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7834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想像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想像能力。

  三、跟老师一起学:

  

(一)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

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1、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苏州市)人。

绍兴二十四年(1164)进士。

孝宗时出使金国,表现出不畏强暴的凛然气节。

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

他是南宋诗人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

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

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

晚年隐居石湖。

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

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

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

他的词,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广阔;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释题:

“兴”是什么意思?

题目的意思?

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3、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读并思考: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试读全诗,回答上面问题。

  5、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其一①昼:

白天。

②耘:

除草。

③耘田:

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

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

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⑥未解:

不懂。

⑦供:

参加。

⑧耕织:

耕田织布。

⑨傍:

靠近。

⑩桑阴:

桑树下。

  其二①梅子:

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②麦花:

荞麦花。

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

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③篱落:

篱笆。

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

④蛱(jiá)蝶:

蝴蝶。

  6、解释全诗: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其二: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7、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

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8、资料: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9、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

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时节乡村劳动的繁忙。

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

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孙”们呢,他们也在忙着“学种瓜”。

这样一方面更烘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烈气氛,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

一个“学”字,写出了小孩子们种瓜时认认真真的情态。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10、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

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1、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1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

  13、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

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4、重点句: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稚子弄冰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你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

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教学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我能借助注释,自学与同学交流,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我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三、教学程序: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读正确,读通顺。

  

(二)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自学要求:

生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师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品读理解。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每读一句想象到哪些美好的画面?

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2)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赋予它美好的情感并流畅地描述出来。

  2、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

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交流。

允许有自己的感受。

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

  (四)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舟过安仁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 杨万里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梅子留酸软齿牙,        收篙停棹坐船中。

     芭蕉分绿与窗纱。

        怪生无雨都张伞,     日长睡起无情思,        不是遮头是使风。

     闲看儿童捉柳花。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默写《稚子弄冰》。

  2、以“散落在诗词里的童年”为主题画张手抄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村晚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

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

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

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

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

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

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

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

(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

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

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

)“浸”是什么意思?

(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

为什么?

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

(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

(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归去”是指去哪里?

(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

)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

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

(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

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

)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

好,还有问题吗?

(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

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

“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李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指名说)

  2、提出要求:

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