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0555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2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鲁教版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

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形成的观点是(  )

A.

B.

C.

D.

2.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有关的实验是(  )

A.

B.

C.

D.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橡皮塞

B.加热液体

C.取用液体

D.读出液体的体积

4.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A.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

证明CO2密度比空气的大

5.“天宫二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已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Ni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B.+2C.+3D.+4

6.丙烷(C3H8)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

8B.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C.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160g乙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

1

7.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⑤

8.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CO2与O2

燃着的木条,观察燃着的情况

B

酒精与白醋

闻气味

C

CaCO3与NaCl

加水,观察是否溶解

D

NaOH与Na2CO3

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A.AB.BC.CD.D

9.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

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10.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11.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蓝色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12.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D.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3.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CH2O),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甲为甲醛,其分子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B.物质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发生改变

D.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5﹕3

14.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高光效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简称LED)技术,已广泛用于照明、显像等多个领域。

氮和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镓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属于金属元素B.镓原子核内有31个中子

C.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gD.氮化镓的化学式为GaN

15.科学家发现的N(NO2)3是-种新型火箭燃料,关于N(NO2)3的说法正确的是

A.N(NO2)3由氮、氧两个元素构成

B.N(NO2)3中含有3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

C.N(NO2)3属于氧化物

D.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2.6%

16.根据下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

17.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

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A.①或②B.②或③C.①或④D.③或④

18.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称量固体氢氧化钠B.

测溶液pH

C.

过滤D.

稀释浓硫酸

19.在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O2的过程中,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A.选择装置①或②作为O2的发生装置B.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O2的收集装置

C.装置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

20.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氧分子的是

A.2OB.O2C.O2―D.2O2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内容装置

(实验1)制备气体

Ⅰ.打开K1,用注射器向盛有锌粒的A中注入稀硫酸,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

Ⅱ.在K1上方导管口收集气体

(1)检查装置气密性:

保持K1关闭,打开K2、K3,向B中加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用手捂住A瓶外壁,说明装置在左侧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_____;用同样原理可以检查装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2)实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气体收集完毕后,在不拆卸装置的情况下,使A中未反应的稀硫酸大部分转移到B中的操作是:

打开_____,关闭_____。

22.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已知:

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内容

步骤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

(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

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推入适量H2O2溶液

推入适量H2O2溶液

(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_____;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

(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_____;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_____.

23.做化学实验时,常根据需要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

根据图示完成有关问题:

(1)图一中两个装置都能够燃烧,都观察到产生大量的______,对比加热的条件的不同,可知红磷的着火点______(“低于”或“高于”)白磷。

对改进后的实验分析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实验中会观察到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

B能减小P2O5对空气的影响

C实验结果误差更小

D装置不需检查气密性

(2)图二左边装置图能证明CO2的化学性质是______,改进后的实验,可观察到天平的______(选填“左”或“右”)边向上翘。

24.实验室制下列三种气体

A.O2:

2KClO3

2KCl+3O2↑

B.CO2:

______

C.Cl2: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说明:

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

(1)写出制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下列有Ⅰ、Ⅱ、Ⅲ三种制气装置和Ⅳ、Ⅴ两个收集装置

①制取CO2应选取的装置是______,制取氯气应选用的制气装置是______;

②用Ⅳ装置收集Cl2时,Cl2应从______口(填导气管接口处的字母)进入瓶中。

(3)A装置用于制取氧气后,从剩余固体中分离出MnO2的实验操作步骤有溶解、过滤和洗涤。

其中过滤时用到的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4)用100g36.5%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混合加热,理论上能制得Cl2的质量为______g,而至到反应停止时,实际收集到的Cl2质量远远小于这个数值,若操作正确,装置不漏气,则可能的原因是(只需答一条合理的原因)______。

25.利用下图可进行炭粉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

(1)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图中发生的反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述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检查装置的_____________。

