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0731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学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审计学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审计学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审计学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审计学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审计学重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审计学重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审计学重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审计学重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审计学重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审计学重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审计学重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计学重点整理.docx

《审计学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学重点整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审计学重点整理.docx

审计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CPA教材定义——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以积极方式提出意见,增强除管理层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特指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

三、三方关系

——注册会计师对由责任方负责的财务报表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任程度。

注意:

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可能是同一方,也可能不是同一方。

某些情况下,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可能来自同一企业,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就是同一方

第二章

不利影响因素

产生不利影响的具体情形

1.自身利益

(1)审计项目组成员在审计客户中拥有直接经济利益

(2)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过分依赖某一客户

(3)审计项目组成员与审计客户存在重要且密切的商业关系

(4)会计师事务所担心可能失去某一重要客户

(5)审计项目组成员正在与审计客户协商受雇于该客户

(6)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就鉴证业务达成或有收费的协议

(7)注册会计师在评价所在会计师事务所以往提供的专业服务时,发现了重大错误

2.自我

评价

(1)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客户提供财务系统的设计或操作服务后,又对系统的运行有效性出具审计报告

(2)会计师事务所为客户编制原始数据,这些数据构成审计业务的对象

(3)审计项目组成员担任或最近曾经担任客户的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

(4)审计项目组成员目前或最近曾受雇于客户,并且所处职位能够对鉴证对象施加重大影响

(5)会计师事务所为审计客户提供直接影响审计对象信息的其他服务

3.过度

推介

(1)会计师事务所推介审计客户的股份

(2)在审计客户与第三方发生诉讼或纠纷时,注册会计师担任该客户的辩护人

4.密切

关系

(1)项目组成员的近亲属担任客户的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

(2)项目组成员的近亲属是客户的员工,其所处职位能够对业务对象施加重大影响

(3)客户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所处职位能够对业务对象施加重大影响的员工,最近曾担任事务所的项目合伙人

(4)注册会计师接受客户的礼品或款待

(5)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或高级员工与审计客户存在长期业务关系

5.外在

压力

(1)会计师事务所受到客户解除业务关系的威胁

(2)审计客户表示,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不同意对某项交易的会计处理,则不再委托其承办拟议中的非审计业务

(3)客户威胁将起诉会计师事务所

(4)会计师事务所受到降低收费的影响而不恰当地缩小工作范围

(5)由于客户员工对所讨论的事项更具有专长,注册会计师面临服从其判断的压力

(6)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告知注册会计师,除非同意审计客户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否则将影响晋升

第三章

一、审计的总体目标

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

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二、具体审计目标

认定——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将其(明确或隐含的表达)用于考虑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潜在错报。

目标——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

程序——具体检查错报的程序

三、认定

1.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

(1)发生:

(2)完整性:

(3)准确性:

(4)截止:

(5)分类:

2.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

(1)存在:

(2)权利和义务:

(3)完整性:

(4)计价和分摊:

3.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

(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

(2)完整性:

(3)分类和可理解性:

(4)准确性和计价:

五、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

2、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注册会计师履行责任

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注册会计师确认其责任的方式

注册会计师通过签署审计报告确认其责任。

六、初步业务活动

1、目的

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前,需要开展初步业务活动,确保实现以下三个目的:

(1).具备执行业务所需的独立性和能力(事务所);

(2).不存在因管理层诚信问题而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保持该项业务的意愿的事项(管理层);

(3).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对业务约定条款的误解(关系)。

2、内容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本期审计业务活动开始时,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初步业务活动:

按审计证据的表现形态分类

实物证据——盘点表

书面证据——合同、凭证等

口头证据——询问记录

环境证据

(1).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

(2).评价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情况;

(3).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

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

外部证据

由外部机构或人员编制

内部证据

由客户自己编制

(1)直接递交给审计人员

证明力最强。

如:

应收账款函证回函、专家证明函件

(1)在外部流转,获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承认

如:

销货发票、付款支票

(2)由客户提交给审计人员

证明力较强,但有变造的可能。

如:

银行对账单、购货发票

(2)只在内部流转,

如:

会计记录、账薄、记账凭证

可靠性取决于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

(3)审计人员自己动手编制的各种计算表、分析表,证明力强。

在外流转过的内部证据证明力强于只在内部流转的内部证据。

 

二、审计证据的特征

1、充分性

2、适当性(1相关性

(2)可靠性

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以文件、记录形式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件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三、审计证据充分性与适当性的关系

(1).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的基本要求

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个重要特征,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是有证明力的。

(2).审计证据越适当,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越少

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也受审计证据质量的影响,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

(3).审计证据质量存在缺陷无法通过数量弥补

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那么注册会计师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

四、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

1、风险评估程序

2、控制测试

(1).控制测试的含义

——为了获取关于控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有效性而实施的测试。

其目的是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2).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控制测试是必要的

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有关认定层次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3、实质性程序

——指用于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

(1)细节测试

(2)实质性分析程序——主要是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评价信息,用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

五、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程序

(一)检查

(二)观察(三)询问(四)函证(五)重新计算(六)重新执行(七)分析程序

六、审计底稿

1、存在形式:

有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

3.审计工作底稿归档期限

(1)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报告日后60天内。

(2)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审计业务,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业务中止后的60天内。

4.审计工作底稿保存期限

(1)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报告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十年。

(2)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业务中止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十年。

5、归档期间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

在归档期间对审计工作底稿变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删除或废弃被取代的审计工作底稿;

(2).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类、整理和交叉索引;

(3).对审计档案归整工作的完成核对表签字认可;

(4).记录在审计报告日前获取的、与项目组相关成员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的审计证据。

 

第五章

一、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方法

1.基本方法

通常先选定一个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2.选择基准

(1)财务报表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2)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如为了评价财务业绩,使用者可能更关注利润、收入或净资产);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

(5)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

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发生的错报金额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四、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1.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2.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3.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

六、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现代)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传统)

 

七、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审计证据越少;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证据越多

第六章

一、采用审计抽样的目的

——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实施审计程序的范围(测试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二、抽样风险

①控制测试

(1).信赖过度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

(2).信赖不足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

②细节测试

(3).误受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上存在的风险。

(4).误拒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风险。

三、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审计测试的种类

影响审计效率

影响审计结果

控制测试

信赖不足风险

信赖过度风险

细节测试

误拒风险

误受风险

样本规模越小,抽样风险越大;样本规模越大,抽样风险越小。

无论是控制测试还是细节测试,注册会计师都可以通过扩大样本规模降低抽样风险。

如果对总体中的所有项目都实施检查,就不存在抽样风险,此时审计风险完全由非抽样风险产生

五、分层

——将一个总体划分为多个子总体的过程,每个子总体由一组具有相同特征(通常为金额)的抽样单元组成。

1.如果总体项目存在重大的变异性,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分层;

2.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的变异性,从而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的前提下减小样本规模,提高审计效率。

六、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

影响因素

细节测试

控制测试

与样本规模的关系

可接受的

抽样风险

可接受的

误受风险

可接受的

信赖过度风险

反向变动

可容忍误差

可容忍错报

可容忍偏差率

反向变动

预计总体误差

预计总体错报

预计总体偏差率

同向变动

总体变异性

总体变异性

-

同向变动

总体规模

总体规模

总体规模

影响很小

 

第七章

一、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素

2.目标

(1)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这一目标与管理层履行财务报告编制责任密切相关;

(2)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即经济有效地使用企业资源,以最优方式实现企业的目标;

(3)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即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从事经营活动。

3.五要素

(1)控制环境;

(2)风险评估过程;(3)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与沟通;(4)控制活动;(5)对控制的监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