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1292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docx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

机能诊断与评价讲义

绪论

一、概念:

机能诊断学是研究人体主要内脏器官机能的测定方法及其评价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二、应用:

机能水平的评定对于体质研究、健康状况评估、伤病程度判断、运动处方制定及其康复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三、方法:

器械检查、实验室检查、运动现场机能检查。

其基本原理是定量负荷试验,即给予受试者定量负荷,根据完成负荷前后某些生理指标的变化或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一负荷的数量,来评价机能水平。

四、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实验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客观性,正确掌握所学方法和适用范围,熟悉评价标准及其应用。

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体育运动参加者、病患者进行准确的机能评定。

同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实践能力。

第一章心血管系统机能诊断

一、心血管机能检查分类:

1、按运动器械的用力部位分:

上肢试验;下肢试验;全身试验。

2、按观察时机分:

劳力试验;恢复试验。

3、按终止试验的运动强度分:

极量试验;亚极量试验;低负荷试验;症状限止试验。

4、按运动程序分:

单级和多级负荷试验。

二、运动试验适应症:

心血管运动试验只要选择适宜的方法和运动强度,是可以在大部分人群中进行的。

特殊疾病者除外。

三、运动试验的绝对禁忌症:

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室壁瘤,主动脉瘤,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严重的未控制的高血压,全身性急性炎症、传染病。

四、运动试验的相对禁忌症:

主动脉狭窄或严重阻塞性心肌病,肺动脉高压,心脏明显扩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高度窦房阻滞,频发室性早搏呈联律,预激综合症,严重肝、肾疾病,贫血及未控制的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骨关节疾病影响运动时。

第一节30秒钟30次蹲起试验

该试验由瑞典体育联合会研究设计,是一种测定运动员心脏功能的简易方法。

一、实验器材

节拍器、秒表、听诊器

二、实验方法

1、测安静状态15秒脉搏;(15秒脉搏乘4,记录为P1)。

2、令受试者30秒钟30次蹲起,后即刻15秒脉搏;(15秒脉搏乘以4,记录为P2)。

3、休息1分钟后测量15秒的脉搏。

(15秒脉搏乘以4,记录为P3)。

三、评价

1、计算心功指数

心功指数二(P1+P2+P3—200)/10

2、根据心功指数评定心血管机能。

评定标准:

心功指数V0优;0—5良;6—10一般;11—15不好;>

16差。

四、注意事项

1、蹲起动作规范。

2、测量脉搏及时准确

第五节PWC170机能试验

PWC是指受试者在定量负荷中,当心率达到170次/分的稳定状态时,单位时间身体所做的功(即功率)。

PWC0机能试验根据功率大小评定身体机能,是目前运动员机能评定中常用的一种次极量负荷试验。

原理:

在运动过程中,心率在一定范围内(相当于110-180次/分时)与功率呈直线相关,因而可根据运动中心率推算身体所作的功。

并根据功率的大小评定身体的机能。

研究表明,心脏容积越大,PWC0值越高;PWC0越高,身体的工作能力越强,耐力素质越好。

一、实验器材

体重计、台阶、秒表、听诊器、节拍器。

二、实验方法

㈠台阶法

1、测量受试者体重(kg)

2、选择两种不同强度的负荷(先低后高),各进行5分钟登阶运动。

每次负荷后测即刻10秒的心率,2次负荷之间休息3分钟。

以下两种方法可任选其一:

(1)同一台阶高度:

男子40cm女子30cm;不同登阶速度:

第1次负荷22.5次/分(90步/分),第2次负荷30次/分(120步/分)

⑵同一登阶速度:

30次/分,不同台阶高度:

男子第1次15cm第2次40cm;女子第1次15cm第2次30cm.