②平放试管,用_________将反应物送至试管底端。

③先________试管,然后集中加热试管底部,观察记录。

④结束反应时,先将导管移离液体,再____________。

(3)为探究炭粉还原氧化铜的最佳条件,有研究小组进行了三组对照试验。

各组实验结果如下。

①上述记录能说明有铜生成的是_______________(填编号)。

A.固体红热B.细小红色金属光泽固体

C.黑色固体D.球状金属光泽固体

②归纳以上实验结果可知,炭粉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最佳条件是:

反应物质量比(C:

CuO)为_____,反应物要先分别________________,然后再混合起来__________。

26.对比分析是化学研究和学校的基本方法,为了验证化学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甲、乙、冰三个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步骤】如图所示,甲、乙两组同学分别把盛有适量NaOH、H2O2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CuSO4溶液、MnO2溶液的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到天平上调至平衡,接着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使物质混合发生反应,待反应后再把烧杯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丙组同学取一根打磨干净的细铁丝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铁丝,将铁丝放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点燃,燃烧结束并冷却后将所得的物质与石棉网一起再放回托盘天平上称量.

【实验分析】

(1)请你仿照示例,完成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分析.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结论

甲组

产生蓝色沉淀,天平①(填“平衡”或“不平衡”)

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乙组

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天平不平衡

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丙组

④,反应前后称量质量不相等

3Fe+2O2

Fe3O4

该实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通过对上述实验的对比分析,甲丙两组同学发现乙同学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结论却是错误的.在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情况下,请分析导致乙组实验实验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实验结论】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反思】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均不变.

27.(8分)研究小组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铁的探究活动。

将木炭、氧化铁及试管充分烘干,并将木炭和氧化铁混合均匀、研磨。

取适量上述混合物于试管

中,用图1所示的装置加热(试管竖直向上,可使加热时的热量尽少散失)。

【提出问题】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剩余固体X含有哪些成分,质量分别是多少?

【查阅资料】

铁的氧化物被还原时,是从高价铁的氧化物逐级还原成低价铁的氧化物,最后还原成金属铁。

铁的氧化物及其部分性质如下:

为红色固体;

均为黑色固体。

其中,

具有很好的磁性,能被磁铁吸引。

三种氧化物均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稀盐酸,分别发生如下反应:

Fe2O3+6HCl══2FeCl3+3H₂O

Fe3O4+8HCl══2FeCl3+FeCl2+4H2O

FeO+2HCl══FeCl2+H2O

黄色的

溶液中

滴入无色的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该实验常用于检验

溶液遇单质铁发生反应:

2FeCl3+Fe=3FeCl2,溶液变为浅绿色。

【猜想】固体X可能含有:

【实施实验】

目的:

确定固体X的组成。

步骤

操作

主要现象

结论

I

取部分冷却后的固体X倒在滤纸上,用磁铁充分吸引。

部分固体被吸引到磁铁上

可能有

II

取滤纸上的剩余固体少量,放入图2所示的试管a中,通入氧气,用酒精灯加热。

固体剧烈燃烧,b中溶液变浑浊

一定有

III

另取滤纸上的剩余固体少量,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一定没有

IV

取步骤I磁铁上的固体少量,放入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产生。

一定有

V

在步骤IV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

溶液不变红色

一定没有

【反思改进】

同学们讨论发现,用上述实验方法不能确定固体X中一定没有

,理由是。

为确定固体X中是否含Fe3O4并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同学们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步骤

操作

数据

I

重新取部分冷却至室温的固体X,称量其质量为m1。

m1=17.9g

II

将称量好的固体X全部放入图3所示的锥形瓶中,称量整套装置及药品的质量为m2;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放入足量稀盐酸后关闭旋塞,待没有气泡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再次称量整套装置及药品的质量为m3。

m2=317.9g

m3=317.3.g

III

将锥形瓶中剩余的固体过滤、洗涤并干燥,称量其质量为m4。

m4=1.1g

【获得结论】

(1)为确定固体X中是否含

,m1~m4中应该用到的数据有。

(2)固体X的成分及质量分别是。

28.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帮助下探究氢气的燃烧实验。

(1)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从图甲中选择仪器组装一套便于添加液体药品的发生装置,所需仪器为_______(填仪器编号);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

