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2648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docx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真题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分析

一积累应用10分

1.要求填空。

(5分)

(1)子日:

“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卫灵公)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意动林泉,使人心胆战。

答案:

(1)小人穷斯滥矣 

(2)凄凄惨惨戚戚 (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2.按要求选择。

(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诚挚,默默奉献数十年,深受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②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③但更为普遍而真实的是

④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

A.③①④②B.③②①④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

答案:

(1)D(“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用于说文章无文采,而非无独到见解)

(2)B(艺术家可以活在……但更为真实的是……活在社会历史之中,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而是……)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①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

“理智乃情感之奴。

”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②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过是居于被支配的和被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③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

原始部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

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④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⑤我们先从简单的例于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

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

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

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

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

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

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⑥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

很多人把气往父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家人似乎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

家人被得罪,总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朋友被得罪了,可能就不再是朋友了,甚至会变成敌人,因此,无需掰指头加减计就知道,得罪朋友成本高而效益低,得罪家人则不然。

万物之灵的人,自然会去彼取此。

⑦可是,另一种情况也屡见不鲜:

得罪朋友时,不大会有罪恶感;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负罪感往往很重,这同样不难解释。

传统社会里,家庭要发挥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等功能,家人一起面对自然和社会的考验,一起度过天灾人祸。

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紧密,才能同舟共济。

使关系紧密,最好在观念上发展出支持伦常结构的对应条件,“父慈子孝”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⑧这两种情况不是有点矛盾?

其实稍稍琢磨就可以体会,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正是人在处理情感时的精致细微处,朋友是一时的,父母是永久的。

因此在小利小害上,可以以朋友为重,牺牲父母家人;在长远的考虑上,当然还是要啊护父母家人的权益。

⑨由此可见,对于情感的运用,人们还是有意无意地受到成本效益的影响。

人不是情感的动物,而是成本效益的动物!

不是情感役使着理智,反而是理智在驾驭、节制着情感!

⑩喜怒哀乐这些情感,值得仔细琢磨,追根究底,这些情感都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结晶。

⑪在粗浅的层面上,生物有基本的生理需求,一旦需求得到满足,生物体自然发出讯号。

胃里塞满食物之后,会有“饱”的感觉;身上有衣物之后,会有“暖”的反应。

喜怒哀乐等情感,也是生物体面对或经历情境时的一种生理反应。

在河里捕着了鱼,会觉得欣喜;到嘴的肥肉丢了,会觉得愤怒…如此等等,都是生理上自然而然的反应。

⑫更重要的是,这些生理上的反应,除了宣泄之外,还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看成是多回合的赛局,这一回合所发生的事,会对未来产生影响。

喜怒哀乐既是对已然之事的反应,对未来也有刺激、诱发、提醒、警示的作用,让人追加或停止新的成本投入。

譬如,学习达成目标,得到嘉勉,有了“喜悦”的情绪;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状态,会透发后续的行为,从而带来更多的类似情感。

再如讨价还价,相持许久不能成功,再耗费心智也是徒增烦恼,一气之下转身而去;这时,情感等于是一种叫停规则,指示生物体放弃眼前的道路,转换到另一条轨道上。

情感同理智互补合作,以保障和增进生物体的福祉。

⑬原始社会里的仪式举措,有其背后的逻辑;同样,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也有隐藏其下的逻辑。

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

(有删改)

3.第②段中的“境况”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

(2分)

答案:

驾驭人的原始力量是情感而非理智

4.下列选项中推理的过程与第⑤段画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是选手,所以,他会进入赛场。

B.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没有进入赛场,所以,他不是选手。

C.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没缺席,所以,他没生病。

D.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缺席了,所以,他生病了。

答案:

B(如果人是感情动物,受责备时就会回嘴;可是他没有回嘴,因此人不是情感动物;对应B项:

他是选手,他会入场;可他没入场,因此他不是选手。

原文是“只要……就……”而非“只有……才……”)

5.能依据文意做出的推断是(   )(3分)

A.情感的运用与原始部落的仪式举措有相同的行为逻辑。

B.人类的理智能够对人类自身的某些生理反应加以节制。

C.朋友和家人有冲突时,在家人面前替朋友说话成本高,效益低。

D.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的社会化导致现代家庭关系的疏离。

答案:

B

6.用本文的“成本效益”观念,对第⑫段的“学习达成目标”这一事例加以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本效益”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受人的理智的驾驭与节制,人的情感是经过精细的成本高低的计算的。

“情感”既是对已然之事的反应,对未来也有刺激、诱发、提醒、警示的作用,让人追加或停止新的成本投入。

学习达成目标可以获得“喜悦”的情绪,这种情绪对未来有刺激诱发作用,经过理智的成本计算,会让学生追加更多的行为投入学习以继续获得“嘉勉”,得到“喜悦”的情感。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首先提出“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的观点;接着引用列堆•斯特劳斯的观点引出作者的质疑;然后通过列举生活中朋友、家庭关系的例子得出“人不是情感的动物,而是成本效益的动物!

不是情感役使着理智,反而是理智在驾驭、节制着情感!