、评价

㈠计算PWC170值先算出第一、二负荷的功率:

W1=4/3PH1N1W2=4/3PH2N2其中P为体重(KG)H为登阶高度(M)N为登阶速度(次/分)170-F1

PWC170=W+(W2-W1)

F2-F1

其中Fi、F2分别为第1、2次负荷后即刻10秒的心率。

㈡评定

国内资料:

PWC0:

男子1060公斤.米/分

女子580公斤.米/分

运动员:

PWC70:

男子1520公斤.米/分

女子780公斤.米/分

四、注意事项

1、根据受试者年龄、性别、训练水平选择不同的运动负荷。

要求第1次负荷心率超过110次/分,第2次负荷尽量接近170次/分。

2、不同个体间相互比较时应采用相对值(PWC/体重)。

第六节库珀(cooper)试验(12分钟跑)

美国著名学者cooper经过研究后发现,12分钟跑的距离与最大摄氧量大小密切相关,从而设计了12分钟跑测验,用于评定受试者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及耐力素质,故用cooper命名,又称“体力测验”。

该试验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适用于大人群进行普查和测试。

由于该试验负荷量较大,只适用于体质好且有一定锻炼基础的人进行测试。

一、实验场地与器材

400米田径场、秒表、皮尺、发令旗、距离标志牌。

二、实验方法

㈠依时间记距离法:

受试者站立式起跑,听到口令后在12分钟内跑尽可能远的距离每1名记距员负责1名受试者,纪录圈数,丈量距离。

㈡依距离记时间法:

规定受试者跑完2400米的距离,测量者纪录跑完该距离的时间

三、评价

㈠根据完成12分钟跑的成绩(米)进行评定。

12分钟跑的成绩=(所跑圈数X每周距离)+不足1圈的距离(见表1-10)

㈡根据完成2400米的成绩(分.秒)进行评定。

(见表1-11)

四、注意事项

1、测验前做好准备活动。

2、受试者根据体力合理分配跑速,避免中途或终点冲刺。

3、若中途身体不适应减速或停跑。

4、体质弱、缺乏锻炼基础者在进行此试验前,应进行6周的准备期锻炼。

5、发令员在发出“停跑”口令前,应通知记距员紧随受试者身后,以准确标记停

跑位置,以免受试者因停跑时间过长,发生“重力性休克”

五、12分钟跑准备阶段内容

1、12分钟快走,中间穿插慢跑;

2、12分钟步行与慢跑相结合;

3、12分钟慢跑;

4、12分钟尽力跑全程。

具体要求:

以上内容每个至少练习1次,若无不适可进行下一个。

每个练习之间可休息1天,一周不超过3次。

有锻炼基础者可直接从2、3、4项开始,或直接进行测验。

第二章呼吸系统机能诊断

第二节最大吸氧量测定

(Astrand-Ryhming列线图法)

最大吸氧量VQmax是指在运动强度进一步增大而吸氧量不再增加时,机体在1分钟

内所摄入的通气量。

最大吸氧量是评价心肺功能和有氧代谢能力的一种最客观、有效的指标。

目前广泛应用与运动员选材、体力测定、儿童青少年体质评价、训练效果、程度及其方法的评估、临床心肺功能检查及体疗效果评价等方面。

一、实验器材台阶、体重计、节拍器、秒表、听诊器、直尺。

二、实验方法(台阶法)

1、测定受试者体重。

2、令受试者以22.5次/分的速度上下台阶(阶高:

男子40cm女子30cm)5分钟,运动后测定即刻10秒的心率(次/分)。

三、评价

1、在列线图上标出体重和心率两点,用直尺连接两点,连线通过V02max标度尺上的

数据即受试者的V6max。

2、用年龄修正系数修正VQmax。

(P51)

3、评定有氧工作等级。

(P52)

四、影响VQmax的因素:

1、年龄与性别;最大吸氧量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特点。

发育期男女最大吸氧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成年之后又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小。

一般来说,男子的最大吸氧量大于女子。

2、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增强人体的心肺功能,从而也增强其最大摄氧能力。

无锻炼者与有锻炼者、优秀运动员之间,最大吸氧量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3、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最大吸氧量存在显著差异。

那些对机体有氧代谢能力要求高的耐力项目运动员,其摄氧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专项。

训练的不同强度会影响摄氧能力。

有人提出在间歇训练中,相对训练强度对最大吸氧量水平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训练次数和训练时间。

