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7997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docx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

鳝救婢

原文

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

如是累年。

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

夜深入睡,比醒而痛减,伤亦愈。

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

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翻译

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经营鳝鱼面。

他每天要杀数千条鳝鱼。

有一位女仆人十分怜悯鳝鱼,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出一部分鳝鱼,把它们从后窗扔进河中,像这样做了许多年。

有一天,,面店被火焚烧,女佣仓皇逃出,被火所烧伤,困在了河岸边。

夜深时睡着了,等到醒来后感到伤口的疼痛减弱,连烧伤的部位也马上要痊愈了。

仔细看伤口,发现有河中的污泥敷在伤口上,但周围有鳝鱼的行迹。

她才知道:

是从前她放生的鳝鱼来救她了。

高怀中感慨这件事的奇怪,就从此停业了。

等她拆除灶台,发现灶台下面有洞,无数条活鳝鱼在洞中,就把它们全部放到河里。

注释

(1)以千数:

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

(2)悯:

怜悯。

(3)比:

等到。

(4)业:

经营。

(5)婢:

女仆。

(6)周:

四周。

(7)诸:

之于(在文中用作代词兼介词)。

(8)滨:

河岸。

(9)向:

从前。

(10)罢业:

停止营业。

(11)是:

这样。

(12)累:

积累。

(13)累年:

过了几年。

(14)纵:

放走。

(15)始:

才。

(16)困:

疲倦。

(17)婢:

侍女;此指女佣。

(18)扬州:

今江苏扬州市。

(19)之:

此指鳝。

选自《讱庵偶笔》

文言知识

说"诸".常用作代词.也可用作兼词,兼词是1个单音节虚词兼有2个词的意义和作用,通常是合音词.“诸”用在句中,是“之于”的合音,代词兼介词。

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代词兼语气助词。

文中的“诸”是“之于”的和音。

启示从婢的角度来说:

好人有好报,应当乐于助人。

从鳝的角度来说:

别人对你有恩,应寻找合适时机报恩。

二鹊救友

古文

原文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

(17),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

(4),有群鹊鸣渐近,集

(8)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鹳(ɡuàn)

(1)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

(15)允所请。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ā)

(2),遂俯

(16)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3)二鹊招鹳援友也。

1译文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很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经快长成幼鸟了。

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

不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

可是又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跟随在它后面。

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

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

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

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注释

(1)鹳(guan):

一种凶猛的鸟。

(2)匝(za):

周。

(3)盖(gai):

原来是。

(4)顷之(qingzhi):

在原文中等同"未几"''俄而'',一会儿的意思

(5)已(yi):

停(6)作(zuo):

发出

(7)雏(chu):

变成幼鸟(名作动)

(8)集(ji):

栖止。

(9)巢:

筑巢(名作动)

(10)俄而:

一会

(11)尾:

在后面跟

(12)逐:

就(13)翔:

飞翔

(14)徊:

徘徊

(15)作:

发出

(16)俯:

俯身

(17)上:

上方

文言知识

说“集”。

“集”是个多义词。

上文“集古木上”中的“集”,解释为“栖”、“躲”,句意为喜鹊栖在古树上。

又,《岳阳楼记》:

“沙鸥翔集”,“翔集”指有时飞翔有时栖息。

它又指“聚集”、“会合”。

“众贤毕集”,意为很多有才能的人都集合在一起。

所谓“集市”即会聚了很多商铺的地方。

本文中“顷之”“俄而”“未几”都表示时间短暂。

启示

动物世界里的亲情也同样让人感动,本文中喜鹊看到自己的同伴的孩子遭到赤蛇的侵犯,“悲鸣不已",招来群鹊,其中两只喜鹊请来一只鹳,也许是群鹤的友爱感动了鹳,鹳勇敢地”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动物尚能如此讲究情义,连动物都如此,我们人类岂能无情无义。

所以我们要助人为乐,帮助他人。

要团结。

当问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时,要会动脑筋,就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加以解决,要学会求助。

