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8217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docx

康复医学概论规范

康复医学概论

第一节康复、康复医学定义范围

一、康复

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疾病或虚弱的消除。

1、定义

康复是达到下述目标的一个过程,旨在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其借助某种手段,改变其生活,增强自立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2、内涵

康复的各种措施包括医学的、工程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一切手段,分别称为医疗康复、康复工程、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从而构成全面康复。

3、康复服务的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康复服务的方式有三种:

(1)康复机构的康复,包括综合医院中的康复医学科、康复门诊、专科康复门诊及康复医院、专科康复医院以及特殊的康复机构等。

它有较完善的康复设备,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各类专业人员,工种齐全,有较高转业技术水平,能解决病、伤、残者各种康复问题;

(2)上门康复,具有一定水平的康复人员,走出康复机构,到病、伤、残者家庭或社区进行康复服务。

服务数量和内容均有一定限制;(3)社区康复或基层康复,依靠社区资源为本社区病、伤、残者就地服务。

三种服务相辅相成,互不排斥。

二、康复医学

1、定义

康复医学是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

2、对象、范围

康复医学的主要对象是损伤与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者,先天发育障碍者。

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临床医学是以疾病为主导,康复医学是以功能障碍为主导。

功能障碍又分为器官水平的病损、个体水平的残疾和社会水平的残障三个层次。

 

第二节康复医学的组成及工作方式

一、康复医学的组成和原则

康复医学的组成包括康复医学理论基础、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原则是:

早期介入、综合措施、循序渐进、主动参与。

二、工作方式

康复医学需要多种专业服务,采用多专业联合作战的方式,共同组成康复治疗团队,领导为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师,成员包括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矫治师、心理治疗师、假肢与矫形器师、文体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

 

第三节康复医学的地位

一、存活与康复

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抢救存活率显著提高,有后遗症和功能障碍的患者亦随之增多。

由于疾病慢性化,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也急剧增多。

如果有康复的早期干预,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二、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

康复医学不仅是医疗的延续,而应与临床医学同时并进,应该从医疗的第一阶段就开始进行。

临床医学以疾病为主导,主要使用药物和手术治疗。

康复医学以功能障碍为主导,除应用一般的医疗技术外,还要实施综合的治疗,运用一些辅助医疗技术,协调有机地进行,构成整体治疗方案。

三、临床医师与康复

在患者的全面康复中,临床医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充分掌握康复医学理论和实践,为患者全面康复服务。

1、观念更新

作为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医师,应该逐步具有:

1、有完整的医学体系概念。

医学是由保健、预防、临床与康复四个方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

2、康复不仅是康复医学专科医师的事,而且也应该是每个临床医师的事。

3、临床医师的工作是处在一个最有利、有效的康复阶段。

康复工作进行得愈早,效果愈好,可以节省以后许多精力、经济。

4、临床医师是二级预防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5、合格的临床医师不仅应对住院、门诊患者负责,还应为出院后的患者负责。

不仅是治病救人,还要为患者功能负责。

2、临床医师的康复职责

临床医师既是临床专科医师,也应是该专科的康复医师,因为康复是所有医师的责任。

临床阶段又是康复的最佳时期。

在医疗单位必然要有一批受过训练的医师专门从事康复医学工作的康复医师,但是许多临床医师在经过学习后,也可以成为该专科的康复医师。

 

第四节残疾问题

一、残疾定义

残疾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

广义的残疾包括病损、残障在内,成为人体身心功能障碍的总称。

二、分类

1980年发布的《国际病损、残疾、残障分类》将残疾分为三个独立的类别,即伤病、残疾、残障。

我国的残疾分为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精神残疾等六类残疾标准。

 

第五节社(基)区康复

社区康复是社区发展的一项策略,是使所有残疾人得到康复、具有平等的机会和达到社会一体化。

岗位名称:

康复中心主任

直接责任:

1.在院长领导下,全面负责科室行政业务管理工作,组织完成各项指令性任务。

2.主持本科室例会。

正确传达上级指示,保证各项制度、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正确执行,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反馈。

3.根据医院对康复中心学科建设的目标,制订出阶段性目标、业务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并经常督查业务进展情况,总结阶段性成果,不断完善,以确保实现。

4.对下级和服务对象的争议、投诉作出裁决,对科室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全面负责。

5.负责科内、科间各种关系的协调,并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

6.界定好下级工作。

对下级作出客观的工作评定,及时掌握科内成员的思想动态,并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

