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的教学原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7115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记的教学原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记的教学原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记的教学原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记的教学原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记的教学原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学记的教学原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记的教学原则.docx

《学记的教学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记的教学原则.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记的教学原则.docx

学记的教学原则

《学记》的教学原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后期,据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

它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着,比之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公元一世纪写成,被认为“在教育史上,这是密切联系学校实践的最早的着作之一”

(1)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要早300多年,比所谓“为教育开辟端绪的教育学着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1800年。

《学记》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理论专着,它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历代教育都“奉为法戒”,

(2)“后世教士当以此为法”,(3)或奉为“三代圣教科之书”,(4)与今之教育理论多所相合,体现了它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不朽贡献。

下面我就《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几个主要的教学原则作一下分析解读。

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

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

(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记》说: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6)《学记》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

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

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

(7)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它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民族教育的最可宝贵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着中亦属罕见”。

(8)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

“禁于未发之谓预”。

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

一般的

说,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

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纠正不好的道德品质。

但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道德品质一经形成,或积习已深,克服纠正就会格格不入,倍感困难。

就象《学记》所说的: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调查工作,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以便作到防患于未然,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现在,预防性原则已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

三、《学记》主张及时施教。

“当其可之谓时”,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从教师教的方面说,抓住一切施教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的欲望、动机。

当他们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时,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施教,这就抓住了可告之机,如孟子说的“时雨化之”;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

一是学生按年龄特征接受教育。

就是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应该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不能错过应该受教学习的时机,这就是适时受教。

如清人孙希旦解释说:

“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时之谓也”。

(9)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这已涉及到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在现代,不少教育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的最佳内容不同,错过以后接受的速度就慢了。

所以,他们也主张及时施教。

四、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总结了孔孟的循序渐进思想,提出了“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敬孙”,反对“杂施而不孙”,“及于数进”等教学中杂乱无章,急于求成的做法,主张“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重视“先河后海”,求其本末。

只有循序渐进,教学才会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学记》对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主要方面作了全面的总结。

一是指教的对象学生,要按照学生年龄的顺序,而教之以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而学生的学,具体一切过程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

循序渐进原则就是要求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知识、学生和教学三方面的顺序和客观规律。

五、观摩性原则

儒家的教育传统,历来都注重群体意识,主张“群育”,强调群体相互影响的教育作用。

特别把好朋友的辅助看做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孔子最早在教育中就提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择善而从”。

(10)另外,荀子、《易》、《大学》等都提出了类似观点。

《学记》在全面继承总结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并予以了一定的发展,特别强调了在“群育”中,要求大家的相互影响教育都必须以“善”为前提。

突出了正面教育的作用。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

相互的学习切磋琢磨,都要以好的方面影响,以达到“善”,这就是“相观而善”的实质。

《学记》强调,教师不仅要教育好学生“论学取友”,引导学生接近“益友”,而且还要争取使“损友”转化为“益友”。

这正是“相观而善“另一方面的积极意义。

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可见,观摩性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的交友标准至今仍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六、启发性原则

《学记》反复强调:

“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11)“喻”,就是启发诱导。

如南宋戴溪说:

“教者有善诱之功,学者有欲罢不能之意”。

(12)明代姚舜牧亦说:

“喻,有不言自契之意”。

(13)喻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教学原则。

是对孔孟启发诱导思想的总结概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最根本的一条,要按“喻”的原则教学,就要用启发式,这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

教师如何喻,《学记》提出了三项要求:

一是“道而弗牵”。

道即导,引导,指导。

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而不牵着他们走。

教师只有很好的启发诱导,认真指导,学生一定会乐意而且能够很好地接受的。

这样,教与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自然就会和睦友善,这就是“道而弗牵则和”。

达到了“和”,就是说学生产生了乐学、愿学的喜悦的心理倾向。

这样,学习起来就轻松愉快,从而也就会取得最佳的效果。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得以充分发挥。