而不是依赖他人。

知恩图报

原文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

"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

"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

"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

译文

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

穆公对他们说:

“这是我的马。

”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

秦穆公说:

“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会有杀人的念头。

”于是给他们酒喝。

杀马的人都惭愧的走了。

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

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

“我们到了已经可以以死来2

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

”于是就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并打败晋国,并抓了晋惠公回来。

感想

从秦穆公的角度:

对待做错事的人要懂得宽容。

从杀马人的角度:

知道自己是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去报答人家对你的恩惠。

字词解释

1秦穆公:

秦国国君2惠公:

晋国国君3尝:

曾经.4亡:

丢失.5求:

寻找.6是:

这是.7惧:

害怕.8去:

离开.9居:

过了.10卒:

最终.11方:

正在.12起:

站起.13溃:

击溃14杀人:

指会有杀人的念头

编辑本段想过的名句

1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2饮水不忘挖泉人

3怀着感恩的心去做人做事

4千恩万谢

5感恩戴德戴:

尊奉,推崇。

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三国志;吴志;骆统传》:

“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6恩深义重:

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也作“义重恩深”。

褒义。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

因爹妈执意不从,故把儿子玉郎假妆嫁来。

不想母亲叫孩儿陪伴,遂成了夫妇。

恩深义重,誓必图百年偕老。

清;袁于今《西楼记;卫行》:

崎岖古道,教伊浪游,繁华别院,与奴遣愁,义重恩深难消受。

7恩重泰山:

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

也作“恩重如山”。

褒义。

宋;刘攽《彭城集;次韵孙少述二首》:

“君恩重泰山,未有毫发酬。

”宋;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

“拔茅以征,冒处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无累月之淹。

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8大恩大德:

恩:

恩惠;德:

恩德,好处。

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泽深厚。

褒义。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

“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异乡之鬼矣。

大恩大德,将何补报!

”恩同再造:

再造:

再生。

使人再生的恩惠。

比喻恩情极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样。

也作

9“再造之恩、恩若再生”。

褒义。

《宋书;王僧达传》:

10“再造之恩,不可妄属。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

“再造之恩,恨无所报。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1回:

“勾践囚于吾国„„今吾复其社稷,恩若再生。

杀驼破瓮

原文

杀驼破瓮①曩②有一人,于瓮③中盛谷。

骆驼入瓮食④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主人以为忧⑤,无计可施。

有一老人来与之?

,曰:

“汝莫忧,吾有以教汝出。

”主人亟问:

“法何?

”老人曰:

“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主人以为妙绝,即⑦依⑧其⑨语⑥,以⑩刀斩头。

既杀驼,复破瓮。

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译文3从前有一个人,先把谷子存放到了瓮中。

一头骆驼把头伸到了这瓮中吃谷子,头被卡在里面无法出来。

骆驼的头出不来以后,这个人为此事忧愁,一点办法也没有。

有一个老人来告诉他说:

“你不要忧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

”主人急忙问:

“是什么办法?

”那位老人说:

“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出来了。

”主人认为是个好办法,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

(他)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

这样愚蠢的人,被天下人笑话。

注释

1.选自《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的搜房的肯定死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学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别的一种。

《百喻经》中的故事诙谐风趣,含义广博深刻,很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而流传极为广泛。

2."昔:

从前,过去,跟“今”相对。

3."瓮(wèng):

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4."食:

吃。

5."以为忧:

认为„„忧愁。

6."语:

告诉。

7."即:

只。

8.依:

依照,按照。

9."其:

那个。

10."以:

采纳。

11."得:

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12."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

13."汝:

你。

文言知识

以为。

“以为”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一指“认为”,二指“以(之)为”,即“把他(它)看作„„”。

上文“主人以为忧”,意为主任把这当作忧愁的事。

另,“主人以为妙”,意为主任认为是好办法。

启发与借鉴

世上不可能有这种既杀了骆驼,又破了罐子的傻子,但思想与方法呆板、机械的人是不少的。

虎画

原文

予友人工画虎,其室四壁咸虎画:

或腾或扑,或吼或奔,或挈幼或独行,形态各异,皆毕肖。

吾尝乞得一轴,高二尺奇,宽二尺许。

其二虎,雌雄各

一。

"

雄者踞于石,昂首远视,张口若呼啸状;雌者伏于侧,足前伸,神情怡然。

旁有奇石三四,似助威也。

余县诸东壁,爱甚。

译文

我的朋友善于画虎,他的房间的四壁都挂着老虎的画:

有的在翻腾,有的在扑跃,有的在吼叫,有的在奔跑,有的带着幼仔,有的独自行走,形态各不相同,都像真的老虎一样,惟妙惟肖。

我曾经向他请求并得到了一幅画,高二尺多,宽二尺左右。

其中画有两只老虎,雌虎和雄虎各一只。

雄虎蹲在石头上,抬起头向远方张望,张开口做出呼啸的样子;雌虎趴在雄虎旁边,脚向前伸,神情悠然的样子。

旁边有三四块奇石,像给两只老虎助威一样。

我把这幅画挂在东边的墙壁上,我十分喜爱这幅画。

单字翻译

1、予:

同“余”,第一人称,我

2、"工:

擅长,善于

3、"皆:

4、"或:

有的

5、"挈:

带领

6、"尝:

曾经

7、"乞:

求、请

8、"4

轴:

装成卷轴形的字画

9、"奇:

超过一点

10、"许:

大约,左右,光景

11、"踞:

蹲1

2、"状:

状态,情形

13、"怡然:

喜悦的样子

14、"毕肖:

都像

15、"县:

同“悬”,悬挂

16、"甚:

很1

7、"咸:

都,全

18、"轴:

幅正午牡丹

原文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识精粗⑪。

丞相正肃吴公⑫,与欧阳公姻家⑬,一见曰:

“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⑭明之?

其花披哆⑮而色燥⑯,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⑰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⑱。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⑲。

”此⑳亦善求⑴古人笔意也。

注解[注释]本文选自《梦溪笔谈》。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1尝:

曾经。

2其下:

牡丹丛下面。

其:

指牡丹丛。

3精粗:

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4正肃吴公:

即吴育5姻家:

亲家6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

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儿女亲家。

姻家,儿女亲家。

7何以:

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

8明之:

辨别它。

9披哆:

萎靡无力10燥:

干燥。

11黑睛:

瞳孔。

12如线:

像一条线。

13房:

这里指花房,即花冠,花心。

14敛:

聚拢。

15泽:

光泽16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

太阳渐渐移到正中,猫的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

17此:

指吴育说的话。

18善求:

善于探求。

求:

探求。

19笔意:

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20精:

精细21粗:

粗糙

翻译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

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优劣。

丞相吴育之是欧阳修的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

“这是正午的牡丹。

根据什么来判断它(是正午的牡丹)呢?

画中的牡丹萎靡无力,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也正是正午时猫的神态。

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心是聚拢着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

猫的瞳孔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瞳孔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

”吴育可以说是有善于探求古人绘画的乐趣啊!

扩写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得到一幅画。

画的是一丛牡丹花,花下有只猫。

他想挂在客厅里,但不知这幅画的真假,拿不定主意。

“吴丞相来了!

”家人前来通报。

吴丞相即吴正肃,他是欧阳修的亲家,欧阳修连忙上前迎接。

吴正肃进来,看见桌上的画,说:

“好画,画的是正午牡丹,作者功力不浅啊!

”“你怎么知道画的是正午牡丹呢?

”欧阳修十分诧异。

“亲家,你过来看看。

”吴正肃指着画上的牡丹,说:

“花是张开的,中午阳光强烈,花的颜色有些发干。

”接着他又指着牡丹下的猫说:

“再看猫眼吧,瞳孔眯成一条缝正是猫正午的瞳孔。

如果画的是早上,那么花上带露水,色泽就滋润,猫眼的瞳孔也会是圆的了。

”“好画,真是好画。

”欧阳修点头同意说:

“画家观察仔细,画出了正午牡丹和猫的特点。

他一定是位有意义的画家。

”说到这里,欧阳修叹息一声,说:

“唉,现在的有些文人,虽然东西写得不少,但常常连事实也不顾及,缺乏崇实的精神,怎么能写出生命力长久的作品呢?

