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2384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知识总结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A.预测物质的性质

B.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

C.进行实验和观察

D•作出有关的解释和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物理性质钠的物理性质:

固体,质软,银白色,比密度水小,熔点低,导电,导热。

保存煤油中或石蜡中。

化学性质:

1.(钠与02反应)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由银白色带有金属光泽逐渐变暗:

4Na+02==2Na2O{生成白色固体}钠在空气中燃烧:

2Na+02点燃====Na2。

2{生成

淡黄色固体}

2.(钠与酸:

盐酸,硫酸)2Na+2HCI==2NaCI+H2TH2SO4+2Na==H2+Na2SO4K先酸后水)

3.与盐的溶液的反应(先水后盐)

4.钠与水反应:

2Na+2H2O=2NaOH+H2

现象:

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

5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O2f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2Na2O2+2CO2=2Na2CO3+O2用途:

(钠)

1.导热剂2.冶炼金属3.路灯

过氧化钠用途:

1•供氧剂,2.漂白剂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物理性质:

黄绿色的气体、有毒,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熔沸点较低、易溶于水

(新制氯水主要成分:

HCI.H2OHcIOCl2)

化学性质: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Cl2+2NaOH=NaCI+NaCIO+H2O

1.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2Fe+3CI2=点燃=2FeCI3(棕褐色的烟雾水溶液呈浅黄色)

2.铜丝在氯气中燃烧:

Cu+CI2=点燃=CuCI2(棕黄色烟雾水溶液呈浅蓝色)

3.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

4.钠在氯气中燃烧:

2Na+CI2=点燃=2NaCI(黄色火焰,有白烟生成,生成白色的NaCI)

4.氯气与水的反应:

Cl2+H2O=HCIO+HCI(新制氯水呈黄绿色,主要成分为NaCICI2H2OHcIO)证明氯气与水的反应通过湿润的红纸条褪色得到氯气能和水反应

5.氯气与碱反应:

Cl2+2NaOH==NaCIO+NaCI+H2。

(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和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次氯酸)

6.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I2+2Ca(OH)2=CaCI2+Ca(CIO)2+2H2O(所得

的漂白粉是混合物,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I2+Ca(CIO)2有效成分是Ca(CIO)

漂白粉的保存:

密封干燥阴暗

扩展:

1.在常温下能和水反应的有:

KCaNa在加热下能和水反应的有:

MgAl在高温下能和

水反应的有:

ZnFeSnPd

2.氯气的干燥用浓硫酸干燥

3.氯气泄漏应逆风逃跑用碱性物质浸湿手巾挡住嘴鼻

4.见光易分解的用棕色的试剂瓶保存5.次氯酸a.弱酸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b.见光易分

解c.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有色物体褪色)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N/N(A)

2.物质的量n(mol)=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5c(浓溶液)xV(浓溶液)=c(稀溶液)xV(稀溶液)

6c=1OOOp(密度)w(溶质的质量分数)/M

拓展:

溶液的配制

实验步骤

1计算: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2.3g,精确到0.1克)

注意事项:

(1)使用前要调零

(2)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称量纸

(3)称量时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

(4)用镊子夹取砝码应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

(5)称量完毕应将砝码放回盒中,游码归零

3溶解:

将溶质倒入小烧杯,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溶解;-

4冷却

5转移注意事项:

由于容量瓶瓶颈较细,为避免液体洒在外面,应用玻璃棒引流。

6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液应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轻轻振荡,

使溶液混合均匀。

7定容:

在容量瓶中继续加水至距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液体凹液面最低

处与刻度线相切

8摇匀把瓶塞盖好,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

几次,混合均匀。

9装瓶

容量瓶注意事项:

1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如何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加少量水,盖好瓶塞,一手食指按住

