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9729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

基坑监测方案模板

重庆XXXXXXXXXXX基坑工程施工期间

基坑监测项目

 

 

XXXXXXX

二0XX年十月九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1

二、编制依据及原则1

2.1监测方案编制依据1

2.2监测方案编制原则2

三、监测目的及监测项目3

3.1监测目的3

3.2监测项目3

3.3主要监测设备4

四、监测方案4

4.1坡顶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4

4.2基坑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6

4.3桩(柱)深层水平位移监测9

4.4锚索(杆)拉力变化监测10

4.5桩柱内力变化监测12

五、组织机构12

5.1工作流程12

5.2成员分工13

六、监控量测资料及提交14

七、监测过程控制要求14

八、安全与文明施工14

九、附图15

重庆XXXXXXXXXXXXXXXXX土石方工程施工期间

基坑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平基土石方工程项目位于XX地块内,拟建地块呈矩形,长轴方向为北东-南西向。

地块面积7596平方米,四周为市政道路,已建成通车的有南面XX路及东面XX支路,已建成但还未通车的有西面的XX及北面XX。

该工程设计方案中,±0.00=232.75m;塔楼拟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地上共40层,高度200.00m,地下6层基础顶面-29.2m,基础底面单位面积荷载取990kN/m2;裙楼±0.00以上共5层,高度28.20m,整个场地均有6层地下室,地下室底标高-27.2=205.55m;裙楼和地下室设计载荷:

每层为20kN/m2,基础底板为30kN/m2。

该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二、编制依据及原则

2.1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根据平基土石方工程的特点及其对监测技术要求,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监测工作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1)将基坑自身位移、沉降及基坑围护结构内力监测作为本工程的监测对象;

2)设置的监测内容和监测项目必须符合有关规范设计要求,并能够结合现场实际全面反映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本身和工程环境的变化情况;

3)采用的监测方法、仪器、材料和监测频率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4)监测数据的测试、采集应做到全面、及时、准确;监测数据的整理和提交应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

2.2监测方案编制原则

1)《建筑变形量测规程》(JGJ/T8—97)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5)《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

6)《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三、监测目的及监测项目

3.1监测目的

在基坑施工开挖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和相邻的构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以保证整个基坑工程的顺利施工。

基坑监测主要目的如下:

1)对基坑施工期间基坑沉降变形和其影响范围的环境沉降变形、基坑围护结构的内力变化以及其他与施工有关的项目或量值进行测量,及时和全面地反映它们的变化情况,实现信息化施工,并将监测数据作为判断基坑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依据;

2)为修正设计和施工参数,预估发展趋势、确保工程质量提供实测数据,是设计和施工的重要补充手段;

3)为理论验证提供对比数据,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4)积累区域性设计、施工、监测经验。

总之,基坑监测的目的主要是为施工安全提供准确、快速的信息,以便及时对可能出现的险情作出预测、预报,并及时将成果反馈给决策层,从而改进施工方案和采取处理措施,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3.2监测项目

1)坡顶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

2)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3)桩(柱)深层水平位移;

4)桩(柱)内力;

5)锚杆拉力;

3.3主要监测设备

主要监测设备见表1

表1主要检测设备表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使用部位

全站仪

南方测绘NTS362L

坡顶水平位移

精密水准仪

DSZ-1

坡顶垂直位移

测斜仪

HCX-1

桩柱、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振弦式锚索测力计

BGK-4900

锚索内力变化

振弦式钢筋计

BGK-4911

钢筋应力变化

四、监测方案

4.1坡顶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

1)工作基点布置

因施工现场条件限制,在基坑东侧布置2个工作基点,间隔20米,工作基点位置如图JC-1所示。

2)监测点布置

在基坑坡顶埋设12个观测点,观测点设置在每侧中点部分,每侧间隔20米加设两个监测点,布置详见图JC-1、JC-2。

3)观测方法

垂直位移观测方法:

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应严格控制,对于不在水准线上的观测点,单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

