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9105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docx

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

摘要

如今,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对人类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1]目前其治疗方法仍以药物为主,但大多数药物价格偏高、疗效不确切,其中一部分药物还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近年来,。

OP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亿人患有OP[2],该病引发的的骨折已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并降低其生活质量。

中医上的“骨痹”、“骨痿”与现代医学中的骨质疏松症表现出相似的症状与发病机制,并认为OP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肾虚、脾虚和血瘀,而肾虚是OP的根本原因[3]。

陈元川等[4]关于补肾中药对骨质疏松大鼠骨骼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补肾方可改善去卵巢大鼠骨的微观结构,以提高骨硬度。

目前大多数研究以滋肾治疗骨质疏松症[5-8],中医临床上也偏重于补肾,而忽略了活血化瘀药的作用。

我国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指出,“血液瘀滞,经脉不畅,水谷精微得不到布散,不仅脏腑因濡养不足而衰弱,骨髓也因此不得充润……”,提示我们从活血化瘀角度也有可能防治OP。

一项关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研究[9]发现,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微循环发生了病变,并与健康者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我们从活血化瘀角度也有可能防治OP。

并有现代医学证明,骨的微循环和血流变功能的失衡必然会造成骨细胞的能量代谢发生紊乱,骨骼的微结构发生血液瘀滞,久而久之,骨小梁数目减少、强度降低,从而造成微骨折[10.11]。

由此可见,用活血化瘀来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症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丹参(RadixSalviaeMiltiorrhizae)为唇形科植物[12],临床应用历史悠久,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13]。

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抗氧化、抗凝血、扩张血管、改变血液粘滞性、加快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增加心肌供血、抗菌消炎、抗肿瘤等作用[14]。

这些功效与活血化瘀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相符合。

在中医临床中,丹参被广泛用于各种血瘀证,与赤芍、黄芪等中药配伍的处方可治疗踝关节急性骨萎缩。

此外,有研究表明丹参可防治类固醇激素性骨质疏松,也有文献报道[15,16],丹参素可增加趋势大鼠的骨质量。

国内外研究报告已明确雌激素替代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效[23],也有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雌激素可诱发乳腺癌的发生[24]。

早期就有一项关于丹参提取物丹参酮的性激素样活性的研究发现[25],丹参酮不仅具有雌激素活性,而且还比较温和,因此,应用于临床可能不会出现类似雌二醇的副作用。

由此看来,利用中药丹参的有效成分来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峰值骨量(peakbonemass,PBM)是人类在成熟期所达到的最高骨量,成熟期过后骨量开始慢慢丢失,成熟期骨量越高,中老年时越不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所以,提高PBM是预防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26]。

因此,研究丹参酮ⅡA对大鼠峰值骨量影响是一种评估其抗骨质疏松活性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峰值骨量;丹参素;骨密度;生物力学;骨形态计量学;骨形成

 

第1章文献综述

1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分类与流行病学现状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一种系统性、全身性骨骼疾病[1]。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痛、身长缩短、驼背等症状,易引发严重骨折,且并发症多、治愈率低、致残率和死亡率高。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2001年对OP提出了新的定义:

OP的发生通常指骨强度下降,而骨强度主要通过骨质量和骨矿含量来反映。

同时也明确了OP的发病年龄以及常见人群,OP多发生在吸烟及应用激素的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妇女中[2]。

在临床上OP引发的骨折最常见的有挠骨远端骨折、髋部骨折和椎骨压缩性骨折[3]。

挠骨远端骨折会引起腕关节等处剧烈疼痛和腕关节明显的畸形,导致关节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髋部骨折的临床表现最为严重,其愈合速度非常缓慢,常出现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的现象[4]。

OP导致的脊椎压缩性骨折会压迫神经而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给患者的自主生活带来不便。

根据发病原因,OP可分为原发性OP、继发性OP和特发性OP。

原发性OP又分为退行性OP和特发性OP,除老龄和绝经两个因素外,暂未发现其它可导致原发性OP的原因。

原发性OP应为:

骨量减少,应包括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等比例的减少。

仅骨矿物质减少,骨基质不减少,是矿化障碍所致。

对儿童来说则为佝偻病,对成年人则为软骨病。

骨的微观结构退化,由骨吸收所致,表现为骨小梁变细、变稀,乃至断裂。

这实际上是一种微骨折,致使周身骨骼疼痛。

骨的强度下降,脆性增加,难以承载原来载荷。

可悄然发生腰椎压缩性骨折,或在不大的外力下就可发生腕部挠骨远端骨折或髋骨近端骨折。

在X线照片、光镜病理片、电镜显微照片以及应用骨形态计量学方法都可发现骨组织中形态结构以及骨量的变化。

骨量减少;骨钙溶出、脊柱压缩性骨折,使“龟背”,出现,并伴老年呼吸困难、骨质增生、高血压、老年痴呆、糖尿病等一些老年性疾病。

骨量减少和结构退化,反映骨密度下降,这为用各种射线装置、超声波检测仪以及生物化学检测来诊断或鉴别骨质疏松提供了理论依据。

继发性OP是指由某些疾病或服药影响骨代谢所诱发的OP,例如机体发生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引起的OP[5]。

依据其病理特征又可分为高转换型OP和低转换型OP[6]。

高转换型OP指骨组织代谢过程中骨吸收和骨形成作用均增加,从而导致骨转换率增高的一种病理状态。

高转换型OP常见于妇女绝经后早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关节炎导致的骨病以及牙周病等患者。

低转换型OP是指无论骨吸收增加或减少,骨形成率均下降,从而表现为低转换率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于老年性OP。

有学者认为,“如果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的股骨颈、正位腰椎平均BMD值为依据,凡是BMD值与当地同性别人群的BMD相比减少25%则视为OP”[7]。

据统计,绝经后OP一般开始于女性绝经后8-10年左右;老年性OP一般发生于60岁前后。

大于60岁的女性OP患者包括绝经后OP和老年性OP两类,而男性OP患者均为老年性OP[8,9]。

我国2010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2000年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是1.32亿,至2010年时增加到1.73亿。

人口学家当时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增加至2.45亿,2030年增加至3.55亿,2040年增加至4.1亿,2050年增加至4.38亿。

50岁以上的人口在2020年和2050年将分别为3.32亿和5.71亿[10]。

但国家统计局2015年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占比分别达到全国总人口的54.77%和45.23%,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更是达到了25.6%,人数超过3.6亿,远超当时的预期。

随着预期人口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结构的改变,OP将成为我国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到2050年,由OP引发的骨折患者人数预计将增加一倍,治疗骨折的医疗费用也会直线上升。

以OP导致的髋部骨折为例,髋部骨折病人平均治疗天数为22-24天,住院费用人均2.12万元,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远高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心脏病搭桥等。

据国家卫生部门统计,2006年用于全国髋部骨折的治疗费在63.5亿以上,预计2020年将达到850亿以上,2050年将达到18000亿元[11]。

OP导致的骨折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精神上的痛苦,给其家庭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对整个社会资源更是一种严重的浪费和占用。

因此,积极开展对OP的防治研究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2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

2.1激素因素

OP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变化过程,该过程不仅包括成骨细胞(Osteoblasts,OB)和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直接参与的骨形成和骨吸收,而且需要机体内环境的综合调节[12]。

机体内激素分泌紊乱会导致雌激素缺乏、甲状旁腺激素增加、维生素水平降低(尤其是D3的降低)和降钙素的缺乏等,进而导致OP的发生。

临床研究发现,接受过卵巢切除手术的女性或自然绝经的女性常会因为雌激素水平降低而导致OP的发生[13]。

当这类患者在补充雌激素之后,可有效缓解OP的症状。

此外,OP的发生与人体内血清素和瘦素的含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Takeda等人对交感神经系统对于骨量调节的研究发现,脑组织通过产生血清素作用于交感神经来调节神经的紧张性,进而通过CART基因的表达来作用于OB和OC,发挥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14]。

