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1772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人教版经典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人教版经典

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

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年12月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

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

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

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

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

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确定结构②分离提纯③人工合成

(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

______。

(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_。

(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由此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

B.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C.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只需从青蒿中提取即可

【答案】

(1)②①③

(2)温度(多答溶剂不扣分)(3)15:

22:

5(4)溶液变为黄色(5)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短文中的叙述可知,

(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②分离提纯;①确定结构;③人工合成;

(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温度和溶剂;(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5:

22:

5;(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溶液变为黄色;(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说法正确的是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考点:

科普知识

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一段时间以来,网传隔夜菜、肉类腌制品不能吃,是因为含亚硝酸盐。

对于亚硝酸盐大家有众多疑问。

疑问一:

亚硝酸盐是什么东西?

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指亚硝酸钠(NaNO2),它是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有咸味,易溶于水。

它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各种火腿、酱卤肉等熟肉类食品加工,作为防腐剂和护色剂。

国家对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的最大含量限定为:

蔬菜4mg/kg,肉类3mg/kg。

疑问二:

亚硝酸盐的“毒”从何来?

亚硝酸盐本身并无致癌效应,它被吸入血液1~5分钟后,就已经分解。

亚硝酸盐在胃中酸性环境下,易与氨基酸的分解产物发生反应,产生致癌物。

当摄入维生素C时可以阻止致癌物产生。

疑问三:

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超标吗?

实验人员准备了清炒菠菜、清炒芹菜和小白菜炒肉,三种菜各自被分成6份,常温和冷藏条件下各保存一半。

实验人员分别取1小时后、6小时后、20小时后的剩菜,经过捣碎、提取、离心、过滤,取出汤汁。

通过比色法逐一测得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如下图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菜在放置20小时后,无论常温还是冷藏,亚硝酸盐含量虽均有增加,但都远未超过国家标准。

疑问四:

摄入多少亚硝酸盐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2mg。

我们日常吃的大米、蔬菜、肉品里面几乎都含有亚硝酸盐。

有数据显示,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80%来自蔬菜。

如果你体重50kg,即使一次性吃2.5kg蔬菜也是安全的。

因此,将亚硝酸盐摄入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吃隔夜菜会致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B.常温储存及冷藏储存条件下,亚硝酸盐含量均呈增加趋势

C.适量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抑制致癌物的产生

D.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蔬菜类的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要高于含肉类的隔夜菜

(4)亚硝酸钠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实验室一般用亚硝酸钠溶液与氯化铵溶液反应来制取N2。

N2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H2部分化合生成NH3。

如图为制取少量NH3的装置(获取H2的装置已略去):

①C装置的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时N2和H2的质量比____________如果按此比例进行反应,反应时,D中导管口有气泡逸出,说明逸出气泡的原因(已知NH3极易溶于水):

_________。

③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

④用实验方法证明确实有NH3生成________。

【答案】+3价每千克体重0.2mgABCN2+3H2△2NH314:

3;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通过D中的水时产生气泡除去氢气、氮气中的水蒸气(干燥氢气和氮气)反应结束后,取少量D中的液体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反应生成了氨气

【解析】

(1)亚硝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

氧元素显-2价,设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1+x+(-2)

2=0,解得x=+3;

(2)从题目信息可知,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2mg;(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有题目信息可知,“吃隔夜菜会致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正确;B、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菜在放置20小时后,无论常温还是冷藏,亚硝酸盐含量虽均有增加,正确;C、适量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抑制致癌物的产生,正确;D、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蔬菜类的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要高于含肉类的隔夜菜,错误。

国家对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的最大含量限定为:

蔬菜4mg/kg,肉类3mg/kg。

(4)①C装置的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2+3H2

2NH3;②反应时N2和H2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比,即28:

(2

3)=14:

3;如果按此比例进行反应,反应时,D中导管口有气泡逸出,说明逸出气泡的原因(已知NH3极易溶于水):

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通过D中的水时产生气泡;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去氢气、氮气中的水蒸气(干燥氢气和氮气);④证明确实有NH3生成的实验方法:

因为NH3极易溶于水,故反应结束后,取少量D中的液体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反应生成了氨气。

3.阅读短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燃料电池(Fuelcell),是一种使用燃料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最早于1839年由英国的Grove发明。

燃料的选择性非常多,包括纯氢气(H2)、甲醇(CH3OH)、乙醇(CH3CH2OH)、天然气,甚至于现在运用最广泛的汽油,都可以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

