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8170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docx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docx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成因及对策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大许小学方振民、高蕾

时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这种趋势所带来的影响是各方面的。

在有子女的农民工中,只有很少的农民工是把子女带到城市上学,而绝大多数的是把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叔、伯、姨等,这就产生了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

我校地处农村,在校生均为农家子弟。

目前,我校共有教学班12个,学生496人,其中留守学生177人,占总学生人数的35.7%。

这就意味着我校35.7%的农村孩子远离直接监护人,远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沉重话题。

据调查,本校留守子女的家庭,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更无法在学习上给予实在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老人过分溺爱,亲友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

致使这些孩子,不仅在生活上缺乏热情和爱心,性格缺失;更糟糕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路滑坡,学习现状非常令人担忧。

一、学习现状

1、学习热情不强,学习成绩普遍欠佳。

留守儿童普遍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他们大多在祖辈或其他人的监护下成长,没有直接受到父母更多的好的家庭教育和行为引导,他们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学生。

调查结果显示,有15%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

接受调查的学校反映,在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学习成绩较好的只占10%左右,中等偏下和较差者占到70%以上。

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偏差状况。

另外,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因而,从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孩子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现象最低。

这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习热情不强,学习成绩普遍欠佳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学习不好并非留守儿童的共性,叶敬忠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就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呈现两个极端,好的特别好,差的特别差,学习好的大多是理解父母的辛苦,而另一部分孩子则早早地接受了“读书无用论”。

2、学习意志薄弱,厌学情绪严重。

学习是向未知领域进军的过程。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遭到许多挫折,如果迎难而上,就能进入新的境界;如果知难而退,就会失掉信心,甚至丧失意志。

父母离家进城后,留守儿童在学习和接受教育上处于无人看管的境地。

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在学校还可以向老师请教,在家只能靠自己思索,思索不出只好放弃,长此以往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动力,产生了厌学情绪,并且自信心严重受损。

由于留守儿童们过早的体验到生活的艰辛,而且他们的父母往往以分数的绝对值检验孩子在家的表现,所以他们事实上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学习,但由于缺乏一些正确的心理疏导以及学习上的帮助,使他们面对成绩不能上升的情况后逐渐变的消沉,总感觉自己太笨,没有自信心,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诸如学习表现不佳、性格和行为等明显偏差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留守儿童群体的留守状态,非留守儿童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就学习方面而言,留守儿童中有个别拔尖的,但大部分的学习成绩都在中等水平,下游的也为数不少,而在中游的留守儿童里又是有大部分的人确有一定的提高空间的,只是缺乏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3、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习惯普遍偏差。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习惯可能比知识、能力更重要,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

在对177名同学调查中我们发现:

不少留守儿童学习方法不科学。

他们放学回家,先做作业再玩的学生仅占42%;每次学习前,能够认真预习或复习功课的仅有45.7%,不需要辅导,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只有21.3%。

其中二年级学生是30%,三年级学生是25.3%,四年级学生是19.6%,五年级是13.8%,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留守儿童不良的习惯中,要数做作业的习惯最差:

要家长督促做作业的占65.3%,向同学抄作业的占16.2%,边做作业边听音乐或边吃东西的占39.4%。

另外,在做作业时,经常和别人讲话或做其它事的占56.1%;还有7.5%的同学经常或有时把学习时间花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了。

另外,还有两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一组是来自优等生(每班2名,共24名)的心声。

由调查得知,真正学习自觉,属“我要学”的学生仅占60%,尚有4成是家长“逼着学”的。

另一组是来自学困生(也是每班2名,共24名)的信息,他们几乎个个都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用心复习,作业本打满“××”,考试卷上挂满红灯。

他们拿起书本就睡,一做作业就头疼,没有一点学习兴趣。

以上数据提醒我们,许多留守儿童不能很好地利用学习时间,不能自主学习,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等。

可见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长期的过程,教师和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有足够的耐心。

4、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标不明确。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

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作业本上不断出现的红色“”,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

这不,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张言等的调查显示,有45%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4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5%的学习成绩优秀。

调查同时显示:

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只有9.3%的教师不同意这一说法。

多达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对此表示不太同意的教师占26.5%。

我们在走访中也了解到,虽然“留守儿童”中不乏品学兼优、独立能力很强的好学生,但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性情顽劣的孩子还是占了多数。

当然,我们也发现,有些父母把寒暑假接孩子去大城市玩作为一种奖励手段,激励孩子发奋读书;同时,孩子在大城市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一些知识,从而更加发奋读书。

5、学习动机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教师在教学时,一般都很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当留守儿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后,他们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学习潜能就能够得到较好的开发。

那么,当前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怎么样呢?

