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6918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

他们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受到

A. 孔孟之道的影响             

B. 老庄哲学的影响             

C. 韩非思想的影响             

D. 墨家学说的影响

2.吕思勉先生说:

“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

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

A. 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 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

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 )

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 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4.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

“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

……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

”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5.孔子曾说:

“舜其大孝也与”;战国时期的孟子言必称尧舜,也说: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荀子也称善“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

这些表明(   )

A. 儒家学说源自于远古的尧舜                                

B. 儒家借助圣王宣扬伦理道德

C. 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D. 儒家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

6.孟子指出: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

“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儒家主张(   )

A. 藏富于民                           

B. 勤俭节约                           

C. 忠孝为本                           

D. 国富民贫

7.“中新网”2010年7月2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天召开会议,决定201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指出: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这一指示精神与下列哪一中国古代思想相一致

A. “礼之胜,和为贵”                                           

B. “仁人无敌于天下”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养心莫善于寡欲”

8.“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9.“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这说明荀子(   )

A. 重视礼义教化               B. 强调严刑峻法               C. 主张仁义、法治并用               D. 提倡上善若水

10.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11.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 制天命而用之                                                     

B. “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 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12.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

A. 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 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 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D. 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13.《孙膑兵法》中说: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

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 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 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 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14.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

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

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

A. 民贵君轻说                       B. 人性本善说                       C. 先义后利说                       D. 浩然之气说

15.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的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 人的平等权利                B. 人的善良本性                C. 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D. 人的自由权利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3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之名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指真实的孔子,即孔子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等。

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即当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和视角来看待、理解、诠释和评价孔子及其所言、所行、所思时,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有关孔子的观念和形象。

三是纯粹符号化的孔子,即孔子之为孔子,不再是一种纯个人的私名,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们交流与对话、对抗与互动时共同运用的公共的符号。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根据材料,围绕“不同视角下的孔子形象”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中国史不同时期的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

(要求:

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君齐桓公田午,在齐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各国、各家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

——《盐铁论》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孟子·公孙丑下》

“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司马光《稷下赋》

材料二:

第十一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人权宣言》

(1)依据材料一,概括稷下学宫的特点。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中《孟子·公孙丑下》观点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观点不同的原因。

18.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简要分析上述三种言论哪一种最适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

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陶渊明等人是持有的道家的出世的思想,采取的是逍遥的人生态度。

故选B。

A项是主张积极地入仕,对社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C项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D项是主张兼爱、非攻。

2.【答案】B

【解析】【分析】据材料提到,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重大变革,百家争鸣,这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故B正确。

先秦诸子思想不是开历史倒车,故A排除。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没有突出社会进步的代价,故C排除。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本质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故D排除。

3.【答案】B

【解析】【分析】A不对,荀子仍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C不对,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是在汉朝;D不对,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既相互诘难、批驳,也吸收、融合,因此B符合题意。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

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C正确;儒家与材料中“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符,A项错误;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与材料中“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不符,B项错误;法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材料中没有涉及,D项错误。

故选C。

5.【答案】B

【解析】【分析】B由“舜其大孝也与”“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借助尧舜来宣扬孝悌的伦理道德,故本题答案选B项;

A项说法错误,儒家学说是春秋时期形成的;

C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题干主要强调孝悌等伦理思想;

D项错误,孔子时期不是封建社会,不可能维护封建伦理秩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正确理解“舜其大孝也与”“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是借助尧舜来宣扬伦理道德的。

6.【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中认为明君治国就必须“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及保证人民的生存底线,而荀子则强调国库充实,百姓贫穷,就不会又百姓为统治者守土卫国,就没有人可以为统治者出站,国家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由此可知儒家主张民本思想,藏富于民,故A项正确,D排除;

勤俭节约与忠孝为本在题干中均无体现,故BC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试题考查儒家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史料中孟子与荀子思想主张的准确理解与认识。

7.【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党中央重视民生,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各选项中与此相符合的应是C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意是:

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故选C。

而A项强调的是礼、和谐的内容;B项强调的是实行仁政的作用;D项主要说的是要清心寡欲;因此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点评】涉及到古代重民内容的主要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战国孟子那里得到发展,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与此相关的儒家思想的其他内容如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和儒学在每一个时期的发展等也需要掌握

8.【答案】B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在于紧扣材料,读懂材料。

从材料来看,这位思想家强调的是“无用之用”,这里边有两层意思,第一是主张“无用”,第二是显示了“有、无”的辩证关系。

综合这两层含义,初步判断出这位思想家应该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C项是儒家王阳明的心学;A项法家思想;D项是荀子的观点.“无用之用”的观点出自庄子,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主张仁义、法治并用。