”的结论;最后指出“理智”在生理与心理层面的意义,并指出“情感同理智互补合作,以保障和增进生物体的福祉”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情感背后的“理智——成本效益”逻辑。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一11题,(15分)

错位之思 凸凹

①记忆里,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

纳鞋底时,常把针尖扎到自己的手上,布面上便血迹斑斑。

但她依然要勤勉地纳,因为有三个顽皮小儿等鞋穿,她要怜惜他们的脚。

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

②她自己都笑,自嘲说:

“这是人手吗?

③然而,现在的她,都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心往窗上贴。

④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

但这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和谷黍。

渐渐地把腰背驼了,把腿背撇了,到了现在,即便是走在平阔的街道上,也蹒跚而瘸,步态老丑,令人惋惜。

⑤她自己打趣道:

“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

⑥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

她到建筑工地捡砖头瓦块、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包装盒和啤酒瓶子,且常跟收破烂的小贩计较斤两,眼睛发亮,乐在其中。

⑦儿女们碍于虚荣,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界捡,外人见了,会对我们产生质疑。

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过好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

动一动就满心欢喜,不动反而不自在。

⑧从母亲身上,我似乎懂得了,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

随着阅历的增长,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如此,人就自在了,从被动的顺应,到主动的顺生,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

母亲在捡荒中的乐此不疲,或许就有了个中意味。

⑨虽然她对此浑然不知,但我知。

⑩儿时的我,即便是瘦小无力,也莫名其妙地觉得强。

母亲到山顶的堰田去点种,我也执意地跟去:

“有我在,您会省不少力气。

⑪堰田很窄,正容我与母亲并排点种。

起初还与母亲保持相同的节奏,愈到后来愈跟不上母亲的步调了,便被母亲远远地甩在身后。

母亲回过头来,看着她气喘吁吁的儿子,怜爱地微笑着。

但在我眼里,她的笑疑似嘲弄,我便愤怒地追赶。

到中午,我感到极端的疲乏,筋骨似被抽去。

母亲将干粮摊在地头,我却无一点胃口。

这时我看到一只蚂蚁爬进地隙里,呵呵地笑;看到一只小虫在树梢上蠕动,也呵呵地笑。

神经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⑫“你是累脱了神经了啦。

”她说。

⑬待我把下巴笑酸了,眼皮重的再也睁不开了,我极想睡上一觉。

⑭“你就在干草上仰一会儿吧,但千万别睡着了,四月的风还硬哩。

”母亲说。

⑮母亲独自点种去了,我依旧在干草上仰着。

不让睡,我就仰面望天空。

山顶上的天空没有山树的遮蔽,就显得特别空阔。

空阔之上,也无一丝云,就蓝得无边无际。

一只苍鹰在上边翱翔,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就停在那里。

⑯再回看母亲——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小如蚁,几近虚无。

⑰现在的我,不仅身形伟岸,气壮如牛,而且还得到了许多额外的声名,在外人看来,是有力量、有分量的人了,是可以傲然挺立,纵横左右。

但那空阔的天空、苍茫的大地上的生命暗示却从未离我远去。

苍鹰之小、人力之微,是无声的天启,让人懂得敬畏,懂得了内敛。

(有删改)

8.第②段和第⑤段如何塑造母亲形象的?

请加以分析。

(3分)

答案:

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以“自嘲”“打趣”“老天是公平的”等写出了母亲面对生活艰辛的豁达乐观,通过其话语表现母亲的“手”的变形和“步子”的老丑,显示母亲勤劳的形象。

9.第⑦⑧两段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4分)

答案:

第⑦段以客观叙述为主,语言直白通俗。

客观地叙述了“子女”“母亲”对待捡“破烂”的不同心态和理解方式,语言浅显质朴。

第⑧段以议论为主,语言深沉隽永。

主要阐述了作者对母亲行为背后的生活态度的思考:

面对生活的错位,泰然处之,豁达面对,乐观地面对生活,语言意味深长。

10.全文绕“错位”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4分)

答案:

本文主要叙写了母亲与我的人生错位的状态:

先通过叙写母亲年轻时迫于生计手变形步态老丑,母亲泰然处之,引发作者对生活状态中出现错位的思考:

要主动应生,进入乐生的境界。

作者由母亲的错位状态,联想到自己儿时“即便是瘦小无力,也莫名其妙地觉得强”,但与大自然相比,其实“渺小如蚁,几近虚无”。

在此基础上,引出作者对自我现状的思考:

即便有分量有力量,依然要敬畏、内敛。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

(4分)

答案:

本文阐述了对人生状态出现错位状态的思考:

面对逆境与顺境错位,都要泰然处之,乐观面对;强大有力与渺小无力错位,要懂得敬畏与内敛。

本文的思想对我们而言具有借鉴价值,有现实教育意义。

尤其对我们以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有启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

从军行

(唐)崔国辅

塞北胡宿下,营州索兵救。

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

刀光照寒月,阵色明如昼。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注】①营州:

唐代州名,北接契丹。

②偷道行:

秘密行军,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

R.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

C.“将军马亦瘦”句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

D.“刀光照寒月”句写刀光与月光交相辉映。

答案:

C

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慷慨激昂B.清新流畅C.深沉含蓄D.刚劲凝练

答案:

C

14.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

(4分)

答案:

“传闻”在诗中是“听说”之意,指我方军队听说敌军遍布山野,“我军”的救援部队已经严阵以待,誓与殊死搏斗,侧面写出了援军行动迅速。

从写法的角度上看,“传闻”属虚写(想象),将战前紧张的气氛烘托的生活而形象,充分表现了“我军的救援部队”奋勇抗敌、报效国家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的精神。

诗歌简析:

这首边塞诗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营州地区的一次增援前线的军事行动,通过对唐军将士日夜兼程急行军增援前线行动的描写,颂扬了唐军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此诗构思新颖,将战前的情景通过气氛烘托和细节刻画将紧张的战争气氛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至高潮时却引而不发,耐人深思。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

(18分)

周鼎传

①公讳鼎,字实甫,自为童子时即以言动自持,趋立多中礼。

早岁善属文,补邑诸生,坚意嗜读,贯综今古,而范诸先行,常倾其伦辈。

②葵丑,成进士,为晋宁司理。

居官廉正,吏惮其守,一切馈遗不敢入。

治狱多平反,即疑案滞讼,一讯辄得其情。

老胥巨猾皆咋舌退,罔敢鬻法以上下其间。

时有巡盐使者送犯拘罪,公讯无实,辄释之。

其公方不阿类如此。

③典试山东,持鉴朗察,所得皆知名士。

方在闱中,薛韩城时为莱郡司理,手一卷力荐之。

公视其文疵谬不可入穀①,驳至再,乃与同事者搜阅得一卷,共为击节,及发牍,为郝君名晋者,实宿寒名士。

既复捷去,公方以得人为慰。

④以左布政使调巡嘉湖,湖地剧难治,又多势家豪仆,飞舸肆掠,略无所忌。

公一日过乌镇,见拥噪千人,号泣震远迩。

询之,曰:

“朱家奴掠人也,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公弗顾,益尽法惩之,民距跃称快。

自是豪强屏息,终公之任,无敢暴掠为非。

⑤公孝友出于至性,廉于其身,而处人唯恐不厚。

与人相接。

无贫富长幼皆整容礼之。

或人有非理之请,虽亲厚必直辞拒之,不妄徇也。

其在任时,戚属间有所欲言,公对庄语,多意沮而寝。

居家垂二十年,敦伦赈乏,居德正俗,不出户庭而系天下之望,人以比之范文正云。

(节选自《孙光祀集》)

【注】①入穀:

合乎程式和标准。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常倾其伦辈(      )

(2)居家垂二十年(      )

答案:

(1)使……钦佩、使……倾慕

(2)将近、接近

16.为下列句中却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

(1)自是豪强屏息

A.屏住呼吸B.收敛行迹C.退避迁徙D.抑止打压

(2)多意沮而寝

A.睡觉B.丑陋C.隐蔽D.停止

答案:

(1)B

(2)D

17.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B.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C.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D.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答案:

B

18.把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与人相接,无贫富长幼皆整容礼之。

或人有非理之请,虽亲厚必直辞拒之,不妄徇也。

答案:

周鼎与他人交往,无论贫富长幼,他都以整齐端庄的容貌对待他。

有时他人有不合理的请求,即使对方是亲属也必定直言拒绝,不胡乱地徇私情。

19.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描述“吏”“胥”的作用。

(4分)

答案:

通过写“吏”不敢受贿,“老胥”不敢枉法(欺上瞒下),侧面烘托出周鼎为官廉洁、公正、守法的品格以及杰出的政治才能。

20.第“驳拒谬文”和“搜得佳作”分别反映了周鼎________和_______的持点(2分)

答案:

刚正(公正)不阿;明察秋毫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一25题。

(13分)

心源亭记 (明)李贤

①邓①之儒学,在古城巽隅②,规制宏敞。

殿后曰“明伦堂”。

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

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

②噫!

旨  ,心源之名亭也!

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

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

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

虚灵不昩者,心之本体也。

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

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

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

甚矣,水之清浊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

③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

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

故曰: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③而已矣。

④或曰:

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

曰:

不可得而知也。

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

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

⑤于是乎记。

【注】①邓:

地名。

邓州②巽隅:

东南角③放心:

丧失了的善良之心。

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B.也C.焉D.耳

答案:

A

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是一项是(    )(2分)

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

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

C.御史将当地官员修建的井亭命名为“心源”。

D.州守崔富吩咐李贤的同乡去邀请李贤作记。

答案:

D

23.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

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恢复本性。

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

D.“学问之道”在于让位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

答案:

德无或昏也。

顺序反了。

)D(原文:

此心之明,

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居是学者,“心”之名,宁不惕然有所警哉?

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

答案:

C(承接“求学问之道”)

25.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4分)

答案:

第②段主要论述了水的清浊取决于动静,类比人心昏明与水类似:

心昏是私欲蔽之。

第③在此基础之上论述“心之明,虽由于静,更在于善良之心,由此才能德不昏。

论述上更深入了一层。

三写作70分

26.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