”欧阳修说完,连忙叫人把画挂在客厅里,早晚欣赏。

5人物资料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

"

寓意

写文章作画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

缺乏崇实的精神,就不能写出生命力长久的作品。

朱元璋画像

原文

(选自《菽园杂记·卷十四》)

明太祖朱元璋尝集画工写御容,多不称旨。

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

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

上览之,甚喜,乃命写数本以赐诸王。

盖上之意早有,而它工不能知也。

注释

1、写御容:

画皇帝的画像

2、"及进览:

等到呈给(皇帝)看

3、"穆穆:

雍容端庄的样子

4、"诸王:

各诸侯王

5、"见:

6、"盖:

句首语气词,原来

7、"它:

别的

8、"知:

了解

9、"它:

其他的

译文: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召集画工为皇帝画画像,大多(画工)画出来的都不合圣旨。

有位画工写生本领最高画得很像,自己认为(皇帝)见了一定会奖赏,等到进宫给皇帝看,也不合适。

一位画工却揣摩出了皇上的心思,形像有一点相似,再把容貌画得雍容端庄敬献给皇帝。

交给皇帝看,(皇帝)非常高兴,诏令照这幅画画若干幅赐给各诸侯王。

原来皇上的心思(想法)早已存在,只是其他的画工不知道探知罢了.

苏东坡画扇

原文

苏东坡画扇(宋)何莲东坡官钱塘①日,有人诉②负③钱二万不偿者。

公④呼而询之,云:

“吾⑤家以制扇为业,适⑥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扇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④视久之,曰:

“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⑨也。

”须臾⑩扇至,公取二十扇,就判笔⑴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成。

即付之曰:

“出外速偿所负资也。

”其人抱扇而涕⑵下。

始逾⑶府门,人以千钱竞⑷购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

遂尽偿所逋⑨,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注释

钱塘:

古地名,今浙江杭州市。

诉:

状告。

负:

亏欠。

公:

对苏东坡的尊称吾:

我。

适:

正逢,恰巧。

熟:

仔细。

姑:

暂且。

发市:

开市。

须臾:

一会儿。

判笔:

公文用笔。

涕:

泪。

逾:

过竞:

争着。

不售:

卖不出去草圣:

草书询:

6

询问

译文

苏东坡到钱塘就职时,有人告状说别人亏欠两万钱不还。

苏东坡招那人询问,他说:

“我家凭借制作扇生存,恰巧父亲去世,并且从今年春天以来,(不仅)连着下雨,天气还冷,做好的扇卖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钱。

”东坡凝视他许久,说:

“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市卖。

”过了一会儿扇送到,苏东坡拿二十把空白的夹娟扇面,用公文用笔书写草书和画枯木竹石,一会儿就完成了。

交给那人说:

“快去外面卖了还钱。

”那人抱着扇子感动流泪,刚越出府门,就有人争着用一千钱购买扇子,手里拿的一下子就卖完了,而后来的想买,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离开。

卖扇人用卖扇的钱终于还清了欠款。

整个郡的人都感动了,甚至有到哭的地步。

文言知识

1.释“官”。

上文“东坡官”中的“官”,指的是朝廷官职。

古代的官场就像现代的国家政府一样。

2.“须臾扇至,公取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成。

”这句中没有主语,文言文中,如果只有二三个人对话动作,只对一人进行叙述,另一人省略,以起到简洁作用。

但是在现代翻译中一定要添加适当主语,以免句子不通顺。

规范格式应以“(XX)”来添加,如:

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

翻译:

(东坡)用公文用笔书画草和枯木竹石。

3.非故负之也:

不是故意欠他钱。

之:

代词,代“他(债主)的钱”非:

不是故:

故意负:

欠铁杵磨针

铁杵磨针(tiěchǔmózhēn)是一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是褒义词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铁杵磨针

,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

“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加点字解释

眉州:

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世传:

世世代代相传。

李太白:

即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成:

完成。

去:

离开。

媪:

年老的妇女。

欲:

想要。

铁杵:

铁棍,铁棒。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杵:

棒木追。

感:

被......感动去:

离开。

逢:

7

碰上。

方:

正在。

氏:

姓„的人。

还:

回去。

卒业:

完成学业。

今:

现在。

之:

代老妇人。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重视生活中的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请牢记:

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关键在于你的态度。

有关成语

成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启示

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

2一个人,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即可创佳绩。

3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如果有了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5要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们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食粥心安

原文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数十茎啖①之。

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

范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讶曰:

“大人闻汝清苦,遗②以食物,何为不食?

”范曰:

“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③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词语解释

1)啖:

吃2)遗(wèi):

馈赠,赠送3)遽(jù):

一下子,立刻4)南都书舍:

即南都书院5)齑:

腌菜6)留守:

官职名称7)败:

坏,腐烂8)大人,指自己的父亲9)釜:

锅子10)画:

划11)遗:

送12)盖:

因为13)以:

把14)悉:

全,都15)既而:

不久16)后日:

以后17):

岂·····乎:

难道······吗?

18)闻:

听说19)何:

为什么20)置:

放21)留守:

官职名称22)馔:

饭菜

译文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每天做一锅粥,经过一个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折断几十根腌菜的茎吃。

留守的儿子和他一起学习,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他的父亲(范仲淹的事),他父亲就(让他的儿子)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

但是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之后食物全腐烂了。

留守的儿子(对范仲淹)说:

“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说:

“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意,而是因为我吃粥心里安定已久,现在突然享用丰盛的饭菜,以后怎么能再安心的吃这粥呢?

理解8此文反映了范仲淹知足常乐以及俭朴的品格。

范仲淹不要馈赠的原因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日本,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唐天宝12年即公元

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原文

唐高⑪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⑫人,年十四出家为僧。

稍⑯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⑬。

天宝元年⑭,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

然东海风骤⑰浪高,或⑱船覆⑲,或粮匮⑳,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

其实僧目盲,唯至不渝⑴。

天宝十二年,竟⑵至日,翌年与奈良⑮东建戒台,授戒法。

译文

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当和尚。

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

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从东海去日本。

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迷路)。

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

那时鉴真已经失明,但志向始终没变。

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本。

第二年在奈良东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规戒律。

注释

⑪:

此指有名望。

⑫江阳:

古县名,今江苏扬州市。

⑬戒律:

指佛教的清规戒律。

⑭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

“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

⑮奈良:

日本城市名。

⑯稍:

渐渐。

⑰骤:

急。

⑱或:

有时。

⑲覆:

倾翻。

⑳匮:

缺少。

⑴渝:

改变。

⑵竟:

最终。

少年志存高远

题目解释

少年志存高远:

少年人有远大的志向尔辈亦鹰犬:

你这种人和老鹰猎犬一样

全文

昔有一少年,家贫甚,伐薪自食,夜则映月以览。

邻村有富者,衣锦食肉,恒炫于众。

一日富者出猎,左右持弓,鹰犬罗后,途与少年遇。

富者众辱之,曰:

“尔贫如此,尚不及吾之鹰犬。

”少年不应。

富者复曰:

“尔随我后,与鹰犬同逐狐兔,先得者赏尔。

”少年作色,少年曰:

“吾虽家徒壁立,然志存高远,非若等鼠类可比!

”左右欲殴之,少年嗔目斥之:

“尔辈亦鹰犬也!

”不顾而去。

注释

1.薪:

柴草。

2."炫:

夸耀、炫耀。

3."若等:

你或你们。

4."罗9

后:

跟随在后面。

5."作色:

改变了脸色。

6."顾:

回头看。

7."去:

离开。

8、"恒:

常常。

9、"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