因此选C。

【点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

10.【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时间“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做出判断。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发生于秦朝,秦朝存在的时期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于汉武帝时期,西汉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发生于唐朝,唐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618年。

故符合题干时期的是春秋战国时期。

故选A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主要信息是“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人类意识”。

11.【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材料“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反映了“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选B。

A是荀子思想,C是墨子思想,D是韩非子思想,排除。

【点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思想

1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A、B、C、D四项说法都符合孔子思想特点。

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人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本题选C项。

【点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

儒学中的“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和谐思想、以德治国思想及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合理的教育方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前提之一。

高考很重视从这些点切入命题,考查儒学形成、发展、演变历程及其主张的影响。

13.【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

根据材料可知,《孙膑兵法》和《商君书》都主张进行战争,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都希望通过在争霸战争中获胜,从而推动本国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人民反对战争,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局面是社会动荡在思想上的反映,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孙膑和商鞅的主战思想,并未涉及统治者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分析】朱元璋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自然反对孟子的民贵君轻说。

故选A。

BCD三项对朱元璋加强皇权有利,不会反对。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

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15.【答案】C

【解析】【分析】孔子的“爱人”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排除A、D两项;B只符合孟子的主张;三者都主张和谐人际关系,故C项正确。

【点评】儒墨两家关于“仁”的思想的区别:

儒家是有阶级差别的爱,而墨家是代表平民利益,主张无阶级差别的爱,这是一个易错的。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示例:

孔子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一位具有相对保守色彩的学者;西汉至明清时期,孔子成为至圣先师,成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代言人。

近代康有为把孔子视为改革的先师,借助其权威宣扬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否定维护封建制度的儒家伦理道德。

建国后,文革时期完全否定孔子,视其为旧思想、旧文化的代表;改革开放后,孔子的正面形象上升,以传统儒家思想提升国家软实力,加速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总之,每一个时代的孔子形象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孔子形象的变化与时代要求息息相关,往往服务于当时的时代需要。

(其他观点:

在社会变革中,孔子往往成为文化符号;孔子形象的变化与时代要求密切相关;由于不同的社会需要,造成孔子的形象差异巨大等。

【解析】【分析】本题要结合材料中的提示“一是指真实的孔子”“不同视野下的孔子”“纯粹符号化的孔子”,第一种单就春秋时期的孔子,可以从政治、思想和学术等方面评价孔子。

第二种是不同阶级立场和长时间尺度来评价孔子,要突出孔子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第三种要突出在社会变革中,孔子往往成为文化符号。

故答案为:

示例:

孔子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一位具有相对保守色彩的学者;西汉至明清时期,孔子成为至圣先师,成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代言人。

近代康有为把孔子视为改革的先师,借助其权威宣扬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否定维护封建制度的儒家伦理道德。

建国后,文革时期完全否定孔子,视其为旧思想、旧文化的代表;改革开放后,孔子的正面形象上升,以传统儒家思想提升国家软实力,加速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总之,每一个时代的孔子形象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孔子形象的变化与时代要求息息相关,往往服务于当时的时代需要。

(其他观点:

在社会变革中,孔子往往成为文化符号;孔子形象的变化与时代要求密切相关;由于不同的社会需要,造成孔子的形象差异巨大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阅读材料,明确材料中有几个观点,各是什么,然后选择明确自己的观点,第三步是史论结合论证自己的观点,做到史实充分,观点与史实一致,逻辑清晰。

难度较大。

17.【答案】

(1)齐国官办;诸子百家汇集;提供政治咨询;培养人才,传播文化。

(2)同:

都主张言论自由。

异:

材料一中认为未做官就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材料二强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受言论自由。

不同的原因:

所处时代的代表的阶级不同。

【解析】【分析】第一问考查稷下学宫的特点,从材料一的“国君齐桓公田午,在齐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总百家之伟说”即可归纳;

第二问关键在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不同的原因可用阶级分析法解答。

故答案为:

(1)齐国官办;诸子百家汇集;提供政治咨询;培养人才,传播文化。

(2)同:

都主张言论自由。

异:

材料一中认为未做官就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材料二强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受言论自由。

不同的原因:

所处时代的代表的阶级不同。

【点评】试题考查百家争鸣和西方人权思想,属于简单的综合性试题,第一问主要在于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第二问属于比较分析归纳方面的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在解答时需要紧扣史料与所学知识。

18.【答案】

(1)中心问题:

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无为;材料三主张重罚。

(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

(3)材料三。

因为它符合了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和变革的需要,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

(1)首先结合材料判断出诸子百家的派别,再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其核心主张。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评价,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及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学派的思想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