7.主持科疑难病症的救治及各类病例讨论并做出诊疗决策。

8.经常组织科内成员学习康复医学新知识,了解本学科新进展,不断培训,不断致用。

注重培养本专业人才结构梯队。

领导责任:

1.对本科室的效益、成本控制和工作质量负责。

2.对本科室的管理秩序、纪律行为、整体面貌负责。

3.对本科室管辖的设备完好和一切法律行为负责。

 

岗位名称:

康复中心医师

工作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做好本诊疗范围内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

2.按时查房,做好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特殊诊疗操作。

3.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病人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其他重要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报告。

4.认真执行各项制度及技术操作常规,做好医疗安全工作,严防差错事故。

5.参加值班、门诊、会诊工作,做好交接班。

6.认真书写医疗文书,及时检查、修改实习、进修医生书写的病历,并参加科内病历讨论,决定病员出院。

7.做好病人康复评定,制定康复计划及康复处方,指导康复治疗师进行操作。

8.参加科内业务学习,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

9.对经管病人的满意度负责。

 

 

岗位名称:

康复中心治疗师

工作职责:

1.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负责具体治疗工作,严格按照操作常规进行。

2.负责病人的检诊,确定治疗的种类、剂量、疗程,严防差错事故,做好医疗安全工作。

3.注意观察病情、治疗效果及反应,并向康复医师反馈,如有反应及时处理。

4.参加科内康复小组讨论、学习活动,积极钻研业务,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5.担任本专业的会诊、科教工作。

6.负责向病人进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常识的宣教工作,介绍注意事项。

7.负责治疗登记和统计。

8.负责设备清洁、保养、清点和检查。

9.对经治病人的满意度负责。

 

 

岗位名称:

针推医师

工作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做好科内各项业务及日常医疗工作。

2.负责病人的检诊,确定治疗方案。

3.认真执行各项制度及技术操作常规,做好医疗安全工作,严防差错事故。

4.注意观察病情,做好巡视工作,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反应,并进行及时处理,合理调整。

5.承担本专业的会诊及科教工作。

6.参加科内业务学习,积极钻研业务,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

7.负责治疗登记和统计。

8.负责设备、物品的清洁和保养。

9.对经治病人的满意度负责。

康复医学相关基础

第一节运动学基础

一、运动的生理效应

(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循环调节:

等张运动主要表现为心率加快、回心血量增多、外周阻力下降、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不变和心肌摄氧量增加。

等长抗阻运动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肌摄氧增加、心率加快、心排出量中度增加、每搏量和外周阻力变化不大。

2、心率调节:

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第一个可测的反应是心率增加。

在心脏每分钟排出的血量中,心率因素占60%~70%,而前负荷和后负荷的改变占30%~40%,因此心率增加是心排血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3、血压调节:

运动时,心排出量增多和血管阻力因素可以引起相应的血压增高。

4、心血管功能调节:

运动可通过自主神经和血管内皮细胞衍生的舒缓因子的双重调节使冠状动脉扩张。

运动时心脏舒张期的延长使冠状动脉得到更充分的灌注,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

另外,运动能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降低血小板的黏滞性,防止血栓的形成。

(二)、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在运动中,一般是随功率的加大每分摄氧量逐渐增加,但当功率加大到一定值时,每分摄氧量达到最大而不再增加,此值称为最大摄氧量。

(三)、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人类骨骼肌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肌纤维:

Ⅰ型慢缩纤维,又称红肌,即缓慢-氧化型肌纤维;Ⅱa型和bⅡ型快缩纤维,又称白肌。

1、力量训练:

大力量和少重复次数的训练可增加肌肉力量,这是肌肉横截面积增加的结果。

抗阻训练所选择的阻力通常是在阻力负荷上完成1~15次动作。

抗阻训练的原则是重复练习至不可再继续。

大负荷和少重复次数的练习主要增加肌肉的力量和体积,而对耐力无明显影响。

2、耐力训练:

力量训练的结果是肌肉变得更强壮,体积增大,而耐力训练的结果是肌肉产生适应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肌肉能量供应的改变。

3、爆发力训练:

持续数秒至2分钟的高强度训练主要依赖于无氧代谢途径供能,又称无氧训练。

其能量供应主要来源于储存的磷酸肌酸分解为ATP以及葡萄糖的酵解。

无氧训练所产生的人体适应性变化主要表现为磷酸肌酸储存量的增加。

(四)、运动对骨代谢的影响

1、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骨骼的密度与形态取决于施加在骨上的力,运动可增加力,对骨形成有明显影响,骨受力增加可刺激其生长、骨量增加;反之,骨受力降低可抑制其生长、骨量减少。