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在某条线路的两端远处各选定2个稳固基准点A(便于通视处)、B(便于通视处),全站仪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线为一条基准线且量距。

观测时,由全站仪读出各监测点与AB基准点的夹角,每次根据夹角的变化计算出差值,即为某观测点累计位移量。

“+”值表示向基坑内位移,“-”值表示向基坑外位移。

4)监测频率

监测频率如下表:

基坑

类别

施工进程

基坑设计开挖深度

≤5m

5~10m

10~15m

>15m

一级

开挖深度

(m)

≤5

1次/1d

1次/2d

1次2d

1次/2d

5~10

1次/1d

1次/1d

1次/1d

>10

2次/1d

2次/1d

底板浇筑后时间

(d)

≤7

1次/1d

1次/1d

2次/1d

2次/1d

7~14

1次/3d

1次/2d

1次/1d

1次/1d

14~28

1次/5d

1次/3d

1次/2d

1次/1d

>28

1次/7d

1次/5d

1次/3d

1次/3d

5)观测数据整理及应用

基坑坡顶位移报警值为:

累计绝对值30mm,变化速率3mm/d。

如果观测数据超警报值,监测人员应立即向项目总工汇报,项目技术负责人则应立即通知基坑支护设计单位,组织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原因分析,商讨和提出解决措施,从而确保基坑边坡的安全。

4.2基坑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1)监测点布置

在基坑南侧、西侧、北侧、东侧各边中点各设置1个测斜管,位于基坑各边中间位置。

监测点如图JC-2、JC-3、JC-4、JC-5、JC-6所示。

基坑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测斜管的埋设:

①定位放样→②钻机成孔→③埋放测斜管→④校准测斜管方位→⑤中粗砂封孔→

做孔口保护→⑦测读初始值。

钻机成孔的直径为110mm以上,校准测斜管方位时,测斜管内的十字槽的一边应垂直压顶梁,布置如图1所示。

1-测头2-钻孔3-导管4-导槽5-导轮6-接头7-电缆8-测读仪器

图1测斜仪现场测试图

2)监测原理

监测时,将测斜仪探头轻轻滑入预埋的测斜管底部,自下而上每隔50cm向上拉线读数,测定测斜仪与垂直线之间的倾角变化,即可得出不同深度部位的水平位移,如图2所示为水平位移监测原理。

 

图2测斜仪原理图

3)监测频率

监测频率如下表:

基坑

类别

施工进程

基坑设计开挖深度

≤5m

5~10m

10~15m

>15m

一级

开挖深度

(m)

≤5

1次/1d

1次/2d

1次2d

1次/2d

5~10

1次/1d

1次/1d

1次/1d

>10

2次/1d

2次/1d

底板浇筑后时间

(d)

≤7

1次/1d

1次/1d

2次/1d

2次/1d

7~14

1次/3d

1次/2d

1次/1d

1次/1d

14~28

1次/5d

1次/3d

1次/2d

1次/1d

>28

1次/7d

1次/5d

1次/3d

1次/3d

基坑开挖前测一次初始值,正常情况下参照监测频率表执行,对应点每次土方开挖后必须进行监测,锚杆张拉前后必须监测。

非正常情况下(降雨、地面荷载突然增加、变形速率大于3mm/d等)应及时加密监测,基坑开挖结束7天后,如监测数据没有明显变化,可降低监测频率,每周监测1次,如没有变化,可与业主协商后暂时停止监测,如有特殊情况发生,及时进行监测。

4)观测数据应用

基坑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报警值为:

累计绝对值30mm,变化速率3mm/d。

如果观测数据超过此报警值,监测人员应立即向项目总工汇报,项目技术负责人则应立即通知基坑支护设计单位,组织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原因分析,商讨和提出解决措施,从而确保基坑边坡的安全。