另有研究指出,在脑脊液中的血清素(脑源性血清素)和血清中的血清素(肠源性血清素)对骨量的调节起着截然相反的作用。

瘦素(Leptin,LEP)是一种源于脂肪细胞的激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LEP可通过影响脑干中缝核神经元中的LEP受体,继而影响脑源性血清素的合成来调节骨代谢[15-17]。

2.2遗传因素

OP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也有关系,研究表明OP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家族特征。

Spector等人的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的BMD比异卵双胞胎更接近[18],但是各部位受遗传作用的影响有差异,其对脊椎等中轴骨的遗传影响较强,在股骨颈和前臂远端的作用较弱[19]。

Wang等统计发现,亚洲人、西班牙人和白种人骨量水平相当,而黑人的骨量显著高于白种人,黑人的骨矿含量比白人高5%-10%左右[20]。

此外,性别也是影响骨量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男女性发育时期骨量增长不同[21]。

15-18岁期间,男孩各部位骨量都呈现显著的增长,而女孩在月经初潮后2-4年间骨量增长存在明显减缓的效应。

Ebbesen等人对18-96岁的个体L3椎体进行分析后发现,任何年龄段女性椎体灰分质量和体积均低于男性[22]。

说明在不同性别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和不同种族之间,遗传因素对骨量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

2.3其它因素

导致OP发生的不仅有激素和遗传因素,还包括诸如废用因素、营养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等。

2.3.1废用因素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是指运动能力受限或运动功能丧失引发骨矿含量降低导致的OP。

宇航员在宇宙中由于缺乏重力作用常会造成骨量的丢失,时间一久就会出现OP[23]。

原因是机械应力刺激会促进骨的形成,在机体成长过程中,负重和肌肉收缩运动对骨的生长和重建是一种机械性应力刺激。

失去力的刺激,骨的生长和重建就会受到影响,正常骨代谢会遭到破坏,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活跃程度超过了成骨细胞(Osteoblasts,OB),骨钙溶出导致血钙含量上升,钙从尿液中被排泄掉,骨钙含量减少,最终导致骨量下降引起的OP。

因此,长期卧床或长期在低重力环境中生活的人都易发生OP。

Andreoli等研究了不同运动强度对BMD及四肢肌肉成分的影响,研究对象为62名男性职业运动员,包括21名柔道、14名空手道、24名水球运动员,年龄在18-25岁,12位年龄相匹配的非职业运动员作为对照,进行规律性训练。

结果发现,从事高强度项目的运动员与对照组运动员相比,其BMD和四肢肌肉含量显著较高[24],因为持续规律的运动也是一种对骨生长和重建的机械性应力刺激,能够减缓骨量的丢失。

因此,增强锻炼对于抑制OP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2.3.2营养因素

营养的缺乏会导致OP发生,常见的营养缺乏主要表现在钙、蛋白质和维生素的缺乏。

从食物中获取钙、磷、钾、钠、蛋白质以及镁、锌、铜等微量元素是维持机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

其中钙和磷作为骨骼的重要组成元素,与BMD的关系非常密切。

充足的钙磷摄入是骨骼健康发育和骨组织正常代谢的保障和物质基础。

调查发现,在青少年时期适当的增加钙制剂和奶制品的饮用,可以有效增加机体钙磷元素的摄入,有助于提高峰值骨量[25]。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肠对钙的吸收会逐步降低。

临床研究表明,双胞胎OP患者随机选择一人每天给予1000mg的钙摄入,一段时间后,检测两人BMD发现,摄入钙者的BMD明显较高,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钙的吸收同时还需要磷、钠、钾等其它离子的参与,并受PTH和维生素D3的调控。

