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8499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x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议论文

《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答:

(1)反对兼并战争。

(2)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

(3)注重教育。

(4)反对暴政,提倡施行仁政。

(5)以民为本。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答:

本文紧紧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

抑扬兼施、循循善诱是本文说理的特点。

抑扬兼施表现在先对梁惠王的治国方法进行批评,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加多,这些都是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

循循善诱表现在抓住惠王的心理,先易后难、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方面。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此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答:

孟子用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他跟其他的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秋水》(节选)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思想意义:

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

文章中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陪衬河伯与海神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

本文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的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出叠见,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

例如: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以“稊米之在大仓”比喻“中国之在海内”;“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毫末之在于马体”比喻人与万物的关系,结论是微不足道,不必自多。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

本丈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

在论证中又多用形象比喻来说明抽象道理,其中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

其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已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

《五代史伶官传序》

1(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答:

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

并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精辟透彻,发人深省。

这两企警句告诫后人,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一个人为事业奋斗,都必须勤勉、发奋。

不可贪图安逸、意志消沉。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答: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勤勉及成功时意气的雄壮,接着写失败时形势的衰弱,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格外令人信服、发人深省。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答:

(1)文章第二段选用了事实论据,用庄宗先成功后失败、先强盛后衰微的历史事实恰当、准确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文章第三段的论点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其论据有二:

其一是理论论据,《尚书》上的一句话“满招损,谦得益”;其二是庄宗“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围之,而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是事实论据。

本段是对全文中心论点的进一步阐释和论证,强调“人事”因素对国家“盛衰”的决定作用。

《论毅力》

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答:

本文论述毅力对事业成败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并强调只有毅力至强者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其意图在于激励当时从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志士仁人,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而应以坚忍的毅力去战胜逆境,争取成功,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而其思想认识及其所阐发的事理,对我们如何处置人生道路上的不同境遇,如何面对工作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可结合自身求学、工作过程遇到的具体困难、挫折来谈感受)。

2(本文是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

请作具体分析。

答:

本文说理的最大特点是充分运用正反对举的方法。

文章的2、3、4三个自然段始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方法,说明事业的成与败、境况的顺与逆、毅力的强与弱、别人和自己的种种不同,总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指出文中运用层递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作用。

答:

运用层递的语句有: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

”这一段中“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形成了层递,这样写层次清楚、语义轻重分明,逻辑性强。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你怎样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答:

(1)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学习贵在自己探索,老师只起引导、指导作用,要坚持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

(2)做学问是为国家、民族的进步发展,而不是升官发财。

要勇于探索真理,为社会服务。

2(本文的说理有何特点?

答:

本文说理特点有二:

(1)说理简要明白,情理并重。

(2)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在讲述“三事”时总是与当下社会或北京大学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对比着论述,这样论述,观点鲜明突出,说理有力。

《容忍与自由》

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

答:

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容忍,每个人的行为、言论才不受限制,才会有自由。

自由是需要以容忍为前提的,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自由比容忍更重要。

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

答:

赞同胡适的观点。

原因有二:

(1)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总是很有限的,不可能有“绝对之是”。

(2)不存在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条件的,当条件发生变化时,真理也会变化。

3(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

答:

第一例证:

少年时自己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封神榜》。

当时自己是一种不容忍的做法。

自己是无神论者,但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信神的,他们容忍了我这个无神论者四十多年的言论,说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是容忍的。

没有他们的容忍,就没有我的言论的自由。

这一例证恰当地论证了“有容忍才有自由”这一分论点。

第二例证:

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基于“深信自己不会错”的心理。

有了“自己不会错”的心理,就容忍不下“异己”的人和事,这样就不会有自由可谈,就只有专制。

从而论证了“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这一论点。

第三例证:

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陈独秀“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的态度是不宽容的,其实这种态度最易引起别人的恶感,引起别人的反对。

说明在社会问题、政治思想上也应提倡宽容的胸襟和度量。

4(谈谈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

答:

文章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

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之中,剀切道来,排除了读者阅读和理解障碍,极易被读者接受。

这种文笔和态度,充分体现出胡适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

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咬文嚼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答:

中心论点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

第一,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第二,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

主要采用了归纳论证法。

3(本文有些自然段的开头是这样的:

“这是炼字的好例”,“这番话不免噜嗦”,“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

试问,这些话在文章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答:

这些句子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使行文流畅而又紧密关联的作用。

《吃饭》

1(“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包括写文章在内),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

