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0370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徽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徽州而得名。

在徽州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双重滋养下,带着鲜明徽州印记的徽墨在墨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墨的唯一代表。

1915年,徽墨珍品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近现代以来,受到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书写习惯的改变等影响,徽州墨业几经浮沉,但在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下,千古墨脉从未断绝。

徽州地区的制墨史最早有文献记载:

“南唐李廷佳,易水人,本姓奚,父超,唐末渡江至歉,以邑多松,留居造墨。

后主赐姓李。

人得其墨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文如犀,写数十幅不费一二分。

”五代时期,南唐的李姓皇帝耽心翰墨,对李氏父子制墨倍加称赏,后又招易水墨工张遇,张遇利用徽州的优质松烟、桐油烟制墨,将徽州墨从单纯的松烟墨推向与油烟墨并举发展的时期,全国制墨中心至此南移至徽州。

穆晓天先生曾说:

“制墨业的繁荣,可以说是南唐地区文化艺术繁荣的显著标志。

随着李唐王朝渐行渐远,大宋王朝经过初期的休养生息,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逐渐活跃,文学艺术活动日益繁荣,科举制度影响下的读书风气日盛,为微墨提供了广阔市场,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

正如《野获篇》所描写:

“今徽人家传户习”“新安人例工制墨”。

《敏县志》记载:

“至宋时,徽州每年以龙凤墨千斤为贡。

”可见大宋政权对微墨有着强劲的需求。

《野获篇》还写到:

“宋徽宗以苏合油波烟为墨,后金章宗购之,黄金一斤, 才得一两,可谓好事极矣。

”宋徽宗爱好翰墨,又亲予研制,更促进墨业的大振。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叙州改名徽州,从此徽墨驰名天下。

经过长期动荡、分裂后统一安定的明王朝经济文化空前发展,促进了墨业更大规模生产并追求更高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徽州墨业呈现出一些不同的情形:

一是在原料上,从普遍使用“松烟”转而使用“桐油烟”和“漆烟”制墨,由于这两种原料既易得又价廉物美,有利于徽墨扩大生产、提高质量;二是无论在五代还是两宋,徽墨都以进贡和满足官府需要为主,但到了明代,虽然还有大量墨品进贡,但因社会需求量增大,徽墨生产渐渐转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徽墨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成集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清初政府重视经济的恢复发展,对汉文化采取包容政策,促进了徽墨需求市场的恢复和发展。

尤其是清初几任帝王皆崇尚汉学、才学俱佳,对书画不仅喜爱而且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这样的社会导向,使徽墨业的昌盛顺理成章。

(摘编自《微墨的历史沿革与特点》)

材料二:

宋代罗愿在《新安志》中有“李超与其子廷佳,唐末自易水渡江至歙州,地多美松,因而留居,遂以墨名家”的记载。

李氏父子在易水制墨法的基础上,利用黄山、松萝山之古松取烟,并改进配料、和胶、杵捣等技术,制造出前世无法企及的佳墨,史称“李墨”。

南唐后主李煜亦评价李墨和澄心堂纸、龙尾歙砚为“天下冠”,并因此敕封李超为检校水部员外郎。

由于无度地使用和挥霍,及至北宋宣和年间“李墨”就极为罕见,故时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李廷跬制“翰林风月”铭长方墨,墨呈长方薄板形。

一面泥金草书阴识“翰林风月”四字;另一面草书填朱三字,已模糊无法辨认。

墨色黝黑有漆光,质坚实如玉。

边薄而锐利,中间略凸,墨面布满大小、高低不平的突起,间有犀纹。

从实物的现存状况来看,确如史料评价的具有“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宋代李孝美《墨谱》)、“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和“历久弥新”的鲜明特点。

