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1134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

中国政治制度史

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

制度:

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政治制度:

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

隐性规则:

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不以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的总称,又叫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

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体系(选拔平衡);文官政治文化或文治精神,重文轻武;

3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

包括首脑与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监察、人事管理、财政、户籍管理、民族和宗教、外国事务管理制度。

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

经济上:

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心,而生产的发展,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政治上:

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军事上:

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

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就其中一种谈谈自己看法

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

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就契约说而言,这种说法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结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

霍布斯是契约理论的最早阐述者,洛饿休谟克完善和丰富了这种假说,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们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收回。

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

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

A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

分为内廷和外廷。

内廷设疱子、御龙氏、臣;外庭分为政务官和宗教官,设六卿、六事和牧正;

B服外:

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

7夏制历史地位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保障生产力发展的继续发展;创立王位世袭制保证最高统治的连续性、稳定性,为后世提供参照标准;逐步确立分封制,影响巨大。

8结合商周实际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

夏商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相辅相成,由于实行分封制需要而实行了宗法制,前者是后者的具体体现,分封以宗法为基础,是其内核和纽带。

分封与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按照宗法网络层层结构,形成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结构。

商代王配偶分正庶,嫡长继承,嫡庶之争导致大族小族分野形成王族树根状宗法结构,把同姓诸侯分在京周围,其余为异姓诸侯设方伯。

周代更严格,采取一嫡数庶,庶妻数量等级根据贵族等级而定,继承以长为贵原则,从天子到士大夫形成树根状结构,宗庙祭祀与宗法相对应,在宗法阶梯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所在,即使宗庙所在。

9从夏到周君权与神权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是什么?

夏王神权高于王权,形成宗教贵族掌握占卜,商代王君权与王权平行,设置巫参与决策但是史分割了巫的职能比前代巫地位下降但仍世袭,周代王权进一步加强,神权的巫地位下降,原因是教育在贵族中的普及生产力进步,在周朝,原来精神贵族对文字的垄断打破,所有的贵族既要接受武化的教育也要接受文化礼仪的教育,包括礼、乐、书、数、射、御的教育,原来的军事化教育被赋予了文化的色彩。

10简述西周的分封制

分封是指一种通过分地来实现关于权力和义务的社会制度。

所有土地名义上归属王室,并根据亲缘政治关系分封给诸侯,一经分封就是固定的。

受封者承认宗主统治权定期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和提供军事力量,而王室则有负责维护诸侯之间的秩序调解诸侯间矛盾,以及保护诸侯不受外地侵扰。

11分析西周分封制构成

A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

一嫡而数庶,,庶妻的数量和等级,依照贵族的等级而定,贵族的配偶取得和数量,也是礼制的一部分

B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

在可能的继承对象中,首先考虑的是嫡出,而后才考虑庶出,同时还要坚持以年齿排序的原则,由长及幼。

这使得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基本由出生时的位置决定,好处是等级结构稳定,坏处是没有选贤机制。

C宗法体系:

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从周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构成了树根状的宗法网络。

D宗庙祭祀:

它与宗法关系相对应,在宗法阶梯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子所在,即是宗法所在。

平民没有资格设庙,这突出了嫡长的地位,但也容易造成宗族血缘体系内的离散倾向。

12朝觐盟会制度作用

是诸侯表示对王室服从的象征,也是王室监视诸侯的方式,通过繁琐的仪式,内化为诸侯对天子的服从,同时借会议对诸侯行赏罚。

13春秋战国王权的体现

春秋:

对国家大事的最后决断权;官吏的任免权;军队的控制权;对后嗣的废立权;

战国:

文武分职、削弱相权、加强对官吏的控制;对君权控制加强,兵符制度;玺的受夺权

14论述春秋战国士崛起的原因和后果

A与礼乐崩坏互为因果、相互作用:

宗法制的破坏,使得原来由血缘和宗法位置决定政治地位的规则形同虚设,在宗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卑微地位的贵族,尤其是士,有了依靠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

B从官学到私学教育普及:

各种学派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士和出身于士的人,大量涌向私学培养了一些杰出人才;