(2)按图乙操作研究氢气的燃烧实验,需用试管收集不同体积比的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现用

(1)中组装的正确装置制取氢气,如何用试管(假设试管容积为10mL)收集氢气与空气体积比为4:

1的混合气体,写出其操作方法:

______。

(3)用不同体积比的混合气体做氢气的燃烧实验,结果如表:

序号

氢气与空气体积比

点燃现象

1

9:

1

安静燃烧

2

8:

2

安静燃烧

3

7:

3

弱的爆鸣声

4

5:

5

强的爆鸣声

5

3:

7

强的爆鸣声

6

1:

9

弱的爆鸣声

7

0.5:

9.5

不燃烧不爆鸣

分析上表信息,你对燃烧或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因为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内,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

②原子是可分的,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③原子呈球形;

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

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

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故选A。

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大,聚集在烧杯底部,又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下方的蜡烛先灭,既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也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B选项错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C选项错误;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样倾倒,说明其密度较空气的大,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D选项正确。

故选择D项。

【点睛】

此题主要是对二氧化碳性质进行的考查,明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并会灵活应用。

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取液后的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以防止腐蚀胶头,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4.C

解析:

C

【解析】

A、要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需要将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利用压强的变化,根据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多少来验证氧气的含量,红磷与氧气反应,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瓶内压强变小,水进入集气瓶中的量等于消耗氧气的量,可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正确;B、先将导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正确;C、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因此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D、蜡烛由下向上依次熄灭,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正确。

故选C。

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由题干可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而氧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2价,若设Ni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得:

x+(+3)ⅹ2+(-2)ⅹ4=0,x=+2,故B选项符合题意

6.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化学反应的一般表达式为:

,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

,依据化学方程式和题干中的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

A、由图可得,甲的化学式为C3H8,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3:

1ⅹ8=9:

2,故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方程式可得,乙和丙的元素组成不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C、解:

设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要乙的质量为x

故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得,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

4,故不符合题意。

7.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CO2+H2O=H2CO3,是气体的体积减小,大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烧杯中水进入到试管中,试管内液面上升,①正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电离是溶液呈酸性,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故而试管内的液体变红,②正确。

正确的说法是①②,故选A。

8.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A、根据氧气有助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B、根据酒精具有芳香气味,白醋有酸味进行分析;

C、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是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详解】

A、取样品,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火焰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

B、取样品,闻气味,有芳香气味的是酒精,有酸味的是白醋,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

C、取样品,加水溶解,会形成溶液的是氯化钠,不溶于水的是碳酸钙,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

D、取样品,滴入酚酞,溶液显碱性,都会变成红色,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9.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详解】

A、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可减慢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不能做所有反应的催化剂,其它物质也可以作催化剂,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说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后生成了一种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此反应有单质生成;故A正确;

B、反应前共有三种原子,而反应后仍然是这三种原子,说明反应中原子不变,可推断得出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故B正确;

C、反应的生成物为一种单质的分子和一种化合物的分子,生成物一种为化合物一种为单质;故C不正确;

D、反应前的两种分子各有2个分子参加反应,因此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1:

1,故D正确。

故选C。

11.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干冰易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常用于人工降雨,故A正确;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B错误;

C、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反应会渐渐停止,故C错误;

D、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可以是氮气等,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理解和熟练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在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变化,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

【详解】

A.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反应前是氢元素和氧元素,反应后还是这两种元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故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分子是原子构成的,由水分子的微观图可知: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化学方程为

,据此分析。

【详解】

A、甲醛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错误;

B、乙为氧气,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故错误;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未发生改变,故错误;

D、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

,故正确。

故选D

1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属于金属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B、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核内有31个质子,故不符合题意;

C、由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故不符合题意;

D、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易失电子,显-3价,由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氮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易失电子,显+3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氮化镓的化学式为GaN,故符合题意

15.C

解析: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