这是目前其他所有动力来源无法做到的。

而以燃料电池做为汽车的动力,已被公认是二十一世纪必然的趋势。

2017年,我国共有8个品牌的10款车型燃料电池汽车在产,总产量为1272辆,2018年国产燃料电池汽车已经超过3000辆。

燃料电池是以特殊催化剂作电极使燃料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因其不需推动涡轮等发电器具,也不需将水加热至水蒸气再经散热变回水,所以能量转换效率高达70%左右,足足比一般发电方法高出了约40%;优点还不只如此,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一般方法低许多,且水又是无害的生成物,所以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低污染装置。

燃料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质溶液和外部电路4部分组成,其正极和负极分别通入燃料气和氧气(空气),负极上燃料气放出电子,外电路传导电子到正极并与氧气结合生成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离子通过电解质转移到负极上再与燃料气进行反应,最后形成回路产生电能。

与此同时,因为燃料自身的反应及电池存在的内阻,燃料电池也要排出一定的热量,以保持电池恒定的工作温度。

右图是甲烷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1)燃料电池是将__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

A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可以是光能、热能、电能等

B燃料电池可以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

C氢燃料电池汽车所需要的H2可电解水生成。

D燃料电池都要排放CO2气体

(3)写出甲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甲烷燃料电池释放能量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答案】化学D2CH3OH+3O2

2CO2+4H2OCH4+2O2+2KOH

K2CO3+3H2O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短文:

燃料电池(Fuelcell),是一种使用燃料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可知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A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可以是光能、热能、电能等,正确;

B据短文可知,燃料电池做为汽车的动力,已被公认是二十一世纪必然的趋势,燃料电池可以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正确;

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燃料电池汽车所需要的H2可电解水生成,正确;

D、氢燃料电池不会排放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3)甲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为:

(4)甲烷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

通入燃料甲烷的一极为电源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由于电解质溶液呈碱性,则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通入氧气的一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电解质溶液为氢氧化钾,两式相加得到总反应方程式为:

4.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

在离地面约25km高空处有一层厚度极薄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臭氧(O3),它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保护层。

与O2不同,通常状况下O3是淡蓝色气体,有难闻的鱼腥味。

O3不太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O2,并放出大量的热。

O3比O2活泼的多,它能跟许多物质(SO2、CO、NO、氟利昂等)发生反应。

如除去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一种方法是在微热条件下,O3与二氧化硫化合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再跟H2O化合就得到了硫酸。

臭氧发生器可以制得O3,其原理是在放电条件下,O2能转化为O3。

从臭氧发生器出来的气体中含O3约3%。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飞机排出的废气(含CO、NO等)以及常用的制冷剂“氟利昂”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

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角度解释O3与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O3与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子结构不同臭氧+二氧化硫

三氧化硫减少废气(含CO、NO等)以及制冷剂“氟利昂”的排放

【解析】

【详解】

(1)从微观角度解释O3与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分子结构不同;

(2)在微热条件下,O3与二氧化硫化合成三氧化硫,O3与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臭氧+二氧化硫

三氧化硫

(3)根据“飞机排出的废气(含CO、NO等)以及常用的制冷剂“氟利昂”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可知,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方法是:

减少废气(含CO、NO等)以及制冷剂“氟利昂”的排放。

5.食品添加剂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是因为人们对它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

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

人们这样认为是把一些非法添加物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的罪名扣到食品添加剂的头上,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具有许多功效,如防止变质、改善感官、提高营养价值、方便供应和加工等。

误区二:

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比人工化学合成的更安全

许多天然产品的毒性由于检测手段和内容所限,尚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由已检测出的结果比较,天然食品添加剂并不比人工化学合成的毒性小。

误区三:

符合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用量就能安全食用

食品不是每种添加剂都需要,例如:

某企业采购的是完全符合生产要求的合格肉,没有添加香料剂的必要,但可以添加防腐剂山梨酸。

山梨酸起抑菌作用,其防腐效果随pH减小而增强。

山梨酸的使用标准如下:

使用范围

最大使用量(g/kg)

鱼、肉、蛋

0.075

果蔬、碳酸饮料

0.2

酱菜、蜜饯、果汁

0.5

因此,我们应根据需求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

阅读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三聚氰胺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食品添加剂。

(2)食品添加剂的功效有________、________(写两种)。

(3)某检测员在100g某品牌牛肉中检测出0.015g的山梨酸,该牛肉中山梨酸________(填“超标”或“未超标”),山梨酸的抑菌作用受________影响。

