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9651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0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docx

上海生物高一下知识点整理

生物第四到第八章知识点整理

4.1生物体的信息传递和调节

1.动物体对物理信息的获取;动物体对化学信息的获取。

感受器获取信息,产生神经冲动,通过神经传到脑,脑产生感觉皮肤感受器——压力、温度、痛觉

光感受器:

视网膜的视细胞光能转化为神经冲动,经过视神经传到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锥细胞——感受色彩,视杆细胞——感受光亮

晶状体曲度可实现变焦

声波感受器——耳蜗

感受平衡——前庭器(三个半规管和前庭)

侧线——感受水流和方向

颊窝——红外线感受器

嗅觉——嗅黏膜上嗅细胞

味觉——舌上的味细胞

昆虫触角——感受气味

2.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反射是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体内的各种刺激发生反应反射的基本环节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式。

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称为神经纤维兴奋是靠神经冲动(生物电)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静息时的膜电位,外正内负,由膜内的K+和膜外的Na+维持

神经冲动——外负内正(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突触传递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它们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膜电位改变,兴奋由此传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结构组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5.脊髓的调节功能,脑的高级调节功能,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

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

外白质,内灰质

灰质集中神经元细胞体,是真正的中枢所在白质主要有神经纤维,传递信息为主脊髓控制低级反射——排便,排尿,膝跳反射等条件反射——脑的高级调节功能

大脑皮质功能区——高级神经中枢

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强化人类还有特殊的特有的条件反射——语言文字抽象信号支配内脏腺体,不受意志支配——自主神经(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功能拮抗

6.“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

实验前需要去除脑,以凸显脊髓的调控作用有两个低级反射——搔扒反射和曲腿反射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7.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所分泌的主要激素和生理作用。

肾上腺肾脏顶部肾上腺皮质激素——成分固醇,调节水盐糖代谢肾上腺素——升高血糖、心跳加快等

甲状腺气管两侧甲状腺素——含碘,促代谢、促发育、促兴奋

胰岛胰腺中一些特殊细胞团胰岛素一一胰岛B细胞分泌,降血糖胰高血糖素一一胰岛a细胞分泌,升血糖,

两者拮抗

生殖腺性激素维持生殖腺功能,促进生殖细胞生成和第二性征发育

垂体受下丘脑调控生长激素——直接调节人体生长代谢促***激素(3个)——调节3个内分泌腺活动

下丘脑促***激素释放激素(3个)——通过调节垂体促***激素(3个)的释放来间接调节3个内分泌腺活动

8.激素的调节作用。

激素是“信使”,传递信息给靶器官靶细胞

传递方式——血液循环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高效性特异性

胰岛素的靶细胞主要为肝细胞和体细胞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主要为肝细胞和脂肪细胞

负反馈调节是激素调节的基本方式

9.细胞识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和淋巴结抗原——被识别为“异己”的物质,多为蛋白质,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非特异性免疫——天生、无特殊针对性

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第二道防线(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吞噬作用功臣——巨噬细胞,胞吞,溶酶体释放蛋白水解酶和溶菌酶,杀灭对象特异性免疫——后天,必须与抗原接触才产生,高度特异,一对一主要是第三道防线(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分布于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体液免疫

T淋巴细胞分化为致敏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杀死抗原或直接接触抗原细胞,使其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而裂解死亡——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往往和巨噬细胞结合起来杀死细胞内寄生对象(如病毒和内寄生细菌)二次免疫速度快,反应强,抗体浓度高

10.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反应方式。

见上

11.天然免疫与人工免疫的概念;疫苗的概念和作用。

天然免疫——患病后获得的免疫人工免疫——人工方法使人体获得免疫力人工免疫方式——接种疫苗疫苗——利用一些病原体人工制备的生物制品,有灭活或减毒两种

12.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胚芽鞘尖端是感光的部位弯曲发生在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位温特实验重点理解

1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

向光弯曲原理——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成分——吲哚乙酸

合成部位——生长活跃部位,如茎尖、根尖、幼叶、发育的种子作用——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特点一一两重性:

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根最敏感,茎要求浓度最高

顶端优势一一顶芽浓度较适宜,促进生长,离顶芽最近的侧芽积累浓度最高,抑制生长,稍远点的侧芽浓度低一些,抑制效应

逐渐降低,故称宝塔形

14.生长素及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因为植物体内生长素少,且容易被酶降解和发生光氧化分解,所以人们人工合成生长素类似物,如萘乙酸、吲哚丁酸、2,4-D

培育无籽果实,要在受粉前的柱头上涂抹生长素类似物,如2,4-D溶液

促进插枝生根

防止落花落果

2.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3.一、遗传信息

4.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6.实验表明:

S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使R菌转化为S菌。

7.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8.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细菌

体内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

T2噬菌体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在它的头部含有DNA。

9.实验过程如下:

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T2噬菌体的蛋白质,并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

然后,用被标记T2噬菌体侵染细菌。

当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繁殖时,生物学家对标记的物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噬菌

体的并未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的外部,噬菌体的DNA却进入细菌的体内。

可见,T2噬菌体在细菌内

的增殖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完成的。

该实验结果表明:

在T2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

10.如果结合上述两实验过程,可以说明DNA是。

11.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有些病毒只含有RNA和蛋白质,如烟草花叶病毒。

因此,在这些病毒中,RN是遗传物质。

因为绝大多

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2.二、DNA分子的结构

13.1、DNA分子的结构

14.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

15.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碱基。

由于组成脱氧

核苷酸的碱基只有4种:

腺嘌吟(A)、胸腺嘧啶(T)、鸟嘌吟(G)和胞嘧啶(C,因此,脱氧核苷酸有4种:

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16.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很多个脱氧核苷酸聚合成为多核苷酸链。

17.DNA分子的立体结构是双螺旋。

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A-T,C-G。

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8.

组成DNA分子的碱基只有4种,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

若含有碱基2000

个,

19.

DNA分子部分平面结构模型,正确的是(

DNA分子的复制

D

.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例.

20.

21.

22.

23.

24.A

1.概念:

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时间:

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基因突变就发生在该期)

特点:

边边,半保留复制

条件:

模板DNA两条链、原料、酶、能量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意义:

遗传特性的相对稳定(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能

够准确进行。

例:

下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5〕脱氧核苷酸。

(2)若〔3〕为胞嘧啶,则〔4〕应是鸟嘌吟

(3)图中〔8〕示意的是一条多核苷酸链的片断。

(4)DNA分子中,由于〔6〕碱基对具有多种不同排列顺序,因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5)DNA分子复制时,由于解旋酶的作用使〔7〕氢键断裂,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

二、RNA分子

R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

由于组成核糖核苷酸的碱基只有4种:

腺嘌吟(A)、尿嘧啶(U)、鸟嘌吟(0和_

胞嘧啶(C),因此,核糖核苷酸有4种: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和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由于RNA没有碱基T(胸腺嘧啶),而有U(尿嘧啶),因此,A-U配对,C-G配对。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通常是单_链结构,我们所学的RNA有mRNA、tRNA

_、rRNA等类型。

三、基因的结构与表达

1、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携带遗传信息,并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

(1)转录

场所:

细胞核模板:

DNA—条链

原料:

核糖核苷酸产物:

mRNA

(2)翻译

场所:

核糖体模板:

mRNA

工具:

tRNA原料:

氨基酸

产物:

多肽

决定了氨基酸

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

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岀各种遗传性状。

由上述过程可以看岀:

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mRNA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排列顺序又

亠蛋白叭

3、中心法则:

三、基因工程简介

一、基因操作的工具

(1)基因的剪刀一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基因的化学浆糊一一DNA连接酶

(3)基因的运输工具一一质粒

2、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1)获取目的基因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

(3)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4)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第七章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一、生殖和生命的延续

一、生殖的类型生物的生殖可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大类。

1、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有:

分裂(例:

细菌、草履虫、眼虫);

岀芽生殖(例:

水螅、酵母菌);抱子生殖(例:

真菌、苔藓);

营养生殖(例:

果树)。

2、有性生殖

这种生殖方式产生的后代具备双亲的遗传信息,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生存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丝分裂

一、有丝分裂

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它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包括分

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

分裂间期最大特征是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对于细胞分裂来说,它是整个周期中时间最长的阶段。

2、分裂期

(1)前期

最明显的变化是染色体明显,此时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相连,同时,核仁解体,核膜消

失,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2)中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清晰可见,便于观察。

(3)后期

每个着丝粒一分为二,染色单体随之分离,形成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向

两极运动。

(4)末期

染色体到达两极后,逐渐变成丝状的染色质,同时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岀现,将染色质包围起来,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然后细胞一分为二。

(5)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比较

植物

动物

纺锤体形成方式

纺锤丝

纺锤丝、中心体

细胞一分为二方式

细胞板分割

细胞膜内陷

意义

亲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6)填表: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DNA

2n-4n

4n

4n

4n

2n

染色体

2n

2n

2n

4n

2n

染色单体

0-4n

4n

4n

0

0

1.请根据右图回答问题(括号内写标号)

为(B)S期,核仁、

末期。

连续增殖、暂不增殖、细胞

三•细胞周期

(1)依次写出C、E两个时期的名称G2;中期;

(2)RNA和蛋白质合成时期为(A)G1期,DNA复制时期核膜消失的时期为(D)前期,核仁、核膜重新形成时期为(F)

(3)细胞在分裂后,可能出现细胞周期以外的三种生活状态是

分化。

4.实验: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1.实验材料:

植物根尖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2.实验步骤:

解离(试剂:

20%HCI)、漂洗、染色(试剂:

龙胆紫)、压片

3.实验的观察部位是:

根尖生长点。

二、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

1、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形态、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数等的变化如下表:

染色体行为

染色体数

染色单

体数

同源染色

体对数

DNA数

I

复制

2n

0-4n

n

2n-4n

前期

I

联会、交叉、互换

2n

4n

n

4n

中期

I

同源染色体排列于细胞中央

2n

4n

n

4n

I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n

4n

n

4n

I

染色体数目减半

n

2n

0

2n

II

II

染色体散乱分布

n

2n

0

2n

中期

II

着丝粒排列于细胞中央

n

2n

0

2n

II

着丝粒分裂

2n

0

0

2n

II

细胞一分为二

n

0

0

n

 

2、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比较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分裂细胞类型

体细胞(从受精卵开始)

精(卵)巢中的原始生殖细胞

细胞分裂次数

一次

二次

同源染色体行为

无联会,始终在一个细胞中

有联会形成四分体,彼此分离

子细胞数目

二个

雄为四个,雌为(1+3)个

子细胞类型

体细胞

成熟的生殖细胞

最终子细胞染色体数

与亲代细胞相同

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

子细胞间遗传物质

一般相同(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一般两两相同(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

#)

相同点

染色体都复制一次,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相似

意义

使生物亲代和子代细胞间维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使生物的亲代和子代维持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遗传

和变异有十分重要的

5.受精作用:

发育

丄减数介裂

生肠椒邛〕>

6.

*卵细胞冷

壹精作用,受精卵規町

■*-

皿塁令裂f*

7.判断动物细胞分裂方式、时期

3.精子的形成过程:

初绳卵母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

背「先判断时期,如染色体无规律分布为前期,染色体排列在

中央为叩期,染色体移向两极沟后期;

9.根据染色体数目判断:

假设某生物体细胞2n,若染色体数目为4n是有丝分裂,n为减数分裂。

3.细胞分化和植物细胞全能性

细胞分化是指同一来源的细胞发生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蛋白质合成上发生差异的过程。

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

但科学研究证实,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能力,即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遗传信息。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细胞全能性,过程可以简要归纳为: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T(愈伤组织)一T(根茎叶分化)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第八章遗传与变异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基本概念

1.概念整理:

杂交:

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一般用_x表示

自交: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植物体中指雌雄同花的植株自花受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自交是获得纯系的