C春秋战国的历史实际:

D士阶层的特质,形成精英汇聚;

士的崛起从根本上颠覆了原来那种世卿世禄的官制,担任诸侯忠诚的也可以是底层的士,他们凭借自己的功业,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相应的,忧郁适应诸侯直接统治的需要,各国的官职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平行的三卿变成了单个的主导官员,在地方,各国开始设直隶于国君的郡和县。

中央的执政和地方的县郡大夫都脱离了世卿世禄的轨道,向国君雇佣官僚转化。

15春秋战国官制有何变化

A出现中央和地方官,

B中枢决策机制,三卿公变成执政和相,元帅或相的单个主导官员;

C部门更全,官职更细化

D开始出现郡县制

E仍存在封君制

16就商鞅变法谈战国改革的特点和目的,及商鞅变法对中国影响

特点:

以奖励耕战和严刑峻法为标志

目的:

是建立专制主义与编户齐民的绝对主义国家;

影响:

各国建立起军事化网络,各国的官僚机构都有所发展,地方郡县体制普遍建立;农民成为编户齐民,变成了君主制的基石;各国贵族势力受削弱,失去了对自己封地的军事统治;士阶层变得庞杂,求仕竞争更加激烈,出现自荐的风尚。

17春秋战国有哪些思想学派,其核心思想

儒:

礼治、仁治,

墨:

小生产农民帝国,兼爱、非攻

道:

小国寡民,

法:

王权严刑峻法愚民禁锢,半军事化的动员体制

兵:

强化王权

18为什么秦国最能体现法家精神

1皇帝制度,使得皇权强化

2铲平贵族政治,实现社会等级流动

3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

4以吏为师

19以吏为师的治理意义是什么

它是指以官吏为学习对象,以国家法令的学习制度。

它是在“大一统”的帝国格局内,所有的人都是相互猜忌、互相敌视的,政治操作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发家的“恶性说”。

对于官僚的相互监视、相互告干有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实现绝对的秩序。

但它将人的本性定为恶,虽然看起来是对任何社会观察得比较透彻,但在操作中以恶制恶,扫除了人性中的善,去掉了人间情谊。

皇帝和官僚之间没有任何道德依附,仅是服从对象具有强力和手腕具有绝对权力技术,不服要付出太大成本。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强大,但其孕育的政治文化,也埋下了迅速败亡的种子。

20汉代兵制

1符节制度,管理军队调动2中央军体系,分南北两军3地方军系统,郡国兵和边防兵4兵役与军队编制,义务制劳役与兵役混合体制,编制是部曲制,将军下属部,部下属曲,

21汉代选官

1察举,自下而上的推举,儒生试经义文吏试奏章。

地方官推举科目为孝廉

2征辟,自上而下选拔,皇帝叫征,两千大公叫辟

3任子4卖官制

22汉代监察制度

设御史台。

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实际由御史中丞领导御史台,地方派出刺史和司隶校尉监察地方官,东汉变成州牧

23汉代在中国官僚制发展中作用

催生士大夫阶层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既负载主流文化又提供行政人才的群体征辟导致官僚性质门阀的产生,对中国后来历史社会制度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门阀出现导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门阀政治,士大夫分为寒门世族,寒族族仕途无望转而进入军界化为军事贵族两者斗争导致门阀贵族的覆灭

24东宫体制及其构成如何

是指皇帝预先确立继承人,预立太子配属官属的制度。

核心是皇位继承。

有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套。

东宫制度由皇位继承原则,师保体系,东宫属官三部分组成。

继承原则名以上是传子基础上的嫡长制,奉行子凭母贵的惯例,以嫡长子继承皇位。

师保负责太子的品行培养和知识传授。

东宫属官主事者为詹士,下有令、丞、仆若干,为太子服务。

25简述汉代三公体制

丞相为三公之首,主管行政事务,但实际上无所不管,既要负责日常行政事务,又可以管官员的任用和赏罚,指挥策划军事行动。

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与丞相一同开府,各立门户,实际上什么都管,从一般的行政到领兵出征。

太尉名为朝廷军事长官,实为皇帝军事顾问,后改名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成名誉性虚衔。

26何谓尚书台,如何演变壮大的?