”请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

这里实际涉及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人类所有的活动不外这两个方面,“穷则思变”,物质生活不满足时会催人生发变革、创新,去开创新的生活。

“肠胃空虚”才能“精神充实”,我同意这种观点。

2(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句,并联系钱钟书谈比喻时说的: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

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分析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及其审美效果。

答:

比喻句有:

(1)“吃饭有时很像结婚”。

这是一个明喻,本体与喻体看似不名边际,但经钱钟书一生发,“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就直奔主题,让人恍然大悟,新奇而巧妙。

(2)“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

这是一个明喻,好菜与乐曲看似没有可比性,但作者抓住“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做可分不可离的综合”这一共同特征,就使这一比喻显得合情合理,又妥帖得当。

(3)“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

这是明喻。

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统治者与民众,虽有不同,但又都相成相济,像厨房一样,把各种菜品搭配成美味佳肴。

阐发了作者“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

把深奥的道理演绎得浅显易懂。

3(本文体现了怎样的散文风格?

它与作者的个性特征有何联系?

答:

文章主要采用了类比论证方法。

从吃饭说到结婚,说到艺术,说到政治,都是通过相似性联想展开的。

其中,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如“吃饭有时很像结婚”、“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

本文的另一特点是广征博引,让读者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乐趣。

从柏拉图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情世态到人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处处涉笔成趣。

这与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直接相关,也是他任性挥洒的个性的体现。

《我的世界观》

1(作者认为,人生“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

答:

因为这在作者看来是一个十分简单、并不复杂的问题。

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由于其他的人的付出和劳动,他常常为“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那么作者也就自然地得出了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

2(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这如何理解?

答:

这里的“客观世界”是指艺术和科学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永远探索不尽的,永远发展着的,所以作者说是“永远达不到的对象”。

这里的“宗教感情”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作者献身科学研究探索科学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那种执着、坚毅,犹如宗教徒的信仰一般。

3(谈谈这篇演讲词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

答:

这篇演讲词思想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特而态度谦虚、坦率自然而又真情涌动,这同作者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深邃见识、朴素的生活作风、谦虚的态度、坦荡的胸襟、高尚的人格息息相关,是他高尚人格的自然流露。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1(概括本文所提出的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和避免愚蠢见识的途径。

答:

要避免愚蠢的见识,首先要找到造成这种愚蠢的原因。

文章认为,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是形成人类这种“通病”的主要原因。

由于文章从三个层面阐述了避免愚蠢见解的方法。

第一层面讲科学的认知态度。

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

第二层面讲听取不同意见。

除了类似我们经常说的“兼听则明”这一层意思,作者还提出了“心理想象力”,用“假想的论敌”来反驳自己以防止自以为是。

第三层面阐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有些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有些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所以只有采取谦虚慎重的态度,才能克服自高自大;而克服狂妄自大的根本办法就是要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

2(本文是如何通过例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的?

答:

本文在论述自己观点时,常常援引具体事例,用例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如,在论述要坚持科学的认知方法时,就举出了亚里士多德误以为男人的牙齿比女人的多;自己以为刺猬爱吃油虫;古代作家谈起麒麟和火蛇来头头是道却并未见过它们等等。

3(本文的行文风格有什么特点?

答:

本文逻辑层次清晰,行文要言不烦,论述周密严谨。

作者将一个关涉哲学认识论的大论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读者侃侃而谈,尤其是从头到尾使用了一般文章中较少采用的第二人称“你”,又引入“我”的生活经验作为论述的依托,使文章形成了“你”“我”,之间面对面谈话的表达风格,产生了亲切、贴切的效果。

文中还大量运用了以“如果”开头的句式,还有“也许”、“说不定”、“设想一下”等表意委婉的虚拟语,体现了作者谨慎的作风与谦和的态度,这也正是对自己文章观点的身体力行的表现。

第二单元记叙文

《冯谖客孟尝君》

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

答:

冯谖初为门客无功而频频要求增加地位,仿佛他是一个无能又不知满足的贪婪之徒,等他感受到孟尝君礼贤下士后,后来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显示出冯谖超人的才

智。

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更能突出冯谖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

答:

孟尝君与冯谖形成鲜明对照。

冯谖的再三弹铗,反衬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

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

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

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

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

3(请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的看法。

答:

本文记叙了策士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

对冯谖注重民心向背在今天也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对其中的权术观念和“士为知己者死”等意识,则还须进行现代理性分析,不可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