有效方法。

一般用表示。

测交:

就是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个体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性状:

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的总称。

相对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i表现岀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i未表现岀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

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同时显现岀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显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D。

隐性基因: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口d。

等位基因:

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一般用英文字母的大写和小写表示,女口Dd

非等位基因:

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表现型:

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岀来的性状。

基因型:

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组成。

纯合子:

是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杂合子:

是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2.例题:

(1)判断: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x)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x)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V)

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x)

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x)

只要存在等位基因,一定是杂合子。

(V)

B)

花生的厚壳和薄壳豌豆的红花和黄粒

D.YY

等位基因必定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必定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x)

(2)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人的长发和白发B

C.狗的长毛和卷毛D

(3)下列属于等位基因的是(C

A.aaB.BdC.Ff

二、基因的分离定律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P高X叢

1

F1高F1表现応来的桂状叫显怪怪状

FI朱表现出来硬悝状叫陽桂悝状

F23高:

〔这种现录叫悝状分高〕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种不同的

配子中,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是由于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时,导致等位基因的分离。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例:

(1)在二倍体的生物中,下列的基因组合中不是配子的是(B)

A.YRB.DdC.BrD.Bt

(2)鼠的毛皮黑色(M对褐色(m)为显性,在两只杂合黑鼠的后代中,纯种黑鼠占整个黑鼠中的比例是(B)

A.1/2B.1/3C.1/4D.全部

(3)已知兔的黑色对白色是显性,要确定一只黑色雄兔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选用与它交配的雌兔最好选择(A)

A.纯合白色B.纯合黑色C.杂合白色D.杂合黑色

(4)绵羊的白色和黑色由基因B和b控制,现有一白色公羊和白色母羊交配生下一只小白羊,第二次交配却生下一只小黑羊。

公羊和母羊的基因型是(C)

A.BB和BbB.bb和BbC.Bb和BbD.BB和bb

(5)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男方的父亲是白化病患者,女方的父母正常,但她的弟弟是白化病患者。

预计他们生育一个白化病男孩的几率是(D)

A.1/4B.1/6C.1/8D.1/12

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P黄圆X缘绷

F1黄圆

仗相制■性状分高匕非相对性狀自由纽合

F2黃圜:

黄皱:

竦圆:

蜒殲

9:

3:

3: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基因自由组合。

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理论上,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基因重组);实践上利用基因重组进行杂交育种。

四、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用豌豆做试验材料:

严格的闭花受粉;有一些稳定的、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2、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

究,再对两对、三对甚至多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由单因素到多因素)。

3、对实验结果记载,并应用统计方法对实验

结果进行分析。

例:

(1)若两对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各杂交组合中,子代只出现1种表现型的是(B)

A.aaBb和AABbB.AaBB和AABb

C.AaBb和AABbD.AaBB和aaBb

(2)有一基因型为MmNNPp这3对基因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雄兔,它产生的配子种类有(B)

A.2种B.4种C.8种D.16种

(3)黄色(Y)、圆粒(R)对绿色(y)、皱粒(r)为显性,现用黄色皱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杂交后代得到的种子数为:

黄色圆粒106、绿色圆粒108、黄色皱粒110、绿色皱粒113。

问亲本杂交组合是(C)

A.Yyrr和yyRRB.YYrr和yyRR

C.Yyrr和yyRrD.YyRr和YyRr

(4)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在(B)

A.有丝分裂后期B.减数的一次分裂后期

C.减数的一次分裂末期D.减数的二次分裂后期

(5)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子代会出现几种表现型和几种基因型(B)

4和6C.4和8D.6和6

A.4和4

二、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雌性(女性)个体和雄性(男性)个体相同的染色体,叫常染色体,另一

类是雌性(女性)个体和雄性(男性)个体不同啓色体,叫性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通常就是由_性染色体决定的。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

1XY型:

该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的性染色体是_XX_,雄性的性染色体是_XY。

以人为例:

男性的染色体的组成为

44+XY,女性的染色体的组成为44+XX。

2ZW型:

该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