设在宫内的负责文书技术工作的机构

在秦朝是少府属官,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限,可以批阅奏章事先审阅奏章及官员任免权。

西东汉时尚书台发生质变,太尉取代丞相丞相成行政首脑,尚书台成为政府机关,与皇帝更密切,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机关,与九卿相当,逐步具备了分工科层制,形成六部雏形。

27三国贵族政治的表现

1作为传统的意识形态经学衰败2地方好强与官僚结合3农民变成豪强的依附者4三国政府对好强贵族的依赖5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结合的变化,加强了贵族政治

28名词解释士家制和府兵制

士家制制兵民分离,士兵出征家属做人质,男子世代为兵16服役,兵户不负责赋税徭役负担兵役,身份低贱不能转业读书不能与非兵户结婚,士兵妻子当士兵战死后重新分配求多生士兵,士兵只能通过战功晋升军官才能免除另配

府兵制军民不再分籍可以分得一份地,户籍归乡属坊里管理,虽然军府还在只管理平时训练和服役,形成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

29地方政权军事化对政制有何影响

门阀士族垄断了官僚机构,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兵制朝私有部曲的转化

30什么是九品中正制,什么是户调制,为什么没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

在地方设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每州设一大中正,每郡设中正,中正属兼职,但也设属员,负责访问和编定人死后等级,吏部选官完全依照中正考评,在操作上依据家世和状;户调制规定了王公贵族地和门阀的占田荫客的数额,抑制门阀扩张,增加编户齐民。

原因:

九品中正制的评议标准中设置了“家世”这一参考项目,很难有一个统一而又确定的标准,在操作过程中容易软指标依从硬指标的现象,家世成为主角,将读书人的士人家族贵族化的分化加以强化,当时门阀政治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九品中正制变质的深层原因。

户调制实行后,实际等于将豪强门阀占田荫客的现象合法化、制度化,由于大多数官僚体系的成员都或多或少德豪强化了,所以没有多少人会认真地按规定去限制自己,人们所在乎的只是制度规定可以占田、可以荫客的层面,而这个层面落实到操作的层面,只祈祷了进一步促使社会贵族化的作用。

31为什么西晋出现分封制

表面这种变革吸取了曹魏王国的教训,主要西晋想以贵族化的方式抵御贵族门阀的势力,但是门阀士族的力量之强大,绝不是中央政权短时间可以削减的,在西周宗法制不复存在的情况下,王权的继承没有了原来的宗法秩序,只要是王室成员,只要有相应的物质和军事条件,谁都可能成为帝王,有实力的诸王趁机而起,是势之必然。

32对魏晋南北朝的双轨制官僚体制进行简述

在隋唐定型的三省六部雏,在魏晋已现出现了雏形,但三公九卿依然存在,多为名誉官衔,由于格子的机构不撤,不排除特殊情况下,旧体制重新掌握实际权利的可能,新的三省实现制度替代的趋向还是明显。

双轨制的存在是制度变迁过渡时期的一大特色。

中书省出现,尚书台之权第一次分割决策权独立出来,门下省从侍从到谏议,尚书省分工细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文化的特点

思想上:

一些人开始推崇老庄哲学,形成了所谓的“玄学”,以嵇康和阮籍为代表。

行为上:

整个士族追求浮华,追求玄理,追求奢华,如石崇和王恺斗富。

寒族兴起,办事员身份的小官吏当政的现象相当普遍。

门阀政治为何走向末路

从本质上来讲,大一统的官僚帝国是片子吃贵族花的,因为它必须保证拥有最多的纳税平民,同时要使得官僚体系的大多数成员是流动性的,而非世袭的。

门阀政治说到底,只是官僚政治的一种即便,只要官僚政治的逻辑还存在,迟早会纠正这种畸变。

魏晋南北朝的贵族门阀,多数要凭借做官这一途径,才能成就地位,这样势必难以摆脱皇权的束缚,有这样的先天不足,在跟官僚体制的斗争中,贵族门阀实际是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的。

宰相议事体制内容、特点如何,分析其与皇帝职权的关系

内容:

特点:

关系:

简述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与特征

结构:

三省:

尚书省(执行)、中书省(草昭)、门下省(审核)

六部:

吏,文官的甄选、考核、封赏;户,全国的户口、田户、仓储;礼,礼仪、祭祀、教育、科举;兵,军事政令等军事相关事务;刑,全国刑法;工,土木水利工程及国家农林牧渔业政令。

特征:

33唐代科举制度有什么隐性制度安排。

有什么作用?