《垓下之围》

1(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

这三个场面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

第一个场面写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

第二个场面写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

第三个场面写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

2(指出文中的细节加工之处,说明其表现作用。

答: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

“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

“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

“嗔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

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

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

“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

3(结合文中“太史公曰”一段评议,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答:

太史公的一段评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项羽在起兵灭秦的重大政治斗争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他专恃武力、缺乏政治远见和政治头脑是其致命的缺点,也是他从威武的“西楚霸”的成功而一步步走到众叛亲离而终于“乌江自刎”的根本原因。

《张中丞传后叙》

1(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

答:

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

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

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

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从而使文章显得神气凝聚。

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

试作具体分析。

答:

一是细节描写,二是让正面人物的不同性格互相映衬,三是用反面人物来反衬正面人物。

本文几个英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

首先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

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

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都是文中精彩的片断。

其次,作者注意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一经互相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

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又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3(本文为什么叫做“后叙”?

答:

因为本文是韩愈读了李翰所写《张巡传》之后,感到叙事、议论、评价都有所不足,又精要、传神地补写张巡等人守城的英勇事迹,同时给予客观的赞扬,因而名为“后叙”。

4(概括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细节描写手法。

答:

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可概括为:

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作者用“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两个典型的细节形象地突出了南霁云对贺兰进明等人为了个人私利而置国家存亡于不顾的卑劣行径的愤怒以及南霁云忠贞刚烈的性格。

《种树郭橐驼传》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

这篇人物传记带有寓言性质,作者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2(说明文章的类比方法。

答:

本文说理,总体上采用类比方法:

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用种树要“其置也若弃”类比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

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透了种树的原理,也就把治民的道理讲清楚了。

3(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层次内容。

答:

第三自然段可分两个大的层次。

第一层:

(从开头到“非有能早而蕃之也”)这是以正面阐述郭橐驼成功的种树经验。

这一层又可分三个小层次:

(1)郭橐驼种树的基本原则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2)树木的天性。

(3)郭橐驼恰当的植树态度和方法。

第二层:

(从“他植者则不然”到结束)这一层主要写“他植者”错误的种树方法,与郭橐驼的成功经验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中心。

这一层又分两个小层次:

(1)马马虎虎、不认真的种树态度。

(2)“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种树态度。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1(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令为什么能够成功推行?

答:

他采取了正确方法来推行这一举措:

一是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二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作为突破口;三是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四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于是取得了成功。

2(赵武灵王是怎样说服公子成的?

答:

赵武灵王首先以国家利益为重,派人去说服公子成,公子成不同意。

赵武灵王又亲自登门拜访,耐心地分析国家周边形势,以国家的发展、强盛为目的,细心地向公子成陈述,有理有据有情,终于说服了公子成。

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何历史意义?

答:

这则故事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

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

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今天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

《前赤壁赋》

1(本文表现出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作为一篇文赋,《前赤壁赋》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主客对话的实质是什么?

答:

(1)本文在行文时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

作者感情在本文中经历了“乐——悲——喜”的三次变化。

(2)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

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3(指出文中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地方,说明这些景物描写在文章的抒情、议论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

文中描写清风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描写江水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描写明月的句子“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作者借这些景物,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是借景抒情、借景议论。

4(作品是如何描绘箫声的?

答: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从三个角度来描写箫声:

一是描写箫声的哀怨情调;二是描写箫声细长婉转的余音;三是描写箫声的感人力量。

《先妣事略》

1(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深情?

答:

《先妣事略》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蕴含着对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

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

2(说说这篇文章叙事的特色。

答:

全篇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

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神。

总体说来,作者不动声色而使读者深受感动,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魅力。

3(作者记叙外祖父家的情况有何作用?

答:

这是一种衬托手法。

写外祖父家的富有,反衬母亲辛勤劳作、简朴生活的伟大;写外祖父家对归家时有赠送,对人友善,烘托母亲的美德正是在这样的家教中培养而成的。

《马伶传》

1(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观动机是什么?

答:

是想借此讥刺朝中权奸。

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因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而一举成功,这说明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

巧妙地讽刺了当朝宰相顾秉谦是一个像严嵩那样的奸相。

2(以今日而言,马伶的成功经验有何启示?

答:

(1)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

(2)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3(作者为什么先写马伶与李伶的第二次技艺较量,再倒叙其取胜的原因?

答:

作者采用倒叙方式,将第二次较量移至马伶到京师学艺之前叙述,使两次较量的胜负结果显示出富于戏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