这锭“李墨”历经千年仍有如此优异的表现,在于李氏父子制墨没有拘泥于早期造墨理论的束缚,开创性地运用胶法、药法改善墨质。

《墨记》中记载了李廷佳首创分次和制的对胶之法。

《墨经》则记述了李廷佳制墨善用重胶,并添加藤黄、犀角、真珠、巴豆等十二味中药,及少量的生漆和熟漆和制,使解胶和胶力持久两个矛盾的命题完美统一。

再通过数万次的均匀杵捣、揉捏和压制,使胶和松烟颗粒充分融合,从而做到了“墨寿千年”。

作为最有名的制墨家,李氏父子第一次将中国墨的品质发挥到了极致。

关于李墨的精良,历史上有一些相关的记载。

五代宋初时期的文学家徐铉、徐楷兄弟,幼年时曾共用一挺长不过尺、细裁如筋的李超墨,每日书写不下五千字,十年方才用完。

还有宋大中祥符年间,一贵族误将李廷理墨遗失于水中,数月后,又于同一地点遗落了金器,故派人捞取,惊奇的是李廷佳墨也被完好无损地捞取出来,且光色不变、表里如新。

1978年,文府墨被发现时整体浸泡在水中,出土后历经数十年自然老化,其磨口依旧有莹莹胶光。

可见,在李氏父子的引领和推动下,宣歙之地的制墨水平得以整体进步。

《墨经》记载了著名制墨家张遇曾妙得李氏制墨之法,并以此传家,其子张谷、孙张处厚皆以制墨名世。

其后,歙州又有耿仁、耿遂、耿文政、耿文寿、耿德、耿盛等,宣州则有盛匡道、盛通、盛真、盛舟、盛信、盛浩等,都受到李氏制墨之法的影响。

(摘编自《唐宋时期的徽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徽墨得名于其产地徽州,能在墨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墨的唯一代表,关键在于徽州地区有着优质的松烟和桐油烟。

B.《野获篇》中所描写的“今微人家传户习”“新安人例工制墨”等景象,足以说明大宋政权对微墨有着强劲的需求。

C.明代徽墨生产因社会需求量增大,逐渐改变了五代和两宋时期的状况,不再以进贡和满足官府需要为主,转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

D.后人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说法,这从史料《新安志》对李氏父子制墨“遂以墨名家”的记载中可以得到印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现代以来,徽州墨业几经浮沉,但千古墨脉从未断绝,这得益于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

B.人们要想了解徽墨的相关历史,可以查阅《歙县志》《墨记》《墨经》《墨谱》等古代典籍。

C.“李墨”能做到“墨寿千年”,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李氏父子对早期造墨理论的坚守与传承。

D.宣歙之地的张氏、耿氏、盛氏等人皆以制墨名世,这跟受李氏制墨之法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徽墨制作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黄山、松萝山的古松   

B.李墨、龙尾歙砚

C.藤黄、犀角等中药   

D.杵捣、揉捏和压制

4.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微墨”下一个简要定义。

5.“千古墨脉从未断绝”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C   2.C   3.B   

4.徽墨是一种起源于南唐,昌盛于清朝,因产于徽州而得名,有着制作原料和方法多样、制作工序繁复,质地坚硬、光泽如漆、历史悠久等特点,可以用于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墨锭。

   

5.①五代时期,全国制墨中心南移至徽州,标志着徽墨的兴起;②大宋王朝经济、商业、文学艺术活动及读书风气的大好形势,使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③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及形成的社会导向,使徽墨的生产规模、质量及艺术形式都得以拓展直至昌盛;④几任帝王及李氏父子等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

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

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

从墓门望进去,只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

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

但是俗物也有俗益。

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

“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

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

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

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

“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

”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

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

“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廿二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游览西溪的记叙,同时也直接表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B.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描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的描写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到的野趣。

C.文章引用《庸风·桑中》中的诗句,是由船上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表现摇船少女的风姿,竹西歌吹般的闲情。

D.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的相似在于洞箫声的幽咽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7.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8.本文题为“西溪的晴雨”,但在人物叙写上花费了不少生动的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6.A  7.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写了作者游西溪的经过,从路上所闻开始,依次写到车里所见、船中所感,最后写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处处立体地展现了西溪的野趣;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写作线索,记叙了作者游赏西溪的两次经历,第一次为两星期前的雨天游览,第二次为前天的午后晴日游览,无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

   

8.①作者笔下的“西溪的晴雨”,有着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西溪的回环秀美等景致,这些都为全文营造了朦胧素淡的诗意。

②作者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文人雅士,午后斜阳里流连于弹指楼上,观景、挥毫、饮酒,晚烟中的洞箫,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闲情诗意,增添了文章的文学底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③如此写来,文人的雅兴和自然的野趣便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

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

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仅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郭林宗闻而让蕃曰:

“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

”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

后诏三府椽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滂在职,严整疾恶。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

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

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

零仰曰:

“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

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

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

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

“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

滂曰:

“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

“滂从龙舒君①归黄泉,得其所矣。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

“汝今得与李、杜②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

范滂传》,有删改)

[注]①龙舒君:

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国相,时已故。

②李、杜:

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B.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旁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C.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D.尚书贵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投版,即辞官。

版,官吏朝会时执的朝版,记事以备遗忘。

B.举谣言,指朝臣向朝廷列举民间诋毁官员的流言的一种制度。

C.功曹,古代官职,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D.北寺狱,东汉由宦官掌管的监狱,主管监禁、审讯大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滂在冀州因灾荒而动荡时,被委任为清诏使前去巡行查办,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其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范榜主动劾奏刺史、二千石权豪共达二十多人,即便受到尚书的责备,也不惜生命进行弹劾,可惜时局混乱,其志向难以实现。

C.范滂在暂任功曹-职时,面对任命他外甥做官的问题,他不徇私情,坚决认为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将此事压下不办。

D.范滂最后用自己死得其所劝说其母不要悲伤,其母深明大义,非但没有阻止他的决定,还对他进行了安慰和教诲。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

(2)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13.当郭揖提出“与俱亡”的建议时,范滂是如何回应的?