每年考期前考生们赶到京师,将自己平时的诗作投向有文名的达官贵人,或直接投给考官和吏部,这叫叫“公卷”,送给名人巨卿叫“行卷”,一般通过名流向考官推荐。

作用:

弥补了制度的不足,保证取士质量,但这种规矩建立在士林道德水平比较高,人们对科举极为重视,视为关系王朝命运的头等大事,考官对自己诗名看重。

但也忽略了一些人才。

34对科举制评价

正面:

1官僚体系得到不断的人才补充,把全国精英吸引到国家管理网络中,不仅使官僚制获得较高管理效率,最大限度降低士大夫离心离德可能。

2削平了大门槛,扫荡了东汉来门阀大族的势力3导致诗风的兴起4统治乡村的精英发生改变,由门阀到看重知识5官学私学兴盛使乡村文化教育围绕科举进行烙上官学印记6对官场风尚变化有影响

负面:

1使科举与选官制度捆绑制度结合在一起,科学分化技术学习专门化系统化趋势被遏制2强化官僚制使得人才被行政体制吸走影响社会整体性3提升官本位体制

35唐代监察体系构成

在原来中央和地方官之间设置总领协调机构;御史台下设三院——殿院、察院、台院;留台;尚书左右丞;中央派出官员,包括风俗使,巡查使,按察使采访使节度使;谏官御史

36府兵制兴起原因

兴起原因:

士家制衰落,兵士不断逃亡。

均田制的推广,国家吸收农民当兵。

衰落原因:

作为农业民族的汉族,模仿牧兵合一的军事组织对对付游牧民族常常力不从心;军服过分集中在关中,使得关中人当兵成了一种职业,结果造成了两极分化;募兵制兴起团结兵盛行。

37道一级地方政权怎样演变成潘镇割据

道这一级,其实并不是法定的行政架构,而是在政治运作过程中形成的带有军事色彩的一级地方政府。

唐睿宗时,为强化边防的需要,开始出现边地节度使的名目,开元中,朝廷在边境设置安西、北庭、河西等九个节度使,达多由边将升任,总管一方的军、人、财、政以及监察全权。

“安史之乱”后,全国各地的道均设节度使,掌握一道的权力。

这样,道就成为凌驾于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实体,人称“藩镇”。

坐镇一方的诸侯,都有中央官的名义,中央官的头衔都变成了荣誉衔,且越加越高,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38五代十国军阀统治制度的形成和权力架构是怎么样的

中唐以后的藩镇割据,实际上已经开辟了五代十国的政体先河。

藩镇是武装的割据政权,不能不具有强大的军事色彩,对外依赖据对的守御,对内也须军人的控制和管理。

军政合一的制度为唐后期五代十国分裂提供条件;统帅与士兵间缺乏伦理道德关系为五代十国武化政治结构埋下伏笔。

藩镇集团内部的制度形式有两种:

一是通过血缘、准血缘和地缘纽带维系部众;第二种是通过掌握亲卫军即牙军进行武力威慑。

在一般情况下,两种维系方式是混用的,牙兵的将领,往往是镇将的亲属和亲信。

权力架构呈现梯度排列:

一序列是将镇将关系的亲远,一序列是战斗能力的强弱。

一般来说,一个能打仗的人,而且与将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所处位置就比较高。

牙兵牙将是最有权势的人,牙军是藩镇最核心的权力集团。

39宋代中央机构设置的主要特点,设置的目的

机构重叠,床上架床;权力分散,职能混淆;机构臃肿,人员众多;事权不一;对官员不信任很少给权,官无定员不定职;目的是防止武人专权,分散官员权力,皇帝收回权力,使任何人无法凭借组织力量颠覆皇权。