(4)材料中可作为驳斥误区二的有力证据是________。

(5)根据文中信息,试推测为防止腐败,向2kg果汁中添加山梨酸的最大用量是________g。

【答案】不能防止变质改善感官(合理均可)超标酸碱性由已检测出的结果比较,天然食品添加剂并不比人工化学合成的毒性小1

【解析】

【分析】

【详解】

(1)三聚氰胺不是食品原料,不能作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害,会导致结石,引起癌症等。

(2)从题目可知,食品添加剂的功效有防止变质、改善感官、提高营养价值等。

(3)根据山梨酸使用标准,肉类最大使用量为0.075g/kg,某检测员在100g某品牌牛肉中检测出0.015g的山梨酸,按照标准,100g牛肉最多含0.0075g山梨酸,所以该牛肉中山梨酸含量是超标了。

山梨酸的抑菌作用随酸性增强而增强,随碱性增强而减弱,所以山梨酸的抑菌作用是受酸碱性的影响。

(4)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并不比人工化学合成的更安全。

由已检测出的结果比较,天然食品添加剂并不比人工化学合成的毒性小。

(5)根据山梨酸使用标准,果汁的山梨酸最大使用量0.5g/kg,向2kg果汁中添加山梨酸的最大用量是1g。

6.人体如果缺乏维生素C(简写VC)就会患坏血病,在过去几百年间曾在远洋海员、探险家及军队中广为流行。

如图所示为某种维生素C说明书的一部分。

请你回答:

(1)维生素C中含有___种元素,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最简比是____,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2)健康生活从现在开始。

每天应有足够的蔬菜摄入量;若正常成人每天对维生素C的最低需要量为60mg:

①当维生素C完全来自图中的维生素C药片,则每天至少服用___次;

②每天应保证有足够的蔬菜摄入量。

当维生素C完全来自某种新鲜蔬菜(每1000g这种蔬菜含120mg),则每天至少应食用这种蔬菜___g。

(3)取2片维生素C溶于水,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维生素C的溶液显酸性。

加热该溶液至沸腾时红色消失,表明维生素C受热时易被破坏,则在烹调新鲜蔬菜时要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应采取的措施之一是_____。

(4)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维生素,易被氧化,该说明书上注明“若变黄请勿食用”,则保存维生素C药剂的正确方法是_____。

【答案】C、H、O三种3:

4:

340.91%3500凉拌生食、加少量食醋或不要高温爆炒、不要煮过长时间放在干燥、通风、阴凉处密封保存

【解析】

【分析】

【详解】

(1)

(1)由说明书可知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则维生素C中含有C、H、O三种元素,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6:

8:

6,最简比是3:

4:

3,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已知正常成人每天对维生素C的最低需要量为60mg:

①当维生素C完全来自图中的维生素C药片,维生素C药片每片的质量为100mg,每片含维生素C的质量为

,则每天服用维生素C药片

,则每天至少服用

②每天应保证有足够的蔬菜摄入量。

当维生素C完全来自某种新鲜蔬菜(每1000g这种蔬菜含120mg),设每天至少应食用这种蔬菜的质量为x,则有

,解得x=500g,即每天至少应食用这种蔬菜的质量为500g。

(3)取2片维生素C溶于水,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维生素C的溶液显酸性。

加热该溶液至沸腾时红色消失,表明维生素C受热时易被破坏,则在烹调新鲜蔬菜时要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应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凉拌生食、加少量食醋或不要高温爆炒、不要煮过长时间。

(4)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维生素,易被氧化,该说明书上注明“若变黄请勿食用”,则保存维生素C药剂要防止其氧化,吸水,因此保存的正确方法是放在干燥、通风、阴凉处密封保存。

7.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最先发现了氯气。

当他研究软锰矿(二氧化锰)时,使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并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氯气。

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能使人出现打喷嚏、咳嗽、流泪不止、窒息等症状。

但氯气可用来消毒自来水,其原理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的强氧化性能够杀死水中的病菌,不过,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也存在一定端,氯化消毒后的自来水可能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现在的自来水消毒采取了多种改进措施。

现代化学中氯气的用途有很多。

工业上,氯气用于制作漂白物,气制成的漂白物非常多,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有漂白液和漂白粉。

这些产品在保存过程中,要注意密封干燥,避免阳光直射。

因为次氯酸盐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水发生反应产生次氯酸,次氯酸在光照下会进行分解,从面导致漂白剂失效。

氯气还可以制备多种农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塑料等。

(1)氯气属于________________(填物质类别),区分氯气和氧气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氯气制作漂白粉用于杀菌消毒,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2),次氯酸钙中氯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___。

