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0281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有删改)

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二古代诗文阅读(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

凌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

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

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转在青州。

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

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

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

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是时,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

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

凌就迁为司空。

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

凌、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

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

凌又遣舍人劳精诣洛阳。

语子广,广言:

“废立大事,勿为祸先。

”愚复遣式诣彪,未还,会愚病死。

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

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军到丘头,凌面缚水次。

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凌,慰劳之,还印绶节钺,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

凌至项,饮药死。

乃穷治其事,彪赐死,诸相连者悉夷三族。

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

凌、愚罪宜如旧典。

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

亲土埋之。

(节选自《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所在:

担任官职的地方。

B.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逆击:

调头攻击。

C.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典兵:

掌握兵权。

D.乃穷治其事,彪赐死穷治:

彻底追查。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B.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C.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D.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凌因受曹操赏识进入丞相府,长期对东吴作战,历任兖州刺史、青州刺史、扬州刺史、豫州刺史等,多次受到封赏,最后官至太尉。

B.王凌和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图谋废掉年幼的皇帝曹芳,用年长而有才的曹彪代替,王凌也和儿子王广商量此事,王广表示赞同。

C.起事之前,令狐愚病死了,黄华和杨弘将王凌造反之事报告了宣王司马懿,司马懿亲自率军讨伐。

眼看大势已去,王凌投降,后在项城服毒自杀。

D.王凌政绩突出,军功显赫,也有荣耀的官位。

但因野心太大,志向不切实际,招来了大祸,宗族遭诛,自己死后遭陈尸斫棺之辱,真是糊涂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

(5分)

(2)凌、愚罪宜如旧典。

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

(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11分)

天津桥春望

[晚唐]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

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

上阳:

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8.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请简要描述。

(5分)

9.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2)《锦瑟》中,李商隐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的两句是:

,。

(3)《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原因是:

,。

(4)《蜀道难》中,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

,。

(5)《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

(6)《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诗中有五个写到“月”的诗句,请写出其中的三句:

;;。

(7)《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就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黄庭坚:

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

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

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其命名。

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

在扬州,他认识了诗人孙觉。

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

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嘉祐十一年乡试时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

第二年终登进士榜。

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

他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

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

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师学得太晚。

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

俩人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之多。

此时黄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

可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

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

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

这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文字狱而遭贬。

贬谪诏书下达时,左右的人皆因蛮荒之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黄庭坚却说:

“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

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

那何为“不俗”呢?

“不俗”有两种:

“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

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

说到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品必然俗不可耐。

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

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为避免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

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

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

黄庭坚书法师从周越,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

尽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法眼。

一次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太俗。

钱勰说:

“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黄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

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

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真谛。

被贬为涪州别驾时,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

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

“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

(选自2014年第3期《文史天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不单反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B.成为苏轼的学生后,黄庭坚有相见恨晚之感,而苏东坡对黄庭坚亦是十分满意,认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百忧可散,欣喜有加。

C.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

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

E.黄庭坚师从周越二十年的书法成就,苏轼比较认可,但钱勰却认为黄庭坚只有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自叙帖》,他才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

(2)作者在文章题目中为什么称黄庭坚为“文化大家”?

试结合传记的全文加以分析。

(6分)

(3)请结合全文分析黄庭坚的形象特征。

(6分)

(4)作者在结尾说黄庭坚“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分)

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我也是爽快的脾气,我们不说废话了,你先提出你的“合作”条件来,要是可以商谈的话,我一定回答你。

(茅盾《子夜》)

②谷敬文为了补救自己的失言,便换了一副的样子说:

“南屏山之事,我敢说,我比旅长还要焦急得多。

”(黎汝清“万山红遍》)

③他们不但是合伙人,更有着、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

改革开放后,他们共同办企业,更加志同道合,许多事情都能心照不宣,配合默契。

A.开诚布公推心置腹肝胆相照B.开诚布公肝胆相照推心置腹

C.推心置腹开诚布公肝胆相照D.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开诚布公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在新年茶话会上,政协委员们______,对国家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新成就赞不绝口。

②城市建设如何有效地保护文化遗址,与会的专家们______,提出了诸多建议。

③如果我们不能______、换位思考,那么彼此之间的隔阂会更深。

A.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推心置腹B.畅所欲言推心置腹各抒己见

C.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D.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推心置腹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传统画竹采用直幅,因为这样能较好地体现篁竹的挺拔、气势与高洁。

B.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圈象征着纯洁、坚韧和品质高贵,表达了人民对英雄们的永久怀念和敬仰。

C.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D.我们的电视、报刊、杂志和其他媒体,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盲文字的规范意识。

15.李清照纪念堂是座古色古香的庭院,____a___:

“大明湖畔,__b__,故居在垂杨深处;_C__,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读后顿然唤起人们对这位婉约词家的怀念。

A.a郭沫若撰题了纪念堂的门联  b趵突泉边    c漱玉集中

B.a郭沫若撰题了纪念堂的门联  b漱玉集中    c趵突泉边

C.a纪念堂的门联为郭沫若撰题  b漱玉集中    c趵突泉边

D.a纪念堂的门联为郭沫若撰题  b趵突泉边    c漱玉集中

六.作文(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位叫马丽的外地打工者在微博中写道:

“离家的脚步越来越近,心里不由得一阵怅然。

父母的衰老和孤独,让远行的脚步无法义无反顾。

”2013年2月13日,春节长假结束,马丽收拾行囊又要出门时,妈妈远远地跑过来拥抱,还没说话就泣不成声。

当今中国,父辈对乡土的坚守和子女们匆匆的脚步,早已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和期盼让我们心中酸痛,我们能停下匆匆的脚步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最早的扁舟不具备悲凉或超脱韵味)

2.D(“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3.A(文中说“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4.B.逆击:

迎头攻击。

逆,迎战。

5.C.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

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6.B.王广不同意,他认为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要成为灾祸的开始。

7、

(1)刚到豫州时,王凌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求访没有显达的俊才,各方面都有法令教化,声誉极好。

(“旌”翻译为“表彰”1分,“显”译为“显达”1分,“条教”译为“法规教令”1分,“意义”译为“美名,声誉”1分,大意1分。

(2)王凌和令狐愚的罪行应该像过去典籍上记载的那样受罚。

于是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在邻近的市肆暴尸示众三日。

又将他们的印绶、朝服一起烧掉。

(“宜”译为“应该”1分,“发”翻译为“打开、挖开”1分,“暴尸于所近市”状语后置句1分,“所近市”译为“邻近的市肆”1分,大意1分。

8.(5分)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

(1分)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

9.(6分)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

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

(手法2分,分析2分,感情2分)

10.

(1)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4)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砖石万壑雷

(5)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6)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秋月春风等闲度,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

(1)BD 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A.无中生有,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只是因为黄父追慕古代大哲。

C.混淆是非,“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是黄庭坚当官不得领导喜欢的关键原因,是他仕途黯淡的原因之一。

E.“钱勰却认为黄庭坚只有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自叙帖》,他才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不恰当,原文钱勰是说黄庭坚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明白他说黄庭坚的草书俗的原因了。

(2).答案 ①他师从苏轼,诗歌成就高,双星闪烁,有“苏黄”之称。

诗风奇崛,不落俗,对宋代诗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②人品高洁。

他的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③书法上刻苦练字,师法自然,汲取名家,大胆创新,终成一家。

(每点2分)

解析 文章从第3段开始,主要介绍了黄庭坚的诗歌成就、人品、书法成就,解答本题时,可以从这三方面分点组织答案。

(3).答案 ①聪颖早慧,少年得志。

5岁时就能背诵五经,过目不忘。

早年便投师问学,科举得意。

②尊师感恩,一身正气。

仰慕苏轼,以砚为礼,老师贬谪时不怕牵连,是非分明。

③爱民如子,执政为民。

做官时和作品中一直贯穿着强烈的国运民生精神。

④勤奋好学,成就卓越。

与苏轼不断讲道论艺,切磋诗歌技艺。

书法师从周越,一练就是二十年,不断汲取名家营养。

文学与书法均为宋代名家。

(任选三点作答,每点2分)

解析 结合文本中有关黄庭坚言行的语段,逐段筛选信息加以概括。

答案可先概括,后分析,注意分点作答。

(4).答案 (示例)同意。

①他的为官之道值得我们学习。

官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良知。

当别人都忙于官场周旋,忙于迎合领导时,黄庭坚却仁政爱民,坚持着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

为了百姓可以得罪自己的上司,不怕领导不高兴。

②他的为人之道值得我们学习。

世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老师。

当自己的老师苏轼进入人生的低谷被贬时,黄庭坚不会为了自己和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为了自己就对老师暗放冷箭,对老师的感恩和支持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地方。

③他的为文之道值得我们学习。

文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人品。

人要诗品不俗,首先得人品不俗,黄庭坚认为,文章者,道之器也,只有人品高洁,文品才能好。

黄庭坚这几方面的精神境界对于今天在官场、文坛以及现实中生活的人们无疑是宝贵的人生财富。

(观点2分,分析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首先明确观点;其次结合文本分析,侧重于分析黄庭坚的“为官之道”“为人之道”和“为文之道”。

12.A,(三个成语都有“诚恳待人”的意思。

“开诚布公”重在“表白”;“推心置腹”重在“表现”。

而“肝胆相照”重在“两者之间”)

13、A【解析】“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推心置腹”三个成语都表示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但前者重在痛痛快快地说出;中者重在发表己见;后者重在待人真诚。

14.D

15.(D,a处与下文主语一致,b、c处与上下文内容一致。

16作文【解析】

16.试题分析:

中国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不能两全的不是“忠”和“孝”,而是父母亲情与事业追求之间的无法协调。

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和父母的每一天,孝顺父母,另一方面又不能停下我们的脚步。

我们为学习,为工作,为事业而奔忙。

也许正是这种拼搏和对理想的追寻,才构成了中国社会向上的动力。

因此材料可围绕孝心,拼搏,事业与亲情的关系等角度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