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9518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

语文模拟考试试题

(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没有错的一项是()

A、亘古(gèn)绊脚石(bàn)细水常流(cháng)以逸待劳(dài)

B、木讷(nè)压轴戏(zhú)兴高采烈(cǎi)铩羽而归(shā)

C、剽悍(piāo)炒鱿鱼(yóu)不绝如缕(lǚ)咬文嚼字(jiáo)

D、渲染(xuàn)爆冷门(bào)推本溯源(shuò)秘而不宣(mì)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在新农村建没中,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_________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大拆大建,滥用耕地。

(2)60年前,台湾摆脱了日本殖民统治,从那时起,台湾回归中国的事实不容否定,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不容________,更不容挑战。

(3)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无可厚非,_________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则_________轻率。

A、防范置疑且/失之B、防止置疑但/失之

C、防范质疑但/有失D、防止质疑且/有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胡锦涛关于社会上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对“八荣八耻”荣辱观,不仅要耳熟能详,更要使之成为公民的行为准则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德。

B、涉嫌抄袭事件,花儿乐队的主创人员却是干打雷不下雨,只承认音乐存在“瑕疵”,而拒绝正面回应歌迷的道歉要求。

C、普京总统这次访华,正与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不期而遇。

胡锦涛和普京将共同出席中国“俄罗斯年”开幕式和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开幕式。

D、由国际足联和可口可乐公司共同组织的“FIFA世界杯环球之旅”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进入高潮。

图为北大的一名莘莘学子满怀喜悦地与“大力神杯”真品合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08年奥运会吉样物“福娃”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但可曾知道,它的图案设计、色彩运用,都凝结着美术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成果。

B、刚刚去世的著名科学家王选,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他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笫二次革命,使得汉字编排技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进了“光与电”的时代,因此被人们称为“当代毕昇”。

C、从“民族英雄”一夜之间沦为“科学骗子”,这种大起大落,不仅韩国克隆专家黄禹锡本人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且让整个韩国科学界为之蒙羞,更让人类的克隆科学研究遭受了重创。

D、最近,联合国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公布了对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尸体检查所做的初步毒物学化验,基本排除了米氏被毒死的怀疑。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

“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

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③促织,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④ 

  ①   ②    ③     ④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

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

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

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

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

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

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

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

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

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

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

他的侄子谢玄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怪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

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

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

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

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

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

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

《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

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即便这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也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

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

张常客豫,遂家焉。

娶于豫,生子讷。

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

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谇,不可堪。

隐蓄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阴劝母;母弗听。

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

腹中大馁,遂负薪归。

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饥火烧心,入室僵卧。

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

“病乎?

”曰:

“饿耳。

”问其故,以情告。

诚愀然便去。

移时,怀饼来食兄。

兄问其所自来,曰:

“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

”讷食之,嘱曰:

“后勿复然,事发累弟。

且日一啖,饥当不死。

”诚曰:

“兄故弱,恶能多樵!

”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

兄见之,惊问:

“将何作?

”答曰:

“将助采樵。

”问:

“谁之使?

”曰:

“我自来耳。

”兄曰:

“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

且曰:

“明日当以斧来。

”兄近止之。

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

“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诚乃归。

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

既归,诣塾嘱其师曰:

“吾弟年幼,宜闲之。

山中虎狼恶。

”师曰:

“午前不知何往,业夏

楚之。

”归谓诚曰:

“不听吾言,遭师责矣!

”诚笑曰:

“无之。

”明日,怀斧又去。

兄骇曰:

“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

”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

约足一束,不辞而还。

师笞之,乃实告焉。

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

有虎至,众惧而伏。

虎竟衔诚去。

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

讷力斧之,中胯。

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

众慰解之,哭益悲,曰: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

”遂以斧自刎其项。

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

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

母哭骂曰:

“汝杀吾儿,欲劙

颈以塞责耶!

”讷呻云:

“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

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

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

劬(qú):

劳苦。

夏:

亦作“榎”,木名。

欻(xū):

忽然。

劙(lí):

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蓄甘脆饵诚饵:

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值:

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恶:

D.汗交颐不少休颐:

脸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遂家焉将何作

A.B.

乃实告焉何复尔

不辞而还群扶以归

C.D.

裂其衣而束之欲劙颈以塞责耶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移时,怀饼来食兄

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

B.

C.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

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兄曰:

“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5分)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

”遂以斧自刎其项。

(5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满分10分)

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分)

 

(2)赏析诗句“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6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

航船

罗多

①看,大海的寂寥。

一道无法穿越的线封锁着它;这道线与整个穹隆连在一起,只在海滩处留下空隙。

一艘船,意志高昂,带着隆隆的轰鸣驶离了海岸。

西斜的太阳,温和的云朵,阵阵海风催人远行。

船在前进,在空中留下黑色的烟,在海上留下白色的浪花。

前进,行驶在平静的波涛上。

它驶到海天交接处,穿越那道界线。

只剩下高高的桅杆依稀可见;这最后的迹象也终于消失了!

那无法穿越的线又变得神秘莫测!

谁能否认它的存在呢?

它就在那里,那是实实在在的分界,那是深渊的边沿。

”然而它的后面仍是茫茫沧海,浩翰无垠。

大海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在它的另一端,是将它与别的海面隔开的陆地,太阳为它们涂上了不同的色调,那里生活着不同的种族;神奇、宽广的土地,高尚、完美的世界,或者已被开拓,或者荒无人烟。

在这浩瀚之中有着船舶起锚的码头。

它们或许在那里停靠,然后便在无限的天地中各奔前程,而且一去不复返,如同那条已经通过的大海的界线一样:

虚无缥缈,一切都在那里消失……

②总有一天,注视那同一条神秘的线,你会看到一缕袅袅升起的青烟,一面旗帜,一根桅杆,一个似曾相识的船体……这是那返航的船只!