他为什么这样回应?

请简要说明。

【答案】9.A   10.B   11.B   

12.

(1)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或“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或“官方的礼节”)来要求他吗(呢)?

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自己要选择不好的议论吗?

(2)你现在能够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

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

   

13.

(1)回应:

范滂拒绝逃跑,慷慨赴死。

(2)原因:

他不肯连累别人,也不愿因出逃而让母亲流离他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注]《西京杂记》: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年纪四十”,“头白始为郎”,有年华已逝、自伤身世之感。

B.颔联描写了作者读书的清幽环境,既照应题目,也为下文的抒情言志做了铺垫。

C.颈联通过写“惊蝉““求高树”,“旅雁”“厌后行”,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D.全诗写作者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发慨叹,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之妙。

15.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①直抒胸臆:

首联“蹉跎”“自怜”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②借景抒情:

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跎的悲凉之意;③用典抒情:

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张抡

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

去年元夜奉宸①游,曾侍瑶池宴。

玉殿珠帘尽卷。

拥群仙、蓬壶阆苑②。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

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

可是尘缘未断。

谩惆怅、华胥梦短。

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注]①奉宸:

侍奉皇上②蓬壶阆苑:

神仙所居之地。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曾侍瑶池……蓬壶阆苑”几句中,“瑶池”、“玉殿”、“蓬壶”、“阆苑”等意象均喻指宫苑仙境般的豪华和气派。

B.上阕“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三句通过对烛光、音乐的描写,极写作者去年元宵之夜侍奉皇上游赏的胜景。

C.下阙“今宵谁念泣孤臣”极言自己失势无援之苦,后面用“长安”代指帝都,从而表达了难遇知音、怀念故土的沉痛之情。

D.下阙末尾两句“数点寒灯,几声归雁”以景结情,语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表现出梦破后的凄凉冷寂,催人泪下。

17.这首词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案】16.C  17.刻画了一位漂泊、孤独、满怀深沉故国之思的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抚今追昔,上阕浓艳,追忆往日宫中元宵节的热闹繁盛的景象,无限怀念;下阕凄婉,转入对眼前人世及自身的慨叹,语含悲酸。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的景色。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清脆动听;紧接着“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之大,非但未衬托出词人自身之渺小,反而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答案】   

(1).阳谷皆入汶   

(2).阴谷皆入济   (3).昆山玉碎凤凰叫   (4).芙蓉泣露香兰笑   (5).玉鉴琼田三万顷   (6).着我扁舟一叶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

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神秘的幻想……这些或谈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

那样的书,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也损害了读者的利益。

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丝臭味腐蚀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

书香默默入心来。

书能提升人的气质。

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

”我想说,你的气质里藏着那一缕缕书香。

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的经脉,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

爱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之中透出一种优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里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

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指导员指着那捆书说:

“你们……要好好学……听党的话……”

B.信中写道:

“……在整个旅途中,你表现出的真诚,深深地打动了我!

C.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

然而……”四叔说。

D.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20.比喻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也有一些错字连篇, 粗制滥造的书,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就像石楠花一样”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9.D  20.前有“温婉雅致”作修饰,突出散文集的特点;“是淡雅的康乃馨”是比喻中的暗喻,两者在素淡、雅致、沁人心脾上有相似点。

   

21.①原文是短句,更符合文章整体灵动的语言风格;②原文中“错字连篇”“粗制滥造”作谓语,而其在改写后的句子中作定语,作谓语时对这类书的否定意义更强烈;③“就像石楠花一样”在原文中被放在“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之前,与上文它的“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结构一致,表达自然流畅。

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破除论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而是为了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机制,②加快构建规范、科学、高效、诚信的评价体系,③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④只有正确树立了政策导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创新中的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等现象。

⑤一方面,要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⑥另一方面,还要在学术评价中,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得以突出。

【答案】

(1)语句①将“机制”删掉;

(2)语句②将“规范、科学”改为“科学、规范”;(3)语句④将“解决”改为“纠正”;(4)语句⑥把“科学精神……”改为“让/使科学精神……”或“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

23.高三年级组织“《呐喊》人物谈”专题讨论会,请你从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作品中相关内容,谈谈你对他(她)的认识及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要求:

写出篇名及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