据调查,40.3%的留守儿童能够把握书上的重点或难点自己读书,其中三年级留守儿童达54.6%,百分比最高。

看来低年级留守儿童比较听老师的话,而高年级的留守儿童则缺少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只有9.7%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提出来跟教师讨论,18.8%的留守儿童很少这样做。

这到底该怪谁呢?

也许是教师太严肃了,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大,不敢接近;也许是孩子们不好意思,或者根本就不想问;12.4%的留守儿童在自己学习时常常会觉得不知道该学什么好,他们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33%的留守儿童很少利用某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来理解其他学科的东西,他们缺少知识迁移的能力。

总之,留守儿童的自学能力,不容乐观,更应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

6、情绪影响较大,导致学习心理障碍。

情绪是对留守儿童学习影响较大的因素。

如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常常会有些奇思妙想;而在烦躁的情绪下,再简单的内容也可能听不进去。

另外,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和教师、同学的情感交流状况、留守儿童对学习环节的体验、反应等情绪因素都会左右他们的学习。

在调查中这样的情况是显而易见的。

30.9%的留守儿童即使知道答案,也经常害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49.7%的留守儿童学习时,只是认真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41.9%的留守儿童不高兴的时候,就是能够做好的事也会出错误;还有52.1%的留守儿童不喜欢和比自己好的同学交朋友。

加之家庭结构、生活环境的欠缺,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受到较多的负面情绪影响。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养成他们任性、冷漠、自卑、郁闷、胆怯、失望、冲动、敏感、嫉妒、孤独等不良心理。

二、问题存在的主要成因

  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值得重视,其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与之相关的诸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监护人因素。

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是其祖辈、亲朋,他们的临时监护虽能对孩子管吃管住,在教育方面却疏于管理,无法真正履行好监护人的职责。

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

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

一是责任意识不强。

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

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

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里健康和全面发展、重交通安全不关心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重按时回家按时到校,而忽视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

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

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不足。

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

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家庭因素。

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其中特别是社会化)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

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甚至是学习成绩。

“留守儿童”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

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或歧视,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其家长和监护人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有密切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的生活和教育需求在不断提高。

由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接受高等教育。

但是,当连最基本的生活问题还无法解决时,当生活和教育发生冲突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谋生,让孩子接受高级教育只能成为梦想和泡影。

当然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

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严重影响了孩子学习。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照顾子女,传统的双亲教养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现多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

子女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互动减少,由此亲子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疏远。

这种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

不少被调查对象都认为外出务工者的子女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是突出,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

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了“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家长因素。

家长自身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落差较大。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父母关爱严重缺乏。

在接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其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从事体力、餐饮和手工劳动,经济上基本能够保证其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则很少,与子女联系的方式主要是靠电话,联系的内容也仅限于大致了解一些生活、学习情况。

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缺少关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致使大多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沟通,对父母产生了隔阂感。

大部分家长以为给孩子买几件新衣服、买些好吃的、交付学费就是对孩子的最大关爱,没有意识到还需要与班主任、代课教师沟通,只注意孩子的身体,不注重孩子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当。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

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将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异或障碍;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爱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不良。

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会导致父母的非自然缺损,因此,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害。

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往往是通过电话或书信的形式,而电话的快捷成了亲子间沟通与联系之首选。

据调查,大多数父母一般半个月才给孩子一个电话;少数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试时,来个电话问问成绩了事。

春节期间返家,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而带给孩子大多是物质的东西(吃的、穿的、玩的以及慷慨的压岁钱)较少精神食粮(书籍、学习用品及心理上的亲子沟通等);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便对孩子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督促其学习。