4、训练水平和机能状态;同一专项运动员训练水平高,机能状况好,最大吸氧量水平高,且与运动成绩呈正相关。

训练水平下降或机能不良时,最大吸氧量会相应下降,特别是有心、肺疾患者,最大吸氧量会明显下降。

5、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最大吸氧量的遗传为0.66—0.93,表明遗传也是影响最大吸氧量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无氧功能测定

无氧工作能力又称无氧耐力,是指身体处于缺氧状态,或者说当不能获得充足的氧气以供应产生足够的有氧能量时身体工作的能力。

决定无氧功能的生理基础是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能力、血液碱储备能力、以及脑细胞对乳酸的耐受能力。

无氧耐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运动员短时间、大强度运动的能力。

因而无氧功能的测定可用于评定运动员的速度耐力素质及无氧效果评价。

一、屏息试验

㈠实验器材:

秒表、鼻夹。

㈡实验方法:

令受试者深吸气和深呼气后屏息,纪录屏息时间。

㈢评价:

吸气后屏息时间:

男子40秒土;女子25秒土。

呼气后屏息时间:

男子30秒土;女子20秒土。

二、纵跳试验

㈠实验器材:

体重计、皮尺、白粉。

㈡实验方法:

1、测量受试者体重。

2、令受试者手抹白粉,右手上举,标记站摸咼距离。

3、再垂直向上跳起,标记跳摸高距离。

㈢评价

1、计算纵跳高度:

纵跳高度二跳摸高距离-站摸高距离

2、推算无氧功率:

无氧功率=24.9X体重X"纵跳高度

3、评定:

查表2—10(P63)

三、影响无氧功能的因素

1、体育锻炼:

快速的间歇跑、反复跑等间歇训练手段可提高运动员的无氧酵解供能能力。

在运动中认为地减少呼吸的次数,进行缺氧锻炼,或者在自然的高原缺氧环境中运动,进行高原训练,都可提高人体耐受缺氧的适应能力,从而增强无氧功能。

2、呼吸深度:

有研究认为以最大深呼吸的75%的呼吸深度进行屏息试验,屏息时间最长。

3、人为因素:

屏息时间的长短受被试者主观意志力的影响,纵跳高度和跑楼梯时间也与受试者的主观努力有关。

因而测试前要讲明操作要求,并观察其尽力的程度,以免影响测试数据的可靠性。

第三章神经系统机能检查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按其功能和分布范围又可分为躯体神经(分布于皮肤和骨骼肌等)和自主神经(分布于心血管、内脏和腺体等)。

自主神经又称为植物神经。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通过各种反射活动联系协调机体内部的所有生理过程,并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保持平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参与反射的结构叫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脑或脊髓)、传出神经以及效应器等五个环节构成。

当神经传导通路上的某一部位发生疾病或损伤,影响到上述反射途径的任一部位,都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机能发生改变或异常。

通过神经系统的机能检查,有助于了解其机能状况,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确诊和病变定位,以及康复疗效的评估和伤病后判断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第一节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检查

植物神经即自主神经,是指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运动神经。

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也成为迷走神经。

在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的控制与调节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保证机体内部的协调,并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保持平衡。

一、皮肤划痕试验

㈠实验器材:

钝头针。

㈡实验方法:

检查者手持钝针在受试者胸部皮肤上划痕3-5条,观察皮肤反应。

㈢评价:

1、植物神经机能正常:

出现条状红色划痕,为正常皮肤血管反应。

2、出现白色痕纹持续30秒以上: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3、出现红色痕纹略浮肿突出超过30秒:

副交感神经兴奋显著增高。

㈣注意事项:

1、针尖勿太尖,划痕轻重适宜,避免划伤皮肤。

2、天冷时勿裸露太久,以免因冷刺激影响评价结果。

二、眼心反射

㈠实验器材:

秒表、诊断床。

㈡实验方法:

1、受检者仰卧静躺数分钟,数1分钟P。

2、检查者用一手指缓压受检者一侧眼球约20-30秒,测量即刻10秒的P。

(P/10秒x6)

3、求出2次P的差值。

㈢评价:

1、植物神经机能正常:

压迫眼球后脉搏减少4-12次。

2、如脉搏减少12-18次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如减少18-24次副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压眼球后脉搏不减少反而增加者,表明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

㈣注意事项:

1、压迫眼球勿双手同时压两侧,用力应轻,以免引起心脏骤停。

2、老年人、高度近视或青光眼患者,禁止此试验。

三、直立试验

㈠实验器材:

秒表、诊断床。

㈡实验方法:

1、受试者卧床休息2-3分钟,测1分钟脉搏。

2、令其起立,站在床边,测1分钟脉搏。

3、求出2次脉搏的差值。

㈢评价

1、植物神经机能正常:

心率增加10-18次。

2、脉搏增加超过18次,表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脉搏增加少于6次,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

四、卧倒试验

㈠实验器材:

秒表、诊断床。

㈡实验方法:

1、测量受试者安静直立状态1分钟的脉搏。

2、令受试者缓慢躺在床上,隔15秒再测1分钟脉搏。

3、求出2次脉搏的差值。

㈢评价:

1、植物神经机能正常:

脉搏比原来减少6-10次。

2、植物神经机能异常:

脉搏比原来减少超过10次,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第2节共济运动能力检查

人体之所以能够在各种日常活动或体力活动中维持正常的协调动作,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该动作的原动肌收缩、协同肌支持、拮抗肌伸展得以完成。

这时,各肌群之间相互协调,才使各种动作准确、有力和几时完成,成为共济运动。

如果前庭器官或小脑发生疾患,会造成动作协调性发生障碍,医学上成为“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分为动力型和静力型两种。

一、动力型共济失调

㈠检查方法:

1、指鼻试验;2、指指试验;3、踝膝胫试验。

㈡评价

1、共济能力正常:

在睁眼或闭眼状态均可准确完成上述动作。

2、共济失调:

睁眼或闭眼都不能准确完成上述动作。

二、静力性共济失调

㈠检查方法—Romberg氏试验:

令病人直立,两足并拢,两臂前平举,观察动作的稳定性。

若上述动作稳定,可作闭目举臂单腿站立平衡试验,观察其动作的稳定性。

㈡评价:

1、共济能力正常:

睁眼或闭眼均可保持平衡。

2、共济失调:

睁眼和闭眼均不能保持平衡,见于小脑疾患。

若睁眼不晃,闭眼摇晃,见于前庭器官疾患或深感觉障碍。

第3节深浅反射检查

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引起的一切反应,都是神经系统的发射活动。

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

临床上借引起反射活动的刺激部位,把反射分为深、浅反射。

根据反射消失、减弱或亢进等变化来诊断神经系统的损害部位。

一、浅反射浅反射:

刺激皮肤和粘膜所发生的反射。

㈠角膜反射

1、实验器材:

小棉签。

2、实验方法:

检查者手持棉签轻触病人角膜边缘,观察其眼睑闭合情况。

3、评价:

传入神经为三叉神经;传出神经为面神经;中枢在桥脑。

角膜反射正常:

双侧眼睑同时闭合。

角膜反射消失:

双侧眼睑均不闭合。

见于昏迷或三叉神经麻痹者。

若患侧不闭,健侧闭合,见于颜面神经麻痹者。

㈡腹壁反射

1、实验器材:

钝器、诊断床。

2、实验方法:

受试者仰卧于床,两下肢轻屈,令腹部肌肉放松。

检查者手持钝器轻划腹壁皮肤,观察腹壁收缩活动。

3、评价:

上腹壁反射:

传入传出神经为肋间神经,中枢在胸7-8脊髓;中腹壁反射:

传入传出神经为肋间神经,中枢在胸9-10脊髓;下腹壁反射:

传入传出神经为肋间神经,中枢在胸11-12脊髓。

腹壁反射正常:

见腹肌收缩。

腹壁反射消失:

无腹肌收缩活动。

见于锥体束疾患或截瘫病人。

注意:

老年人、经产妇、肥胖者、腹水患者等腹壁松弛或膨隆者,亦可见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

二、深反射

深反射(本体反射):

刺激肌腱、骨膜或关节的本体感受器所发生的反射。

㈠检查方法(示教):

