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1143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docx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docx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

记忆的测量

—再认与知觉辨认

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

10级应用心理学

姓名:

王志龙

学号:

201041330147

研究课题:

内隐记忆是否存在及其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主试:

王志龙 被试:

程东青、林强、阮仁斌、王孝武、张飞飞

引言: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

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

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

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

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

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

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

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

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

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

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

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

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

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

内隐记忆的特点是:

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

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

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提出假设:

假设存在内隐记忆,那么也就存在启动效应。

被试对于已经学习过的词语辨认正确率应该显著高于没有学习过的新词。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证明存在内隐记忆,比较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不同点。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

纸、笔、电脑、90个汉语词语。

80个汉语词语分为学习组和混淆组,每组40个。

缓冲词10个对每个被试都相同,不包含在学习词中,随机呈现。

低频词160频率0.0008。

摘自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著《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出版社,1986年版

学习用词:

步兵、柴火、笛子、除夕、法规、火光、两极、罗盘、保健、邮政、省城、水牛、文稿、结局、大豆、饭碗、斧头、宫殿、极地、界限、暖流、铺盖、闪亮、身躯、手稿、天线、头目、退化、橡皮、雪茄、炎夏、遗体、叶片、云彩、脂肪、钟点、姊妹、冰雪、稻谷、电器

混淆用词:

标点、参数、垂体、对手、毫升、胶片、理念、场所、铃虫、桑叶、石墨、涂料、夜幕、云雾、顶端、反射、公务、海参、甲板、马车、前肢、砂砾、神奇、石板、手背、天堂、头部、宪兵、规格、羊羔、选集、音响、油脂、园地、朝阳、反常、笔杆、厕所、典礼、地址

缓冲词:

公会、河心、市长、文风、米行、器件、人情、亲兵、银子、石级

实验程序:

(1)被试坐到电脑前,主试向被试讲述如下指导语。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学习阶段,电脑屏幕上将会每秒呈现一个词语,请你认真记忆这些词语。

学习结束后我们会有两个测试过程,再认过程和知觉辨认过程。

再认过程中会从你学习的词语中随机选出20个并混入20个没学过的词语在屏幕上呈现。

每呈现一个词语,你需要判断是否学习过,如果不能确定可任意猜测。

知觉辨认过程将选出20个没学过的词语与已经学过的词语中剩余的20个混合,在电脑屏幕上以30ms的速度呈现,每次呈现一个。

你需要判断呈现的词语是否学习过,如果不确定可以任意猜测。

(2)学习

每个被试按照5个缓冲词—40个学习词—5个缓冲词(分类过程被试不知道)的顺序学习,每个词语呈现1秒。

学习词和缓冲词是随机呈现给被试的。

休息15分钟。

(3)测试

每个被试做两个测试,再认和知觉辨认。

1再认

呈现40个词,其中20个从40个学习词中随机选择,20个从40个混淆词中随机选取,由被试判断是否学习过,判断后主试将结果记录下来并呈现下一个词。

2知觉辨认

随机呈现40个词,其中20个从剩下的20个学习词中随机选取,20个从剩下的20个混淆词中随机选取。

呈现时间为30ms,然后由被试判断是否学习过,判断结束后,主试将结果记录下来并呈现下一个词。

往返重复。

(4)更换被试,重复上述程序。

实验结果:

再认过程的实验结果如下表,“√”表示学习过,“×”表示没学习过。

刺激被试

被试1

被试2

被试3

被试4

被试5

标准

1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5

6

×

×

×

×

×

7

8

×

×

×

×

9

×

×

×

×

×

10

×

×

×

×

×

11

×

×

12

×

×

×

×

×

13

×

×

×

14

×

×

×

15

×

×

16

×

×

×

×

×

17

×

×

×

18

×

19

×

×

×

×

20

×

21

×

×

×

×

22

×

×

×

×

×

×

23

×

×

×

×

24

×

25

×

×

×

26

×

×

×

×

×

×

27

×

×

×

×

×

28

×

×

29

×

×

×

×

30

31

×

×

32

×

33

×

×

×

×

×

34

×

×

35

×

×

×

×

36

×

×

×

×

×

×

37

×

×

×

×

×

38

×

×

×

39

×

×

×

×

40

 

 

 

 

 

 

 