(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①用氯气消毒杀菌属于物理变化

②漂白粉需要密封保存是因为其化学性质不稳定

③上述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④氯气泄漏逃生时应顺风向低处跑

【答案】单质观察颜色+1①③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氯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为单质;氯气为黄绿色气体,而氧气为无色气体,所以通过观察颜色就可以区分两种气体;

(2)根据化合物显中性的原则计算次氯酸钙中氯的化合价,设氯的化合价为a,次氯酸钙中钙化合价为+2,氧的化合价为-2,所以(+2)×1+a×2+(-2)×2=0,a=+1,因此次氯酸钙中氯的化合价为+1;

(3)①、氯气杀菌消毒是指氯气溶于水形成次氯酸,利用次氯酸的强氧化性进行杀菌消毒,氯气生成了次氯酸,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①错误;

②、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漂白粉为次氯酸盐,次氯酸盐可与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在光照条件下分解,造成漂白粉失效,所以需要密封保存,②正确;

③、实验室采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反应物中含有氢、氧、锰、氯等元素,生成物氯气只含有氯元素,所以生成物还有其他物质,而化合反应是指有两种反应物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因此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氯气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③错误;

④、氯气为有毒气体,且密度比空气大,容易在底部聚集,所以逃跑时应逆风往高处跑,避免氯气中毒,④错误;故选①③④。

8.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原文作者:

李晓静,在原文基础上有删减)

一.味精是什么

味精是一种食品调味料,它的学名是谷氨酸钠,是一种无颜色无气味的晶体,易溶于水,味道极为鲜美,是一种由钠离子与谷氨酸根离子形成的盐。

二.味精对人体有害吗

正确食用味精不会产生副作用。

味精本身不具有毒性,或者说味精的毒性很低很低,一般人在正常范围内食用味精,不会对健康有任何损害。

但是过量食用味精(基本不能发生),味精中的钠会与人体中的其他矿物质产生拮抗的作用,比如钠过量就会抑制钾的吸收,所以对于本身有低钾血症或肾功能不全者建议少食用或者不食用味精。

三.儿童正常食用味精安全吗

对于儿童摄入谷氨酸会导致缺锌的说法,这是不准确的,试想一下,如果谷氨酸与锌结合可以使锌被排出体外,是否谷氨酸也会与其他矿物质结合,引起其他矿物质被排出体外,从而造成其他矿物质的缺乏呢?

事实证明,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

四.味精该如何正确食用

味精应在快出锅时使用,因为在高温下,味精会分解生成焦谷氨酸钠,失去鲜味。

对酸性强的菜肴,不宜使用味精。

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的效果越差。

在含碱性原料的菜肴中,如炒蔬菜时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产生氨水臭味。

放味精时注意投放温度,投放味精的适宜温度是70℃-80℃,此时鲜味最浓。

但需注意适量,不必每天每菜都使用,防止对其产生依赖性。

此外,3个月内的婴儿食物中不宜使用味精。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谷氨酸钠溶液中的阳离子符号:

______________。

(2)谷氨酸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至少两点)。

(3)味精的溶解度随环境pH的增大而___________。

(4)下列关于味精的说法中,合理的是_____。

A味精本身没有毒性

B味精应该在快出锅时使用,在酸性或碱性菜肴中不适宜添加味精

C儿童不能食用味精,会导致儿童缺锌

D本身有低钾血症或肾功能不全者建议少食用或者不食用味精

(5)假如你是一名食品营养师,你将给出怎样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

【答案】Na+无色、无味、晶体、易溶于水增大ABD减少味精使用

【解析】

【详解】

(1)谷氨酸钠溶液中的阳离子是钠离子,符号为:

Na+。

(2)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物理性质,谷氨酸的物理性质有:

无色、无味、晶体、易溶于水。

(3)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的效果越差。

味精的溶解度随环境pH的增大而增大。

(4)

A、味精本身不具有毒性,或者说味精的毒性很低很低,一般人在正常范围内食用味精,不会对健康有任何损害,说法合理;

B、在高温下,味精会分解生成焦谷氨酸钠,失去鲜味。

对酸性强的菜肴,不宜使用味精。

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的效果越差。

在含碱性原料的菜肴中,如炒蔬菜时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产生氨水臭味。

味精应该在快出锅时使用,在酸性或碱性菜肴中不适宜添加味精,说法合理;

C、儿童不能食用味精,会导致儿童缺锌,说法不合理;

D、过量食用味精(基本不能发生),味精中的钠会与人体中的其他矿物质产生拮抗的作用,比如钠过量就会抑制钾的吸收,本身有低钾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