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8549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docx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

学校

王家园学校

授课教师

科目

校本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桃花,春天的一个梦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读会背。

2、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明确诵读内容:

《桃花,春天的一个梦》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

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

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6)背诵:

批注:

板书设计

桃花,春天的一个梦

洪雅清

种植一园桃树吧,在家乡的空地上,在一个春天的雨里。

这样,就不必到他乡,寻找桃花,寻找那些粉色的花瓣,妩媚风中的柔软......在心里,在那首桃花盛开的歌里,映照岁月深深浅浅的流水,铺就一路春天的情怀.在他乡,在天涯,温婉一回回的顾盼

教学反思

学校

王家园学校

授课教师

科目

校本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桃花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读会背。

2、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明确诵读内容:

《桃花》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

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

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6)背诵:

批注:

板书设计

桃花

【宋代】苏轼

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监,惊鱼水溅桥。

 

教学反思

学校

王家园学校

授课教师

科目

校本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题都城南庄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读会背。

2、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明确诵读内容:

《题都城南庄》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

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

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6)背诵:

批注:

板书设计

题都城南庄

崔护【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教学反思

学校

王家园学校

授课教师

科目

校本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大林寺桃花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读会背。

2、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明确诵读内容:

《大林寺桃花》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

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

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6)背诵:

批注:

板书设计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唐】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教学反思

 

学校

王家园学校

授课教师

张如

科目

校本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题桃树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读会背。

2、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明确诵读内容:

《题桃树》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

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

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6)背诵:

批注:

板书设计

《题桃树》

袁枚【清】

二月春归风雨天,

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

不及初开一朵鲜。

教学反思

学校

王家园学校

授课教师

科目

校本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读会背。

2、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明确诵读内容:

《桃花源记》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

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

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6)背诵:

批注: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教学反思

学校

王家园学校

授课教师

张如

科目

校本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读会背。

2、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明确诵读内容:

《桃花源记》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

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

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6)背诵:

批注: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教学反思

学校

王家园学校

授课教师

张如

科目

校本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读会背。

2、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1.明确诵读内容:

《桃花源记》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

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

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6)背诵:

批注: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教学反思

学校

王家园学校

授课教师

张如

科目

校本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读会背。

2、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1.明确诵读内容:

《桃花源记》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

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

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6)背诵:

批注: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教学反思

学校

王家园学校

授课教师

张如

科目

校本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小池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读会背。

2、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明确诵读内容:

《小池》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

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

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6)背诵:

 

批注:

板书设计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教学反思

学校

王家园学校

授课教师

张如

科目

校本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读会背。

2、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明确诵读内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

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

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6)背诵:

批注: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学反思

学校

王家园学校

授课教师

张如

科目

校本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采莲曲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读会背。

2、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明确诵读内容:

《采莲曲》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

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

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6)背诵:

批注:

板书设计

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教学反思

学校

王家园学校

授课教师

张如

科目

校本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芙蓉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读会背。

2、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明确诵读内容:

《芙蓉》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

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

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6)背诵:

 

批注:

板书设计

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教学反思

学校

王家园学校

授课教师

张如

科目

校本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荷花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读会背。

2、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明确诵读内容:

《荷花》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

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

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6)背诵:

 

批注:

板书设计

莲花

宋杨万里

红白莲花共塘开,

两般颜色一船香。

恰如汉殿三千女,

半是浓妆半淡妆。

教学反思

学校

王家园学校

授课教师

张如

科目

校本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江南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读会背。

2、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明确诵读内容:

《江南》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

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

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6)背诵:

批注:

板书设计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教学反思

学校

王家园学校

授课教师

张如

科目

校本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西洲曲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读会背。

2、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明确诵读内容:

《西洲曲》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

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

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6)背诵:

批注:

板书设计

西洲曲

南朝乐府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教学反思

学校

王家园学校

授课教师

张如

科目

校本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折荷有赠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读会背。

2、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明确诵读内容:

《折荷有赠》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

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

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6)背诵:

批注:

板书设计

折荷有赠

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教学反思

校本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熟读成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

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

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教学进度

课序

课题

课时

周次

1

桃花,春天的一个梦

1

1

2

桃花

1

2

3

题都城南庄

1

3

4

大林寺桃花

1

4

5

题桃树

1

5

6

桃花源记

1

6

7

桃花源记

1

7

8

桃花源记

1

8

9

桃花源记

1

9

10

小池

1

10

1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

11

12

采莲曲

1

12

13

芙蓉

1

13

14

莲花

1

14

15

江南

1

15

16

西洲曲

1

16

17

折荷有赠

1

17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案

 

王家园学校

张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