4.3桩(柱)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1)监测点布置

在基坑南侧、西侧、北侧、东侧桩(柱)内各设置1个测斜管,位于基坑各边中间位置。

有监测点如图JC-2、JC-3、JC-4、JC-5、JC-6所示。

抗滑桩(锚固柱)内测斜管的埋设:

①定位→②将测斜管绑扎在抗滑桩(锚固柱)钢筋笼的主筋上,并封死管底→③校准测斜管方位→④下抗滑桩钢筋笼→⑤浇注抗滑桩(锚固柱)混凝土→

管口用200×200×100铁盒保护→

测读初始值。

校准测斜管方位时,测斜管内的十字槽的一边应垂直压顶梁。

肋柱内测斜管的埋设:

①定位→②将测斜管绑扎在肋柱筋骨架上,并封死管底→③校准测斜管方位→④浇注板、肋混凝土→⑤管口用200×200×100铁盒保护→

测读初始值。

校准测斜管方位时,测斜管内的十字槽的一边应垂直压顶梁。

随着基坑开挖深度增大,肋柱不断增长,将测斜管接长,并重复①~

操作,现场布置及测试原理同4.2。

2)监测频率

监测频率如下表:

基坑

类别

施工进程

基坑设计开挖深度

≤5m

5~10m

10~15m

>15m

一级

开挖深度

(m)

≤5

1次/1d

1次/2d

1次2d

1次/2d

5~10

1次/1d

1次/1d

1次/1d

>10

2次/1d

2次/1d

底板浇筑后时间

(d)

≤7

1次/1d

1次/1d

2次/1d

2次/1d

7~14

1次/3d

1次/2d

1次/1d

1次/1d

14~28

1次/5d

1次/3d

1次/2d

1次/1d

>28

1次/7d

1次/5d

1次/3d

1次/3d

正常情况下参照监测频率表执行,对应点每次土方开挖后必须进行监测,锚杆张拉前后必须监测。

非正常情况下(降雨、地面荷载突然增加、变形速率大于3mm/d等)应及时加密监测,基坑开挖结束7天后,如监测数据没有明显变化,可降低监测频率,每周监测1次,如没有变化,可与业主协商后暂时停止监测,如有特殊情况发生,及时进行监测。

3)观测数据应用

桩(柱)深层水平位移报警值为:

累计绝对值30mm,变化速率3mm/d。

如果观测数据超过此报警值,监测人员应立即向项目总工汇报,项目技术负责人则应立即通知基坑支护设计单位,组织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原因分析,商讨和提出解决措施,从而确保基坑边坡的安全。

4.4锚索(杆)拉力变化监测

为保证锚索(杆)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锚索(杆)拉力不超过设计值,故必须进行锚索(杆)拉力变化监测,以确保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

1)监测点布置

监测点位于基坑各边中点第一层锚杆(索)处,每层设置三个监测点,监测点如图JC-2、JC-3、JC-4、JC-5、JC-6所示。

锚索拉力监测:

①锚索张拉前,在垫板处安装锚杆应力传感器→②在锚杆应力传感器外安装锚头进行张拉锁定。

锚杆拉力监测:

将钢筋计焊接在锚杆上。

2)监测原理

基坑开挖后,锚索(杆)发生作用。

锚索(杆)所受的拉力越大,钢筋计里的钢弦越紧,由振弦式读数仪测得的钢筋计频率也就越大。

因此,根据事先关于钢筋计的应力与频率之间的率定关系,由测得的钢筋计频率就可求得钢筋计的应力,再根据相关的理论公式推算出锚索(杆)的拉力值。

3)监测频率

监测频率如下表:

基坑

类别

施工进程

基坑设计开挖深度

≤5m

5~10m

10~15m

>15m

一级

开挖深度

(m)

≤5

1次/1d

1次/2d

1次2d

1次/2d

5~10

1次/1d

1次/1d

1次/1d

>10

2次/1d

2次/1d

底板浇筑后时间

(d)