2.3.3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OP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中吸烟和饮酒是影响骨量的最重要因素。

烟草中含有数百种复杂物质,大部分对人体有害。

长期吸烟会导致性激素及前列腺素的分泌量降低,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造成损害。

Khaw等报道,吸烟会严重影响骨代谢[26]。

吸烟影响BMD的途径涉及破坏骨形成-骨吸收之间的偶联,烟碱会增加OC活性,还会促进雌激素的分解、降低血液中雌激素的含量,并使钙调激素分泌失常,最终影响骨量的增加。

同样,长期过度的饮酒可以导致OP的发生。

有报道称男性OP患者中经常饮酒的患者数量远超过不饮酒的患者[27]。

3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现状

3.1药物治疗现状

根据OP的作用机制,人们将OP的治疗药物分为骨吸收抑制药、促进骨矿化合成药和促进骨形成药和。

骨吸收抑制药是以抑制OC过量的骨吸收,从而抑制绝经后OP和其它骨代谢障碍引起的高转换型OP,主要包括双磷酸盐、雌激素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骨保护素和降钙素等。

最早用于治疗OP的药物就是雌激素。

雌激素在骨代谢中能抑制OP导致的骨折愈合早期软骨痂的形成,增加骨小梁体积和骨小梁数目。

雌激素治疗OP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在当时,医生对于OP治疗,几乎都使用雌激素疗法。

美国一些机构在随后以数万名老年人妇女为研究对象,口服天然雌激素治疗药物-倍美力,治疗结果被证明十分有效[28]。

但是,随着使用雌激素治疗OP患者的增多,雌激素的副作用开始显现,研究发现其与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存在相关性,还能够引发心肌梗塞、中风、深静脉血栓以及肺栓塞等发病[29]。

异黄酮属于植物雌激素类药物,具有雌激素的作用效果,但副作用较雌激素弱,被认为是雌激素的良好替代品,迄今发现的异黄酮种类有数十种之多。

Gao等发现三羟基异黄酮通过Ca2+信号途径诱导OC的凋亡,抑制OC的骨吸收活性并刺激OB形成,影响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基因的表达[30]。

Raloxifene属于非甾体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SERM)[31],作为一种防治OP的药物,已经被美国FDA批准上市。

它能够选择性地阻断雌激素受体,对不同组织的雌激素受体表现出不同的激动或抑制作用[32]。

在减少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方面,能够表现出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却没有雌激素诱发乳腺癌的副作用。

SERM已经成为抗OP一线药物,临床研究证实能够降低48%的椎骨骨折的风险,同时降低80%的乳腺癌并发症[33]。

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BP)药物是一类与含钙晶体有高度亲和力的人工化合物,对于溶解钙结晶具有抑制作用。

BP已成为目前用于防治以OC为主的各种代谢性骨病及高转化型OP的药物之一。

现有临床证据表明,BP对OP既有治疗作用又有预防作用,但对于减少骨折的疗效并不显著。

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几种主要的BP类药物有美国P&G公司开发的羟乙膦酸盐、芬兰Lairs药厂生产的氯屈膦酸盐、瑞士Ciba-Geigy公司开发的帕屈膦酸盐、美国Merck公司生产的阿屈膦酸盐、日本山之内制药公司开发的斯孟膦酸盐和美国Boehringer-Mannheim公司开发的埃本膦酸盐等[34]。

促进骨形成药物是通过刺激OB矿化而使骨形成作用超过骨吸收作用。

该类药物主要包括钙剂、甲状旁腺激素、活性维生素D3、氟化物、雄激素、前列腺素E2、生长激素、生长因子等[35]。

其中钙剂治疗OP的历史悠久,近些年发现的氨基酸鳌合钙在治疗老年妇女OP方面有很好疗效。

钙剂一般因碱性过强与胃酸中常会导致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等症状[36],大量研究表明,单纯补钙对防治OP没有明显效果。

