动行书体系风貌的变化和发展。

后世书坛宗王宗颜此起彼伏,时隐时现,或互相掺杂融合。

3、魏行,清代书家将魏碑的体势和用笔化入行书中形成的一种行书。

代表书家有赵之谦、何绍基等。

行书风格多样,就结字来说,各种风格的行书有其个性,又有共性,即他们的行书结字都有基本的规律可寻。

其中和谐、变化是统领行书结字规律的最内在规则,以下所列的如“平正欹侧”、“疏密匀豁”等都无不源于和谐、变化的需要。

学习掌握好行书基本规律,可以指导我们的欣赏、临摹、创作活动。

下面我们以米芾的行书为例加以说明。

一、大小长短:

首先我们要整体把握字形的大小长短。

古人说写字最怕“字如算子”,在结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划一,如是则毫无艺术性可言了。

掌握好这一规律,能使我们在临摹、创作时对单个字的字形有整体的把握。

这点是初学者临摹过程中最容易犯错的。

二、平正欹侧:

为了章法的需要,行书可以是平正的,也可以是欹侧的,但字的重心还是要保持安稳。

不同风格的行书的欹侧程度不同,如米芾的行书较赵子昂的行书的欹侧程度大点。

3、减省连结:

行书与楷书另一大区别就是行书下笔收笔的连丝呼应,使得点画方向性加强,气的表现更强烈,表现在结字上,便是省简了笔画,这些连结一起的笔画组成了不同趣味性的组合,形成对比。

四、收放伸缩:

为了对比变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笔画(部分)左右收缩,突出另一笔画(部分);为了对比变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笔画(部分)上下伸展,另一笔画(部分)收缩。

五、疏密匀豁:

楷书一般是匀称布白,行书的布白较楷书的布白丰富得多,行书布白有匀有豁,有疏有密。

这点也是初学者容易犯错的,容易把字写得平均分布,毫无趣味性可言。

六、开合向背:

所谓开,是指字的笔画有向外拓展的趋势;所谓合,是指字的笔画呈向内聚拢的趋势。

开合又称“向背”,背者为开,向者为合。

米行书中宫紧收,结字以开(背)为主,颜行书外紧内松,结字以合(向)为主。

其实每位书家的结字都有开有合,或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如此方显得生动。

7、有让有就:

字内部之间有让有就,笔画才能穿插呼应,团结一体。

需要指出的是行书的让就较楷书的程度大。

楷书的就还保持字内笔画的不重叠,行书的就有时会几笔相接,有重叠的部分。

如“鹤”、“衢”、“终”、“秋”、“旅”等字。

八、参差错落:

类楷书结字的规律,为了忌讳字的平齐,字的各部分适度错开位置,反而重心安稳,生动有趣,从中也体验到书法家创造性的表现。

如“报”、“躯”、“虹”、“鸿”是上下错位,“半岁”是左右错位。

9、凡同则变:

一字内有相同的点画要处理得不雷同,如“形”字;一字内有相同的部分也要变化,如“羽”字;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在一起,该偏旁部首也要有变化,如“仕倦”;在一件作品中,同一字多次出现,也要求变化,如《苕溪诗》中几个“好”字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