肱二头肌反射:

传出传入神经为肌皮神经,中枢在颈5-6脊髓;肱三头肌反射:

传出传入神经为桡神经,中枢在颈6-7脊髓;膝反射:

传出传入神经为股神经,中枢在腰2-4脊髓。

跟腱反射:

坐骨神经,中枢在骶1-2脊髓。

㈡评定及意义

1、深反射正常,扣击肌腱后可见肌肉收缩。

2、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表明病损在周围神经,神经根或脊髓灰质。

3、深反射增强:

表明锥体束受损。

4、对称性普遍性反射增强:

见于甲亢、神经官能症等疾患者。

㈢注意事项

被检部位肌肉充分放松,叩击时用力轻重适宜。

并注意分散受试者的注意力

三、病理反射

㈠巴彬斯基(Babinski)氏征

1、检查器材:

钝器。

2、检查方法:

受检者取仰卧或坐位,检查者手持钝器轻划其足底外侧缘,由足跟至小趾根部再转向内侧,观察足趾的活动。

3、评定:

阳性:

拇趾背屈,其余各趾呈扇形分开。

见于锥体束或大脑皮质运动区受损者、昏迷病人等。

㈡霍夫曼(Hoffmann)氏征

1、检查方法:

受检者前臂旋前,掌面向下。

检查者以右手食、中指夹其中指,用拇指轻弹中指指甲,观察手指的活动。

2、评定:

出现拇指屈曲内收,其余四指也同时屈曲,呈对掌动作。

见于颈髓(C8)

或以上部位受损的病人。

第四章运动系统机能诊断

第一节肌力检查

一、肌张力人体的静止姿势,凭借肌纤维收缩的力量使有关肌群保持适度紧张得以维持。

肌肉维持静止姿势所产生的收缩力称肌张力。

它是由本体感受器接受牵伸刺激,经运动神经元传出兴奋,使肌纤维收缩所致。

神经或肌肉有病变均可引起肌张力的改变。

㈠检查方法:

令检查者放松肌肉,检查者手扶其肢体,按关节活动范围,以不同速度向各方向施力进行被动运动,观察肌张力的程度。

㈡评定:

1、肌张力正常:

被动活动时感稍有阻力。

2、肌张力低下:

肌肉松弛无力,被动运动无阻力。

见于小脑或周围神经损伤者。

3、肌张力过高:

肌肉僵硬,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或不能进行被动运动。

见于锥体束或锥体外系受损者。

二、肌力肌肉收缩的力量称肌力。

㈠肌力分级—Lovett分级法

肌力分级标准(Lovett)

分级

符号

评定标准

0

零0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1

微T

有轻微肌肉收缩,但不引起关节主动运动

2

差P

在减重状态下,可做全幅度关节运动

3

可F

能抗重力做全幅关节运动,但不能抗阻力运动

4

良G

能抗重力和轻阻力做全幅运动

5

正常N

能抗重力和充分阻力做全幅运动

㈡肌力测定

1、握力:

主要反映前臂及手部的屈肌力量。

(1)实验器材:

握力计。

(2)实验方法:

受试者自然站立,两臂下垂,手持握力计一次用力握握柄,待指针停摆读刻度。

左、右手各握3次,取最好1次作为成绩。

(3)评定:

一般男子握力相当于其体重的47-58%,女子约为40-48%。

不同性别、年龄握力标准值及其评定等级见表4-2(P85)

(4)注意事项:

使用前指针回零;调整适宜的握柄长度;指针面朝外;不同个体相互比较取相对值(握力指数二握力/体重)。

2、背力:

主要反映躯干伸肌的力量。

(1)实验器材:

背力计。

(2)实验方法:

受试者站在背力计底盘上,身体前倾约30度,双手正握背力计拉杆,一次向上用力至指针不在移动读刻度。

测2-3次,取最好1次作为成绩。

单位kg。

(3)评定:

通常取背力指数(背力/体重)进行评价,男子为150-200%,女子为100-150%。

不同性别、年龄的背力值及评定标准见表4-3(P87)。

(4)注意事项:

调整适宜的拉杆高度(平髌骨上缘);测试前做好腰、背部准备活动;向上提拉不要用力过猛;测试时膝、肘伸直,勿提踵;勿反复施力;指针回零。

3、引体向上:

主要反映肩和上肢屈肌的力量及力量耐力。

只适用于男生。

(1)实验器材:

高单杠

(2)实验方法:

受试者双手正握杠面悬垂,两臂伸直,待身体平稳后两臂同时屈肘用力,将身体上拉至下颌过杠,再伸臂成悬垂为1次。

连续上拉至无力完成为止。

纪录完成的次数。

(3)评定:

我国13-18岁(以上)男生引体向上评分表,见P88,表4-4。

(4)注意事项:

上拉时身体不得摆动;下颌未过杠不计成绩。

4、俯卧撑:

主要反映肩、臂肌力量。

适用于9岁以上的男女学生。

(1)实验器材:

平坦地面或桌面。

(2)实验方法:

受试者两臂伸直,两手距离同肩宽,指尖向前,双手及双足尖撑地,身体平直呈俯卧状,双臂先弯曲再伸直为1次。

纪录完成的次数。

(3)评定:

广东省高中男生:

〉33优;32-28良;27-21中;20-15下;V14差。

(4)注意事项:

动作规范,不得弓背蹋腰;错误动作不计成绩。

5、1分钟快速仰卧起坐:

主要反映腰腹肌力量。

只适用于女生。

(1)实验器材:

平坦地面或桌面,海绵垫,秒表。

(2)实验方法:

受试者仰卧于垫上,双腿屈曲呈90度,双膝稍分,两手抱头,另1人压住其双踝,令受试者坐起双肘触膝为1次。

纪录1分钟内完成的次数。

(3)评定:

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评分表见P91,表4—5。

(4)注意事项:

“口令”开始再起动;停表时虽坐起,但肘未触膝不计成绩;仰卧时肩要触垫。

第二节爆发力检查

爆发力指肌肉快速收缩的力量。

其大小取决于肌力和肌肉收缩的速度。

运动中爆发力可通过空间掷物或移动身体表现出来。

它的大小在于力量和速度的争取结合。

绝对肌力越大,速度越快,爆发力越大。

体重和运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爆发力的大小。

一、纵跳

测量受试者垂直向上跳跃时下肢肌群的爆发力。

适用9岁以上的男女学生。

㈠实验器材:

纵跳板测量仪。

或皮尺、色粉。

㈡实验方法:

1、纵跳板法:

受试者双脚站于纵跳板上,一手握带尺向上伸直手臂,拉直带尺纪录带尺刻度,然后下蹲再用力起跳,纪录带尺移动的刻度。

前后两次刻度之差为纵跳高度。

连续测3次,取最好1次作为成绩。

2、原地摸高法:

受试者中指抹色粉,靠墙站立,伸直右臂,标记站摸高。

然后在

离墙20cm处跳起,再标记跳摸高。

两次摸高之差为纵跳高度。

连续测3次,取最好1

次作为成绩。

㈢评价:

见P94,表4—6。

㈣注意事项:

摸高时手臂尽量伸直;纵跳时不得助跑。

二、立定跳远

测量受试者向前跳跃时下肢肌群和腰背肌的综合爆发能力。

适用于7岁以上男女学生。

㈠实验场地和器材:

沙池,皮尺,标志线。

㈡实验方法:

受试者双脚分开,站在标志线后,屈膝摆臂尽量向前跳跃,双足着地。

检查者丈量标志线至落地点后缘之间的垂直距离。

可连续跳3次,取最好1次作为成绩。

㈢评价:

见P95,表4—7(1、2)

㈣注意事项:

站立时足尖不得越过标志线;起跳不得垫步;身体任何部位着地均丈量其后缘。

第三节柔韧性检查

柔韧性是指运动员各关节活动的幅度。

影响柔韧性的因素有:

(1)关节的骨结构;

(2)关节周围组织体积大小;(3)跨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和皮肤的伸展性;(4)性别;(5)运动训练;(6)疾病。

其中第3个因素对柔韧性的影响最大。

柔韧性不仅取决于运动器官的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