例如,腰椎和股骨颈的补钙效果不如前臂明显,一旦停药其药效不能持续,而且发现其治疗效果与剂量间关系不大[37]。

维生素D3提高骨量的作用机理是因为其可以促进肠道对Ca2+的吸收,并促进肾脏对钙、磷等离子的重吸收来完成的。

Porthous等在评价补充维生素D3对预防跌倒和骨折的效果时发现可以降低8%的绝经后妇女跌倒率,降低19%非脊柱骨折并增加BMD[38]。

但Frances却认为钙或维生素D3单独服用对预防老年性OP骨折的效果不明显,在日常生活中维生素D3缺乏的现象并不常见,但作为其它治疗的辅助办法,补充钙制剂和维生素D是非常必要的[39]。

甲状旁腺素(PTH)是参与骨代谢及骨转换的重要激素之一,PTH(1-34)片段目前已成为重要的骨形成促进剂,PTH与受体结合后,通过活化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及钙离子依赖的蛋白激酶C信号传导途径发挥生物作用[40]。

PTH(1-34)已经被应用在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

PTH间歇性给药作为一种有效的新疗法,其效果在骨细胞培养、动物模型及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

间歇给予PTH能够显著增加骨小梁并改善骨小梁和骨皮质微结构[41]。

hPTH新型制剂Teriparatide已于2001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绝经后妇女和男性OP的治疗。

治疗OP的药物还有氟化物、雄激素、前列腺素E2、生长激素、生长因子等,它们对于OP也有明显的疗效,但和上述几种药物一样也都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且长期使用价格昂贵,并不能满足庞大的OP患者群体[42]。

随着药物副作用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发现,国内外学者开始寻找治疗OP的新途径,其中电磁场对OP的防治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3.2丹参素治疗骨质疏松的现状

丹参是著名的传统中药,从丹参水溶性部分分离得到有效成分丹参素,其主要有效成分为D(+)8一(3,4一二羟基苯基)乳酸。

丹参素能有效阻止钙离子内流,显著抑制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前列素E2(DGE2)及血栓丸B2(TXB2)。

研究表明,丹参素对大鼠心肌线粒体ADP/O,RCR及细胞色素氧化酶具有保护作用,对外源性O2有清除作用,可以减轻自由基对线粒体的影响,此外,丹参素还具有抑制细胞内源性胆固醇(ch)合成的作用,具有抗脂蛋白氧化的作用,从而防止氧化蛋白对细胞的损伤;同时其还有改善微循环,加速血液流速,抵抗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的作用,具有提高机体抗凝和纤溶活性的作用。

以上提示丹参可能是预防糖皮质激素导致骨代谢不良反应的有效药物。

但相比之下,丹参的骨药理作用研究得较少。

近年来主要是丹参的复方制剂的研究,如复方骨康口服液或中药方药健骨,在临床上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有一定疗效。

在基础研究方面,发现丹参的粗提取物对成骨细胞株MC3T3一El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人成骨细胞缺血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对骨折愈合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丹参同时也是著名的抗衰老药物,丹参注射液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心绞痛、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20多年。

具有扩张血管、抗脂质氧化,抗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环等药理作用,对于骨质疏松与骨质老化和功能减退有一定的关系。

丹参还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机能的作用,对很多需长期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自身疾病,如慢性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显著疗效。

动物实验研究证明,含丹参的复方制剂有抗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的作用,可以治疗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症。

4峰值骨量与骨质疏松症

峰值骨量(peakbonemass,PBM)是人类在成熟期所达到的最高骨量,成熟期过后骨量开始慢慢丢失,成熟期骨量越高,中老年时越不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人体峰值骨量一般在40岁左右能够达到,而男性一般要比女性推迟五年左右。

峰值骨量越高,则步入老年后或女性绝经后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就会越低[57]。