因而,就造成了很多家长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事实上旁观者。

或者说,父母均外出的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存在,其家庭特别是亲子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从而造成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几近于正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

4、学校因素。

学校对留守儿童有效管理相对薄弱。

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

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

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

学校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课程设置与农村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5、留守儿童自身的因素。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存在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

从调查来看,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欺负同学,迟到早退;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

少数留守儿童沉迷于武侠小说或网络游戏中,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有的拉帮结派,被社会上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一些小偷小摸、校园暴力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人身安全。

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出现偏差,具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优良品质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少。

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性格、脾气的形成上缺少父母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致使有些孩子内向、孤独、软弱、胆小、娇惯,甚至缺乏男子汉气概,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心理特征。

从个性发展特性来看,“留守儿童”常表现两种倾向:

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

据不少任课教师反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上进观念淡薄,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

留守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

在这种非正常家庭氛围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和歧视,容易走极端,要么出现过强的攻击性行为,要么退缩而任人摆布,这就回答了为什么留守学生意外伤害的比例较大的问题。

事实就是:

留守学生年幼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加上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监管不力甚至无人进行监护,使留守学生往往成为各种人身伤害案件和意外伤害事故的主要对象。

6、其他因素。

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不够,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尚未形成合力。

三、对策与建议

  我们通过对大许镇西探小学“留守儿童”及周边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数量、分布、家庭背景及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深入了解了大许镇各村小“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并结合他们现有的学习状况,通过应用研究的教育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实施研究。

建立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四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留守儿童”进行跟踪指导,通过班主任老师、课任老师和同学互助小组的学习帮教活动,形成比较完善的“留守儿童”学习支持系统和学习管理、评价系统,促进他们改变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利用学校、家庭、政府和社区的内在沟通联系,建立比较完善的“留守儿童”家庭支持系统,逐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教水平,完善家长和亲子沟通的方式,让学校、家庭、政府和社区共同关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指导,促进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与爱护“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1、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1)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温暖,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如可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开展“体谅父母教育”活动,“交往辅导”活动等,让“留守儿童”不是在说教中,而是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2)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3)为“留守儿童”建立专项档案。

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以便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通过家长(监护人)热线、定期访问制度等,经常与“留守儿童”的代养人、父母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4)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

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逐渐将心理咨询室引进农村中小学,配备心理教育教师,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发展。

(5)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2、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孩子对父母具有天生的依赖性,家庭亲情有助于少年的成长,父母的关怀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

他们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以及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行为与价值观,通过教育影响孩子的学习成就感,通过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因此,在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

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尽最大可能降低母亲“出行率”,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注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并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调查中,当“留守儿童”被问及“如果父母有一个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谁留在身边”时,有76%的“留守儿童”回答“母亲”。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照顾孩子饮食起居,还是教育孩子,母亲更有优势。

母亲在家孩子会感觉有安全感,有倾诉对象。

所以我们认为母亲丢下孩子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弊大于利。

如果父母双方都不得不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

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

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

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必须强调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缺少了这一点,任何其他措施都无助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本人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面对现实的信心和勇气,以更积极、更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3、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的作用

(1)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

一是各级政府要在财政上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的投入。

二是要及时将农民工女子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日程,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研究,尽快出台关于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保护工作方面的文件,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统筹各有关部门的力量,明确责任分工,制定考核奖惩办法。

三是要加强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教育和引导,强化农民工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观念,积极创造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条件,以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有些没有寄宿条件,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落实专门经费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提高学校住校管理能力,加大对“留守儿童”统一教育管理的力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

  (3)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

认真落实好国家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与当地适龄儿童平等入学的政策,落实国民待遇,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带在身边上学,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4)积极构建“留守儿童”教育新格局。

一是要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制定特殊的养成教育、学业管理、后勤服务、家校联系的新举措,逐步完善“留守儿童”工作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他们健全的人格塑造,促进孩子的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是要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村组“留守儿童”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教育管理的工作积极性,切实做好“留守儿童”的校外管教工作。

妇联、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在未成年思想道德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