40宋代外轻内重的格局如何体现在地方建制上

宋代的地方官制度跟中央一样,机构重叠,人浮于事。

名义上,宋和唐一样,都是三级行政区划,道、州、县。

但路一级基本虚设,机构却越添越多。

州县两级,主官不实授,而陈伟“知事”,知事之外,还设若干平级官员,以分主官之权。

同时,州县在军财人方面权力越来越小,都被集中到了中央这样虽然解决了五代时期外重内轻的问题,但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了。

路一级设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安抚使司,提举学事司,提举保甲司;府,州,军,监除正职外多设副职,另制通判于州;基层政府有县、镇、寨三种形式。

41宋代重忠诚轻效率的特点怎样体现在军队的分布和布局上的?

军制分为中央禁军地方的乡兵和藩兵;禁军系统是枢密院——三衙体制,实际将军队指挥系统一分为三:

枢密院负责军令的发布、军队的调动、人员的升迁等重大军队事务。

三衙负责禁军平时的训练和管理。

三衙握兵,枢密院调兵,临时调兵遣将,地方军多置武将分权,三衙负责练兵但不负责打仗,枢密院的文官决策战术调兵但不能见兵,既不知己,也不知彼,他们策划的战略谋划只能是纸上谈兵,带领的将又不识兵,每次战前皇帝枢密院事先规划阵图安排好怎么打,将只要执行输了没罪,南宋前期给将领权力,改制屯驻大军,后期剥夺武将权力重文轻武打压武人恢复了北宋的军制。

42元代皇帝制特点

具有双轨制特点,在大都的元朝皇帝始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蒙古大汗又是元朝的皇帝。

作为后者,是千年王统的延续,必须经过带有传统汉人仪式的认可。

作为前者,他则是蒙古人的王,要经过蒙古贵族的忽里台大会推举,履行蒙古充满萨满教气息的仪式才具有合法性。

43元代决策制度的特点

省台院加一省六部制,设置随意性,中书省六部权力常受到侵害限制,体制外因素在决策体制中发挥重大作用,包括忽里台会议和怯薛集团,凡是重大事项都要通过忽里台,但忽里台会议不常召开,一般经常性决议还是怯薛集团在起作用,怯薛权力大,担任重要职务。

44试对投下分封制进行分析

存在意义是为大汗提供兵源;投下主对封地有绝对的权力;封户名义是国家编户齐民实际是投下主农奴;投下主包揽地方军政大权,作用大于地方官;成为地方割据,并且具有扩张性。

影响:

投下的扩张趋势势必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发生冲突,使得政府加大对人口的搜乱,反而造成更多人口投下投下主,恶性循环,使得元朝中央政府的实力下降,其本质就是地方割据势力反映了元朝统治对蒙古贵族的极度依赖。

45元代等级制度对它统治有什么影响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对社会划出明显等级的朝代,分四等人对各等级的权力有明确的规定,同时拒绝接受汉文化使得汉人精英被排斥,政治参与不高,社会结构大调整不仅在民族上在一般社会构成上知识分子地位下降,而且他们对汉人的统治基本上是军事强制背景下的强行剥夺和严刑峻法,导致民变和农民造反不断,国家武化倾向和文治精神缺失。

46明代中枢机构怎样变迁的

明初承袭元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总理朝政,洪武十三年废丞相提升六部规格把大都督府一分为五直属皇帝。

中期内阁制逐渐形成实际是部分恢复丞相体制或者是一种替代补偿机制,本质是皇帝制度外信任授权的秘书班子。

中后期司礼监,秉笔太监获得批朱权与内阁票拟权相对。

司礼监又掌握厂卫与内阁消长。

47明代中央和地方机构体现什么特点

中央设六部以吏部为首,六部设尚书和侍郎,吏部权力最大贵,户富,礼穷,兵武,刑威,工贱,还设通政使司完全归属于皇权,千度被北京后,在南京还保留了一整套的政府班子。

地方机构减少到省、府、州县三级,在地方政府制度安排上更多地强调中央集权,采用“三权分立”的办法,分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地方权力没有划分清楚,无法分工管理;直属中央六部办事无效率

