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1813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7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docx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模板

临港新城WSW-C2-13地块2标限价房项目

地块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

 

 

上海市岩土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0年1月

 

临港新城WSW-C2-13地块2标限价房

地块项目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监测报告

 

项目编号:

2013-XXX(FW)

编制:

审核:

审定:

 

上海市岩土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0年1月

 

第1章工程项目概况

1.1一般概况

(1)项目名称:

临港新城WSW-C2-13地块2标限价房项目;

(2)业主:

上海临港新城房地产有公司;

(3)总包单位:

(4)监理单位:

(5)围护设计单位:

上海协力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6)监测等级:

安全等级三级,环境保护等级三级,综合监测等级按三级基坑进行监测。

1.2建筑结构及基坑概况

(1)基坑规模:

2号车库基坑面积约为8350m2,周长约750m。

(2)基坑开挖深度:

(2)基坑开挖深度:

项目

底板顶

相对标高

底板厚度/基础梁高度

垫层厚度

坑底相对标高

开挖深度

2号

车库

地库

-5.050m

0.5m

0.15m

-5.700m

4.60m

住宅楼7、8、11、

12、13

-1.000

0.8m

0.15m

-1.900m

0.85m

1.3工程地质概况

1.4周边环境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上海临港新城申港大道以南,方竹路以北,沪城环路以东,秋涟河以西,场地周边环境具体情况描述如下:

基坑北侧为本项目1号车库用地,两车库间距约52m,住宅楼间距约30m。

基坑西侧为WSW-C2-20幼儿园用地(空地)及本项目1号车库用地。

基坑西侧南部车库外墙边距离用地红线最近约35.3m,主楼外墙边距离用地红线最近约18.6m,红线外为WSW-C2-20幼儿园用地,目前为空地。

基坑北部西侧为1号车库用地,两车库间距约43m,住宅楼间距约26m。

基坑南侧为方竹路,路下分布有市政管线。

该侧车库外墙边距离用地红线最近约18.7m,主楼外墙边距离用地红线最近约3.3m。

红线外为方竹路,路宽约14m,目前该路尚未通车。

基坑东侧为为秋涟河。

该侧车库外墙边距离用地红线最近约38m,主楼外墙边距离用地红线最近约20.3m。

红线外为秋涟河,河宽约25m,水面深约1m,河道两侧设直立砌石驳岸。

第2章监测目的、内容及监测依据

2.1监测目的

由于岩土体成分和结构的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及不连续性决定了岩土体力学性质的复杂性,加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理论预测值还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工程的各种变化。

在基坑施工阶段,围护工程、开挖、降水等各种因素产生水体、土体等侧压力,在侧压力的作用下基坑容易发生流沙、管涌甚至坍塌等险情,这些都将会对施工及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在基坑施工中应通过动态监测的手段对基坑施工区域及其周边环境进行系统的变形监测,预测基坑及周边建(构)筑的完整性及变形趋势。

在监测过程中,当变形总量达到报警值时要及时反馈动态设计、动态施工信息,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检验支护和止水效果,以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因此,在理论分析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工程监测是基坑工程的重要组成。

工程监测的目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施工过程中的监测作为信息化施工的一种手段,主要目的是为基础施工提供相关周边环境、基坑本身的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等多项变形参数,及时掌握周边环境的位移、垂直位移变形等多项变形规律。

2.当基坑监测过程中发现变形总量达到报警值时,立即通知施工方和监理,以便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变形量的发展,真正做到信息化施工,确保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的顺利完成。

3.对基坑本身及周边环境的监测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可以判断有无特殊情况发生,并为设计提供参考数据。

2.2监测依据的规范及设计资料

1.国家标准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国家行业标准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

&《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3.上海市地方标准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J/TJ08-2001-2006)

&《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BJ08—61—2010)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基坑和桩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通知》(沪建交[2012]645号)

4.其他工程资料

&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围护设计方案

&业主提供相关图纸及资料

2.3监测范围

根据本工程监测技术要求和现场施工具体情况,本监测工程按以下要求进行:

1.以该工程基坑施工区域周围2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周边环境、周边土体和基坑围护结构本身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对象;