因此,降低OP的发生率可以通过增加增加峰值骨量来实现。

PBM是决定是否发生OP的重要因素之一,PBM由遗传因素决定,也有一部分是由环境因素决定[58]。

据调查,OP患者的低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低PBM导致,并非过度的骨丢失造成。

此外,废用性因素、营养缺乏、不良生活习惯等也都会对峰值BMD有影响。

目前,预防OP的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增强PBM和减缓骨丢失速率[59]。

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青壮年期各种不利因素都会降低PBM。

老年人中各种干预措施减少骨丢失的效果可能不足以降低骨折的危险性,但青壮年期增加PBM则可使老年骨折率明显下降[60]。

因此,提高青壮年期PBM是预防和延缓OP发生的最佳途径之一。

因此,保持适当、合理的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都能有效减少或延缓中老年期OP的发生[61]。

所以,提高PBM是预防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26]。

因此,研究丹参素对大鼠峰值骨量影响是一种评估其抗骨质疏松活性的理想方法。

近年来,关于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甚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单体成分很少。

中医上认为血瘀会促进OP的发生,从衰老机理的微循环实验研究中证实,患OP的老年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

丹参属于活血化瘀药,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的功能,是临床活血通痹的常用药,也用于中药配方中来治疗急性关节骨萎缩症,对成骨细胞有诱导作用,并能提高成骨相关因子的活性。

由此我们推想是否可以从“活血化瘀”来治疗骨质疏松症,用丹参的活血化瘀和改善微循环的功能来改善骨质疏松症。

目前国内外对动物峰值骨量和其他骨质疏松模型的影响还未见报道。

本研究首先优选出简易、有效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模型建立方案,再拟探讨其对青年大鼠峰值骨量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机制,以初步确定口服丹参素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可行性,紧接着采用多指标研究进一步探讨丹参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得出可靠的实验结论,为开发新的源自中药活性成分的抗骨质疏松新药奠定基础。

5课题依据及研究安排

类固醇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具有神经活性的甾体激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一类重要物质,对机体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在赋予机体抵抗多种类型有害刺激和适应环境改变能力的同时,超生理剂量的类固醇激素还具有抗炎、抗免疫、抗休克等药理作用,因此,类固醇激素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但也由于其对各种代谢和器官功能的影响广泛,长期使用会给机体带来众多的严重不良反应,如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继发性感染、溃疡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智力衰退精神异常甚至脑萎缩性痴呆、骨质疏松症等。

尤其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往往不易被觉察,一旦出现危害性大,因此已成为类固醇激素治疗的停药指征之一。

Lane等曾报道,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慢性治疗的患者中,不论任何年龄。

均有30%~50%的可能性并发骨质疏松症。

而且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人只有1/6其骨质疏松不良反应得到有效的治疗。

因此类固醇性骨质疏松是不容忽视的医源性疾病问题。

最近中国医学论坛报L4报道了2003年北京曾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恢复期SARS患者,有47%显示股骨缺血和坏死的核磁共振影像改变,还发现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非典”患者中有许多人出现骨质疏松和股骨头坏死等症状,有些人甚至用药两周就可出现,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与重视,如何防治糖皮质激素导致的骨质疏松,是当今困绕着医学界的难题。

回顾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的治疗,目前并没有理想方法,原因是由此引起的骨质疏松机理复杂。

类固醇性骨质疏松机制复杂,既有对参与骨重建基本单位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直接作用,也有对骨矿代谢、内分泌的间接作用,还与病人的原发性疾病有关。

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症的症状表现为患者体内的骨量明显减少,故骨骼脆性增加,很容易造成骨折,尤其以腰椎、股骨等负重骨骨折最为常见,严重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因此由类固醇激素引起的药源性骨质疏松症日益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寻找能有效预防糖皮质激素长期超生理剂量应用所造成的不良反应的药物,但效果并不理想且长期应用副作用明显。

国内科研工作者都希望能从祖国传统药物中筛选到有效低毒的中药成分对抗类固醇激素。

第2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