二是“强而弗抑”。

强是严格要求,认真督促;抑即强制、压抑。

教师教学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认真督促,但要把握分寸,掌握限度,不至于过度而成强制,让学生感到压抑。

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也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厌学,畏学。

清学者方苞注此说得非常透切:

“强之犹恐其不能进取,而或抑之,则重以为难,而自沮丧矣。

”(14)只有真正做到了“强而弗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很好发挥,决不会视学业为畏途。

因为没有思想负担,心理压力,所以学起来自然会心情舒畅,轻松愉快,而且会信心十足,困难也易于克服。

这就是所说的“强而弗抑则易”。

三是开而弗达。

开,开启,使露其端倪。

教师给学生讲解问题,必须把握要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带有启发性的关键,不必把所有一切全盘托出。

这样,学生便可得到老师的某种启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与作用。

所以,启发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本一点就是促进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活动。

针对当时教学的弊端:

“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学生就会以学习为苦差事,甚至埋怨老师,并很快地把所学的东西丢弃得一干二净。

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

正因为启发诱导原则重在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

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所以,它很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教学改革的需要。

启发性克原则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被普遍地运用,并大力倡导,原因就在于此。

七、长善救失原则

教学很可能会有得有失,得与失就是教学结果这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

失,可分教之失和学之失。

《学记》认为: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

而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

对教师来说,要起主导作用,必须善教,就要克服自身的“失”,发扬其“善”。

对学生的“失”,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摸透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施教,才能做到“长善救失”,这就是《学记》说的: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得和失并不是绝对的,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辨证的。

学生学习中的“多”、“寡”、“易”、“止”在某些情况下是“失”,教师必须尽一切努力去救之。

但另一方面,失中又蕴藏着得,即转化成得。

正如王夫之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

救其失,则善长矣。

”如果能正确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便能正确地做到“长善救失”。

八、藏息相辅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就是“正业”(正课)与“居学”(课外作业、课外活动)相结合,学习进修与游戏休息相结合,也就是课内外劳逸结合。

教学的这个过程,决不可能永远处于紧张、兴奋或者绝对松散的状态。

总要有一张一弛的合理安排,师生都必须有劳有逸,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辨证统一。

首先,必须安排按时的正课教学,当正课完毕后,学生便可离校休息,但必须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大学之教也,明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课内外必须紧密结合,它们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

因为从复习的角度说,,“居学”是“正业”的复习、巩固,又是使正业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即《学记》所说的“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从预习的角度说。

“居学”既是学习正业的准备,又能增进“正业”的兴趣。

即“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正业”的弦、乐、诗、礼是学的主要内容,而居学的操缦、博依、杂服是艺,是练,是掌握正业的重要保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同时,“藏修”与“息游”偏重于课内外的劳逸结合,意为学习应有张有弛。

学生既可以在游息中消除学习中的疲劳,发展爱好特长,又可以扩大视野,培养兴趣,增长智慧,学得愉快又有信心。

自然容易达到安学、亲师、乐友和信道的目的。

正如清人姜兆锡所说“藏焉修焉之,谓正业专习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谓居学养纯而义愈熟”。

(15)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藏息结合的原则,抓住了人生理机制的紧张与疲劳和心理活动的兴奋与抑制等基本特点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有其科学依据。

合理而辨证地处理好这种关系,既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符合教学规律,就今天来看也是完全正确的。

当今,语文教学中对课内语文训练与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强调,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乃至“大语文教育”的倡导,同这一原则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何况“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等是对古代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作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活动的论着,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着。

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观摩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和藏息相等辅原则,是以当时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是当时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

它对以后历代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教学原则是对师生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

因此,教学原则的提出和发展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支持。

同时还必须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

而《学记》中所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早已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的,它从先秦的教学实践中来,又指导了以后历代的教学实践。

经实践检验和历史证实,这些教学原则对今天的教学实践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但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教育内容、过程、手段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些教学原则的应用,要紧密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以便更好地为当前的教育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