2.基坑周边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地面沉降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和周边环境受基坑影响变形趋势。

故环基坑周围垂直基坑走向要布设若干组地表沉降监测断面;

3.为保证市政管网的安全运营,保证周边环境的安全,减小其受施工的影响,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中将加强进行周边管线及建筑物监测,以便有关部门及时汇总分析监测数据,进行预测,指导各项施工措施及保护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实现信息化施工。

2.4监测内容

本基坑监测以基坑围护施工和开挖施工为监测工作的重点阶段,监测的重点为基坑本体及周边环境的变形情况。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基坑周围土体、地下水位、管线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控,并根据施工工况,适当加密监测频率。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基坑和桩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通知》(沪建交[2012]645号)、《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范》(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2012上海)及设计的要求,本基坑监测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基坑本体监测

1.围护墙顶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

2.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3.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

(二)周边环境监测

1.坑外地表沉降监测;

2.临近道路地下管线监测;

3.临近号房监测。

第3章监测方案实施

3.1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基坑施工,本次监测工作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布设监测控制网。

即首先布设统一的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加密布设监测点(孔)。

采用独立水准系,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两侧各布置一组稳固水准点,沉降变形监测基准网以上述永久水准基准点作为起算点,组成水准网进行联测。

基准网观测按照国家Ⅱ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执行,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指术如表3-1所示:

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3-1

每千米高差

中误差(mm)

水准仪

等级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

环线闭合差(mm)

±1

±2

DS1

铟钢尺

往返测各一次

±4

注:

L为往返测段、环线的路线长度(以km计);

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合精密铟钢水准尺,标称精度0.3mm。

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记录外业观测数据文件。

观测措施:

本高程监测基准网采用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合精密铟钢水准尺进行实施,外业观测严格按规范要求的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

为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措施制定如下。

●作业前编制作业计划表,以确保外业观测有序开展。

●观测前对电子水准仪及配套铟钢尺进行全面检验。

●观测方法:

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

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根标尺互换。

●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如表3-2所示:

精密水准测量的观测要求表3-2

标尺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计差

视线高度

仪器等级

视距

视线长度20m以上

视线长度20m以下

铟钢

DS1

≤50m

≤1.0m

≤3.0m

0.5m

0.3m

●测站观测限差如表3-3所示:

水准测量的测站限差表3-3

基辅分划读数差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

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

0.5mm

0.7mm

3.0mm

1.0mm

●两次观测高差超限时重测,当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比较其较差均没超限时,取三次成果的平均值。

沉降基准网外业测设完成后,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严格控制各水准环闭合差,各项参数合格后方可进行内业平差计算。

内业计算采用EPSW平差软件按间接平差法进行严密平差计算,高程成果取位至0.1mm。

3.2监测精度要求

1.沉降监测采用水准测量,进行闭合或往返观测:

按照要求沉降观测点每站观测高程中误差≤±0.5mm。

水准控制网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试测,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4的规定:

水准控制测量技术指标表3-4

等级

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D(mm)

基辅分划读数差(mm)

视距

(m)

路线长度

(km)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mm)

备注

二等

≤1.0

0.5

≥3且

≤50

≤400

4

L为公里数

2.平面控制网及监测点观测均采用二级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各项技术指标如表3-5所示:

平面控制测量技术指标表3-5

等级

平均边长

(m)

测角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mm)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点位中误差(mm)

二级

300

1.5"

3.0

1/100000

3.0

3.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要求,二级监测中水准仪“i”角误差应不大于15″,需定期对水准仪进行i角监测,确保测量成果的准确性。

4.在测量过程中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测量成果必须严密平差。

3.3平面、高程系统

本基坑监测过程中围护桩顶、基坑外地下水位及基坑竖向位移监测采用独立高程系,坑外深层土体、基坑水平位移监测采用独立坐标系。

3.4监测仪器选用及人员投入

平面控制测量选用中纬ZT80中文全站仪(图3-1),其标称精度为:

测距2mm+2ppm,测角2"。

高程控制测量选用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合精密铟钢水准尺(图3-2),标称精度为:

0.3mm。

图3-1ZT80中纬全站仪图3-2DINI03电子水准仪

整个监测过程中选用的仪器设备及其参数,参见表3-6。

仪器投入一览表表3-6

仪器名称

厂家及型号

数量

精度

备注

全站仪

中纬ZT80

1台

2mm+2ppm、±2"

位移

数字水准仪

TrimbleDINI03

1台

±0.3mm/Km

沉降

铟钢水准标尺

2把

±0.02mm

航天测斜仪CX-06b

航天部33所CX-06

1台

0.02mm/500mm

围护墙体测斜/坑外土体测斜

钢尺水位沉降仪

JTM-9000

1台

±1mm

坑外地下水位

门负责监测项目的实施。

本基坑监测项目小组成员见表3-7。

人员投入统计表表3-7

序号

姓名

监测工作

项目职务

1

组织

项目组长

2

组织实施

技术负责人

3

基坑围护桩、外侧深层土体位移、支护桩深层位移测量

外业组

水平位移测量

4

收集监测数据、整理分析,出具监测报告

内业组

3.5监测点数量及投入仪器

整个监测期间监测点数量见表3-8。

监测点数量统计表表3-8

序号

监测对象

监测内容

监测点数量

监测点编号

备注

1

围护墙顶

沉降及水平位移

29点

Q1~Q29

2

围护桩

深层侧向位移

14孔

J1~J14

深度15m

3

基坑外地下水

地下水位变化

7孔

S1~S7

深度6m

4

坑外地表

沉降

3组

T1~T3

5点/组

5

号房

沉降

46点

F52~F97

6

临近周边地下管线

沉降

3点

RQ1~RQ3

燃气管线

7

3点

GS1~GS3

给水管线

8

3点

PS1~PS3

排水管线

第4章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监测

4.1围护墙顶水平位移及沉降

4.1.1监测目的

了解在基坑开挖、结构施工中围护桩顶、坡顶的垂直和水平位移,为围护墙体测斜控制孔口位移提供改正参数。

4.1.2测点埋设

围护墙体沉降监测点与围护墙体深层位移监测孔对应布设,原则上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点使用同一点,不再另行埋设。

将道钉在围护混凝土圈梁浇筑过程中,于设计位置处直接将观测点埋入,根据基坑设计及监测方案布置了29个围护桩顶监测点位,对应点号依次为Q1~Q29。

4.1.3测量仪器

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及相应铟瓦水准标尺。

读数精度0.01mm。

水平位移观测选用的是全站仪,测角精度2″级,测距2mm±2ppm。

4.1.4测量方法

沉降观测采用独立监测系统,严格遵守测量规范按三等水准要求使用美国天宝水准仪(TrimbleDINI03)以BM1为基准联测Q1~Q23、J1~J10形成一条闭合水准线路,再采用其专用平差软件平差而得出各期竖向位移成果。

在此基础上,以水准控制点为基准测出各观测点的高程,从而计算出各观测点的沉降或隆起变化情况。

水平位移观测使用全站仪采用小角度法或极坐标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测出各测点的水平角度或平面坐标,经过计算可得各测点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

测试精度、测试要求按国家规范《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执行。

计算公式如下:

(1)垂直位移

△Hi=Hi,j+1-Hi,j

Hi,j=Hbm+(∑h后i,j-∑h前i,j)

Hi=∑△Hi

式中:

△Hi----各监测点本次变化量

Hbm----基准点高程

Hij----第i号监测点第j次观测高程

h后i,j----第i号监测点第j次观测时后视观测读数

h前i,j----第i号监测点第j次观测时前视观测读数

Hi----各监测点累计变化量

(2)水平位移(小角度法)

墙顶水平位移测量按小角度法进行观测。

在平行于基坑围护墙延长线上的平面控制点设工作站,取远方50m外位置稳定、成象清晰的永久性目标作固定后视方向分别测出各监测点相对后视的夹角,每测回取平均值A。

根据光电测距原理量出测站至监测点边长L。

同一测点相邻两次测角差dA=Ai-Ai-1,从而计算出该测点本次位移量,从第一次位移量开始累加至本次位移量即为该测点累计位移量。

计算公式如下:

△Si=(dA×Li)/ρ

dA=Ai,j+1-Ai,j

Si=∑△Si

式中:

△Si-----各监测点相对上次观测的本次位移量

Si-----各监测点相对初始值的累计位移量

dA----各监测点在固定测站上前后两次角度观测变化量

Ai,j----在固定测站观测第i个监测点第j次观测方位角

Li----测站至监测点的距离

ρ-----计算常数,ρ=206265″

(3)水平位移(极坐标法)

Xi=Si×cosai

Yi=Si×sinai

△X=Xi-Xi-1

△Y=Yi-Yi-1

式中:

Xi,Yi-----监测点第i次的坐标

Si----监测点至测站点的距离

a----在固定测站观测监测点第i次观测方位角

△X----监测点X轴方向变化量

△Y----监测点X轴方向变化量

4.2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4.2.1监测目的

围护结构的变形通过预埋在桩身外侧土体的测斜孔进行监测,主要了解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围护结构墙体不同深度水平位移变化情况。

4.2.2测孔埋设

利用30型钻机在预设的测斜孔埋设位置处钻孔至设计深度15m,将外径70mm、内径53mm的PVC测斜管逐节放入钻孔内,顶底密封,接头处用套管衔接并用自攻螺旋拧紧,同时用胶布封闭。

测斜管内注入清水,防止其上浮,测斜管内的十字导槽必须有一组垂直于基坑边线。

根据基坑设计及监测方案共布置了14个监测点位,对应点号依次为J1~J14。

4.2.3仪器和材料

采用北京航天工业总公司三十三研究所生产的CX-06b测斜仪(图4-1),其读数分辨率0.02mm/500mm。

接收仪为该公司的DataMate,它可以记录、存储与基坑垂直、平行两个方向的测斜数据,与电脑连接实现数据传输,利用配套的DMM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自动生成变形曲线。

测斜管选用内径53mm的PVC管(图4-2),其外壁有一对凹槽,内壁有二对相互垂直,深为3mm的导槽。

图4-1CX-06b测斜仪图4-2PVC测斜管

4.3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

4.3.1监测目的

水位测试是通过测量基坑外地下水位在基坑降水和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了解基坑围护结构止水效果,以及时发现和防止围护结构渗漏、基坑外水土向坑内流失。

4.3.2测孔埋设

根据基坑设计及监测方案按图4-3所示在环绕基坑四周每隔50~60m处埋设一孔,共计布置了7个水位观测孔,观测孔号依次为S1~S7。

水位孔深度为6m,用钻机钻孔至设计深度后清孔,孔底部以上4m处安放Φ100mm的PVC透水管(图4-4),在其外侧用铜网包好。

然后逐节将水位管插入孔内至设计深度。

在透水管的深度范围内回填黄砂,以保持良好透水性,其它段采用回填膨润土将孔隙填实。

成孔后加清水,检验成孔质量,孔口用盖子盖好,防止地表水进入孔内。

4.3.3测试仪器

本工程采用JTM-9000钢尺水位计(图4-5),该水位计上带有刻度,可直接读出水位距管口的距离。

4.3.4测试方法

以BM1的标高为基准测水位观测孔的标高,采用水准联测各管口高程后,直接用钢尺水位仪测出水位管内管口到水面的高度,从而演算出水位标高。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初值的测定在开工前2~3天内完成,在晴天连续测试水位取其平均值为水位初始值;遇雨天,在雨天后1~2天测定初始值,以减小外界因素的影响。

图4-4PVC水位管

图4-3水位孔埋设示意图图4-5JTM-9000钢尺水位计

4.3.5资料整理:

管口至管内水面的高度即为本次水位观测值。

纳入本工程独立高程系统的水位绝对高程为:

DS=HS-hS

式中:

DS---水位高程

HS---管口高程

hS---地下水位高差(管口与管内水面之深度)

4.4.周边环境监测

4.4..1监测目的

了解在基桩施工、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和地下结构施工期间周边地下管线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以保证地下管线安全。

4.5..2测点埋设

地下管线垂直位移、坑外土体沉降、周边道路变形,埋设时在设计位置钻孔埋入道钉。

根据监测方案,本工程共布置了如下地下管线9个监测点:

燃气管线监测点编号RQ1—RQ3;给水管监测点编号GS1-GS3;排水管线监测点编号PS1~PS3;坑外土体沉降15个监测点:

T1-1~T1-5,T2-1~T2-5,T3-1~T3-5;具体位置参见附件一《基坑周边环境监测点布置图》。

4.5..3测量仪器

垂直位移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DINI03配相应铟瓦水准标尺,精度为0.3mm/km。

水平位移观测采用全站仪MS05A,测角精度为0.5″,测距精度为0.5mm±1ppm。

4.5..4测量方法

垂直位移观测采用独立监测系统,严格遵守测量规范按二级监测要求使用美国天宝水准仪(TrimbleDINI03)以BM1为基准联测相应地下管线监测点,形成一条闭合水准线路,再采用其专用平差软件平差而得出各期垂直位移成果。

在此基础上,以水准控制点为基准测出各观测点的高程,从而计算出各观测点的沉降或隆起变化情况。

水平位移观测按二级监测要求使用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测出各测点的平面坐标,经过计算可得各测点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

计算公式如下:

(1)垂直位移

△Hi=Hi,j+1-Hi,j

Hi,j=Hbm+(∑h后i,j-∑h前i,j)

Hi=∑△Hi

式中:

△Hi----各监测点本次变化量

Hbm----基准点高程

Hij----第i号监测点第j次观测高程

h后i,j----第i号监测点第j次观测时后视观测读数

h前i,j----第i号监测点第j次观测时前视观测读数

Hi----各监测点累计变化量

(2)水平位移(极坐标法)

Xi=Si×cosai

Yi=Si×sinai

△X=Xi-Xi-1

△Y=Yi-Yi-1

式中:

Xi,Yi-----监测点第i次的坐标

Si----监测点至测站点的距离

a----在固定测站观测监测点第i次观测方位角

△X----监测点X轴方向变化量

△Y----监测点Y轴方向变化量

4.6.周边建筑物垂直位移

4.6..1监测目的

通过对号房桩基、临近地下管线沉降位移监测,掌握号房、临近管线在各施工期间的变形情况。

4.6..2测点埋设

周边建筑物垂直位移监测点埋设时在设计位置钻孔埋入L型沉降观测钉。

根据监测方案,本工程共布置了46个建筑物垂直位移监测点:

F52~F97。

具体位置参见附件一《基坑周边环境监测点布置图》。

4.6..3测量仪器

采用精密水准仪及相应铟瓦水准标尺,读数精度0.01mm;全站仪,测角精度2"级,测距2mm+2ppm。

4.6..4测量方法

采用独立监测系统,按一等水准要求,宜形成闭和或附合观测路线,用精密水准仪测出各观测点的高程,经计算后可得到各测点的沉降或隆起变化情况。

计算公式如下:

△Hi=Hi,j+1-Hi,j

Hi,j=Hbm+(∑h后i,j-∑h前i,j)

Hi=∑△Hi

式中:

△Hi----各监测点本次变化量

Hbm----基准点高程

Hij----第i号监测点第j次观测高程

h后i,j----第i号监测点第j次观测时后视观测读数。

h前i,j----第i号监测点第j次观测时前视观测读数。

Hi----各监测点累计变化量

 

第5章监测期限、频率和预警值及预警报告

5.1监测周期

监测工作从2014年10月12日开始安装监测桩的测斜管、控制网布设,共计布设位移、沉降监测点29个,测斜管14根,水位监测管7根,周边建筑物垂直位移监测点46个,至2013年5月13日±0.00结构顶板施工完成,基坑监测工作结束,共进行了51次观测。

5.2监测频率

根据工程性质、施工工况合理安排监测频率,以保证在经济和安全的条件下准确监测围护结构、周边环境的动态变化。

当监测项目的日变化量较大时,适当加密,必要时进行跟踪监测。

本工程采用的监测频率如下表5-1所示(最终监测频率经与业主、总包、监理及有关部门协商后确定)。

各项目监测频率表5-1

监测内容

监测频率

围护施工

基坑开挖

底板浇筑

出±0.00

墙顶沉降、水平位移移

/

1次/1天

1次/3天

1次/1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