瓶塞,另一手五指托住瓶底,把瓶倒立一会,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

如果无水渗出,

将瓶直立,把瓶塞转动180度后,倒过来再试一次,如果均无水渗出,则证明容量瓶不漏

水。

加水t倒立t观察t正立,瓶塞旋转180°t倒立t观察。

2液体的温度需在常温20C时才可加入容量瓶中

3溶解或稀释的操作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

4不能长期存放溶液或进行化学反应

5每一容量瓶只能配制相应规定体积的溶液

小结正确配制步骤

计算T称量(或量取)7溶解(冷却至室温)7转移T洗涤T定容T摇匀T装瓶贴签

实验所需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称量纸)

能引起误差的一些操作

因变量

c

 

m

v

药品与砝码位置对调

减少

/

偏低

用滤纸称量易潮解的物质如NaOH

/

减小

偏高

未冷却至室温就注入溶液并定容

/

/

不变

溶液转移前,容量瓶里有少量水

减少

/

偏低

向容量瓶注入溶液时少量流出

减少

/

偏低

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

减少

偏高

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

增大

偏低

定容时,水多用滴管吸出

减少

/

偏低

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液面下降

/

/

不变

定容摇匀时液面下降再加水

/

增大

偏低

误差分析

容量瓶的使用六忌

一忌用容量瓶进行溶解(体积不准确)

二忌直接往容量瓶倒液(洒到外面)

三忌加水超过刻度线(浓度偏低)四忌读数仰视或俯视(仰视浓度偏低,俯视浓度偏高)

五忌不洗涤玻璃棒和烧杯(浓度偏低)六忌标准液存放于容量瓶(容量瓶是量器,不是容器)

例题:

将5.6g铁投入足量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求所生成硫酸亚铁的物质的量和所生成铜的质量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各物质间的量的对应关系,然后标出相关物质的基准值和真实值)

方法一:

转化为中间量一一物质的量

n(Fe)=m/M=5.6g/56g?

mol-1=0.1mol

Fe+CuSO4==Cu+FeSO4

基准值:

1mol1mol1mol

真实值:

O.lmoln(Cu)n(FeSO4)

n(Cu)=0.1moln(FeSO4)=0.1mol

m(Cu)=n?

M=0.1molx64g?

mol-1=6.4g

方法二、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计量数,根据题意先写出真实值(已知的和要求的),

然后根据同一物质上下单位相同,写出基准值,列出比例式直接求解,上下单位一致,左右

才能相等)

Fe+CuSO4

==Cu

+FeSO

基准值:

56g

64g

1mol

真实值:

5.6g

m(Cu)

n(Fe)

根据比例得出:

m(Cu)=6.4g

n(Fe)=0.1mol

恰好完全反应:

一般是指几种反应物都刚好以化学方程式中的量进行反应,没有过

剩的。

但是很多的化学反应完全反应后,某一种物质用完,另一种反应物也许会过量,在

计算中要以少量的那个为计算标准

五: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元素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单质一一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化合物一一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

元素的化合态、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二物质的分类

物质:

①混合物②纯净物纯净物:

①单质②化合物化合物:

①氧化物②酸③碱④盐

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a.根据酸分子电离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分为:

一元酸(HCI、HNO3)、

二元酸(H2SO4、H2S、H2CO3)和三元酸(H3PO4)

b.根据酸分子里有无氧原子分为:

含氧酸(H2SO4HNO3,H3PO4名称为:

某酸)

无氧酸(HCI,H2S名称为:

氢某酸)

c.根据酸性强弱将酸分为强酸,中强酸,弱酸

强酸(HCI等)中强酸(H3PO4等)弱酸(H2CO3等)

d分为强氧化性酸和非强氧化性酸

氧化性酸(HSO4HNO3HCIHcIO4)

非氧化性酸(除了这些以外几乎都是)

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碱的分类

a按一个碱分子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个数分:

兀碱

二元碱

多元碱

一兀碱(KOHNaOH)二兀碱(Ca(OH)2

Ba(OH)2

多元碱(AI(OH)3Fe(OH)3)

b按电离能力分:

强碱弱碱

强碱(Ca(OH)2Ba(OH)2KOHNaOH)

弱碱(NH3-

H2O

等剩余的碱)

c按溶解性分:

可溶性碱难溶性碱

可溶性碱(Ca(OH)2Ba(OH)2KOHNaOHNH3-H2O)

难溶性碱(剩余的碱)

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a.根据酸分子电离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分为:

一元酸(HCI、HNO3)、

二元酸(H2SO4、H2S、H2CO3)和三元酸(H3PO4)

b.根据酸分子里有无氧原子分为:

含氧酸(H2SO4,HNO3,H3PO4名称为:

某酸)

无氧酸(HCI,H2S名称为:

氢某酸)

c.根据酸性强弱将酸分为强酸,中强酸,弱酸

强酸(HCI等)中强酸(H3PO4等)弱酸(H2CO3等)

d分为强氧化性酸和非强氧化性酸

氧化性酸(HSO4HNO3HCIHcIO4)

非氧化性酸(除了这些以外几乎都是)

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碱的分类

a按一个碱分子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个数分:

一元碱二元碱多元碱

一元碱(KOHNaOH)二元碱(Ca(OH)2Ba(OH)2)

多元碱(AI(OH)3Fe(OH)3)

b按电离能力分:

强碱弱碱

强碱(Ca(OH)2Ba(OH)2KOHNaOH)弱碱(NH3?

H2O等剩余的碱)

c按溶解性分:

可溶性碱难溶性碱

可溶性碱(Ca(OH)2Ba(OH)2KOHNaOHNH3?

H2O)

难溶性碱(剩余的碱)

盐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

盐的分类

正盐:

既不能电离出氢离子也不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酸式盐:

能电离出氢离子(NaHCO3NaHSO4也就是含HCO3HSO4这些阴离子0

碱式盐:

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唯一的Cu2(OH)2CO3)

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间的关系

酸性氧化物

1、酸性氧化物+H20t酸CO2+H2O==H2CO3

2、酸性氧化物+碱t盐+水CO2+2NaOH==Na2CO3+H2O

CO2+CaO==CaCO3

Na2O+H2O==2NaOH

Na2O+2HCI==2NaCI+H2O

Na2O+SO2==Na2SO3

1、碱+酸t盐+水Ca(OH)2+2HCI==CaCI2+H2O

2、碱+酸性氧化物t盐+水Ca(OH)2+CO2==CaCO3J+H2O

3、碱+盐t新盐+新碱NaOH+CuSO4==Cu(OH)2J

4、碱能使指示剂变色(无色酚酞变红,紫色石蕊变蓝)酸

1、酸+碱t盐+水NaOH+H2SO4==Na2SO4+H2O

2、酸+碱性氧化物t盐+水Na2O+2HCI==2NaCI+H2O

3、酸+金属t盐+H2f(排在H前面的金属置换反应)Fe+CuSO4==Cu+FeSO4

4、酸+盐t新盐+新盐(复分解反应)

5、酸能使指示剂变色(无色酚酞不变色紫色石蕊变红)

复分解反应,条件J、f、H2O)

1、盐+碱t新盐+新碱(符合复分解反应条

3、盐+盐t新盐+新盐(复分解反应)

4、盐+金属t新盐+新金属(置换反应)金属单质

1、金属+O2t金属氧化物(多为碱性氧化物)(钠、铁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2、金属+非金属单质t盐

3、金属+酸t盐+H2f(排在H前面的金属+无氧化性酸)

4、金属+盐t新盐+新金属(k、Ca、Na性质太活泼,先水后盐)

5、金属+H2OtH2f+碱(K、Ca、Na、Ba、随着金属活动顺序越弱,反应条件越高

Mg为界到Pd生成的都为金属氧化无(Mg还是生成碱和氢气)

6、金属+H2OtH2f+金属氧化物(其他比氢活泼的金属)

一、分散系

1、定义:

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物

分散质:

被分散的物质分散剂:

能分散分散质的物质

2、分散系的分类

本质依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溶液<10-9m或<1nm胶体10-9m-10-7m(1~100nm)浊液>10-7m(>100nm)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

<1nm

1~100nm

>100nm

分散质微粒

单个分子或离子

分子集合体或有机咼

分子

大里分子集合体

能否透过滤纸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不能

不能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二、胶体

1、定义: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胶体的分类

气溶胶:

烟,云,雾

固溶胶:

有色玻璃、水晶,

液溶胶:

蛋白溶液,淀粉溶液

常见的胶体还有:

牛奶、豆浆、血液、Fe(0H)3胶体、AI(0H)3胶体、墨水、灰尘等

2、性质

1)均一、大多数胶体透明、较稳定

2)丁达尔现象

定义:

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从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光亮的通路

原因:

胶粒直径大小与光的波长相近,胶粒对

光有散射作用;而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太小,不发生散射。

应用:

鉴别胶体和溶液

3、胶体的聚沉(物理变化)

使胶体微粒凝聚成更大的颗粒,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叫胶体的聚沉。

4、胶体提纯——渗析

利用半透膜把胶体中混有的离子或分子从胶体溶液里分离的操作,叫做渗析。

其原理为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能透过半透膜。

5)、布朗运动

在超显微镜下观察胶体溶液可以看到胶体颗粒不断地作无规则的运动。

6)、电泳现象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

注:

胶体的胶粒有的带电,有电泳现象;有的不带电,没有电泳现象。

应用:

①静电除尘;②电泳电镀,利用电泳将油漆、

乳胶、橡胶等粒子均匀地沉积在镀件上。

四、胶体的制备

原理:

使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

胶体制备的方法:

物理方法

直接分散:

例如蛋白质胶体、淀粉胶体

研磨法:

如研墨得到墨汁

化学方法

水解法

FeCI3+3H2O=加热=Fe(0H)3(胶体)+3HC

注意:

不能过度加热,以免出现Fe(0H)3胶体凝聚

FeCI3溶液中存在微弱的水解,生成极少量的Fe(0H)3,加热,加大水解程度,使Fe(0H)3聚集成较大颗粒一一胶体

条件:

饱和FeCI3溶液、沸水

第二节电解质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酸(醋酸)、碱、和多数活泼金属氧化物Na20、H20NH3?

H2O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I如:

大多数有机物(酒精、蔗糖等)和非金属氧化物(C02、S02、S03)、NH3

注:

1、对象是化合物

2、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电解质必须是自身电离出的离子导电

导电的条件:

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相同的外在条件时,自由移动离子浓度越大,则导电能力越强

二、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

电解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表达方式电离方程式

1)式子左边书写化学式,右边书写离子符号,中间用等号连接、等号上面不要写条件(电离不须通电);

2)原子团不能拆开写,各离子的系数写在离子前面

3)原子守恒、电荷守恒(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溶于水能发生电离,受热熔化时不能发生电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0H-的化合物。

溶于水或者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盐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溶于水或者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定义

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溶液中微粒:

阴、阳离子)

强酸:

HCI、HN03、H2S04、HCI04、HBr、HI

强碱:

NaOH、KOH、Ca(OH)2、Ba(OH)2

多数的盐:

NaCI、AgCI、BaS04……除了Pd(CH3COO)2HgCI2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水是极弱的电解质)

弱酸:

HAC、HF、HCIO、H2S、H2CO3、H2SO3、H3PO4(中强酸)

弱碱:

所有难溶性碱、NH3?