它回来了,犹如一匹忠于牧场的骏马。

它或许比离去时更加可怜,体重减轻了;或许被肆虐的波涛伤害了;然而它也可能平安无恙并满载珍贵的收获凯旋。

在它强劲脊背上的褡裢中也许带来了热带的奉献:

醉人的香料,甜蜜的柑橘,像太阳般闪光的宝石或者柔软的、光彩夺目的毛皮。

作为运去的货物的代价,它或许带来了心地更加淳朴、意志更加顽强、臂膀更加粗壮的人们。

光荣和幸福属于航船!

如果它来自勤奋之邦,或许带来了炼好的铁器,用来武装劳动的双手,要么它运来的也许是织好的毛线或者贵重金属制成的、用来装点世界的完美的饰物;或者是一块块青铜和大理石,人类的艺术为它们注入了生命的气息,或者是一沓沓纸张,通过微小铅字的痕迹,引来具有思想的人民。

光荣和幸福属于航船!

③请你稍加注意,一个思想,你将它排除,或者它自行消失,你再也望不见它;天长日久,它又在你心灵的明媚的阳光下出现,然而已经变成和谐、成熟的意念,变成了能以整个辩证法的力量和炽热的激情来展开的说服力。

④你曾阅读过一本令人深思的书,你又置身于人群和事物的纷纭混乱之中;你忘却了那本书所留下的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终于明白,尽管是无意地、不假思索地翻阅,那本书也在你的心灵中发挥作用,以致你整个的精神生活都受它的制约并按照它的要求而改变。

⑤你在体验一种感觉。

它在你是匆匆过客,其他的感觉要抹掉它的余味和记忆,宛如一个海浪冲去前面的海浪留在海滩上的痕迹。

总有一天你会感到一种巨大而又令人折服的激情从你的心灵中溢出,你会意识到那一连串的内心活动来自那被遗忘的感觉。

正是这内心的活动将这个感觉变成你自身的全部力量所遵从和依傍的中心,如同茂盛的藤蔓顺从地缠绕在一条柔软的绳索周围一样。

⑥这一切事物都恰似航船:

起程,消失,然后又满载而归。

1.文章开头说“看,大海的寂寥。

一道无法穿越的线封锁着它”,这道“无法穿越的线”有什么特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作者两次说“光荣和幸福属于航船”,试分析概括作者这样说的三点原因。

(6分)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借助视觉形象的变化,描绘了航船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远航而去和从海外归来的情景,仿佛把读者也带到了海边观望,使人身临其境。

B.文中的航船是勇敢无畏地进行探索的象征,文章借航船的形象,表明只要不畏人生艰难,勇敢前进,就能取得成功。

C.文章列举某一个思想、某一次阅读、某一种感觉对一个人的影响,表明生活中的任何一种遭遇和感觉,都是一种人生积累,都有可能在未来的人生中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D.文章由航船而人生,按照由实到虚的顺序结构全文,使文章主旨逐步升华,从而水到渠成地在文末作结,首尾呼应,浑然天成。

E.作者采用第二人称,好象与读者面对面交谈,抒发自己的感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并与读者交换了凝望航船的感受。

五、作文(60分)

题目:

问苍茫大地

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

1、C(A“常”应为“长”;B“轴”的读音应为“zhòu”;D“溯”的读音应为“sù”)

2、B(防止,预先设法制止;防范,防备,戒备。

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一般和“不容,无可,毋庸”等表否定的词语组合;质疑,提出疑问。

但,表转折关系;且,表并列关系。

“失之”常与贬义词搭配,“有失”常与中性词或褒义词搭配。

3、A(B.“干打雷不下雨”比喻只有声势,没有实际行动。

本句适合用“闪烁其词”。

C.“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与语境不符。

D.“莘莘学子”形容众多,不能用于指“一名”。

4、B(A.搭配不当,“凝结……劳动成果”可改为“凝结……劳动汗水”;C.缺介词,在“不仅”后加“对”;D.宾语残缺,“公布……化验”可改为“公布……化验结果”。

(二)、

5、C(是一种现象,不是依据。

6、D(题目为《美丽<诗经>》,加上最后一段的归结就可得出答案。

A“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作者并没否定《小雅·采薇》的美,个人喜好而已;C“无关紧要”错。

7、C(“得过且过”主要针对的是《诗经》的作者,不是所有疑问;原因归结也不对。

8、A(B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C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D以偏盖全。

(三)、

1、C2、C3、D4、B

5、

(1)哥哥说:

“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

”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2)“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

”(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四、

(1)诗人笔下的白鹭形象:

孤傲,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形象。

(2)从内容及表达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

清清溪流中,小洲耸立。

芳草离离,鲜花开放。

一只白鹭孤独站立其间,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了这只白鹭的清高,孤傲与寂寞。

表达手法:

衬托/烘托、比喻。

五、1.这道线与整个穹隆连在一起,只在海滩处留下空隙。

2.

(1)航船带来了淳朴、顽强、粗壮的人们。

(2)航船促进了世界各地物资的交流。

(3)航船促进了世界各地精神文明的交流。

3.AC(B文中没有“只要不畏人生艰难,勇敢前进,就能取得成功”的意思。

D没有“首尾呼应”。

E作者抒发了自己凝望航船的感受,“交换”一词不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