48什么是八股取士对其评价

从四书五经命题,不再考背诵记忆而是以阐发法儒家经典为主旨趋于程式化,用八股文选拔人才考试形式

评价:

八股文的好吃在于,它将阅卷人对文章内容的感受,成功的转移到文字技巧和作文范式上去了,提高了阅卷的客观性;虽然起到了聚集精英的左右,但也将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但不善于考试的人才拒之门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造成读书人的无端消耗,许多读书人把精力全部放在研习八股文上面,除此之外任何学问均不涉猎,造成了知识结构的单一和匮乏。

49明代中央和地方军制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

特点:

以文压武,以内制外,后期宦官干预兵制。

地方军制,寓兵于农,实行类似元朝兵制的卫所制和镇守制,中央军制包括京营和亲军,京营又称“五营军”,但战斗力不强。

评价:

明代的兵制,虽然在制度上有一定的弹性,在具体战斗指挥上,还比较能够发挥武官的作用,京营和镇守军的物质将领,可以既是平时的训练管理者,又是战时的指挥者。

在某些特殊的为机场和,甚至允许武将自行招募士兵,组成军队。

但是,这种制度在激励机制上有着严重的缺陷:

首先,市兴宁个武官世袭制,阻碍了士兵因军功升迁的路,升为军官的士兵则祖祖辈辈都是军官,使得军职官员越来越多,极大地增加了国家的负担。

其次是改革不彻底,兵役制度上,世兵义务制没有革除就设募兵制,造成效率低下,且增加赋税,士兵管理和资金管理上都存在问题,兵越募越多,但国家的资金有限,募兵素质逐渐下降。

“草原兵制不适合汉人,军队内部不团结,后勤矛盾没解决,军事体制比较松散,军官世袭不利于军队的激励体制

50明代特务机构有哪些,如何评价

锦衣卫,由乱以为而来职能是监视群臣抓捕叛逆协助皇帝处理重大案件;厂,由太监主管分为东西内三厂由司礼监下辖

评价:

皇权绝对化的产物,是鹰犬,能够震慑反叛但伤害士大夫报国之志,为后世树立特务政治典范

51明代监察机构有何特点

监督百官能力职能加强,约束皇权能力下降

52宗藩制对明代政权的影响

造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造成国家供应压力。

统治阶层集体腐败

53靖难之役历史条件有哪些

宗藩制下藩王有自己的部队,拥有兵权;打着靖难的旗号,建文帝的削藩诱发,燕王有得力的人才助手

54清代皇位继承制历经怎样发展过程,怎么评价

入关前采取贵族推举制,然后康熙采取嫡长子继承和预立太子,最后采取秘密建储制

评价:

两千年来建立皇位制的终结,有效实现政权平稳过渡。

减少对皇位争夺的矛盾,是否解决立储矛盾存在争议

55清代中央行政机构有何特点

皇权高度集中,大部分事物均由皇帝和军机处处理;需要专业技术参与的事物就集中于个别部其他由直接掌握;六科给事中谏议功能退化;财权的高度集中一起财政具体问题;设立专司边疆民族事物的理藩院

56清代县一级有何职责义务和实质如何

地方官聘用师爷为其出谋划策,县衙机关里正式的工作人员是六房书吏,衙门的公务人员有“三班衙役”,所谓皂吏、捕快和民壮,还有狱卒、仵作和刽子手。

实质是地方长官单一负责制,除知县正正印官外设置师爷专司某一行政业务,其他杂佐官中只有典史才有实权。

57清代旗营制度蜕化的制度内在原因

清朝和明朝一样,推行重文轻武的官场文化,武职官员不仅收到文官的压制,而且待遇较低,关键是不能插手民政事务,没有地皮可刮。

且同样实行世兵制,由于八旗制度的严重束缚,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兵士逐渐腐败,八旗制度逐渐退还。

58洋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