H2O

少数的盐:

Pb(CH3COO)2Hg2CI2

水是极弱的电解质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取决于在相同条件下,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大小,与电解质强弱无关。

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书写

1)强电解质用“===”,弱电解质用“可逆号”。

(2)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分步写。

H2S可逆号H++HS-

HS-可逆号H++S2-

(3)多元弱碱分步电离一步写

Fe(OH)3可逆号Fe3++3OH-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一写: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记得配平)

二拆:

能拆成离子的拆成离子,不能拆的仍用化学式表示

能拆:

强酸(六大)、强碱(四大)、可溶性盐

(微溶:

Ca(OH)2、CaSO4Ag2SO4MgSO4在反应物中如果是澄清溶液,写成离子形式,女口

果为悬浊液时写成化学式;而为生成物时,不能拆,写成化学式)

其他的都不能拆:

单质、任何的气体、弱酸、弱碱、难溶性盐、氧化物

三删:

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实质是不参与反应)的离子符号等量删去

四查:

电荷守恒、原子守恒(各物质的系数要同时约到最简)

3.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看反应是否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进行,如果反应物都是固体,则无离子方程式

2)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3)看“=”、“”、“V、等符号是否正确。

(4)看物质是否可拆。

(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5)看是否漏掉离子反应

(6)看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

(7)看反应物或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8)看是否符合题设的条件和要求,如过量、少量、等物质的量及滴加顺序等

4.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共存:

离子之间不能发生反应共同存在同一个溶液中

实质:

看离子间是否发生反应的问题。

若在溶液中发生反应,就不能共存。

生成沉淀、气体和弱电解质等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

1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

如Ba2+与CO32-、Ag+与Cl-、Ca2+与SO42-等

2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

女口NH4+与OH-(NH3)、H+与CO32-(CO2)、HCO3-(CO2)、

S2-(H2S)、SO32-(SO2)、HSO3-(SO2)等

3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

H+与CH3C00-、CO32-、S2-、SO32-等生成弱酸;0H-与

NH4+生成的弱碱;H+与0H-生成水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如:

氧化性离子(如Fe3+、N03-和H+、ClO-、Mn04-等)与还原性

离子(如S2-、I-、Fe2+、S032-等)不能大量共存。

(5)发生双水解:

弱碱阳离子(如Fe3+、Al3+、NH4+等)与弱酸酸根离子(如S2-、C032-、

HC032-等)不能大量共存。

(不要求现在)

扩展例题

1.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C

A、K+、Mg2+、N03-、0H-

B、Mg2+、Na+、N03-、SO42-

C、Na+、H+、Cl-、CO32-

D、Na+、MnO4-、Cl-、OH-

注意题干限制条件:

无色透明、如强酸(碱)性等。

有色离子:

浅绿色Fe2+黄色Fe3+蓝色Cu2+紫色MnO4-)

题目中有酸性或碱性溶液时酸性:

每个选项多个H+碱性:

每个选项多个0H-

某无色溶液中,可大量共存的离子组(C)

A

Na+

Ba2+

SO42-

Cl-

B

Cu2+

N03-

Cl-

SO42-

C

K+

Cl-

Na+

CO32-

D

K+

H+

SO42-

0H-

在pH=1的某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

A.NH4+、Mg2+、SO42―、Cl―、H+

B.Ba2+、K+、0H—、N03―、H+

C.Al3+、Cu2+、SO42—、Cl―、H+

D.Na+、Ca2+、HC03—、N03―、H+

E.K+、Na+、MnO4—、Cl―、H+

F.Ag+、Ca2+、Cl—、CH3C00―、H+

双项)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C

A.Al3+、Ag+、N03—、I—、H+

B.Mg2+、NH4+、N03—、Cl—、H

C.NH4+、K+、S2—、Br—、H+

D.Zn2+、Na+、N03—、SO42—、H+

(双项)在无色透明的强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CD)

A

Na+

Ba2+

N03-

Cl-、0H-

B

K+

Ba2+

N03-

Cl-、0H-

C

Ca2+

Na+

N03-

HC03-、0H-

D

Cu2+

K+

N03-

Cl-、OH-

七、氧化还原反应复习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A+B=C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

A=B+C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

置换反应:

A+BC=AC+B

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阴阳离子离子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

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过程(非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价无变化)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