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2194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劝学》

【教学目标】

1.理解下列词语:

劝、中、假、兴、跬、功、绝、金、虽;归纳下列词语的义项:

绝、强、假、望、闻、而。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要求背诵第四自然段。

3.认识本文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的论述,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用了20个比喻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1.先让学生找出全文的所有比喻,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在此基础上找出各分论点下属的比喻句,加深对比喻句的理解。

2.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设置一定的思考题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曰:

“人之初,性本善。

”但荀子认为:

人之初,性本恶。

他主张“性恶论”,由于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要通过后天人为的学习,努力地追求礼仪,才能出现推辞礼让,达到社会安定。

因此,荀子非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荀子的一篇文章──《劝学》。

二、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释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可能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提问、教师点拨)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投影)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

(2)吾尝跂而

望矣。

    (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

(4)其曲中规。

      (   )

(5)虽有槁暴。

      (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7)君子生非异也。

    (   )

指定学生回答后,明确:

(1)kuǐ;

(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3.指定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稍作停顿。

例,第一段:

“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

“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

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4.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5.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

【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注重积累,要有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自然段。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四自然段背诵

二、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投影提示重点)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

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

(1)古今异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②声非加疾也

③假舆马者           ④蟹六跪而二螯

⑤金就砺则利          ⑥用心一也

(2)通假字

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3)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

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动词: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点拨翻译注意点)

B.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D.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组织讨论(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第一段五个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强调了“闻者彰”“至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正反、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①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例如: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

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

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

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诵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课上练习

1.下列加横线词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槁暴(pù) 

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弩马(nǔ)   生非异(xìng)洞穴(xué) 

D.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 二螯(áo)  参省乎己(xǐng)

2.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

以为轮(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须臾(片刻)

B.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跬步(古代的半步)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3.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

4.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A.无可寄托者 寄寓于表  女寄言于母  临崩寄臣以大事

B.风雨兴焉 忧劳可以兴国  兴利除弊  夙兴夜寐

C.不能十步 步其韵奉和一首乃自强步 步余马兮山皋

D.下饮黄泉 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  日食饮得无衰乎

5.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祝曰:

“必勿使反”。

⑥老妇必唾其面。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①③⑤⑦  B.②④⑦⑧   C.③⑤⑥⑧   D.①②④⑥

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全属于古今词意不同的一项是(  )

①金就砺则利       ②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 

③鸡豚狗彘之畜      ④是社稷之臣

⑤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⑧封之以膏腴之地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⑤⑥  D.③④⑦⑧

7.跟“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未之有也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学不可以已

8.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跟“则修文德以来之”中的“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越国以鄙远

C.没死以闻      D.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七、课后作业:

阅读下文,回答以下9-13题

兵贵附民

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

王曰:

“请问兵要。

”临武君对曰: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孙卿子曰:

“不然。

臣所闻古之道:

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

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临武君曰:

“不然。

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

善用兵者,感所悠暗,莫知其所从出。

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

岂必待附民哉?

”孙卿子曰:

“不然。

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

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

诸侯之事也。

仁人之兵,不可诈也。

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滑然有离德者也。

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

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扞头目而覆胸腹也。

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传而一。

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圜居而方止,则若磐石然,触之者角摧,案角鹿土垂陇种东笼而退耳。

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

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

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

彼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仇雠。

人之情,虽桀、跖,岂又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

是犹使人之子孙自贼其父母也,彼必将来告之,夫又何可诈也?

故仁人用国日明。

诸侯先顺者安,后顺者危,虑敌之者削,反之者亡。

《诗》曰:

‘武王载发,有虔秉钺。

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

’此之谓也。

”孝成王、临武君曰:

“善。

《荀子·议兵》

9.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莫知其所从出。

莫:

没有。

B.滑然有离德者也。

滑:

通“猾”,浮而不实。

C.则若灼黥  黥:

以刀刺人面额后用墨涅之。

D.婴之者断婴:

通“撄”,触犯、遭遇。

10.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

A.兵法所重视的,是势头强劲;所施行的,是诡诈多变。

B.兵法所看重的,是力量强劲;所行使的,是诡诈多变。

C.用兵重视势头强劲;施行诡诈多变。

D.用兵看重的,是力量强劲;行使的,是诡诈多变。

11.以下句子从分句间的语意关系角度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②此用兵之要术也。

③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

④圜居而方止,则若磐石然。

A.①②③④全不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12.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比喻句的一组是()

①譬之若以卵投石。

②若子之事父。

③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

④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

⑤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

⑥兑则若莫邪之利锋。

A.①②⑤⑥B.③④⑤⑥C.①②D.④⑥

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荀卿与临武君在议论用兵方法上分歧显而易见,荀卿侧重于战争时人的精神,人心的向背,而临武君则侧重战术与谋略。

B.荀卿在阐明自己观点上注重运用类比法、喻义法,使之深入浅出,说明道理。

C.荀卿在文中始终强调的是:

仁人的军队,是王者的意志,而用诈术只能是诸侯的做法。

D.荀卿用了大量比喻句说明战争中军队的上下团结是多么重要,军民团结是多么重要,突出了他的“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的观点。

参考答案:

1.B(A项中“楫”应读为jí;C项中“镂”应读作lòu,“驽”应读作nú;D项中“锲”应读作qiè);2.C(A项中“

”意为:

使……弯曲;B项中“疾”意为:

强;D项中“备”意为:

具备);3.D(A.强大、势力过大;B.勉强;C.有余,有多;D.健壮,强壮);4.A(A项,第一、第四句的“寄”相同,皆为“托付”义;二、三句中的分别为“寄居”、“转达”义。

B项中的“兴”依次为发生、使昌盛、兴办、起来义。

C项中的“步”依次为举足两次、追随(按照)、行走、使行走义。

D项中的“饮”依次为喝、使喝(读yìn)、没入、喝的东西义);5.B;6.C;7.B;8.C;9.A;10.A;11.C;12.D;13.C。

练习与思考指导

一、用课文中的原句填写下表,理解课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观点的。

1.设题意图: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比喻要说明的道理。

同时,通过做题,还可以将文章的思路整理清楚,明白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明白论据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比喻论证是一种形象化的论证,它能把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让人易于接受。

2.参考答案:

二、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1.设题意图:

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学习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词的不同意义。

2.参考答案: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②自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③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1.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4.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读qiǎng,竭力,勉强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假装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2.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3.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初五日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2.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3.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三、将下边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四、本文阐明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取的态度,谈谈自己学习课文以后受到怎样的启发

此题意在使学生能联系个人实际,谈出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和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能够受到教益就应给予鼓励。

五、背诵课文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第四节。

【附】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