知觉辨认过程的结果如下表,“√”代表学习过,“×”代表没学习过。

刺激被试

被试1

被试2

被试3

被试4

被试5

标准

1

×

×

×

×

2

×

×

×

×

3

4

×

×

5

6

×

7

×

×

8

×

×

×

9

×

×

×

×

×

×

10

×

×

×

×

11

×

12

×

13

×

×

×

×

×

×

14

15

×

×

×

×

16

×

×

×

17

×

×

×

18

×

×

×

19

×

×

×

20

×

×

×

21

×

×

×

×

22

×

×

23

×

×

×

24

×

×

×

×

25

×

×

×

×

×

26

×

×

27

×

×

×

28

×

×

×

×

29

×

×

×

×

30

×

31

×

32

×

×

33

×

×

34

×

35

×

×

×

36

×

×

×

35

×

38

×

×

×

×

39

×

×

×

×

×

40

 

 

 

 

 

 

 

讨论:

(1)结果分析:

①再认过程被试1的正确率为0.65,被试2的正确率为0.75,被试3的正确率为0.7,被试4的正确率为0.6,被试5的正确率为0.65。

被试1的虚报率0.05,被试2的虚报率0.15,被试3的虚报率0.10,被试4的虚报率0.35,被试5的虚报率0.40。

经Excel计算得总体正确率为0.67标准差为0.057,总体虚报率0.21标准差为0.156。

 

正确率

虚报率

被试1

0.65

0.05

被试2

0.75

0.15

被试3

0.7

0.1

被试4

0.6

0.35

被试5

0.65

0.4

平均值

0.67

0.21

标准差

0.057009

0.155724

 

 

 

②知觉辨认过程被试1对新词辨认率为0.50,旧词辨认率为0.65,被试2对新词辨认率为0.40,旧词辨认率为0.60,被试3对于新词的辨认率为0.60,旧词的辨认率为0.60,被试4对于新词的辨认率为0.50,旧词辨认率为0.55,被试5对于新词的辨认率为0.55,对于旧词的辨认率为0.55。

通过Excel计算的总体对于新词辨认率为0.51,标准差为0.074,总体对于旧词辨认率为0.59,标准差为0.042。

 

新词

旧词

被试1

0.5

0.65

被试2

0.4

0.6

被试3

0.55

0.65

被试4

0.5

0.6

被试5

0.5

0.6

平均值

0.49

0.62

标准差

0.054772

0.027386

 

 

 

③再认过程中总体正确率与虚报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65-0.67)*(0.05-0.21)+(0.75-0.67)*(0.15-0.21)+(0.7-0.67)*(0.1-0.21)+(0.6-0.67)*(0.35-0.21)+(0.65-0.67)*(0.4-0.21)

=-0.416

t=0.67-0.21/

=4.919

t>

=4.604所以P<0.01差异显著。

④知觉辨认过程中新词辨认率与旧词辨认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r=(0.5-0.49)*(0.65-0.62)+(0.4-0.49)*(0.6-0.62)+(0.55-0.49)*(0.65-0.62)+(0.5-0.49)*(0.6-0.62)+(0.5-0.49)*(0.6-0.62)/5*0.055*0.027

=0.471

t=0.49-0.62/

=5.357

t>

=4.604所以P<0.01差异显著。

⑤实验结果显示对于旧词的辨认率显著高于新词辨认率,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关不显著;通过对被试对旧词辨认率和新词辨认率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性显著说明内隐记忆存在。

内隐记忆=旧词辨认率-新词辨认率=13%。

对被试再认击中率和再认虚报率做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说明外显记忆效果显著。

(2)误差分析

①被试较少,实验数据不充分。

②实验环境嘈杂,噪音对于被试的反应造成干扰。

③实验过程较长,被试产生疲劳感,影响被试的反应。

④部分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受到其余被试的诱导。

⑤词语在呈现过程中没能按照完全随机化呈现。

⑥被试均为心理学专业学生且均为男性,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3)改进措施

①对词语进行编号,运用随机数表按照完全随机化的方式呈现。

②选取女性被试及非心理学专业被试,并且扩大被试的数量。

③严格控制实验环境,减少环境因素的干扰。

每次实验仅允许一名被试在实验室,防止其他被试起到干扰作用。

④在实验过程中适时安排被试休息,减少疲劳感。

结论:

上述结果说明先学习的词语具有启动效应,能够提高被试对词语的熟悉度,进而使对旧词的辨认率显著高于对新词的辨认率。

在内隐记忆的测试中,尽管被试专注于当前完成的任务—知觉辨认,并没有对前面学习的词语进行有意的回忆。

但学习过的词语依然对知觉辨认结果产生了影响,这说明内隐记忆是存在的,它不依赖于意识,相对于外显记忆是一个独立的记忆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