≤7

1次/1d

1次/1d

2次/1d

2次/1d

7~14

1次/3d

1次/2d

1次/1d

1次/1d

14~28

1次/5d

1次/3d

1次/2d

1次/1d

>28

1次/7d

1次/5d

1次/3d

1次/3d

4)观测数据整理及应用

锚杆(索)拉力报警值为锚杆(索)拉力设计值的70%。

如果观测数据超过此报警值,监测人员应立即向项目总工汇报,项目技术负责人则应立即通知基坑支护设计单位,组织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原因分析,商讨和提出解决措施,从而确保基坑边坡的安全。

4.5桩柱内力变化监测

1)监测点布置

监测点位于基坑各边中点的桩(柱)上,位于受力最大部位,将钢筋应力计焊接在桩柱靠近基坑外侧钢筋骨架上,监测点如图JC-2、JC-3、JC-4、JC-5、JC-6所示。

钢筋计埋设:

埋设位置处的桩(柱)绑扎好钢筋笼后,在受力最大埋设位置处用焊接法连接上钢筋计;钢筋计缆线置于钢筋间并用绑扎线固定,直接引至桩柱顶并置于黑铁管中加以保护。

监测仪器、监测原理与锚杆拉力监测一致。

2)监测频率

基坑

类别

施工进程

基坑设计开挖深度

≤5m

5~10m

10~15m

>15m

一级

开挖深度

(m)

≤5

1次/1d

1次/2d

1次2d

1次/2d

5~10

1次/1d

1次/1d

1次/1d

>10

2次/1d

2次/1d

底板浇筑后时间

(d)

≤7

1次/1d

1次/1d

2次/1d

2次/1d

7~14

1次/3d

1次/2d

1次/1d

1次/1d

14~28

1次/5d

1次/3d

1次/2d

1次/1d

>28

1次/7d

1次/5d

1次/3d

1次/3d

五、组织机构

5.1工作流程

根据本工程监测的特点,由于该监测标段监测任务繁重,为了搞好该监控量测工作,决定抽调责任心强、素质好的技术骨干组成的监控量测小组(见表2),主要监测人员常住施工现场,在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领导和指导下完成该项目。

5.2成员分工

成员分工如下表所示:

表2监测成员分工

监测组织机构

监测范围

姓名

职称

职责

基坑边坡

项目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现场负责人

主要监测人员

主要监测人员

主要监测人员

资料整理及部分监测工作

监测施工组织流程如下图:

六、监控量测资料及提交

1)上报的监测数据要以所附的各表格形式上报给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工程师;

2)每次将观测结果详细记入汇总表。

正常情况下,土方开挖期间每隔7天(土方开挖结束后每隔30天)进行观测成果汇总,每周向业主上报观测成果汇总表和变形情况;每月作一次资料分析,并提交监控量测月报。

如遇量测数据异常及险情,以紧急报告或异常报告的形式向业主单位汇报,同时在施工现场及时将量测信息反馈到施工过程中去,指导施工。

3)项目技术负责人要组织相关人员对观测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分析变形是否过大或是否趋于稳定,及时发现问题并确定是否需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七、监测过程控制要求

1)每次观测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线路;

2)观测期间使用同一仪器,同一人操作,不能更换。

八、安全与文明施工

1)在围墙外道路上进行道路和周边建筑物变形监测时必须注意来往车辆;

2)在基坑围栏内进行边坡监测时必须带安全帽、系安全带;

围栏内进行边坡监测时,必须有一人在旁进行看护。

九、附图

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JC-1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注:

JZi:

工作基准点CJj:

坡顶垂直及水平位移监测点CXk:

土体及桩柱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i,j,k=1、2、3、·····)

JC-2围护结构测点布置横断面图

JC-3北侧挡墙测点立面展开图

JC-4东侧挡墙测点立面展开图

JC-5南侧挡墙测点立面展开图

JC-6西侧挡墙测点立面展开图

注:

MGi:

锚杆内力监测点MSj:

锚索内力监测点ZLk:

桩柱内力监测点(i,j,k=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