2、运动对雌激素的影响:

雌激素是稳定骨钙的重要因素,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骨量丢失速度加快。

运动使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轻度增加,从而增加骨钙含量。

二、制动与卧床对机体的影响

制动是临床最常用的保护性治疗措施。

制动的形式有固定、卧床和瘫痪。

(一)、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心率变化:

严格卧床者,基础也率增加。

2、血容量变化:

中心血容量增加,血浆容量减少。

3、直立性低血压。

4、心功能降低。

(二)、制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肌肉固定所出现的第一个变化是肌肉萎缩,即整个肌肉的重量下降。

三、骨与关节的生物力学

(一)、人体的力学杠杆

肌肉、骨骼和关节的运动都存在着杠杆原理。

根据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不同位置关系可分为三类杠杆。

1、第一类杠杆:

称之为“平衡杠杆”如肱三头肌作用于鹰嘴产生伸肘动作。

2、第二类杠杆:

称之为“省力杠杆”如足承重时跖屈使身体升高。

3、第三类杠杆:

称之为“速度杠杆”如肱二头肌引起屈肘动作。

(二)、应力对骨生长的作用

应力刺激对骨的强度和功能和维持有积极的意义。

骨在需要应力的部位生长,在不需要的部位吸收。

制动或活动减少时,骨缺乏应力刺激而出现骨膜下骨质的吸收,骨的强度降低。

四、肌肉的生物力学

(一)、肌肉的分型

根据肌细胞分代情况可将肌细胞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骨骼肌按其在运动中的作用不同,又可分为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和协同肌。

在运动的发动和维持中一直起主动作用的肌肉收原动肌。

拮抗肌指那些与运动方向完全相反或发动和维持相反运动的肌肉。

(二)、肌肉的收缩形式

其收缩形式有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和等速收缩。

等张收缩:

在肌肉收缩时整个肌纤维的长度发生改变,张力基本不变,可产生关节的运动。

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整个肌纤维的长度基本不变,所做功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不产生关节的运动。

五、肌腱和韧带的生物力学

(一)肌腱和韧带的拉伸特性

肌腱是机体软组织中具有最高拉伸强度的组织之一,原因是它由胶原组成,而胶原是最强的纤维蛋白。

肌腱和韧带与许多组织一样,具有与时间和过程相关的弹性特性,即肌腱和韧带的伸长不仅与受力的大小相关,也与力的作用时间及过程相关。

六、周围神经的卡压和牵拉的生物力学

(一)神经卡压损伤分类

神经卡压损伤主要分为两大类:

即刻发生的急性损伤和延迟发生或逐渐进展的慢性损伤。

(二)、神经卡压生物学效应

在严重的急性损伤中,神经纤维的机械形变是引起神经病理改变的原因,在慢性卡压中,缺血则成为损伤发生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神经学基础

一、中枢神经发育机制

(一)、神经诱导

(二)、神经细胞的分化

(三)、神经细胞的迁移

(四)、神经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二、神经反射

(一)、脊髓水平的反射

脊髓反射是指脊髓固有的反射,其反射弧并不经过脑,但在正常情况下,其反射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

脊髓反射分为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躯体反射是指骨骼肌的反射活动,包括牵张反射、屈肌反射和浅反射。

(二)脑干水平的反射

(三)脑水平的反射

三、中枢神经损伤反应

其神经轴突损伤后都发生以下反应:

1、受损轴突的近、远侧端肿胀;2、损伤使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增加,从而介导神经毒性反应;3、远端神经末梢退变及突轴传递消失;4、胞体肿胀,胞核移位,胞核周围的尼氏体分散染色质降解;5、与受损神经元有突触联系的神经元也将变性,称跨神经元或跨触变性;6、血-脑或血-神经屏障不同程度破坏,引起炎症、免疫反应,这些反应有利于损伤细胞残屑的消除和受损神经的再生修复。

四、中枢神经的可朔性

(一)、突触的可朔性

根据信息传递媒介物性质的不同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突触的可朔性形式神经元受损后,突触在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称为突触的可朔性,中枢神经的可朔性大多情况下是由突触的可朔性完成的。

突触可朔性的形式有:

1、强直后增强;2、习惯化和敏感化;3、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

(二)、康复训练对大脑可朔性的影响

脑损伤后,脑可朔性的发生和功能的重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脑卒中后功能重组可以分成4个阶段:

1、即脑卒中后的即刻改变,整个神经网络都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这与远隔功能抑制的理论相一致;2、主要是未受损半球的增量调节和过度活动;3、双侧半球运动相关区域和激活减低,在这一阶段,残存的神经网络建立新的平衡;4、即脑卒中后恢复的慢性阶段。

脑损伤后功能重组的动态变化提示我们在脑卒中恢复的不同时期,应采用不同的康复措施以促进脑功能的重组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五、脑老化

脑老化是指脑生长、发育、成熟到衰亡过程中的后一阶段,包括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其表现以脑功能的降低、减弱和消失为特征。

第三章康复医学评定

(1)

第一节运动功能评定

一、肌张力评定

(一)、定义

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正常肌张力有赖于完整的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制以及肌肉本身的特性。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正常肌张力可分为以下三类:

1、静止性肌张力;2、姿势性肌张力;3、运动性肌张力。

(二)、异常肌张力

1、肌张力增高:

是指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

肌张力增高的状态有痉挛和强直。

强直也称僵硬,做关节被动活动时各个方向的阻力是均匀一致的,也就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张力同时增加。

2、肌张力低下:

肌张力低下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疾病、小脑病变、脑卒中弛缓期、脊骼病损的休克期等。

3、肌张力障碍:

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肌张力障碍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所致,也可由遗传因素(原发性、特发性肌张力障碍)所致。

与神经退行性疾患(肝豆状核变性)或代谢性疾患也有一定关系。

也可见于张力性肌肉变形或痉挛性斜颈。

(三)、肌张力的评价标准

1、正常肌张力评价标准。

2、痉挛的评定标准:

现主要介绍较为最用的方法,即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表。

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表

0级

无肌力的增加

Ⅰ级

肌张力轻微增加: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ROM之未出现突然的卡住然后释放或出现最少的阻力

Ⅰ+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

被动屈伸时,在ROM后50%范围内突然出现卡住,当继续把ROM检查进行到底时,始终有小的阻力

Ⅱ级

肌张力较明显增加:

通过ROM的大部分时,阻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移动

Ⅲ级

肌张力严重增高:

进行PROM检查有困难

Ⅳ级

僵直: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二、肌力评定

肌力评定的主要目的是:

判断肌力减弱的部位和程度;协助某些神经肌肉疾病损伤进行定位诊断;预防肌力失衡引起的损伤和畸形;评定肌力增强训练的效果。

常用的肌力评定方法有徒手肌力检查、应用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等速肌力测试。

(一)、徒手肌力检查

1、分级标准:

通常采用6级分级法,各级肌力的具体标准见表

MMT肌力分级标准

级别

名称

标准

相当正常肌力的%

0

零(zero,O)

无可测知的肌力收缩

0

1

微缩(trace,T)

有轻微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10

2

差(poor,P)

解除重力的影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25

3

尚可(fair,F)

能抗重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50

4

良好(good,G)

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

75

5

正常(normal,N)

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

100

2、肌力评定的适用范围和慎用情况

适用范围:

下运动神经元病损、原发性肌病、骨关节疾病等。

慎用情况:

严重疼痛、关节活动极度受限、严重的关节积液或滑膜炎、软组织损伤后刚刚愈合、骨关节不稳定、关节急性扭伤或拉伤等为绝对慎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亚急性或慢性扭伤或拉伤、心血管疾病为相对慎用。

(二)、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

常用的方法有握力测试、捏力测试、背肌力测试、四肢肌群肌力测试等。

(三)、等速肌力测试

等速运动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角速度)保持不变的一种肌肉收缩方式。

第三章康复医学评定

(2)

一、关节活动范围测定

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亦称关节活动度。

关节活动度是衡量一个关节运动量的尺度。

关节活动范围测定的主要目的:

发现ROM范围障碍的程度;根据整体的临床表现,大致分析可能的原因;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作为治疗过程中评定效果的手段。

测量工具有多种,如通用量角器、电子量角器、皮尺等。

二、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是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康复评定和治疗,也有助于临床诊断、疗效评定、机制研究等。

(一)、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是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落地到再次落地的时间过程,根据下肢在步行时的空间位置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二)、三维步态分析

1、运动学分析:

是研究步行时肢体运动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

人体重心分析、廓清机制、步行时间-空间测定和肢体节段运动测定。

2、动力学分析:

是对步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强度、方向和时间的研究方法。

(三)、常见异常步态

1、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1)、臀大肌步态,又称鹅步;

(2)臀中肌步态,又称鸭步;(3)屈髋肌无力步态;(4)股四头肌无力步态;(5)踝背屈肌无力步态,严重时患者在摆相出现足下垂,导致下肢功能性过长,往往以过分屈髋屈膝代偿(上台阶步态);(6)腓肠肌/比目鱼肌无力步态,表现为膝塌陷步态。

2、中枢神经疾病常见的异常步态:

(1)偏瘫,称为划圈步态;

(2)截瘫,称为跨槛步态;(3)脑性瘫痪,痉挛型表现为踮足剪刀步态,共济失调型类似于醉汉的行走姿态;(4)帕金森病,表现为慌张步态。

三、感觉功能评定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个别属性有大小、形状、颜色、坚实度、湿度、味道、气味、声音等。

感觉功能评定可分为浅感觉检查、深感觉检查、复合感觉检查。

(一)、浅感觉检查:

1、痛觉;2、触觉;3、湿度觉。

(二)、深感觉检查:

1、运动觉;2、位置觉;震动觉。

(三)、复合感觉检查:

包括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和体表图形觉等。

第三章康复医学评定(3)

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一)、ADL定义、范围及评定目的

1、定义:

ADL是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独立的社区活动的必需的一系列的基本活动。

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

2、范围:

日常生活活动包括运动、自理、交流及家务活动等。

3、评定目的:

ADL的评定对确定患者能否独立及独立的程度、判定预后、制定和修订治疗计划、评定治疗效果、安排返家或就业都十分重要。

(二)、Barthel指数评定内容及记分方法:

Barthel指数评定内容及记分方法

ADL项目

自理

稍依赖

较大依赖

完全依赖

进食

10

5

0

0

洗澡

5

0

0

0

修饰(洗脸、梳头、刷牙、刮脸)

5

0

0

0

穿衣

10

5

0

0

控制大便

10

5

0

0

控制小便

10

5

0

0

上厕所

10

5

0

0

床椅转移

15

10

5

0

行走(平地45m)

15

10

5

0

上下楼梯

10

5

0

0

 

二、言语功能评定

(一)、概述

语言与言语是两既不同又有关联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其表现形式包括口语、书面语和姿势语(如手势、表情及手语)。

言语是语言的主要内容,是用声音来进行口语交流,即说话的能力。

(二)失语症评定

失语症是由于脑损伤使原来已经获得的语言能力受到损伤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

1、评定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谈话、复述、口语理解、命名失语、阅读、书写。

2、评定方法:

常用的是波士顿失语检查法和西方失语症检查套表,国内常用汉语失语检查法。

第四章康复治疗技术

(一)

一、运动治疗

物理治疗是康复治疗的主体,使用各类物理因子进行治疗。

包括声、光、电、磁、力(含运动、压力)、热、冷等,历史悠久,范围宽广,人称三大项(3M):

运动治疗、器械治疗、手法治疗。

运动治疗在恢复、重建功能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物理治疗的主体,涵盖几个主要部分

(一)、关节活动技术

1、主动运动。

2、主动助力运动。

3、被动运动。

(二)、软组织牵伸技术

牵伸是指拉长挛缩或短缩软组织的治疗方法。

根据牵伸力量的来源、牵伸方式和持续时间,可以把牵伸分为手法牵伸、器械牵伸和自我牵伸三种。

凡是由于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瘢痕形成引起肌肉、结缔组织和皮肤缩短、关节活动范围降低均可采用牵伸治疗。

牵伸的禁忌证主要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组织有炎症,如结核、感染,特别是急性期;新近发生的骨折、肌肉韧带损伤;组织内有血肿或有其他创伤;神经损伤或神经吻合术后1个月内,关节活动或肌肉被拉长时剧痛;严重的骨质疏松。

此外,当挛缩或缩短的组织具有维持关节的稳定性或使肌肉保持一定力量,增加功能活动的作用时,牵伸应慎重,特别是四肢瘫或肌肉严重无力的患者。

(三)、肌力训练技术

肌力训练是根据超量负荷的原理,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来改善或增强肌肉的力量。

当肌力为1级或2级时,进行徒手助力肌力训练。

当肌力3级或以上时,进行主动抗重力或抗阻力训练。

肌力训练的运动量以训练后第二天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